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
王毓珣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
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曾继承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
法,探寻孔子的教学方法及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学方法;特色;探寻
在教育家的教学思想中,最富久远价值的当属教学方法。然而,在以往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却存在两种欠缺:一是将本来区别明显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混在一起加以研究;二是将孔子教学方法研究简单化,没有对孔子的教学方法加以细致的研究,更无法总结出孔子教学方法的特色。因此,如何依据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论语》,并参考其它资料,探寻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的本真,无论从历史性上还是从现实性上看都是必须与必要的。
一、孔子教学方法探寻
㈠问答法
问答法,又称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促膝交谈、彼此启发、发问回答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与今日问答法不同的是,孔子侧重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只注篇名)。他鼓励学生遇事要注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学须有疑,做到“疑思问”(《季氏》)、“每事问”(《公冶长》)。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与鼓励下,仅《论语》中记载的其弟子发问的次数就达一百余次,如问仁、礼、政、孝、知、耻、行、友、士、君子、成人等。尤为可贵的是,孔子极力倡导“切问”(《子张》),要求弟子提出的问题必须切中要害。如果弟子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他一方面会大加赞赏,叹曰:“善哉问”(《颜渊》)、“大哉问”(《八佾》),另一方面还会对弟子提出的问题加以详尽的解答。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曾成功地运用过多种多样的问答方式:
一是教师自问自答式。这是孔子经常运用的问答方式。他常常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引导学生注意和思考问题。譬如,有一次,他对学生指出:“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孔子在此是向弟子表白自己坦荡的胸怀,以及自己无私无隐教育弟子,尽其知而教的教育精神。
二是教师问学生答式。孔子有时也会根据教学情境与教学要求的不同,就某一问题向学生直接发问,待学生答后,再视情况予以小结。譬如,有一次,他问弟子子贡:“你与颜回谁更好一些?”当子贡回答:“我哪敢与颜回相比,颜回能够做到闻一知十,而我只能做到闻一知二。”孔子对子贡的回答相当满意,赞叹道:“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这一问一答既了解了颜回的情况,又了解了子贡的认识,还使子贡受到了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三是教师导引学生问教师答式。孔子很注意创设和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譬如,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由自己一声:“这里人丁真兴旺啊”的感叹而引发了高足冉有的发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富之”。弟子冉有进一步追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道:“教之。”在这段历史记载中,孔子一方面利用进入卫国后的所见所闻,通过发出感叹的方式,促发弟子对
治国方略的思索与发问,另一方面在弟子冉有的步步追问下,叩而鸣,向弟子冉有客观全面地阐发了自己“庶、富、教”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首次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在此,他明确阐明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认为管理者应该在重视人口政策的基础上,首先注重经济政策的制定,领导全民致力于经济建设,形成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局面,然后进一步开展文教建设,教化万民、作育人才。①
四是教师启发学生问借助他人之答教育学生式。孔子很注意充分抓住一切机会与情景,启发弟子发问借助别人的回答而加以理论升华教育弟子。譬如,《礼记·檀弓下》就曾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是典型的教师启发弟子问借助他人之答教育学生的方式。这一方式的运用在《论语·微子》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有一次,子路见到一位荷蓧丈人,两人进行了一番交谈,见到孔子后,子路把荷蓧丈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马上要求子路回去找此人,遗憾的是子路:“至,则行矣。”既使如此,也还是引发了子路一番触景生情的由衷感叹:“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五是学生问教师答式。这是孔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答方式。有时是学生问教师答,有时是学生反复地问教师则再三地答,真可谓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譬如,《论语·子路》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范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对孔子所说的“举贤才”,尤其是怎样“举贤才”迷惑不解,继而追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答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此外,在《论语·宪问》中还记载了一段孔子善待问、子路善问的范例:“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路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人。”子路进一步追问,孔子答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师生的问答中,孔子所采用的学生问教师答这种教学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六是学生问教师令学生自己先答,然后教师再答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有利于学生发问水平的提高,二有益于了解学生发问的本义,三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四有益于学生对答案的把握,可谓一举多得。譬如,有一次,弟子子张问“士”怎么才能做到“达”?孔子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子张先谈谈自己对“达”的看法。子张答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先指出,子张的回答只是“闻”而不是“达”,接着针对子张好浮夸的毛病,指出:“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己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要求弟子子张做到品质正直,讲求道义,谦虚谨慎;同时,解释道:“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要求弟子切忌言行不一,沽名钓誉。
七是学生问教师巧叩两端而令其自己找到答案式。孔子曾将其非常形象地描绘为:“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在众多的注解中,宋代朱熹对此的注解可能相对精确一些。即“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②。比孔子晚8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也曾使用过类似的教学方式,后人称之为“产婆术”。依据研究孔子最可信的资料《论语》可见,不仅孔子对这一教学方式的使用相当熟练,就是弟子对此也能加以妙用。譬如,子贡就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好人向孔子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