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论》复习资料
绪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与特征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征
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使命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发展的历史轨迹
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
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
➢言语层面的感受与品味;
➢形象层面的观照与分析;
➢意蕴层面的悟解与阐释。
一、什么是语文
(三)“语文”的含义
•1。
语言说2.语言文字说3。
语言文章说4。
语言文学说5。
语言文化说
•(四)“语文教育”中“语文"的含义一、‘语言’和‘文字’,二‘语言文字’和‘文学'.(二)语文课程的定义
•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其意义为对象,以培养语文素养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是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三、语文课程的性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
•四、语文课程的特征:
•主体性.言语性。
思维性。
知识性。
•五语文课程的目的
1.涵养言语能力
2.发展思维结构
3.传承优秀文化
4.塑造美丽人生
一、语文课程目标概念
•课程目标:一般来说,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
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
语文课程目标制定依据
•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
二、语文课程目标的发展及启示
从情感行为、言语过程和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立体地建构
•语文素养:通过学习与实践,“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最基本的、较稳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雷实《谈谈语文素养》)
3.三维目标的关系
•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的关系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这个立体化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经’,以识字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为‘纬’,经纬交错,构成网络。
这种经纬交错有一个核心焦点,那就是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三、语文课程目标内容
•(。
阶段目标的特点
•1。
明显地呈现出梯级发展的轨迹。
2.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也各有侧重
四、语文课程目标表述研讨
1.知识维度
2。
能力维度
3。
过程与方法维度
4.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是编写语文教材、组织语文教学、进行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估及考试命题的依据。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的区别
•语文学科与语文课程是两个概念。
语文学科是历史的产物,它强调的是空间性、系统性、稳定性与社会性;语文课程是时代的产物,它强调的是即时性、选择性、生成性与个人性。
•语文学科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求学习者以母语为符号,学习运用国语、民族通用语的一种知识门类;是学习者以言语交流为主要手段,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系统。
语文课程应该是国学教育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应该是国学教育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应该是培养青少年的¡°中华信仰¡±,发展青少年的文明情感,确立青少年的¡°中华人格¡±,高举国学旗帜,崇拜¡°中文尊严¡±,履行有国学知识内涵、有思维建构过程、有成功(挫折)情感体验、有言语产品生成的¡°中文实践¡±,使宽广的¡°中文道路¡±通向五洲四海的国学教育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的的变化
1.确定“工具性”为语文3.听说能力在课标中经常被忽略
4.程式化扼杀了语文教师的创造性
•5。
全面发展目标回归语文课程标准
6。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
量化目标、过程目标受到应有的重视9.内容目标退出语文课程标准
10。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7。
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基本理念:
•听说读写的综合.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语文与其他课程。
•语文与生活。
综合性学习教学建议:综合性学习应贴近现实生活。
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活动,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追求积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增强抵御风险和侵害的意识,增强在与自然、社会和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
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
•第一、二学段要较多地关注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与态度。
•第三、四学段要多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以及展示学习活动成果的能力。
•*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要充分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对有新意的思路和表达以及有特点的展示方式,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8.2011版课标坚守的核心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必修课程的评价策略
*阅读与鉴赏的评价策略:论述类考察抽象思维能力;实用类考察准确解读、筛理信息的能力;
文学类重视把握整体、感悟艺术形象、判断文本价值、个性化和创造性解读、鉴赏不同文体作品、借助资料等能力;文言文考察理解能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能力。
*表达与交流的评价策略:关注写作态度与写作水平;论述类考察观点正确、材料可靠;实用类考察文体特点和要求;口语交际考察倾听态度,清楚、准确、自信的表达效果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1)语文课程性质:《背影》一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2)语文课程目标:领悟《背影》一文的内涵并获得人生的启示,对父亲的形象有自己的体验,并欣赏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写法.
•(3)教学建议:
用普通话正确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课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
欣赏课文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精读课文,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依据语文教材
(1)编者意图:人教版《背影》(以“爱"主题,感悟“爱"的博大,陶冶情操;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语文版《背影》(抓住特定情境中感人的细节描写为线索;体会作者在叙事中所蕴含的感情)
•(2)文本特点:作者最初创作意图(缓和父子感情,化解父子矛盾);文本传递的主要信息(父爱的深沉,对父亲的感激和深爱,对父亲的愧疚)
3。
学生的需要
(1)《背影》的写作线索(时间、地点、人物行踪、细节、情感变化);
•(2)叙述性语言和描写性语言的区别;
•(3)什么是间接抒情(叙事抒情)
•(4)作者为什么选取“车站买橘”的背影来写?
•(5)为什么选择“背影"作叙述的角度?
•(6)为什么作者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少年不懂事,本文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4。
依据教师的学养
课文与教参: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平实的对话,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1)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事隔八年后,作者要重提此事?祖母谢世、父亲失业、变卖家产、清偿亏空这四件事有内在的因果关系吗?
•(2)巧设问题:朱自清为什么自己不去买橘子,而要让行动不便的老父亲去买?
一、语文教学内涵
•1。
教学的定义
•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3。
)
•2.语文教学的定义
•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语文知识和言语产品为中介的交往过程,是通过对话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通过交往和对话活动,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人格获得一定的发展。
二、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在三个方面:
(1)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学内容¡ª¡ª言语文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言语性、文化性和审美性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
(2)从教学形式角度而言,语文教学主要是师生交往对话的言语实践,交往对话、言语实践是语文教学主要形式。
(3)从教学目的的角度而言,语文教学就是通过涵养言语能力和审美陶冶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语文活动是人的一种生命运动,语文的世界是生命的世界,语文教学的过程是陶冶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就是陶冶生命的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生成性特点。
•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以问题为载体、以探究为中心、以反思为线索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与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基本相似,由以下10个环节构成:选择课题-确定目的-策划方案-角色分工-准备材料-明确时间-优化步骤-组织实施-成果展示-评价反思。
一、课程评价的性质与功能
▪(一)课程评价的性质
▪课程评价是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学科课程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教师的工作改变状况和学校的课程管理改善状况进行质性描述与量化分析,为促进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主体精神的不断发展,为提高教师的工作质量,为促进专业课程的不断发展提供反馈信息的过程。
▪指标1:参与交往状态
▪师生、生生之间体现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民主平等的关系.
▪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各项活动.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保持多向、丰富、和谐、有效的信息交流。
▪有的学生能出色地参与教学活动。
指标2:思维外化状态
▪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围绕教学目标能有效地分析讨论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讨论能较好地解释分析问题
▪学生能提出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问题与见解。
指标3:学习目标达成状态
▪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喜悦和成功的体验。
▪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能力。
▪评语:
▪评价结果:A、B、C、D
语文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教学目标设定的不合理
▪教学内容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作业练习与教学目标的要求不一致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表
▪教学目标: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有关具体要求;是否针对文本的独特的教学价值;是否关注到学生的起点能力及学习要求;是否用外显行为动词进行表述;是否能在规定的课时内达成
教学导入:是否起到设疑引趣的作用;是否起到统领整节课的作用;是否具有整节课教学主线的作用
教学内容:
▪是否出自“这篇”教学文本;是否具备“这篇”教学文本的独特特点;是否与教学目标有较强的对应性;是否有利于达成目标中规定的任务类型
教学活动:
▪是否较好地帮助学生获取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学习结果类型
▪是否与选择的教学内容有较好契合性
▪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否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作业设计:
▪是否与教学目标要求的相一致;是否与教学情境中学习活动保持一致
▪是否与真实的问题情境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