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管理董事会—国企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效治理董事会——国企篇

改造董事会的第一步,是从选择正确的人开始。

我在《中国企业家》2001年第6期文章《改造董事会》中谈到了有效治理董事会是改造董事会的第一个台阶,其关键是选择正确的人。什么缘故对中国企业来讲,改造董事会的第一步是选择正确的人呢?本期我们先谈谈国有企业,下期再谈谈民营企业。对大多数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来讲,董事长人选有四种情况:和总裁合而为一,由上级公司指派,由国有资产治理部门派人担任,由政府派人担任。

第一种情况:兼任总裁的董事长一般明白自己的职、权、利该如何行使,因为董事长和总裁一肩挑,即使真分不清什么该董事长干,什么该总裁干,也没有关系,反正差不多上他一个人的事。这种情况下,选择正确的人确实是唯一重要的成功因素。

第二种情况:假如是由上级公司指派的,一般是由母公司的高级人员如副总裁担任。这种情况可能是董事长和总裁分离的情况下最常见的,也是通常情况下良好运营的概率最大的。出任董事长的副总裁,一般比较清晰什么是老总干的事,什么权力要尊重他,什么样的治理苦衷老总会遇到——他本人在母公司里也能体会

个中味道。而且,通常情况下,如此的人也最明白得董事会治理和企业治理的差异,明白什么方面的事该由董事会来定,哪些事能够放给总裁来定:明白对下属总裁该有什么激励,什么样的风险他要掌握住。

第三种情况:假如是由国有资产治理部门派人担任董事长,通常问题会出在战略上:作为资产治理部门,由于历史缘故,财务背景浓厚,更多的是注重资产回报、投资回报、财务状况,可能主观上没有意识到,实际上也因此没有重视战略决策的至关重要。这时,企业专门容易犯战略上的错误,如盲目多元化,鞭打快牛等。

国有资产治理部门出任董事长,在这两种情况下也是利大于弊的:一是产业分散、高度离散多元化的集团公司。这种情况下,财务背景的董事长并不明白每个具体产业的产业规律,能够一视同仁地以财务投资角度来整合各个产业,从而达到股东价值最大化。另外一种情况确实是我在西部的一个客户那儿遇到的:总裁是业内资深人士,但对财务不甚了了,现在国有资产治理方派出的董事长是有其明显的好处的。

第四种情况:在政府部门派人担任董事长的情况下,不管具体哪个部门或哪个人来担任,最常见的问题是片面追求GDP,生产能力盲目扩大,企业责任政治化、社会化,以从政人员的标准要求企业家,以官员的心态去办企业。前些天我出差到中原,飞机上

看到当地的报纸报道,该市国企改制后,市里的局长兼任了下属国有龙头集团企业的董事长,政企不是越分越开,反而是合二为一了。拿着公务员的工资,享受着企业的奖金,可进可退,可攻可守,岸上海里,风光尽揽。

惋惜了,如此的国企改制!

在有效治理董事会这一台阶上,对国有企业而言,除了选择正确的明白人做董事长外,还有正确选择董事会成员这一环节。在这一点上,也有四种现象是切忌的。

第一种现象:企业内部人员因为平衡需要而出任董事。我的一个上海客户,早些时候改制成立董事会,因为有些人没有位置,如何办?就当个董事吧,反正差不多上领导。结果,开董事会和开总经理办公会相比,人更多。

第二种情况:董事会班子和治理层班子完全合二为一。在我接触到的专门多企业领导,都从心底里专门推崇这种体制。什么缘故?方便,好办事、决策快。我讲,大错特错!企业治理中什么风险是最大的?是决策时没有反对的声音。一个企业决策,老是大多数人反对,那个董事长或总裁就不行,该换人了,老是没有人反对,也不行,那个企业就要完蛋了,更要换人了。

第三种现象:集团公司治理层和股份公司董事会合二为一。大多数差不多上市的国有公司,由于证监会愈来愈坚决的严格要求,

3 /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