环境生态学(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
单位:城市科学系
制定人:刘海霞
审定时间:2007年8月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环境生态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作用与任务
本课程是“环境监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环境专业的入门课程;主要开设目的是对环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为后续《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等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的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开设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环境、环境问题、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态系统、环境污染的生态防治、生态工程等内容有一个概貌性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习惯,并培养他们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1.在上好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与实际联系进行教学。
2.必须完成规定的课时。
3.建议在有条件基础上,进行实地生态考察;
4.结合本校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加深对环境专业基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和深入理解。
要求学生做到:
1.了解近代环境科学的发展、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
2.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环境因子、生态系统、生态工程等知识,大气、水、固等污染及生态修复的基本知识。
3.学会用生态学观点来分析、解决环境问题。
三、课程的教学对象及适应范围
在大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第二部分《环境生态学》教学实施方案
一、学时分配
课程总学时:本课程2学分,共36学时,一学期内开设。
二、教学进度(供参考)
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根据情况任课教师可微调)
备注: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过程。
三、教材
1.文字教材
邓小华,环境生态学(21世纪农业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1 2.多媒体教材
《环境生态学》多媒体课件,刘海霞蔡会霞孙旭丁晓华制作,江苏电大多媒体开发中心,2006年4月。
3.参考文字教材
卢升高主编,《环境生态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
柳劲松王丽华,环境生态学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
程盛高罗泽娇,曾克峰主编,环境生态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
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四、教学环节
作为环境专业入门课程,环境生态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强调以下两点:一是突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特色;二是寻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和规律。
据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将教学与实践共同结合作为一条基本原则,展开积极的互动,为职业教育应用能力培养发挥应有的作用。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课程,这是因为它是涉及许多概念和理论的学科,学生自学会感到很困难,请各位任课教师要加强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
我们配有多媒体课件,在一定程度上使枯燥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展现给学生,对于课程内容涉及的感性知识部分,采用FLASH、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增加感性认识。
1.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课件)
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室授课。
为部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增加深感性认识,本课程备有多媒体课件。
2.面授与实践、实训教学
课程理论教学以面授为主,进行课堂交互。
进行实践、实训教学时,带学生到户外认识环境生态问题,完成书后实训内容。
3.平时作业
教材每章课后有习题,作业以这些习题为主,任课老师可根据学生请况添加作业量和不同题型的习题,便于学生更好的接受新知识(增加多一些实际应用问题的训练)。
4.考试及成绩
进行期中(任课老师自己组织进行)和期末(全省统一进行,闭卷)笔试考试。
5.课外学习要求:自学——小组学习结合
除上课中注意对自学进行辅导和介绍自学的有关知识技能外,学生自己应重视个人自学和自学能力的养成,以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自学,了解环境生态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熟悉环境学科领域的生态系统现状及其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解决了的环境问题和环境生态研究领域发展的情况;每小组完成汇报的PPT 文件一份,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三部分《环境生态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环境问题
2 环境生态学
重点:环境问题、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环境生态学的定义。
难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环境问题的概念
2.掌握环境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
4.了解环境生态学的内容和分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2课时)
一、教学内容
2 生命与环境
2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
3 主要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重点: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难点: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
2.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3.掌握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
4.掌握生物的适应
5.明确环境与生态因子
第三章种群与群落(4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种群及其特征
2 种群动态
3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
4 群落及其特征
5 群落的结构
6 群落的演替
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基本特征、种群的增长、种群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对策、种群调节。
群落的结构、演替和基本特征。
难点:种群的基本特征、种间关系。
群落的演替。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种间的相互作用
2.掌握种群、群落的概念
3.明确种群的基本特征
4.掌握种群对环境变化的生态对策
5.明确种群的增长规律
6.掌握生态位理论
7.掌握群落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8.掌握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
9.了解群落的演替过程
10.掌握群落的交错区和边缘效应
第四章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生态系统概述
2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3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4 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与生态平衡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功能,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与生态平衡。
难点: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与生态平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基本组成和一般特征
2.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稳定性、生态平衡及其调空
3.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主要类型
4.掌握生态系统的稳态机制和生态平衡
第五章生态系统类型及生态保护(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
2 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重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的基本特点
2.掌握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概念、现状及对策与措施
3.了解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态学防治(5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环境污染概述
2 水体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
3 大气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
4 土壤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
5 固体废物的处理与资源化
重点:水、大气、土壤等的环境污染现状和污染的基本特征;环境污染防治的生态对策。
难点: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污染环境的生态对策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水、大气、土壤等的环境污染现状、基本特征及其防治的生态对策
2.明确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
3.了解环境污染治理的生物技术
第七章退化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干扰与退化生态系统
2 生态修复
3 生态修复实例
4 植物修复技术
重点:干扰与退化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难点:生态修复、植物修复技术。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干扰的定义、类型
2.掌握退化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原因、特征和类型
3.掌握生态恢复的概念、一般操作程序与方法
4.了解生态恢复的目标、恢复机理
5.明确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恢复现状
6.明确植物修复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影响因素
第八章生态工程概述(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生态工程的概念及意义
2 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和设计
3 生态工程的类型
重点:生态工程的概念、意义和类型。
难点:生态工程的理论依据和设计。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工程的概念、类型与基本状况
2.了解生态工程的意义和设计原则与方法
3.明确环境生态工程中常用的几种基本处理方法
第九章生态监测与生态评价(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生态监测
2 生态评价
重点:生态监测和生态评价的定义、基本方法。
难点:生态监测的指标体系和新技术手段,生态评价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监测的定义、基本方法和指标体系
2.了解生态监测的基本要求和新技术手段
3.掌握生态评价的概念、类型和评价方法
4.了解生态评价的评价等级、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
5.了解十种典型生态评价实例
第十章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区建设(2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生态规划
2 生态示范区建设
重点:生态规划的概念、原则、内容和步骤。
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基本模式。
难点:生态规划的原则、内容。
生态示范区的基本模式。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生态规划的概念、原则、内容和步骤。
2.掌握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基本模式。
3.了解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指标、建设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等。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及生态安全(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生态系统的服务
2 生态系统管理
3 生态安全
重点:生态安全。
难点:生态系统管理、生态安全。
二、教学要求
1.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定义及其研究和发展历史。
2.明确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基本原则、目标和科学基础。
3.掌握生态安全的概念、体系组成。
4.掌握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预警的相关内容。
第十二章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3课时)
一、教学内容
1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2 可持续发展
重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特征与基本原则。
难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2.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内涵、特征与基本原则。
3.明确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现状。
实训目录
{说明:各位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做以下(教材中的)实训内容,也可以根据当地情况自己创设实训内容;实训的具体要求和目的见教材中实训内容部分。
}
实训一环境问题调查
实训二生物污染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实训三微环境的综合测试技术
实训四资源利用型竞争观察
实训五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实训六生态演替观测
实训七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初步估测
实训八黑白瓶法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
实训九生物多样性测定
实训十食物链和生态金字塔的调查
实训十一污染胁迫对生物的影响观测
实训十二重金属在水生食物链中的积累和分布
实训十三自然保护区设计
实训十四生态农业模式设计
实验十五城市生态小区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