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运输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冰山运输成本
一般运输成本被看做“冰山”,类似于冰山从极地冰川漂往目的地时会在海洋气流和风
的作用下逐渐融化。这是萨缪尔森于1952年提出并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即一单位运往外地的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目的地,其余部分都消耗在途中,消
耗掉的就是运输成本。
1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历史渊源
近年来,新经济地理学受到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都参与到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讨论与研究当中,出现了一些领先的学者,如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维纳布尔斯、蒲格等。1977年,迪克西特(Dixit)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提出了(dixit-stiglitz, D-S)垄断竞争模型(Dixit and Stiglitz, 1977)[1],克鲁格曼(Krugman, 1991)[2]、藤田(Fujita,1993)[3]、维纳布尔斯(Venables, 1996)[4]以此模型为基础,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亦称金钱外部性)等理念构建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将空间因素纳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新经济地理学由此而产生。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给经济地理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使经济地理学中一系列由于原来不能被模拟而被主流经济学家所不接受的核心
思想得到了正式认可[5]。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论。1826年,冯·杜能[6]在其潜心研究德国农庄10年的基础上,写出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描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的关系。在杜能所建的模型中,制造业产品被假定只在单一中心城市中生产,从而关注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活动方式。其后,韦伯[7]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8]
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勒施[9]的《经济空间秩序》都分别对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艾萨德[10]在其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将
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框架,试图建立“一般区位论”。他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替代问题:厂商可以被看作是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正如做出的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样,这在区位论研究中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提出了一个折衷的应用领域———
区域科学。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体系模型的建立来源于阿索朗(Alonso, 1964)[11]的单中心城市土地使用模型,此模型也与杜能模型直接相关,只不过在阿索朗模型中分别用中央商务区(CBD)和经常在城市与农村来回穿梭的通勤者(commuters)代替了杜能模型中的城市和农民,建立了比杜能的模型更令人满意
的“单中心城市模型”。1933年,俄林[12]在其名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
开拓了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之关系的新领域,想把贸易和区位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一般区位论,但当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论无法为他的研究提供成功的可能。因此可以说,新经济地理学是艾萨德“一般区位论”梦想的延续。
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空间集聚?其目标是设计出一个模型构建方法(一个讲述故事的机制),即基于微观的一般均衡方法,讨论使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以便清楚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是如何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正是新经济地理学有别于传统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地方。克鲁格曼(Krugman, 1998)[13]认为经济地理学之所以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在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没有用一种适合当时已有的建模技术方法表达他们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说明市场结构的现实性,只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工作是将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运用主流经济学分
析方法分析空间因素的作用,之所以被冠之以“新”,不是因为其所研究的问题具
有新意,而是将厂商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融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S)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从而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扩展。
2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化策略
在《空间经济学》[14]一书中,藤田、维纳布尔斯和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只有经济学家才会喜欢的口号:“D-S、冰山、演化和计算机。”虽然这只是策略性的简化,即简单的学术技巧,但的确让新经济地理学家们克服了技术难题而描述真实的经济。
“D-S”指的是迪克西-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是张伯伦[15]1933年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的模型化。“冰山”指的是萨缪尔森[16]的“冰山
运输成本”,即产品在区域间运输采用“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产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其中有一部分在途中“融化”掉了。这样处理运输费用,既避免了引入运输部门所带来的复杂化,同时也回避了垄断的厂商如何定价的问题。演化”指的是经济体究竟是如何在几种(或多种)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的。新经济地理模型中有多重均衡。的确,在经济的地理结构中有多种均衡的可能性。某个历史偶然性将使某一区位在产业聚集方面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这将形成某种经济活动的长期聚集过程,这意味着历史决定着在多种可能的结构中究竟哪一种会出现。历史偶然因素所确定的模式一旦建立,这个最初的区域和城市模式将有可能通过在报酬递增基础上的聚集过程而经进一步强化而变得“锁定(locked-in)”。新经济地理学的“演化”是一个经济体的地理以一种反映历史和偶然性的方式演化,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期。“计算机”指的是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模型使用了规模收益递增、技术和金钱外部性以及不完全竞争作为构建基石,这使得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难以分析解释,所以较多地依靠计算机模拟来计算和模拟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使用高技术样本作为直觉灵感的源泉,即获得包含在模型之中的可能性
的直觉。而对于所建模型中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则非常依赖计算机模拟技术,比如克鲁格曼(Krugman, 1996)[17]的中心体系的自组织形成的研究,用的是阿兰
图灵(Alan Turing,1952)[18]的机器方法,即运用计算机模拟求解数学模型。
3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
在《空间经济学》[14]一书中,有3个经典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型)、城市体系模型和国际贸易模型,这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结构,是分析关于经济
活动选址中“谁”、“为什么”、“在哪里”的问题。
3. 1 “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心—外围”模型最先见于克鲁格曼(Krugman, 1991b)[19]的研究。1991年,他在总结哈里斯(Harris, 1954)[20]的“市场潜力”理论与普里德(Pred,1966)[21]的以市场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迪克西与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假设,建立了考虑公司层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2×2×2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即两地区,两部门,两要素模型。该模型假设有2个区域,每个区域有2个部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制造业部门,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分别为农民和工人,工人可以在两
区域间自由流动,而农民不具有流动性且在两区域间均匀分布,农产品贸易无运
输成本而制造业产品在区域间贸易有正的运输成本(冰山形式)。该模型中农民的不可流动性是离心力或发散力,而向心力或集聚力比较复杂,涉及到循环因果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