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液的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代谢
1.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一个涉及多个脏腑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复杂
过程。“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
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经脉别论》是对
津液代谢过程的简要概括。
津液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小肠和大肠消化吸收饮食中的水分和营
养而生成的。其具体过程是:脾胃腐熟运化: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
熟,赖游溢精气而吸收水谷中部分精微。“水之人胃,其精微洒陈于脏
腑经脉,而为津液。”(《读医随笔•燥湿同形同病》脾主运化,赖脾
气
之升清,将胃肠吸收的津液上输于心肺,而后输布全身。故小肠主液:
小肠泌别清浊,吸收饮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上输于脾,而
布散全身;并将水液代谢产物经肾输入膀胱,把糟粕下输于大肠。
曰:“津液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胃论》)大肠主津:大肠接受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和剩余水分后,将其中部分
水液重新吸收,使残渣形成粪便而排出体外。大
肠通过其主津功能参与人体内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生成是在脾的主导下,由胃、小肠、大肠的参与而共 同完成的。但与其他脏腑也不无关系。
总之,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充足的 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其二是脏腑功能正 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其中任何一方面因素 的异常, 均可导致津液生成不足, 引起津液亏乏的病理变化。
2.津液的输布
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心和三焦等脏腑生理
功能的综合作用而完成的。
(吕山堂类辨•辨血》)“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 枢•痈
疽》)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主一身之血脉。津液和 血液赖心阳之动力,方能正常运行,环周不休。
(2)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 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 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 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即《素问•太阴阳明论》 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作用。 (3)肺主行水:肺主行水, 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从脾转输而来的津液之后,
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 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
⑷肾主津液:《素问•逆调论》曰:“肾者水脏,主津液。 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肾中阳 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 水道,以及小肠的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 布。②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 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者化为(1)心主血脉:“ 中焦蒸水谷之津液,化而为血,独行于经
隧。” ”肾
尿液注入膀胱。
(5)肝主疏泄:肝主疏泄,使气机调畅,三焦气治,气行则津行,促进了津液的输布环流。
(6) 三焦决渎:三焦为“决渎之官”。气为水母,气能化水布津,三焦对水液有通调决渎之功,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津液的输布虽与五脏皆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由脾、肺、肾和三焦来完成的。脾将胃肠而来的津液上输于肺,肺通过宣发肃降功能,经三焦通道,使津液外达皮毛,内灌脏腑,输布全身。肾主水,使水液中之清者上升,复归于心肺。
3.津液的排泄津液的排泄与津液的输布一样,主要依赖于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其具体排泄途径为:(1)汗、呼气肺气宣发,将津液输布到体表皮毛,被阳气蒸腾
而形成汗液,由汗孔排出体外。肺主呼吸,肺在呼气时也带走部分津液(水分)。
(2)尿尿液为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形成虽与肺、脾、肾等脏腑密切
相关,但尤以肾为最。肾之气化作用与膀胱的气化作用相配合,共同形
成尿液并排出体外。肾在维持人体津液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所
以说:“水为至阴,其本在肾” (3)粪大肠排出的水谷糟粕所形成的粪
便中亦带走一些津液。
腹泻时,大便中含水多,带走大量津液,易引起伤津。
综上所述,津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
以肺、脾、肾三脏为要,故曰“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
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
” ( 《景
岳全书•肿胀》)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过程,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
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
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
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
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尿)、逐水、祛痰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