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创新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创新之路
关键字:创新思维体制哲学
在当今中国不断发展大的背景之下,中共政府把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去规划整个未来布局.中国历来以五年计划著称,中国经济实现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引以为豪.所以在创新这个界面上中国政府有意借鉴一下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期让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在创新的发展上有经济一样飞跃
那么我们现在来分析中国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成因。
按照我们的说法是我党的正确领导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最后的得出一个千古不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选择。
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
但是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大国崛起》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却有另外一个说法——技术差距。
按照现在主流经济学观点,如果后发国家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在其体制不影响及经济的发展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经济的短期快速发展,二战后的日本,韩国等都是这个情况。
如果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好像我党的作用并不是那么大。
行政和学术总有弥合不了的分歧。
在今天的体制下,以大学教师为例。
他们的高度取决于自己的发表论文的数量。
各种待遇取决于论文的数量。
这就造
成了一个恶性导向,本领域的发展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要想有所建树很困难。
人总是趋向简易避免困难的。
为了能有论文发表就跨学科研究。
想尽办法让其他学科与自己领域结合起来。
这样的结果是什么?科学怪胎。
没有经济价值。
这不是创新,是行政指导下的悲剧。
在科学研究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当一个学者在本领域达到一定高度之后,转而去尝试一下其他学科很多时候会有意外收获。
我国伟大的科学家钱伟长先生曾经说过,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来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近代科学研究同样显示这个理论是正确的。
这是因为学科交流有助于思维模式的建立,思维模式直接影响到以后对问题的解决方式。
但是没有一种科学研究显示跨领域结合会促进科学进步。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微观世界化学物理生物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但是这并不说明跨领域的结合的优越性。
在创新这个领域我们还有很多问题去面对。
创新的方法是有很多种,通过学习我了解很多。
总结所学到的知识就是创新是思维模式的培养。
我们遇到问题是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去思考整个问题。
其实这就是一个哲学的范畴。
哲学很多时候就已经给出这个问题的解决思路。
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大学开设哲学的课程就是马克思等。
共产主义的理论。
假设我们都认同马克思的思想,认同他作为一个哲学集大成的伟人存在。
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他的思想,但是大学
给予他的课时是很有限的.为什么?大学给出的解释很有思谌的味道,学生对此不感兴趣。
现在去探就学生为什么不感兴趣,按照个人理解,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实用思想。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人可以信仰佛教道教儒教等。
如果基督教允许教众信仰其他教的话,基督教早就在整个中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
中国人向来讲究兼容性和实用性。
大学一味推崇马列思想,对中国本土思想不重视,最后却不得不对本土思潮妥协。
这也就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执政人也是中国本土思想的持用者。
也就是因为在中国人内心的深处实用思想让学生抵制马列。
因为这些东西不实用。
判断一个东西是否实用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观察这个东西在社会上是否正在运行。
整个社会是不是反映良好。
这涉及到个人判断的问题。
但是整体大学生对马列的不欢迎是个不争的事实。
既然从集大成的马克思伟人处学不到哲学思想,那么这就需要一个替代。
因为这是必备的,任何对科学有所开创的学者都是有相当哲学造诣的人。
我们这一代学生面临一个悲剧的现实,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我们无法去学习马克思的哲学,而我们也没有一个替代的哲学体系。
我们的哲学思维体系建立是不乐观的。
在没有一个相对哲学高度的情况下去谈创新这是有问题的。
创新并不深植于我们头脑。
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解放思想改变体制,其余的做法对创新来讲都是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