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制备研究进展_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沉淀-固相合成法与固相烧结
法的不同在于前驱体的合成,采用共
沉淀法合成前驱体是共沉淀-固相合
成法的重心所在。但是影响共沉淀合
成前驱体的因素特别多,包括反应物
的选择、沉淀剂的选择、反应过程中溶
液的温度及P H 值、搅拌速度等,所以
研究控制这些影响因素是研究共沉淀
法的重要部分。
中 南 大 学 肖 劲 、曾 雷 英 等 以
0.5 0.5 2
正极材料,在2.75~4.3V的充放电电 压范围内,可逆比容量达到150 mAh·g -1 , 具有较好的循环性能;充电到4.6V时 容量为1 9 0 m A h·g -1 。随后,D a h n 研 究组利用类似的方法合成出了一系列 具有层状α-NaFeO 结构的正极材
2
扫描量热法(D S C )结果表明该类材
200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王殿龙、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 所李建忠等首先用共沉淀法制备出氢 氧化镍和氢氧化锰的混合物,然后对
共沉淀溶液进行预氧化制备出前驱
体 ,最 后 ,用 预 氧 化 的 前 驱 体 合 成 了
L i N i M n O 材 料 。通 过 X R D 、
0.5
0.5 2
SEM、循环充放电、循环伏安(CV)和
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对材料进
行了表征测试。S E M 和X R D 测试结果
表明:制备出的LiNi Mn O 材料是 0.5 0.5 2
球形粒子,粒径范围在1 0 0 ~2 0 0 n m
之间,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层状结构。循
环充放电表明:在空气中900℃、合成
好的锂离子扩散能力[11]。 3 . 溶胶- 凝胶法
2007年,浙江大学相佳媛、涂江平
等人以醋酸锂、醋酸锰和醋酸镍为原
料,羟基乙二酸为螯合剂,通过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层状LiN Mn O 正 i0.5 0.5 2
极 材 料 ,得 到 的 产 物 具 有 典 型 的 α -
NaFeO 层状结构,颗粒尺寸在300~ 2
N i S O ·6 H O(分析纯)、M n S O ·H O
4
2
42
(分析纯)、L i O H·H O(分析纯)为原 2
料,以氢氧化钠和氨水作为沉淀剂,将
金属盐溶液和沉淀剂分别滴加入反应 容器中并匀速搅拌,控制反应过程中 P H 值 为 1 1 、反 应 温 度 6 0 ℃ 、搅 拌 速 度 为800r/min,氨水浓度为0.36mol/L , 将制备出的共沉淀产物和相应量的 LiOH配合混匀,并在相应的烧结制度 下烧结制得正极材料LiNi Mn O ,该
有少量大颗粒出现。经电化学测试表
明,当初始L i / ( M n + N i ) 摩尔比大于
1.5时,随着初始Li/(Mn+Ni)摩尔比
的提高,放电容量有下降的趋势;初始
Li/(Mn+Ni)摩尔比为1.1时所合成
的材料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循环20
次容量保持率可达97.8%[9]。 2 . 共沉淀- 固相合成法
0.5 0.5 2
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高达210 m A h·g -1 (充放电压为2.8~4.5V,电流密度为
3 0 m A / g ),但 是 材 料 循 环 性 能 受 制 备 过程中处理工艺的影响很大,若处理不 严格将导致材料循环性能严重下降[10]。 他们采用改进配锂方式、缓慢升温、高 低温结合进行烧结、快速风冷工艺制 备出材料的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 1 8 8 m A h·g -1,3 0 次循环后仍保持在 1 7 4 m A h·g -1 ,循环效率有了明显的 提高。
F rontier 前沿
好,大电流放电能力较差;另外,与另
一种得到广泛研究的三元正极材料Li
[Ni Co Mn ]O 相比,LiNi Mn O
x 1-2x x 2
0.5 0.5 2
的容量和循环性能均有较大差距;所
以 ,相 对 于 一 些 优 良 的 正 极 材 料 ,
LiNi Mn O 的容量和循环性能均 0.5 0.5 2
0.5 0.5 2
时,研究最多、进展最大的方法主要是 固相法、共沉淀- 固相合成法、溶胶- 凝胶法。 1 . 固相烧结法
Ohzuku于2001年首次制备出了 具有层状结构且热稳定性好的锂离子 电池正极材料LiNi Mn O ,从此揭
0.5 0.5 2
开了人们对该类材料集中研究的序 幕。Ohzuku等利用镍和锰的氢氧化物 在高温下合成了层状LiNi Mn O
正极材料镍锰酸锂的 制备研究进展
◇李滨滨 1 谷亦杰2 陈永 2 黄小文2 李文康1 卢诚1 胡勇1 1.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学院 2.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 青岛
自20世纪90年代锂离子电池商业 化以来,其性能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到目前为止,真正实用的商业化电 极材料仍然是最初的钴酸锂 (LiCoO )。尽管与以金属锂为负极的
有待提高[13]。为此,今后需要进一步研
究探索LiNi Mn O 合成方法、合成 0.5 0.5 2
途径的优化,以找到简单易行并且适 合工业化生产的方法。另外,还需要进 一步研究,找出合适的掺杂元素和掺 杂量,以及如何提高材料的循环性能 和电容量等。在目前所研究的正极材 料中,层状LiNi Mn O 是一种很有
4 0 0 n m之间。对于9 0 0 ℃下制得的层
状LiNi Mn O ,在2.5~4.3V之间进 0.5 0.5 2
行充放电测试,电流密度为0.1mA/cm2,
其首次放电容量为161.2 mAh·g-1,经过
20次循环后,保留了初始容量的88%[12]。
三 、总 结 与 展 望
就目前对层状LiNi Mn O 正 0.5 0.5 2
2
二次锂电池相比,以L i C o O 为正极、 2
炭材料为负极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有 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小型锂离子电池 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但对于大容量、 高功率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来说,成本
和安全性仍是首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由于L i C o O 成本高、耐过充性差,不
2
适于用作动力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 料,而且钴(Co)元素非常昂贵并有一 定的毒性,所以现在的研究已转向开 发更合理的新电极材料。在一系列新 开发的电极材料中,镍锰酸锂引起了 广大研究者的极大兴趣,而在众多镍 锰酸锂材料中,LiNi Mn O 具有价
2
M n 和在锰酸锂(L i M n O )中掺杂N i 2 63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F rontier 前沿
对材料结构和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的 研究,并且早期对其结构与电化学反
大小(应力作用),所以提高锂的扩散 能力应该致力于减小活化能[4]。
料Li[Ni Li
围内不同的温度下合成前驱体混合
物,通过T G / D T A 、X R D 分析研究了
热处理过程和合成材料的晶体结构,
分析观察得知,在1 0 0 0 ℃时合成的
LiNi Mn O 粉末最为理想,在电压 0.5 0.5 2
范围为2.5~4.3V、电流密度为0.1mA/cm2
的状态下对其进行充放电测试,首次充放
艺及球磨工艺得出的试样中,950℃煅烧
20 h合成的产物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可
达189.5mAh·g-1和146.5 mAh·g , -1[8]
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在固相法合成材料的研究中,
Li/(Mn+Ni)的摩尔比是一个关键问
题。中南大学王志兴等人使用固相法
合成L i N i M n O 时,研究了L i / 0.5 0.5 2
0.5 0.5 2
格便宜、充放电容量大、循环稳定性好
和安全性能好等优点,这使其成为替 代LiCoO 比较理想的电极材料。经多
2
年的研究,在合成LiNi Mn O 及优 0.5 0.5 2
化其电化学性能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 的进展。
一、L i N i 0 . 5 M n 0 . 5 O 2 结构
对层状N i - M n系正极材料的研 究,始于在镍酸锂(L i N i O )中掺杂
极材料的研究认识来看,该材料的研
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合成方法、
途径还是对其结构性能的研究都还很
有 限 ,但 它 具 有 成 本 低 、热 安 全 性 较
高、结构稳定、比容量高等优点,所以
对它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
发现,该材料的缺点主要是导电性不
65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
Mn
]O ),在
x (1/3-2x/3) (2/3-x/3) 2
该材料结构中存在N i 2+和M n 4+,差示
应的机理解释多沿用L i N i O 和 2
LiMnO 基体的脱嵌锂离子特征[1-2]。 2
随着对层状LiNiO 和LiMnO 掺杂研究
2
2
的深入,LiNiO -LiMnO 固溶体材料逐
2
的能量取决于四面体位的大小,也就
是取决于锂离子和它临近的下方过渡
金属阳离子之间的相互静电作用力的
二、L i N i 0.5M n 0.5O 2的制备合成 研究进展
目前,合成镍猛酸锂正极材料的方 法主要有共沉淀- 固相法、溶胶- 凝胶 法、燃烧合成法、乳化干燥法、冷冻干燥 法和固相法等。但在合成LiNi Mn O
电容量可达120mAh·g-1,经1 0 次循环
后衰减非常小[7]。
2008年,桂林工学院田华、叶乃清
等人以N i ( O H ) 、L i O H·H O 和M n O
2
2
2
为原料,采用机械活化- 高温固相反
应法在空气中合成了层状有序结构的
LiNi Mn O 。在使用不同的煅烧工 0.5 0.5 2
锂与氧成八面体结构,但通过中间的
四面体位进行扩散。锂离子的运动要
靠热能的波动实现,而跃迁率随着活
化能的增大则以幂函数减小,活化能
的细微减小可以有效改善锂的扩散能
力并提高电极的充放电率。K i s u k
kang等研究证明,在室温下活化能减
少5 7 m e V 便可以使锂的迁移率提高
10个因子。锂离子穿过活化态所需要
越严重,当初始L i / ( M n + N i ) 摩尔比
小于1 . 2时,得到的样品粒径分布均
64 新材料产业 NO.11 2008
↑ L i N i 0.5 M n 0.5 O 2 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它的研究将成 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的新热点。
匀 ;初 始 L i / ( M n + N i ) 摩 尔 比 为 1 . 5 时
(Mn+Ni)的摩尔比对LiNi Mn O 0.5 0.5 2
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他们利用
图 1 层状 LiNi0.5Mn0.5O2 结构图
c
b a
L i C O 、M n C O 、N i ( O H ) 为原料,经
23
3
2
过实验测出,随着初始L i / ( M n + N i )
摩尔比的增大,合成物团聚变得越来
料的耐过充性与热稳定性优于
L i C o O 。 [5-6] 2 2 0 0 6 年,新加坡- 麻省理工学院
(Singapore-MIT Alliance)夏辉等人
使用L i O H 、N i O、M n O ,采用球状研磨 2
烧结法合成了层状LiNi Mn O 。他 0.5 0.5 2
们首先在空气状态时、400~1000℃范
时间为9h的条件下生成的材料,在充
放电截止电压为2 . 8 ~4 . 6 V 的情况
下,经过40次循环,材料的容量可以稳
定 地 保 持 在 1 4 0 m A h·g - 1 左 右 。循 环
伏安曲线表明:在锂的初始脱嵌和入
嵌过程中存在不可逆相变。电化学阻
抗谱测试表明LiNi Mn O 具有很 0.5 0.5 2
谷亦杰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青岛澳柯玛集团有限公司 新能源材料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江苏赛尔电池有限公司技术 中 心 主 任 ,美 国 加 州 大 学 河 滨 分 校 化 学 院 副 研 究 员 。从 事 锂 离 子 电 池 、燃 料 电 池 和 太 阳 能 电 池 研 究 工 作 ,开 发 了 具 有 自 主知识产权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0.5 0.5 2
发展前景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 它的研究将成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
研究的新热点。
( 注 :此 课 题 为 山 东 科 技 大 学 研 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
2
步为人们所认识,有关LiNi Mn O 0.5 0.5 2
正极材料的研究也是从对LiNiO 和 2
LiMnO 的掺杂研究中分离出来的。 2
从结构来看,LiNi Mn O 具有 0.5 0.5 2
和LiNiO 相同的α-NaFeO 层状结
2
2Fra Baidu bibliotek
构,为O 型,属于六方晶系,R 3 m空间 3
点群[3],结构如图1所示,在此结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