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作者:胡婷婷

来源:《现代情报》2015年第10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下的谣言呈现的新特点进行分析,结合网络热门的谣言事件,说明应对谣言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舆情主客体两方面对谣言传播提出有效的应对和舆情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谣言;传播;舆情;措施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0.005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0-0023-04

Internet Rumors Response and Pulic Opinion to Guide the Media EnvironmentHu Tingting

(1.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Jili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chun 130117,China;

2.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Jilin Uniwersity,Changchun 130113,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rumors of new media we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the network popular rumor incident,the paper described the need to respond to rumors,based on the two aspects of the subject and object,the paper to put forward effective response and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Key words〕new media;rumor;spread;public sentiment;measures

卡普费雷说:“谣言是最古老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关于谣言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就有人为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利用谣言来进行攻心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新媒体环境下,谣言更是坐上顺风车,网络谣言层出不穷,它所造成的社会恐慌心理,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我们要在研究网络谣言及其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找出应对良策及行之有效的舆情引导。

1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定义及传播特点

谣言是被捏造出来的缺乏事实基础的在人际中传播的言论。它区别于流言,但谣言常常伴随于流言,他们都具有非官方性的特点,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习惯于捕风捉影。谣言与流言虽然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是对于谣言而言,绝大部分都是人为的,是出于某种恶意凭

空捏造的消息,不同于流言的自然发生,而是故意所为。新媒体下的谣言是指在网络上生成或发布并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或捏造的虚假消息[1],著名学者奥尔波特曾提出一个公式:“谣言=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2]。也就是说,事件越是重要、我们关于这个事件的细节性原貌知道的越少,谣言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就会越快、越广泛。在新媒体下,谣言本身实质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在传播中借助的工具改变了,主要借助于虚拟的网络,以微博、微信等移动设备终端为工具。谣言借助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征,在传播中逐渐失真,甚至一开始传播的就是虚假的信息,这不仅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且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不同于传统媒体,具有了“新”的特点:

11传播主体的匿名性

所谓传播主体的匿名性是指传播者的身份借助于网络可以得到隐藏,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再是面对面,交往对象的身份也变得隐匿起来,当我们借助于网络与别人进行信息接受与传递时,我们对信息的原始发布者一无所知,就恍如隔了一块厚厚的幕布,对对方身份以及对方所发布的信息内容的真实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很难对其身份进行追踪,也很难辨别其“网络身份”的真假。网络使传播主体的真实身份得以匿名,便于隐藏。

12传播内容的随意性

新媒体传播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诸多的约束,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时发布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发布者的门槛不断降低,在任何可以连接到网络的地方,任何只要可以接触到网络的人都可以向外随时随地的发布信息。信息的发布主体也日益多元化,信息的发布内容也更加的具有随意性,信息发布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发布信息的具体内容也缺乏传统媒体的“把关”环节。由于某些社交软件,发布的信息受到字数的限制,如微博就受到140字的限制,使得信息背景内容和复杂的事情经过等描述的过于简单,很多有价值的内容缺失,这给某些恶意的人以可趁之机。

13传播速度的即时性

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是指谣言一旦产生就能借助于新媒体马上向外传播,从谣言产生到向外传播之间的时间间隙非常的微小。随着网络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当某种谣言涉及到人们的切身利益时,人们常常是自发而又盲目的带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观点,这就使谣言得以快速传播。在以前,谣言的传播速度是以一天“转载”多少次来计量,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谣言的传播速度是以分、秒来计量转载次数,可以说,网络语言的传播实现了即时间性。

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Oct,

2015Vol35No10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Oct,2015Vol35No1014传播范围的广泛性

传播范围的广泛性是指谣言能够大范围的传播,不局限于某个区域或国家。社会谣言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当社会谣言发生时,因其造成的危害具有普遍性,常常会大面积的传播。以2011年的国民“抢盐”事件为例,当年3月,日本发生90级强烈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释放出大量的核辐射,大地震造成的灾难阴影尚未过去,人们对核污染和核泄漏的恐慌又袭上心头,这种恐慌由日本快速的传到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继而有人利用此次事件在网络上传播谣言,传播者中不乏一些所谓的“专家”和大V,称碘盐对预防核辐射和核污染有很大的效果。此谣言一出,顿时如水流一泻千里,上演了一场饱受外国人诟病和嘲笑的“抢盐”风潮。

2从网络热门的谣言事件中看谣言传播的负面影响

谣言传播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因素,某些事件甚至可以造成全社会的恐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等负面影响,下面就一些热门的网络谣言事件来对其带来的舆情负面影响进行梳理。

21导致群体事件

群体事件有两大特点,其一就是具有规模性,这种规模性更多的是指参与人数的数量,群体事件都是成规模的群众聚集;另一大特点则是冲突性,这种冲突不仅表现在语言行为上,有时也表现在肢体行为上。群体事件的产生,大多都跟谣言密切相关。在2014年5月10日,余杭中泰地区就发生了规模性的群体事件,中泰乡及附近地区的人们反对中泰垃圾焚烧厂项目选址,群众被少数人利用,堵截高速妨碍交通、焚烧车辆造成无辜人的财务损失。当时就有活灵活现的谣言称,警察如歹徒,乱砍人,乱打人,群众嚎哭声震天。这些谣言常常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是自己亲眼所见,让人不得不相信。后来水落石出,整个事件没有人员伤亡。遗憾的是,当真相送到群众面前时,谣言已经在网络上飞了20多个小时,群体事件已经发生。

22导致社会恐慌

在新媒体环境下,因为信息发布缺失了传统媒体的“把关”环节,使得任何可以接触到网络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导致谣言从源头上难以遏制。郭庆光根据怀特的新闻选择“把关”模式,认为:“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3]。信息要流入正规的传播渠道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符合群体价值;二是符合群体规范。但是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自媒体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话语权,而人们对信息的把关能力并没有像传播力那样得到提高,这就为网络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