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

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
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

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探寻

王毓珣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300191)

摘要:孔子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曾继承和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

法,探寻孔子的教学方法及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学方法;特色;探寻

在教育家的教学思想中,最富久远价值的当属教学方法。然而,在以往孔子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却存在两种欠缺:一是将本来区别明显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混在一起加以研究;二是将孔子教学方法研究简单化,没有对孔子的教学方法加以细致的研究,更无法总结出孔子教学方法的特色。因此,如何依据研究孔子的可信资料《论语》,并参考其它资料,探寻孔子教学方法及特色的本真,无论从历史性上还是从现实性上看都是必须与必要的。

一、孔子教学方法探寻

㈠问答法

问答法,又称谈话法,是教师通过和学生促膝交谈、彼此启发、发问回答来进行教学的方法。与今日问答法不同的是,孔子侧重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只注篇名)。他鼓励学生遇事要注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学须有疑,做到“疑思问”(《季氏》)、“每事问”(《公冶长》)。在孔子的启发、诱导与鼓励下,仅《论语》中记载的其弟子发问的次数就达一百余次,如问仁、礼、政、孝、知、耻、行、友、士、君子、成人等。尤为可贵的是,孔子极力倡导“切问”(《子张》),要求弟子提出的问题必须切中要害。如果弟子提出的问题切中要害,他一方面会大加赞赏,叹曰:“善哉问”(《颜渊》)、“大哉问”(《八佾》),另一方面还会对弟子提出的问题加以详尽的解答。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曾成功地运用过多种多样的问答方式:

一是教师自问自答式。这是孔子经常运用的问答方式。他常常明知故问、自问自答,以引导学生注意和思考问题。譬如,有一次,他对学生指出:“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孔子在此是向弟子表白自己坦荡的胸怀,以及自己无私无隐教育弟子,尽其知而教的教育精神。

二是教师问学生答式。孔子有时也会根据教学情境与教学要求的不同,就某一问题向学生直接发问,待学生答后,再视情况予以小结。譬如,有一次,他问弟子子贡:“你与颜回谁更好一些?”当子贡回答:“我哪敢与颜回相比,颜回能够做到闻一知十,而我只能做到闻一知二。”孔子对子贡的回答相当满意,赞叹道:“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这一问一答既了解了颜回的情况,又了解了子贡的认识,还使子贡受到了教育,可谓一举三得。

三是教师导引学生问教师答式。孔子很注意创设和利用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再因材施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譬如,据《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由自己一声:“这里人丁真兴旺啊”的感叹而引发了高足冉有的发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胸有成竹地答道:“富之”。弟子冉有进一步追问:“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道:“教之。”在这段历史记载中,孔子一方面利用进入卫国后的所见所闻,通过发出感叹的方式,促发弟子对

治国方略的思索与发问,另一方面在弟子冉有的步步追问下,叩而鸣,向弟子冉有客观全面地阐发了自己“庶、富、教”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国教育历史上首次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在此,他明确阐明了人口、经济与教育的关系,认为管理者应该在重视人口政策的基础上,首先注重经济政策的制定,领导全民致力于经济建设,形成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局面,然后进一步开展文教建设,教化万民、作育人才。①

四是教师启发学生问借助他人之答教育学生式。孔子很注意充分抓住一切机会与情景,启发弟子发问借助别人的回答而加以理论升华教育弟子。譬如,《礼记·檀弓下》就曾记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轼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这是典型的教师启发弟子问借助他人之答教育学生的方式。这一方式的运用在《论语·微子》中也有相关的记载。有一次,子路见到一位荷蓧丈人,两人进行了一番交谈,见到孔子后,子路把荷蓧丈人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马上要求子路回去找此人,遗憾的是子路:“至,则行矣。”既使如此,也还是引发了子路一番触景生情的由衷感叹:“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五是学生问教师答式。这是孔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问答方式。有时是学生问教师答,有时是学生反复地问教师则再三地答,真可谓小叩则小鸣,大叩则大鸣,不叩则不鸣。譬如,《论语·子路》就曾记载过这样一个范例:“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仲弓对孔子所说的“举贤才”,尤其是怎样“举贤才”迷惑不解,继而追问:“焉知贤才而举之?”孔子答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此外,在《论语·宪问》中还记载了一段孔子善待问、子路善问的范例:“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子路追问:“如斯而已乎?”孔子答:“修己以安百人。”子路进一步追问,孔子答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师生的问答中,孔子所采用的学生问教师答这种教学方式表现的淋漓尽致。

六是学生问教师令学生自己先答,然后教师再答式。这种教学方式,一有利于学生发问水平的提高,二有益于了解学生发问的本义,三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思索,四有益于学生对答案的把握,可谓一举多得。譬如,有一次,弟子子张问“士”怎么才能做到“达”?孔子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要求子张先谈谈自己对“达”的看法。子张答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孔子先指出,子张的回答只是“闻”而不是“达”,接着针对子张好浮夸的毛病,指出:“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己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要求弟子子张做到品质正直,讲求道义,谦虚谨慎;同时,解释道:“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要求弟子切忌言行不一,沽名钓誉。

七是学生问教师巧叩两端而令其自己找到答案式。孔子曾将其非常形象地描绘为:“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在众多的注解中,宋代朱熹对此的注解可能相对精确一些。即“孔子谦言己无知识,但其告人,虽于至愚,不敢不尽耳。叩,发动也。两端,犹言两头。言终始本末上下精粗无所不尽”②。比孔子晚80余年的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也曾使用过类似的教学方式,后人称之为“产婆术”。依据研究孔子最可信的资料《论语》可见,不仅孔子对这一教学方式的使用相当熟练,就是弟子对此也能加以妙用。譬如,子贡就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好人向孔子发问,

“乡人皆好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子贡进一步发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孔子回答:“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参考《论语》的其他资料可知,孔子认为,乡人皆好之者是“乡愿”,即好好先生(《阳货》),因此,他曾教育弟子:“众好之,必察焉;从恶之,必察焉”(《卫灵公》)、“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八是学生问教师避而不答式。孔子并非有问必答,在他的教学过程中还常采用问而不答令弟子自我反省、思而得之的教学方式。譬如,弟子南宫适有一次借崇尚以力取胜的羿(善长射箭)、奡(善长水战),都没有得到好死,而崇尚以德取胜的禹、稷,并亲自躬耕,却得到天下的案例,要求孔子加以解释。孔子不答,等到南宫适出去,孔子才由衷的赞叹道:“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既令南宫适反省自教,又对其他弟子进行了尚德教育,既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又有“当其谓之时”③之教,一举两得。

九是弟子间思而不得一弟子问师求解再转述教师见解式。孔子弟子之间为了解决某一问题,经常相互发问,解惑释疑,有时实在解决不了就求师问教,得解后再转述之。譬如,“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这段记载生动再现了这一富有特色的问答教学方式。

此外,孔门中还有弟子问弟子答式、弟子问他人式等各种问答方式。总之,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这些问答教学方式是丰富多彩的,可谓事半功倍,绩效煊赫。这种问答法后被《学记》理论概括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自此以后,问答法成了中国教育家常用的教学方法。

㈡游历教学法④

游历教学法,简称游学法,它是教师在率领弟子出外游览过程中,用耳闻目睹到的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等,有针对性地及时对弟子灵活施教的一种教学方法。孔子是游历教学法的首创者。他无论是在阙里传薪的悠悠岁月里,还是在周游列国的仆仆风尘中,都身体力行地实施游历教学法,因而历史上才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的嗟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先进》)的记载;困于陈蔡,“讲诵弦歌不衰”的传说;离曹去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

⑤的描述。

概括而言,孔子创造与采用的游历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拜师求学。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代礼制,他曾率弟子专程前往洛邑问礼于老聃。今山东省嘉祥县武氏墓群石刻中一幅《孔子见老子》的汉代画象石⑥,便生动的再现了孔子当年不囿门户之见,率弟子拜师求学的教学情景:左边头戴高冠,身穿长袍的孔子,手捧一只雁作为贽礼,率弟子在毕恭毕敬地向老子施礼。右边的老子也高冠长袍,手拄曲足杖,带门人文质彬彬地手捧简册还礼,表示老子令门人拿出文籍档案供孔子及弟子翻阅。这种方式,既可开阔弟子的视野,又能增长弟子的见识,启迪弟子的智慧,使弟子获益匪浅,受益无穷。

二是游山玩水。孔子明确指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雍也》),认为游览名山大川,观赏江河湖海,既可以强身健体,又可以增知启智,也可以陶情冶性,还可以敦品立德。据史籍记载,孔子率弟子游览过的山至少有:农山⑦、戎山⑧、景山⑨、东山与泰山⑩等。在登山中,孔子或喟然长叹发表议论,或鼓励弟

子畅谈志向,不失时机地借自然现象或胜地景观进行现场教学。孔子也常率弟子到江河边,或畅游其中,譬如,他就曾率弟子“浴乎沂”(《先进》),或注足而观,发出感叹。因此,才有孔子教育弟子及时当努力、一日难再晨之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才有教育弟子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之慨:“其万折也必东,似志”11。

三是参观古迹。孔子非常重视历史教学,常率弟子参观历史古迹,借助陈列的文物增加弟子的感性认识,并进而对弟子进行思想品德与历史知识的教育。据《荀子·宥坐》记载,有一次,孔子携弟子游览鲁桓公庙,曾见到一文物。孔子便问守庙人:“这是什么器皿?”守庙者答曰:“这大概就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并让弟子灌水试验,果如孔子所言。孔子便抓住时机及时而教:“唉!哪有骄傲自满而不自取灭亡的人呢!”

四是考察政绩。孔子常借助率弟子参观考察已仕弟子的政绩之机教育弟子。譬如,《论语·阳货》就记载了孔子在率弟子考察弟子子游管理的区域教育弟子的案例:“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之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孔子在此通过对子游的似贬实褒,于嬉戏中教育弟子从政要以礼乐等形式,达到仁政德治的目的。

五是随机施教。孔子在游历教学中很注意随时随地以教育家特有的敏锐与机智,抓住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随机而教。譬如,子路有一次向正在“耦而耕”的长沮、桀溺探问渡口。当长沮、桀溺得知子路为孔子的高足时,便劝子路说:“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子路将这些如实相告孔子,孔子借机施教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激励弟子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以天下为己任。史载,孔子曾借泰山农妇教弟子无施苛政;借佝偻丈人教弟子专心致志;借吕梁丈夫教弟子忠信待人;借荷蓧太人教弟子积极参政。

总之,孔子所创造并应用的游历教学法独具特色,生动形象,其中那时时显现的教育意识,灵活机动的教育方式,率先垂范的教师形象,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等,对后世的许多教育家影响至深、至远。譬如,孟子、荀子、胡瑗、康有为、陶行知、毛泽东等都曾受到其影响。迄今为止,那“读万卷书,行千里路”的思想,“以社会为学校,奉万物不宗师”的理念,都与孔子倡导的游历教学法密切相关。

㈢侍坐教学法

侍坐教学法,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与指导下,围绕某一问题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甚至相互诘问而解疑释难的教学方法。纵观中华民族数千年之文化教育史,孔子可谓中国古代侍坐教学法的首创者和实践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学记》曾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观而善之谓摩”。其实,孔子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提倡:“乐多贤友”(《季氏》)、“友其士之仁者”(《卫灵公》)、“无友不如己者”(《学而》),希望通过良友之间的“忠告而善道之”(《颜渊》)和切磋琢磨、“切切偲偲”(《子路》),达到“以友辅仁”(《颜渊》)的目的。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很注重提出弟子感兴趣的课题,在弟子间展开讨论与辩论,从而解惑释疑,弄清问题。通读《论语》,孔子常提出的讨论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论志向。孔子常以自己的体会教育弟子“志于学”(《为政》),鼓励弟子树立远大志向,做到:“匹夫不可夺其志”(《子罕》),并常与弟子们坐而论道、

畅谈理想与志向。譬如,《论语·公冶长》就曾记载:“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该篇记载活脱脱地勾画出了一幅孔子与弟子各言其志、共讨志向的侍坐教学情景。

二是论治国。众所周知,孔子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退藏则为修己良民,用行则为治国忠臣”的弘道君子。因而,在孔门中如何经世济民、治国安邦是经常讨论的课题。譬如,有一次,孔子向侍坐在身旁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四人提出了“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即如果有人用你,你将如何从政治国的讨论课题。在悠扬的瑟声中,在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的鼓励下,子路率先提出以勇治国,即“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继而主张以富治国,即“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则认为需要以礼治国,即“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做小相焉”;曾晳最后一个发言,提出要以教治国,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讨论中,既有弟子的各抒己见,又有孔子的引导与指导,还有孔子利用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对弟子的评价,譬如,对子路的回答,他哂笑之;对曾晳的回答,他赞同之。尤其是孔子在曾晳的追问下对子路、冉有与公西华三位同学回答的总评价与分评价颇有特色。其中,总评价为:“也就是各人说说其志向罢了。”分评价为:“治国必须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哂笑之”;公西华所言又太谦虚,“如果他只做小司仪,又有谁能来做大司仪呢?”(《先进》)

孔子还进一步要求弟子在侍坐教学中必须做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并同时指出:“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笔者分析,这可能是孔子在侍坐教学中对弟子提出的要求之一。在他看来,在侍坐教学中常会出现批评与指责和表扬与鼓励,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评与指责的话,必须接受,并加以改正;表扬与鼓励的话,必须加以分析。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任何人也没有办法教育之。

孔子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侍坐教学法,使弟子知书达礼、明志达真,实现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孔子的这一教学方法,后来被《学记》概括为“摩”的原则,影响深远。从田齐的稷下学宫到汉代兴起的太学、宋代兴起的书院,再到近代康有为兴办的万木草堂等等,都把侍坐教学作为士子读书求学、教师论道育人的常用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钻研,训练学生口才,加强学生交流,对进一步提高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㈣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描绘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学过程中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其它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几乎都必须结合讲授法才能进行。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较早采用讲授法的大教育家。他无论是在阙里传薪、尼山施教,还是在杏坛讲学、舞雩解惑,通常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

据载,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使用了一种称“雅言”的语言对弟子进行教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何谓“雅言”?据现有的资料估计,孔子在当时可能使用了一种当时中华各国通用的标准语讲授《诗》、《书》

与《礼》等。这在“言语异声”、“语言杂咙”的东周的确是相当高明的。尤为可贵的是,他还要求教师做到:“于其言无所苟”(《子路》)、“时然后言”(《宪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述而》)、言行一致、“辞达而已矣”(《卫灵公》),反对弟子“巧言令色”(《学而》)、大言不惭、“言过其行”(《宪问》)、百般绞辨。正因如此,孔子才能在困于陈蔡,“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困境中仍“讲诵弦歌不衰”12。整部《论语》共有509章,大都是孔子运用讲授法“传道、授业、解惑”的范例。

概括而言,孔子采用的讲授法的方式是非常多的。一是讲述。它是指教师就某个事件或事物所作的系统的叙述与描绘。譬如,《论语》开篇即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事实上,孔子在此就利用以递进讲述的方式,向弟子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为人处事的教育与不能一展才华从政报国应该怎么办的教育。

二是讲解。它是指教师对某个概念或原理进行的说明、解释、分析或论证。孔子力主“正名”,要求自己心目中的君子做到:“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子路》)。即对某一事物、事件必须界定准确、名实相符,这样才能真正可言可行。孔子本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譬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为孝矣’”(《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宪问》)。尽管孔子所言今日看来未必完全正确,但是孔子在当时却积极身体力行。同时,这也说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确实已采用了讲解方式。

三是讲演。它是指教师对某一事物或事件作深入、广泛的叙述和论证,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譬如,孔子就“逸民”一词,举历史上的典型人物为例进行讲演,指出:伯夷与叔齐,属于“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类;柳下惠与少连,属于“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类;虞仲与夷逸,属于“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类,并最终告知弟子,自己与这些人都不同类,而把自己归于“无可无不可”类(《微子》)。

四是讲评。它是是指教师就某人、某事加以讲述和评价的教学方式。譬如,对颜回究竟是什么样的弟子,他讲评道:“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为了使自己的讲授引人入胜,孔子在语言方面还在提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3、“修辞立其诚”14的原则上巧妙地运用了如下几种修辞方式:一是比喻。孔子在教学中以“日月之食”,喻“君子之过”(《子张》);以星拱北斗,喻“为政以德”(《为政》);以“知者乐水”,喻永远进取(《雍也》);以朽木难雕,喻教非万能(《公冶长》);以松柏后凋,喻百折不挠(《子罕》)等等。这就使他的讲授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妙趣横生、令弟子“欲罢不能”(《子罕》)。

二是对比。孔子经常采用对比进行教学,这既使语言鲜明,又使内容明确。譬如,“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阳货》)。寥寥数语把古今狂、愚、矜之别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再如,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论及的“君子”与“小人”之别,也较多地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人们读后,马上就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因在“教育目标论”一章中有详尽的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三是排比。它可使教学内容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贯通、语势恢宏。孔

子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这种修辞手法。譬如,“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阳货》);“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言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等等。

四是递进。它可使孔子的教学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化,渐次达成教学的目标。例如,孔子曾妙用递进手法指出:“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五是对偶。它可使教学节奏明快、合辙押韵、言简意明、简明扼要。例如,“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等等。

六是顶真。它可使教学内容头尾蝉联、珠连璧合,从而使教学周密严谨、前后贯通、条理分明、引人入胜。譬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等。

此外,孔子常用的修辞手法还有设问,如“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反问,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等。

总之,讲授法是孔子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披阅《论语》可见,不仅孔子经常使用之,而且其从教的弟子有若、子游、子夏等也经常使用之。孔子使用的这一教学方法对后世儒家与教师的影响更大。《学记》曾将此法系统化为:“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并要求教师讲授的语言必须达到“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何谓言之凿凿!

㈤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古代典籍,增长知识,并培养其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孔子很重视这一方法并身体力行。譬如,孔子指导弟子学习《诗》时首先劝诱道:“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并教育自己的儿子伯鱼:“不学《诗》,无以言(《季氏》),“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与!”(《阳货》)其次,他指出,《诗》的中心思想是,“《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为政》)。再次,孔子认为,学《诗》要注意学以致用,反对只知死记硬背,而不知活学活用的作法,尖锐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仔细分析,孔子所用读书指导法中的“指导”,既包括指示教导,也包括指点引导,既包括对读书意义的指导,也包括对读书态度、读书方法等的指导。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在当时古代典籍并不多的情况下,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赞《周易》,为读书指导法的顺利施行奠定了必备的物质基础。这在当时是相当了不起的!

这一方法后来又为孟子、荀子、董仲舒、王通、韩愈、朱熹、张载、王阳明等大教育家所秉承与发展,尤其是由宋人张洪与齐熙摘录朱熹有关读书的语录分类编成,元人程端礼重编的“朱子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治学之大成,论证最充分,总结最全面,影响最深,享誉后世。其具体内容主要有: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近期出

版的《世界教育报告:1998》中对这一方法也有阐述,尤其是该书总结的在运用读书指导法中,“要求教师扮演的新的‘学习指导者’或‘帮助者’之角色比通常所认为的更传统”的见解,事实上充分肯定了这一方法在现代教学过程中的价值与功用。

㈥时习法

时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时常巩固知识与培养技能的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孔子是时习法的主要倡导者与尝试者。孔子曾感慨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这是中国常用词汇“学习”一词的出处,然而何谓“习”?中国的专家与学者存在争论,有人认为“习”是温习、有人认为“习”是复习,有人认为“习”是练习,有人认为“习”为演习。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笔者认为,要解决此疑问必须从“习”字入手。而“习”字的原始意义,应该从孔子当时的典籍中去寻找。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释曰:“习,鸟数飞也”,到研究孔子最可信的资料《论语》,都是破解“习”字之谜的主要参考资料。溯诸《论语》,孔子特别主张,学习不能急于求成,认为急于求成的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子路》)、“学则不固”(《学而》)。因此,其高足曾参才会把“传不习乎?”(《学而》)列入每日必须反省的三大内容之一,子夏才能把“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子张》)称为好学,也才有希望达到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最高“习”的境界。此外,参考中国最早的国别史——《国语·鲁语》,此书记载的年代为公元前967年至公元前463年的史实。其中曾形象描绘了鲁国士子读书的情景:“士朝而受正,昼而讲贯,夕而复习,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这段记载可与孔门弟子的传习相参验。

由上足见,孔子所说的“习”应该包含:温习、演习、复习与练习几层意义。譬如,《史记·孔子世家》曾记载了孔子在周游列国离曹去宋的途中,曾与弟子“习礼大树下”的史实。其中,这个“习”既有温习之义,又有演习之义,还有复习之义,也有练习之义。与今日所说的练习法相比,笔者理解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与采用的时习法更高明一些。这一是因为孔子的时习法除练习之外,还包括复习与演习,二是因为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提倡“学而时习之”,强调“时”的作用与价值,这对后世强调学习应该当日事当日毕,应该及时复习的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这还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不谋而合,符合当代记忆心理理论。三是因为孔子所强调的时习并非简单的单调的重复与掌握,他进一步要求弟子应该尽量做到“温故而知新”(《为政》),即必须有新体会与新发现。这在20世纪末也是先进的!

这种方法不仅对孔门弟子,而且对后世的许多教育家,甚至整个社会的学风都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二、孔子教学方法的特色

依据现有资料,我们可以说,孔子继承并部分弘扬了其以前的一些教学方法,同时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概括而言,孔子所继承与创造的教学方法具有自己的特色,有些仍对今日教学方法的改进有所启示。

㈠音乐性

从本书孔子教学内容论中,笔者已经指出,孔子在教学内容中不仅教《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而且懂乐,譬如,他会唱歌、能鼓瑟、善击磬、懂欣赏,并曾教弟子习乐。更值得注意与研究的是,孔子在教学方法中也特别重视音乐的价值与功用。从我们手中已有的资料看,已明显显现了这一点。例如,在孔子教学过程中,这种音乐性有时显现为孔子亲自

唱歌、鼓瑟或击磬,有时显现为弟子唱歌、鼓瑟或击磬。从教学方法上看,这种音乐性有时用于讲授法、有时用于问答法、有时用于游历教学法、有时用于侍坐教学法、有时用于时习法、有时用于读书指导法中。概括而言,孔子常采用音乐作为教学背景,以令弟子在优美的音乐背景下高效率学习。譬如,在《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就记载了在侍坐教学中曾晳鼓瑟的情景,其原文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史记·孔子世家》中则记载:有一次,孔子及弟子在周游列国中被困于陈蔡之间,在“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的情况下,“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充分说明孔子在其教学方法中特别重视运用音乐背景法。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音乐性不知何故,也不知何时,被后世的教育家们所淡忘。笔者估计,这一可能与“废科举,兴学校”有关,因为其之前我国特别强调士子必须在掌握必备的知识之外,还要求达到“琴棋书画”四会。二可能是由于学科分化的原因,音乐被列为专门学科加以学习与练习,这反而导致了教学音乐背景性的匮乏。这其中除了有保加利亚的大教育家洛扎诺夫创造了非常著名的“暗示教学法”,充分运用了音乐的背景性,坚持轻松愉快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与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尤其是借助艺术的手段,把教学内容与艺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达到了优质高效的实验结果之外,极少有人问津教学方法的音乐性。另外,迄今我国教育界对教学方法与音乐背景之间关系的研究依然不够,在教学方法中的应用则更少得可怜,这种状况亟待改变!

㈡自主性

应该说,自主性一词并不源于孔子,但是孔子在其教学方法中却处处表现出其对弟子学习自主性的强调与重视。对此孔子提出了自己对学习自主性的认识,那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后人对此章大多只依字面意义加以解说。其实,孔子在此所言是对自主性三个层面的理解:一为低层面的“知之”;二为中层面的“好之”;三为高层面的“乐之”。在孔子看来,只有教弟子达到“好学”与“乐学”两个层面,做到“笃信好学”(《泰伯》)、“敏而好学”(《公冶长》),做到安贫乐道、以苦为乐、以忧为乐、死而后已,才能说真正达到了学习的自主性。依据孔子弟子颜渊的表述,孔子特别重视在教学方法中对弟子自主性的调动,最终达到了教学艺术的境界。譬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再如,孔子反对弟子半途而废,对提出:“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者”的冉求,他教育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仔细思索,今日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仍是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重视探索调动弟子学习自主性的研究,并在教学方法中尝试运用,这是相当不简单的。近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明确指出,新教育在教学方法中必须“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这与孔子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㈢针对性

孔子在其教学方法中特别强调针对性,即依据弟子的具体情况,如能力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与年龄特征等施加教育影响,以促进弟子发展。在孔子眼中,弟子各不相同。从大类上划分,有“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有“困而学之”者与“困而不学”者;有“上智”与“下愚”;有“中人以上”者与“中

人以下”者;有“苗而不秀者”与“秀而不实者”;有擅长“德行”、“言语”、“政事”与“文学”者;有入门者、升堂者与入室者……。从个人特征止看,“柴也愚,参也鲁,由也喭”(《先进》),“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等等。

基于此种认识,孔子在其各种教学方法中特别重视依据弟子的具体情况而施加不同的教育。譬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此段记载生动描绘了孔子在其问答教学法中有针对性地对弟子进行教学的情景。事实上,打开《论语》,孔子在其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中都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当然教学方法针对性的运用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学生深刻了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达成,而孔子正是这方面的楷模。无论从其“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庾哉?人焉庾哉?”(《为政》)的见解,还是从其了解弟子的具体方法,或是从宋代儒学大师程颐对其教学特征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15上看,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今日,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冲击,加之工业社会标准化在教育中的潜在影响,在教学方法中重视有针对性教学的教师的数量在减少,在教学方法研究中关注教学方法针对性的学者也不多,这就使班级授课制本已存在的难以照顾到学生全体的问题日益突显,严重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必须加以改变!

㈣创造性

孔子作为中国较早开办私学的大师,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创造性。笔者在爬梳与整理孔子教学方法的相关资料时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一方面,他在“学无常师”、“不耻下问”中学习和继承了其前中国官学与私学的一部分教学方法,并加以创造性运用。譬如,在问答法中,孔子不仅提出了自己对问答的见解,而且创造性运用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问答方式。这就使其教学妙趣横生,绩效煊赫。另一方面,他在自己阙里传薪、周游列国中创造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教学方法,用以教书育人,作育人才。譬如,游历教学法与侍坐教学法等,都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的富有特色的崭新的教学方法。

总之,创造性至始至终贯穿于孔子所用的全部教学方法之中。今日的教育界,墨守成规、奉守成法、不知创造的教师大有人在。假如说当今学生厌学存在种种原因的话,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过分奉守成法可能是其主因之一。这种局面必须迅速加以扭转,让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同时创造适合其自身的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健康人才的需要!

此外,孔子教学方法的特征还有:重学性,孔子特别重视弟子学习在教学方法中的作用与价值;启发性,孔子重视在弟子处于“愤”与“悱”状态中,因时制宜,加以适当的“启”与“发”等等。在学习化社会中,这些特征对教学方法改革肯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启示!

注释:

①王毓珣《孔子教育经济思想探微》,《教育与经济》1991年第2期。

②朱熹《四书集注》。

③《礼记·学记》。

④参见李如密、王毓珣《孔子的游历教学法》,《上海教育科研》1993年第3期。

⑤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⑥现存于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汉碑馆。

⑦《说苑·栢武》)。

⑧《韩诗外传》卷九。

⑨《韩诗外传》卷七。

⑩《孟子·尽心》。

11《荀子·宥坐》。

12《史记·孔子世家》。

13《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14(《易·文言》)。

15(《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九)。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方法具有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下面为你分享的是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的内容,希望你会喜欢! 1)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4)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7)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8) 巧言令色,鲜矣仁。 9)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0)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3)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14)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5)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精选1)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 放于利而行,多怨。 6)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8)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9)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0)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2) 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4)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5)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锦集1)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教学方法启示录

孔子教学方法启示录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开门招生野人贱人大盗均可入学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因为他在春秋末期从事教育时间最长,所办学校规模最大,招收学生人数最多,实行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在春秋以前,入学读书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从开办私学开始,就打破常规,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读书,使原来不知文化为何物的?贱人?也有机会系统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进而学习?六经?(《易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最终成为?大人?,进入?君子?的行列。 既然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就意味着不管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事实上,在孔门弟子当中,除孟懿子等少数人是贵族外,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如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有的学生年龄只比孔子小几岁,另外一些学生比孔子小四五十岁。 面对品类如此复杂的学生,孔子是怎么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说,因材施教是孔子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春秋以前的官学,立足于?禁?和?敬?,教师用体罚和威胁等方式强迫学生读书,并且要学生自幼养成盲从的习惯。孔子一改这种生硬死板的教学方法,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注意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听其言而察其行,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出发,施以不同的教育。 实行因材施教要取得成功,首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即要有知人之明;其次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对教师本人的能力要求极高。孔子善知人,他的识人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查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个目的所采用的方法,了解他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孔子精通六艺,在知识方面集古代文化之大成,所以无论对什么学生他都能找到恰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孔子欣赏?贱人?出身的冉雍的德行帮助冉雍克服自卑心理 鲁国人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岁,他以德行著称,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很欣赏他的德行,曾经说过:?雍也可使南面(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冉雍的父亲是个地位低下的?贱人?,因而冉雍难免有自卑心理。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耕牛产下之子长着赤色的毛、整齐的角,虽然不想用它作牺牲来祭祀,但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古代供祭祀的牺牲常用赤色的牲畜,一般不用耕牛,自然也不会用耕牛所产之子。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品。比喻冉雍的父亲虽是?贱人?,但冉雍已经学业有成,社会不会因其父地位低下而舍弃他。 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励下,冉雍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成为孔子门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战国时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冉求字子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29岁,鲁国人。他多才多艺,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还精通军事,于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的军队。趁这次立功的机会,他说服掌握鲁国政权的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多年的孔子,后来冉求由于帮助季康子敛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季康子问孔子算不算有仁德,孔子回答:?吾不知也。? 冉求性格谦退,孔子对他的教育很有针对性。有一次,冉求问:?闻斯行诸(一听说有事要做就应立即行动吗)??孔子说:?行之(立即行动)。? 后来子路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父兄在,哪能立即行动呢)!?孔子的弟子子华觉得不解,他问:?敢问问同而答异??孔子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遇事犹豫退缩,所以我要激励他;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抑制他)。? 冉求尽管有不少缺点,甚至曾被孔子宣布革出孔门,但他仍被后人认为是孔门最有政治才干的人物,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要子路改正好逞勇斗狠的毛病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 孔子教育子路成才可以说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子路,即仲由,字子路,因他曾为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9

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谈孔子组织教育的五种方式 栗洪武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著名的伟大教育家,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关于组织教学的方式就很值得总结。他组织教学的方式从受教育的人数言,有集体讲授式、个别教导式和小组漫谈式,以施教地点言有定居授课式和游学式等,本文试作一简述。 一、集体讲授式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这时,孔子约30岁左右,学问已达到成熟的程度,他自称“三十而立”。于是他顺应时代的潮流,冲破“学在官府”的桎梏,创办私学,聚徒讲授。孔子的学校是长年开办的。初开始,他的学生还不是很多的。“孔子年四十二岁,……定公立。阳虎因办醒子,与盟而释之。阳虎由些益轻季氏。季氏亦僭于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于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史记·孔子世家》)按这一说法,孔子从这时起,开始用他自己编选的《诗》、《书》、《礼》、《乐》和新增写的《易》、《春秋》作为教科书,教授自远方来鲁的众多弟子。那么,在当时“韦编”竹简成书的条件下,孔子是采用何种方式把他自己新编选的教材,教授给那样多的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是普通科,人人共习。对于人人都学习的课程,在学生众多、又不能人手一册掌有教材的情况下,作为大教育家的孔子就运用集体讲授式组织教学活动。以教《诗》为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很明显,孔子为他自己编选的305篇待配上乐曲,放声歌唱、并非自己取乐,而是为了向更多的学生传授,达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的目的。在周游列国途中,孔子把弟子召集在一起,“讲育弦歌不衰。”这种由孔子一人向从多弟子讲诵、弦歌的教学方式,就是孔子创造的集体讲授式。孔子还采用如今日所谓的导生制办法,即除自己讲授外,个别学生有所惑疑,还可向高年级的学生求救。如樊迟向孔子问仁问智,孔子回答后,樊迟未达,转而向子夏请益,得到子夏的帮助。(《论语·颜渊》)但孔子“有教无类”和“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的教育主张和教学态度来看,可以肯定,对一些公共课,主要是由孔子向学生集体讲授的。 二、个别教导式 所谓个别教导式,即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导或辅导的方式。这是孔子组织教学的一大特点。因材施教是指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它既是一个教学原则,又是一种教学方式。而个别教导式,则是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或方法的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方式。“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樊迟御,子造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子贡问政,子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差异 黄津成(现供职于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撰写于2002年 在教育史上,孔子与苏格拉底都是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首倡者,但他们的启发式教学法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中国的文明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籍,已经形成了相当稳定的文化传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孔子,自然地形成了承袭的、宣教的学习(治学)态度。因此,他的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启发弟子们更好地接受已有的文化知识,而非去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学说,“好古而不作”既是孔子的治学态度,也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原则。所以孔子的启发式在其本质上是一种接受式的启发法。 苏格拉底所处的希腊时代,西方文明才刚刚起步,成文的文化典籍很少,文化传统也还没有成形,这就使得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中没有既成的、公认文化道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维,因此他拥有自由的思想和另立新说的自由天地,于是形成了他批判的、探索的治学态度。这样,苏格拉底的启发法------“产婆术”是发现式的,他通过让人发现自己的无知,从而努力地去认识、理解自己的世界,发现知识。这种

学习方法是一种发现的、研究的、批判的学习方法。 孔子与苏格拉底是中国与西方教育史上、思想史上的居于开创地位的伟人,这种来自于起点的不同,耐人寻味。这种不同与差异给人以启发:文化的丰富传统,历史的丰厚资源,为教育、学习,也为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但也制约了创造力的发展,成为对自由思想的一种限制。文化传统的“浅”,使教育、学习和思想缺少了丰富性,但却造就了创新、发现、研究的品格。 历史的作用是一分为二的。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对待文化遗产,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2002.5

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孔子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名言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放于利而行,多怨。 5)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8)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9)巧言令色,鲜矣仁。 10)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5)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不学礼,无以立。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孔子塑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9)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0)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1)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2)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14)过,则匆惮改。 15)不迁怒,不二过。 1)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2)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

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 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孟子的教学方法

孟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并在自己从事教育40余年的教育实践经验中加以发展,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有智慧的光辉,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一、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这段话的意思是:学生要想造诣高深,必须要靠自己努力探索。自己求得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记忆牢固才能深入积累,积累多了,才能达到运用自如。他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给学生某些规矩,但不能使他们达到熟练的技巧。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认为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使书为己用,而不能书云亦云。他说:“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二、专心有恒 孟子强调在学习中必须坚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他以下棋为例说明坚持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他十分注意培养学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他认为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专心致志就能学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他说:“今夫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还强调学习不仅要专心致志,还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暴十寒。他说:“虽有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三、循序渐进 孟子认为进行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必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他以“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一位“以德服人”的教育家,是中国历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孔子的教学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孔子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并将因材施教作为一个教育原则,贯穿于日常的教育工作之中。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实行因材施教者,也是他在教育上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通过谈话。孔子说:“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他有目的地找学生谈话,有个别谈话,也有聚众而谈。如有一次有意识地向子路提出一个假定性的问题:“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并未说话,仅以高兴默认,孔子便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二是个别观察。他通过多方面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由表及里地洞察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单凭公开场合的表现作判断还有片面性,就要“退而省其私”;只凭一时的行为作判断还不够,还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就是要注意学生的所作所为,观看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的感情倾向,这就可以把一个人的思想面貌了解透彻了。他在考察人的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认为不同的事务、不同的情境都可以考察人的思想品质。 第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在教学中,孔子把“学而知之”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他所说的“学而知之”就是说学是求知的惟一手段,知是由学而得的。学,不仅是学习文字上的间接经验,而且还要通过见闻获得直接经验,两种知识都需要。他提出“博学于文”、“好古敏以求之”,偏重于古代文化、政治知识这些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他还提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并重,思学结合。他在论述学与思的关系时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反对思而不学,也反对学而不思。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把学到的知识要“笃行之”,他要求学生们说话谨慎一些,做事则要勤快一些,“君子欲讷其言而敏于行”,应当更重视行动。 由学而思而行,这就是孔子所探究和总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与悱是内在心理状态在外部容色言辞上的表现。就是说,在教学时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教师的启发是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启发之后,应让学生再思考,获得进一步的领会。孔子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三种,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叩其两端,攻乎异端。 第四,以身作则,树立师范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力贡献于后一代的教育工作,敏而好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他回答子贡的提问

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方法2007-10-14 13:10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大大中中小小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在历史上与“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是密不可分的,而后者的落伍已

经不需要在此作任何论证。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再把孔子作为政治家或者哲学家,而是作为教育家来看的话,就不难发现“至圣先师”这个称号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论语》的记述可知孔子实行因人施教的方针,而不是按照预设的大纲、教材授课孔子的仁绝非某种僵化的道德或政治理念的体现,而是让每个人通过不断学习,克服短处,发扬长处,完善自身的一个过程,是一种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才是仁的本原定现代人喜欢对此做功利主义的解释(所谓的“读书做官论”)。其实,此前还有一句:“君子谋道不谋食。”此后,则有“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见,禄指的是学习给人的益处,是一个暗喻,与现代人所理解的功利主义毫不相干。至于“耕者,馁在其中矣”则是指思想的贫困。孔子自己不想做官是众所周知的,阳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孔子出来做官(21)。孔子也不鼓励学生们去做官。“义,同时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孔子认为不应该用抽象空洞的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等次,因为这种做法有悖于人的价值与尊严。当孟武伯向孔子问起他的某些学生是否符合仁的标准时,孔子却仅仅介绍了每个学生的专长,而拒绝做出任何关于仁的判断,总是说“不知其仁也”(31)。人的能力固然有差别,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对于自己最合适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方法,还表现在他对学生的启发诱导上事情做,都可以对社会做出贡献。 对于孔子而言,人的固有价值始终是第一性的,是独立于其能力之外而存在的。老子关于“善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32) 的论述体现了同样的思想。 综上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孔子的教育理

谈谈孔子教学原则和方法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孔子的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这些原则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教学实践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卫灵公》)即对人无区别地加以教育的主张,首创私学,广收门徒,只要“自行束脯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即只要自愿拿着十条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样使“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的颜回和“无立锥之地”的仲弓及冬天“以芦花衣之”的闵子骞得以置身于孔子门下,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是面向全民提出的,他希望无论是名门望族、殷实之家还是篷牖茅椽、绳床瓦灶之户都可以接受他的教育。 二、因材施教 孔子认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和“学而知之”,但同时也看到了人的天赋和资质的不同。孔子发现了受同样的教育而结果不尽相同的情况,并且提出了“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以上也”。因此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善于把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结合起来,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资质、爱好和特点因材施教。 ⒈知人之深 孔子对弟子求学态度的认识非常深刻,他高度赞扬颜回的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见好学者也”《雍也》,宰予因课堂睡觉而遭到孔子的“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的批评。 孔子不但对学生的求学态度认识深刻,而且对学生的个性、才能、德行把握准确,洞悉深刻。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先进》 德行(德行好的):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关于辞令的):宰我、子贡;政事(擅长政事的):冉有、季路;文学(通晓文献知识的):子游、子夏。 孔子对自己的弟子了解非常深刻,为他因材施教奠定了基础。 ⒉育人之准 下列一则孔子教学案例,可以说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典。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孔子的教学观-5页文档资料

孔子的教学观 有人说,东方不读孔子,西方不读杜威,就没有资格谈教育。孔子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纵观其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全部投入到聚徒施教和整理典籍上,他的成就和影响是无人比拟的,彪炳史册。本文拟从他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中取其最璀璨的明珠――教学观粗浅探析。 一、启发诱导 在教学中,孔子善于运用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循序渐进地教给学生以知识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他强调学生要多进行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他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思维就是教师启发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给以适当难度,学生又能理解的新知识,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但教师也不能消极等待,要循序渐进的诱导,使学生产生愤和悱的状态,教师不失时机地由浅入深地提高学生。 孔子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不仅要理解所学,还要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孔子肯定他的学生子贡能够闻一知二,称赞颜回能够闻一知十。孔子向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诱导,以引起学生求知欲,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再给予启发,如他告诉樊迟说:“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孔子不但启发学生,而且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这包含了教学相长的意思。

孔子的学生对他的学问的高深和他运用启发诱导使学生循序渐进的 高度艺术,深表钦佩。颜渊把孔子的教学艺术归结为循循善诱。“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论语?子罕》)颜回的话说明了他的学习离不开孔子的启发诱导。 二、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就是不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承认人在遗传上的差异,而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进行教学,依人之所长而诱导之,视人之所短而补救之。 孔子首先对学生要有深切地了解。他考察学生的办法是“听其言观其行”。(《论语?公治长》)他采用谈话的方法,看他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的做法,了解他的心情是安于什么,来试探学生志向和意趣。他和学生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无话不谈。因此,孔子对他的学生的性格特征、志趣、智力、才能、和特长都是非常了解的。他说,“师也过,商也不及。”“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保ā堵塾铩は冉?》)“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 孔子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灵活地讲述、提问和解答。如学生同样的问题,“问仁”、“问政”、“问行”、“问孝”、“问君子”、“问士”,他的回答却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绝不雷同,有的甚至含义相反,以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增长才智。 孔子还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他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如颜渊、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经典必读)

孔子教育智慧--四种教学方式 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是孔子教育智慧中的四中教育方式。 在《论语》中,我们总结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 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 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集教学是集体教学。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 教和学是有机地组合,不可分离。 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一、个别教学 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 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

五年级语文上册《孔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孔子》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洛阳镇大福小学方美渊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孔子》。 【教材分析】:《孔子》这篇课文介绍了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生平事迹及他的伟大成就。课文中以孔子教育其弟子的具体事例来体现孔子是一个重言传身教的著名教育家。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孔子的伟大成就,并激发学生对孔子的尊敬以及热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8自然段。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3、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4、重点学习第三、四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 2、了解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教学准备】:孔子照片自制课件竹简书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整体入手,回顾全文。 1、举着孔子的照片让学生说照片人的名字,相机板书课题《孔子》。 2、你们对孔子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说。(课件展示:对孔子的了解) 3、是啊,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主张一直影响着我们中国人。谁来说说孔子的一些名言? 4、孔子的名言就是他的思想主张。他去世以后,他的弟子把他平时的言行记录下来,编纂成哪部书?(提醒学生《论语》的“论”是多音字) 5、回忆上节课给课文的四个故事加的小标题。 二、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一)启发兴趣,导入新课。 1、在这四个故事中,说说你对哪个故事印象最深? 2、猜猜老师对哪个故事印象最深? 3、老师被“孔子晚年读《周易》”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为什么深深感动呢?答案就在故事中,那么我们快快来学习这个故事吧!(二)、学习第四个故事。 1、让学生找出这个故事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然后再指名学生读这个故事。 2、(课件展示:中国古代文字)你们看到屏幕里的这些字就是我国古代文字,你们看懂吗?容易理解吗? 3、结合课件中的古代文字理解“艰涩,隐晦”两个词语。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何克抗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论著选摘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1]。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作一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2][3]: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原则 “举一反三”、“启发”这两个词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它出自《论语·述而篇》。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这里有三个词需解释清楚。 “愤”,原意是“烦闷”的意思。许多人解释为:思考问题有疑难,想不通的样子。应该不错。一个人对一个问题有了疑惑而百思不得其解时心里就会烦闷,就急着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悱”,意思是心里想说口里却说不出来。一个问题,在心里似乎懂了却又表达不清楚。 “隅”,角落的意思。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不到了有疑难而急着要弄明白的时候,不启发他,不到了心里想说而口里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由此及彼推出其他的问题,就不对他说第二遍了。 我教了40年的书,没有这样教过弟子。弟子们不会自己主动到了“愤”、“悱”的地步。一般是:讲课时,给弟子们提出一些问题,逼着让其思考。弟子们还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我就耐不住启发了。“你们说,是×××吗”?弟子们答道:是。有气无力或者震耳欲聋。有一次,我就这

样给弟子们讲课,接连提了几个问题,他们都不假思索地答道:是!我突然问:“昨夜,是你们杀人了吗?”,弟子们脱口答道:是!反应过来后,全班哈哈大笑。 也许,我们还以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了。 年轻时,听函授广播课,说,河南有一个中学语文老师给同学们讲毛主席的七律《送瘟神》。老师采用启发式教学。 老师问同学:春风杨柳多少条? 同学们答:万千条! 老师问:六亿神州尽什么? 同学们答:尽顺尧! 这就是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了。 那孔子是如何教学生的呢? 《庄子·渔父》记载: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 意思说:孔子游历到一个叫缁帷地方的树林,他坐在一个长有杏树的土坛上休息,弟子在一边读书,孔子则弦歌鼓琴。 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教学情境呢? 弟子们坐在树荫下读书,没有到了“愤”、“悱”的时候,孔子便在杏坛上弦歌鼓琴。 师生身处这样的教学环境,一定轻松而愉快,弟子怎会厌学?难怪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教育智慧的四种教学方式

个别教学、无为教学、随机教学、说记教学是孔子教育智慧中的四种教育方式。在《论语》中,我们总结孔子的教学方式除集体教学外主要有四种:个别教学、随机教学、无为教学、说记教学。不同的教育思想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方式,而基本的教学方式是不变的。教学方式不存在好坏之分,而全在运用。传统认为私塾教学是个别教学,现代的班集教学是集体教学。实际上,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不是看学生多少,而只是一种教学方式。针对多个人进行讲授的教学就是集体教学,而针对个人进行的教学就是个别教学。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不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如集体教学,包括集体教和集体学,不但包括对所有学生教同样的内容,也包括所有的学生同一进度,同一内容的学习。个别教学,也包括个别教和个别学,除了教师进行针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教学外,也包括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个别学习。教和学是有机地组合,不可分离。在一节课中,应将多种学方式综合运用,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更好。一、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为适应学生学习程度、个性特点等存在差异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也可以说,个别教学就是因材施教。因为百人百性,人人不同,个别教学就成为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在研究探索优质高效教育方法时发现,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成正向比例关系,成绩优秀者只占群体的20%,而在一名教师对一名学生的个别教学中,学生的能力跟学习成绩几乎不相关,98%的学生能获得原先只有20%学生能获得的优秀成绩。也就是说,无论学生能力的强与差,在老师进行个别教学时,都能获得优秀的成绩。有人认为,现代班级教学中不适应个别教学。觉得个别教学成本高,教学进度不能整齐化一,教学效率相对较低,个别教学增加教师负担等等。其实,这些都不是不能进行个别教学的原因。实际上,在教师进行集体教学时,讲授的内容虽然一样,但是因学生的程度不同,相同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相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个别教学,只是这种教学,耗费更大,它是以牺牲众多学生为代价的。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使每一个学生成才,那么,在现代的教学中,如何运用个别教学,发挥其作用,成就每一个学生呢?个别教学,包括两个含义:个别教和个别学。当我们老师无法保证个别教的前提下,尽量地保障学生的个别学,是保障每个学生成才成功的基本底线。个别教学,不是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一样,而是让每一个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学习。魏书生说:“如果谁说不管什么程度的学生,到了魏老师的班都能学好,都能考上大学,千万别相信。我只是能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找到自己学习的基点,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不断进步。”让不同的学生在自己原有的程度上不断进步,就是个别教学的最佳体现。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练习”的教学模式,就是个别教学的一种形式。现代教育呼唤“个别教学”,如果你无法保障个别地教,就保障学生个别地学吧!有个别的学,才能够进行个别地教。二、无为教学“无为”就是不为直接的目的而直接去做,而是采用迂回战术。“无为而治”,就是不为治而治。要想得到天下大治,不要用刑治而使天下大治。就像我们想让一个人学习,不能天天用逼迫的手段来使其学习,可以采用引导、激发兴趣等多种方式来得到目的。这种不用直接手段来达到目的,就是“无为”。孔子在政治上提倡“无为而治”,在教学中也提倡“无为而教”。“无为而教”,就是不把知识只是作为单纯的知识放在课堂上来传授。而是把知识溶在游戏和生活中,利用其他活动形式让学生没有学习的感觉而学到知识。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不致产生厌学情绪。老子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无为教学,就是不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而进行讲授。不经意的学习往往产生最好的效果。用间接的方式教学,不让学生感到是在学习而学到了知识,这就是无为教学。不为直接目的而进行教学,就是无为教学。李阳说:“记句子就是记语法。”就是无为教学。如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将文章分解开来,划分层次,解析句子。这种方法,是在教学生阅读文章的知识,却培养不出阅读的能力。实际上,采用无为教学,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从读文章中读出层次,读出句子的优美和精彩来,同样可以得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着痕迹地渗透将来要学的知识,使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一、孔子的教学方法 孔子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教育家,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之高超至今难以有人能望其项背。 以著名的“启发式教学法”为例,许多人都以为这是苏格拉底的首创。这对于言必称希腊的西方学者来说是不足为怪的,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人持这种看法(尤其是在计算机教育界),这就未免“数典忘祖”。事实上,孔子不仅一贯坚持启发式教学,而且“启发”式这个名称本身也是由孔子(而不是苏格拉底)所创造。孔子比苏格拉底大82岁,孔子逝世后10年,苏才出生[1]。所以孔子才是真正的当之无愧的“启发式教学”创始人。除此以外,孔子所创造的启发式教学法,其内涵也要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将称之为“产婆术”的苏格拉底启发式对话法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法作一比较。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2][3]: 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 答:应归入非正义类。

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 答:非正义类。 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 答:不能。 问:如果他偷走了敌人的财物或在作战中欺骗了敌人,这种行为该怎么看呢? 答:这当然正确,但我指的是欺骗朋友。 苏格拉底:那好吧,我们就专门讨论朋友间的问题。假如一位将军所统帅的军队已经丧失了士气,精神面临崩溃,他欺骗自己士兵说援军马上就到,从而鼓舞起斗志取得胜利,这种行为该如何理解? 答:应算是正义的。 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 答:应属于正义类。 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 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 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

孔子常用的教学方法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首创私塾,“有教无类”,加之学费又非常低廉(仅十条干肉),从而培养了大批的学生。孔子办学,虽不曾将教育当作“产业”,但他一人招收的学生就达三千之多(这个数字在今天也是惊人的),而且学制也不限于四年,许多学生一旦及门,便终生接受其教诲。孔子死后,弟子代代相传,不少都成为中国文化的精英,其影响一直达于当代,并远播海外。可以说,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没有哪一位伟人能和孔子相比,后世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应是当之无愧的。 孔子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除了其人格的魅力,思想的精邃及知识的渊博外,也与他完美的教学方法是分不开的。具体说,孔子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善于处理六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教与学的关系。在汉字中,“教”与“斆”(学)本是同源字,是同一事物紧密相关的两个方面。《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可见,教是指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活动。由“教”又孳生出一个“斆”字,《说文》云:“斆,觉悟也,从教。”秦以后,斆写作学。而所谓“觉悟”,也就是“上所施,下所效”的意思。用今天的话来说,教与学实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因此,在教的同时,就应该顾及到学的方面,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念讲义,而不去看学生“觉悟”了没有。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 应该说,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孔子是充分体现了教学一体思想的。他对自己教学对象的学习和接受情况是完全掌握的。例如他整天和颜回讲学,颜回却从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愚人。但孔子知道,颜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孔子也知道弟子们的悟性是有差别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2〕而能听他说话始终不懈怠的,也就只有颜回一人。〔3〕“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4〕至于其他学生么,仁只是短时期偶然想起一下罢了。当然,学生一旦“觉悟”,孔子也能随时察觉。如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便高兴地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5〕子贡从《诗经·卫风·硕人》对美女的描写而联想到礼乐的产生,孔子也兴奋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6〕版权文档,请勿用做商业用途 对于学生的性情禀赋和日常生活,孔子也了如指掌,不管别人问到哪一位弟子,他都能脱口而谈。如季康子向他打问仲由、端木赐、冉求的情况,他不假思索便说“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7〕即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有多才多艺。他还说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的话,〔8〕意即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卤莽,表现出对各位弟子习性的深知。对学生的课外生活,孔子也无不知晓。他不但知道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9〕而且还知道子贡不安本分,去囤积投机,猜测行情每每猜中,发了大财,即所谓“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10〕对一些身处逆境的学生孔子更是关怀备至。弟子公冶长含冤坐牢,孔子认为“非其罪也”,〔11〕并把女儿嫁给他。冉伯牛患了绝症,孔子亲自看望,还来不及进屋便在窗外握着学生的手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12〕连连叹息。颜渊去世,孔子极其悲痛地说:“老天爷要我的命呀!老天爷要我的命呀!”别人劝其节哀,他说:“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