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马克思企业边界理论—一个比较分析的框架
马克思企业边界理论—一个比较分析的框架肇始于亚当·斯密的企业边界思想,在新制度经济学、企业能力理论、新兴古典经济学以及企业无边界理论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西方经济学企业与市场边界理论的基本框架。
然而,从交易视角出发,运用交易费用、交易效率等分析工具所构建的企业与市场边界理论,必然忽略企业最基本的生产特质而具有不可弥补的缺陷。
特别是他们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主义累积体制所导致的对抗性财富分配的回避,体现了其理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实质。
马克思经济学则从生产视角出发,以商品分析为起点,以劳动生产率的内外比较为基准,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揭示了企业边界演化的动力、内在机理以及企业的本质,从而建立了科学的企业边界理论。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在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尚不明显,在参与全球产品内分工的过程中,被锁定到全球价值链的底端无法突破,并呈现出产业链、网的双重锁定。
因此如何通过企业边界的合理调整,突破这种双重锁定,实现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就成为摆在学界、政府和企业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西方传统的主流和非主流的企业边界理论无法对现实世界企业边界的调整给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更无法指导中国政府及企业实践。
因此,本文在一个比较分析的框架下研究马克思企业边界理论,探讨其科学性和对现实的重要指导意义,以期为我国产业的实践提供有益的思路。
关于企业边界——基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上的研究评述
关于企业边界——基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上的研究评述第20卷第1期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V o1.20No.12005年1月JOURNALOFBEIJ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9cIALSCI EcE)Jan.2005关于企业边界——基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上的研究评述汪锋(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成都610031)摘要:本文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两个方面对企业边界的本质,边界对于企业组织的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评述,以利对跨边界组织理论研究的较系统性和较全面性的把握.关键词:组织边界;交易经济学;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16(2005)01—37—05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实践中的一个最显着特征是组织问关系的深刻变化,有时企业的生产活动要在边界内进行(内部化),而有时相同的活动要突破边界来进行.上述变化反映出来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跨越了法律意义上的边界,20世纪末诸多组织模式和理论的提出所展示的跨边界的组织模式覆盖了从纯粹的市场交易到基于长期契约的协作,以及产权参与下的联合直至并购等多种方式.本文借助两个常用工具——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对企业边界的本质,边界和跨边界对于企业组织的意义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评述.一,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于企业组织边界的研究企业组织边界管理的最经典研究可以追溯到由Coase(1937),张五常等诸多学者对企业性质的界定和企业存在的解释,而由Willamson在Coase 基础上开拓并发展的交易费用经济学主宰了组织经济学文献并启发了对企业边界及其变化的大量正式分析.Coase~企业组织视为一种可以取代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调节方式,这一资源配置调节方式依赖于"企业主"和雇员之间不对称的权威关系安排,而市场调节则是通过非人格的价格机制.由于市场运行要花费分散的直接定价成本,所以"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力(企业主)指导资源配置可以节约某些成本"(Coase,1937),因为按合约对投人物行使有限使用权的企业主或代理人可以不顾每项具体活动的价格而指挥生产,企业组织的产生就决定于市场定价成本和企业内官僚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即如张五常(1983)所说,是在通过市场进行产品交易和要素交易之间的平衡选择.在张五常看来②,企业和市场不单单是两种协调资源配置的方式,而是契约安排的两种不同形式,两种合约安排的选择取决于对投人品代替物(proxiesofinputs)定价所节约的交易费用是否能弥补由相应的信息不足而造成的损失,因此,企业的出现是一种合约取代另一种合约.Coase和张五常的理论勾勒出了企业的边界,这一边界由发现相关价格并进行谈判的成本和实施权威的成本之间的平衡来决定.企业组织的边界也会发生某种动态形式的变化.Coase认为,随着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企业的规模就会变大,但是由于管理收益递减,一个小企业的其他方面的优势可能超过一个大企业以及交易的时空影响等原因,这种替代或规模的扩张因而是有限度的;并指出,"企业将持续扩张,直到再在企业内组织一项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公开市场上的交换方式进行同一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企业内组织它的成本".Coase认为,当企业停止扩张的点收稿日期:2004—10—20,作者简介:汪锋(1966一),男,浙江金华人,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新疆职业大学副教授.37?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低于公开市场上的交易成本,也低于另一企业中组织交易的成本时,就意味着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接管就会发生.但深入下去的一体化问题则由Willimson进行了研究,Klein,Crawford和Alchian~也提出了相似的观点.Willimson④继承了Coase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的观点,但是他强调的是资产专用性,而不是价格发现和谈判成本.他指出,当经济主体投资于一项资产,而这项资产在初始用途以外的回报很低时,互补性资产的所有者就会机会主义地威胁收回他们自己的投入来榨取准租金,为规避这种"套牢"风险,作为防范机制的纵向一体化等"内部化"机制就会产生,按照这种逻辑,纵向一体化及企业组织的扩大会逐步取代市场交易和横向一体化进程.于是,企业边界越来越大.在Willimson看来, 由不确定性,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等决定的复杂的谈判环境带来的交易费用变化是市场失效的原因,而企业与市场相比"或者天然即具有,或者是由于制度规则而拥有特殊的结构优势"以及激励和控制的特性,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了组织交易内部化的激励.但是他同时强调了纵向一体化并不是节约交易费用的唯一安排,且认识到,任何形式的契约都会面临两难冲突的解决问题,因而可供选择的交易形式包括永久性契约,一系列短期契约和纵向一体化三种形式,这三种不同的契约形式很具有启发性,它涉及到了企业组织边界管理的最核心问题.Coase,Willimson等考察了一个瓦尔拉斯市场如何内生出企业组织,将交换关系,交易成本变动作为企业形成(Et界变动)的基本依据,结果显示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相互替代,相互对立的均衡关系, 即把企业描绘为包含有与市场的自由形成对照的管理等级制的关系,因而企业组织与外部市场环境之间的边界是清晰的和可测的.但是此理论采取相对静态的短期均衡分析(市场交易成本与企业内各种成本之间的比较),忽略了资源配置中产生的任何效益和市场环境动态变化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问题,由于建立于独特组织优势基础之上的企业效益乃一动态因素,它规定适应,利用和塑造环境发展的能力,因此此理论对于处于复杂背景环境下企业动态行为变化造成的企业边界与规模问题缺乏解释力.同时,Coase,Willimson等强调38?了企业和市场两极,对于形形色色的中间组织模式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虽然Willimson从交易费用角度对交易契约形式进行了较为细致地分析,但是,这种分析是以解释企业何以取代市场为目标的,特别是对于作为处于一系列短期契约和纵向一体化两极之间交易形式的永久性契约的研究没有深入下去,而现实中诸如战略联盟,虚拟组织等网络化组织所涉及的契约形式和企业边界, 恰恰是永久性契约的形式.如果按照交易费用的观点,Willimson提出的三种不同契约形式之间的替代肯定是交易费用不同的结果,并且纵向一体化时的交易费用肯定高于永久性契约和一系列短期契约,但是如何在短期契约和永久性契约之间做出选择呢?由于价格机制作用时可以节约信息, 减少逆向选择的成本,而永久性契约存在机会主义的道德风险,所以存在着两种成本之间的权衡取舍,但是这种取舍本身是高成本的.那么,肯定的一点是除了交易费用的考虑外还会有别的因素在影响着组织模式的选择.另外,从经济现实中出发可以看出,市场和企业并不是完全相互对立的, 而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⑤,这种相互联结和相互渗透,最终导致了企业间复杂易变的网络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制度安排.这说明,企业组织之间有可能存在着一种"联结经济性",也就是说企业之间除交易费用之外,还存在相互合作而带来的收益,即企业之间存在着可为双方均带来收益的相互依赖的资源.最后,Coase,Willimson等的交易费用理论假定技术和偏好是外生的,因而忽视了企业对于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选择和技术变革对组织边界的影响.专业化水平和技术的演进会通过影响企业组织的经营规模和范围来影响组织的生产边界,并且组织边界管理往往与规模经济关系不明显,因此企业组织可以通过控制经济过程和非契约诱因等取得效益,而交易费用并不发生变化.Michael?Dietrich认识到了交易费用理论的上述局限性,他采用成本一效益的分析模型来考察组织边界,并且以此来解释介于企业和市场两极之间的组织模式.Dietrich'),为,当交易成本大于管理成本并且交易效益大于管理效益时,半结合行为就会发生,而且只有在给定的竞争—垄断的特征前提下半结合的交易成本解释才是合理的,第20卷第1期汪锋:关于企业边界——基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上的研究评述这区别于Coase的瓦尔拉斯市场环境.Dietrich的半结合组织同Williamson的永久性契约形式是一致的,但是与Williamson不同的是,Dietrich强调技术知识和产品市场知识的性质和利用.在他看来,知识分为可以交流的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两类.可交流的知识的利用是"可竞争的",如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或独特的专门知识时,竞争将建立在技能的基础之上,结果使战略改变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差别的技能将决定公司能对环境发展做出反应和施加影响的程度.当发展(它需要一家公司现有核心以外的技术)被认为具有必要性时,半结合具有双方均不受对方控制的签订合同或内在化的比较优势,因为它将促进学习和建立新知识这一中心目标.Dietrich认为,内在化可能引起文化冲突,当现有和新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将建立在不同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时,尤其可能引起文化的冲突.此外,自给自足战略可能是缓慢的和带有限制性的,它可能引起竞争方面的问题.由于完全市场化关系的短期和无特色的特征可能造成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对抗性,使得双方均不受对方控制的签订合同即完全市场化的关系也不适合,因此,建立在持久和非单一时期的观点基础之上的半结合战略对动态利益来说是最重要的.半结合组织中双方之问的相互依赖性促进了信任的发展,并降低一方泄露信息的风险,增加的信息分享将导致妥善处理差异性, 复杂性与变化的更大的能力.Dietrich的认识是极为深刻的,他不仅强调了知识利用所带来的收益的重要性,并且这种收益必须是长期合作才能获得的,因而何以维持一个永久性契约对于半结合异常重要.而且他也注意到了合作风险的存在和信用对于规避风险的重要性.正是考虑到动态博弈对合作风险的重要意义,Dietrich认为半结合组织是一种处于战略的考虑,并且这种组织模式的长期收益能够弥补短期可能的损失,他进而借助MichaelE.Porter的"价值链"理论,从进攻性方式角度理解半结合战略的优势.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交易费用和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在对企业组织理论的认识中已经取得了正统的地位,Willimson在科斯的基础上发展的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于企业组织和市场这两种交易协调机制,特别是纵向一体化问题做出了很好的解释.交易费用分析工具对于经济组织分析有着独到的优势,而这种优势正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的补充,或者可以这样说,在对经济组织问题的分析方法体系的边际分析中,它是一个角点解,在尚不存在其他更为有效的分析方法之前,它将仍旧在组织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对交易费用观点也存在诸多的批评的观点,主要理由在于交易费用的难以精确度量和它的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释力,特别是它忽略了企业组织中的任何其他收益.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中的企业边界研究企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选择会内生出交易费用,它与分工和专业化经济性之间的权衡共同决定着组织边界的变化.交易费用同时作为规避合作风险的资源投入而体现出来,在对跨边界组织的合作可靠性研究中,内生和外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冲突决定着跨边界组织合作风险防范的机制.从分工和专业化角度对企业组织进行的分析可以追溯到AdamSmith(1776),Smith调了劳动分工和协作对生产力的重要性,其中分工条件下协作的生产力是工厂(组织)存在的重要原因, 并且工厂的规模"受市场范围的限制"."由于劳动的分工,相同数量的工人能够进行的工作数量的巨大增加,源于三种不同的情况:其一是由于各个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二是节省了在转换工种过程中损失的时间;最后是大量机器的发明便利和节约了劳动力,是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 斯密进而强调,如果没有分工和专业化,人们不可能有"他所适应的方便简单的生活方式".但是在斯密看来,劳动的分工受制于市场规模,因为当市场规模比较小时,专业化生产的商品的交易无法得到全部实现,于是人们不得不去自给自足.这意味着,在斯密的理论中市场是外生前定的,有多大的市场规模就有相应的劳动分工网络.与Smith不同,FriedrichHayek⑧j虽调的是知识分工而不是劳动分工.在Hayek看来,由于人们"使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从来就不是以一种集中的或一体化的形式而存在",因此一种经济秩序的本质是能够"使用任何一个人都不完全拥有的知识的问题". Hayek强调,对于资源配置究竟是采取"计划"形式还是通过"竞争",取决于哪种体制中"现有的知识39?北京工商大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能被更充分地利用",一种均衡状态就是在"分散知识综合达致的结果和一个全知全能的独裁者所指导的结果相比较"中来确定.在哈耶克的理论中,社会经济问题不单单是如何配置"给定"资源的问题,而且是确使分散的专业化知识得到最佳使用的问题,或者是如何构架一个尽可能使得专业化知识得到最经济地利用的合理经济秩序问题,即经济组织问题.Hayek的思想对于从知识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角度来研究企业组织边界是很有启发性的,如果把企业组织视为有利于节约知识成本的制度设计,那么组织边界就应当由知识使用的效果和获取知识的成本来权衡决定. AlfredChandle通过考察1840年到1920年美国大批量生产和分配相结合的工业企业,认为现代工商企业的诞生是市场与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管理体制"在协调经济活动和分配资源方面已取代了Smith的所谓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 他认为以交易内部化为内容的管理协调可能比市场协调更有效率,管理协调形成的节约可能比降低信息和交易成本所形成的节约要大得多."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Chandler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企业扩张的方式,他认为,"一旦对生产和经销的投资大得足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并且一旦必要的等级制管理班子安排好了,工业企业就以四种方式增长一它增加了新单位",其中"一种方式是通过购置一些采用大致相同的工艺来为大致相同的市场生产大致相同的产品的企业或同它们合并,这就是通过横向一体化来发展","第二种方式是通过开办前一阶段或后一阶段生产产品的工厂,从采矿或原料加工到最后组装或包装,即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发展","第三种增长方式是在地理上向远方的地区来扩张", "第四种方式是生产与企业现有技术或市场相关的新产品"OChandler尽管没有明确企业边界的概念,但是他对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论述是较为深刻的,虽然我们并不完全承认其中的规模扩大必然带来企业边界的扩张观点,更为重要的是Chandler强调了用效率来作为对企业扩张和收缩的评价标准.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和专业化的理论对于社40?会经济的解释力很强,但是自Marshall(1890)开创了新古典经济学之后,专业化理论逐渐地被规模经济理论所取代.不仅如此,新古典经济强调价格机制的作用,因而企业被视为一生产函数,其产出水平只与要素投入的数量相关,进而用这种变化关系来定义规模经济,而企业组织的边界问题被忽视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杨小凯开创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才使得古典分工理论再次得到重视.杨小凯强调经济组织问题的本质是寻找最有效率的分工水平和模式,以通过折衷生产力提高与交易成本之间的两难冲突来降低资源稀缺度的问题.新兴古典经济学将经济活动视为一系列两难冲突的解决问题,架构了同时包容新古典资源配置和古典分工的分析框架.在杨小凯固看来,经济组织的本质是寻找最有效率的分工水平和专业化模式问题.一个消费者一生产者可以选择完全专业化生产模式和其他非专业化生产模式并参与交易,也可以选择自给自足,选择过程由交易费用和专业化经济或分工经济权衡决定,这种选择过程因而也就决定了该消费者一生产者的边界;而企业组织的边界一旦得以突破,生产活动究竟应当利用市场来进行组织还是利用跨边界组织来组织以及跨边界组织中的协作模式选择,也是由交易属性和交易费用来决定的.不仅如此,在杨小凯的模型中,分工的正网络效应及其演进将内生出市场一体化,市场数目,经济结构的多样性,生产集中度等,而且技术的变迁,消费品种的增加也是分工的内生结果,如果引入投资品,企业制度会从分工中内生地出现.专业化理论将企业视为分工,专业化产物,而分工与交易是市场经济两个基本范畴,两者存在相互促动的关系,即交易费用下降一市场(交易)范围,容量扩大一分工深化,专业化程度趋深—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边界,规模缩小一市场(交易)范围,容量扩大.分工理论能够为组织边界管理提供非常有益的分析框架,它考虑到了专业化经济性和分工经济性对组织边界的影响,而不单单是交易费用;它强调动态分析,从分工演进来考察组织变迁和制度的演进,因而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是,目前的分工理论缺乏对中间模式的深入分析,它说明了企业可以选择生产内部化即自给自足,也可选择市场交易,但是市场交易为何会在瓦尔拉斯机制第2O卷第1期汪锋:关于企业边界——基于交易经济学和分工与专业化理论上的研究评述中进行而不在纳什讨价还价机制中进行并没有系统的分析,因而对跨边界组织模式不能做出很好的解释.本文的研究评述,以利解释企业组织边界管理的本质,有助于对跨边界组织模式研究的较系统性和较全面性的把握,有助于从理论上精确地界定企业组织边界的概念并由此而建立一种适应性更强的一般性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局限于边界内结构的形式化研究,对推动组织理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注释:①Coase,R.H.r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Jl,November1937:p.386-405.②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4O7_415.⑧BenjaminK1ein,RorbertCrawford,ArmenAlchian.V erticalIntegration,AppropriableRents,andtheCompetitive ContractingProces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J1,21 (1978):P.297-326.④WilliamsonO.E.TheV erticalIntegration0fProduc—tion:MarketFailureConsider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J】,61(May):p.112-23.⑤今井贤一,伊丹敬之.组织与市场的渗透『J1.经济译文.1992(2):pI37—_42.⑥【美]迈克尔?迪屈奇.交易成本经济学——关于公司的新的经济意义『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p.42—64.⑦转引自:【美1路易斯?普特曼,兰德尔?科罗茨纳.企业的经济性质l(中译本).亚当?斯密《国富伦》中的有关论述.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p.3—16.⑧【美】FIA.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2003:p.52—136.⑨【美1,J,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齐一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⑩杨小凯.经济学——新兴古典与新古典框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CommentontheBoundaryofFirm——BasedonTransactionEconomyTheoryandLaborDivision&SpecializationTheory W ANGFeng(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31)Abstract:Fromaspectsofbothtransactioneconomytheoryandlabordivision&speciali zationtheory. thispapersystematicallymakesacommentonthenatureoftheboundaryoffinnandthesignifi canceoftheboundarytoanorganization.Itishelpfultohaveasystematicandoverallgraspofthetheoryofc ross—bound—aryorganization.KeyWords:boundaryoffinn;transactioneconomy;labordivision&specializationthe ory(本文责编苏君)41?。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人 认 知 能力 的假 设 , 属 于 排 除 非 理 性 和 无 理 性 以 后 ,
不 同于 强 理 性 ( 即新 古 典范 式 收 益 最 大 化 的假 设 ) 和
弱 理 性 ( 即有 机 理 性 [ o r g a n i C r a t i o n a l it y 〕 , 演 化 经 济
学 的理 性假设 ) 的中等 理性 , 预示 着行 为人意 图实现
业 ” 和 “ 市 场 ” 两 种 极 端 ( oP l a r ) 的 治 理 结 构 生 产 成 本 和治 理成本 差异 的模 型 分 析 , 以 及 不 同治 理 结 构 属
性 的考察 , 威廉姆 森 阐 释 了作 为一 种 治 理结 构 的企
业 的 边 界 ( f i r m a s a g o v e r n a n e e )
的科 学 纲 领 , 完全 理 性 是 新古 典 范 式 的硬 核 部分 修 ,
改 这 个假 定 意 味着 对新 古典 范 式 硬 核 的 冲击 。 由于
威 廉 姆森 的假 定 动 摇 了 新 古 典范 式 的 硬 核 , 使 其 不
得 不抛弃新古典范 式 惯 用 的边 际替 代 分 析 , 而改 用
三角 ” ) , 威廉 姆森 同样 选 择 “ 交 易 ” 作 为经 济 分 析 的
基本单 位 , 并 将交易 界定 为“ 产 品或 服务 在技术 可 分
界面之 间 的转移”
( W illia m s o n
,
198 5 ,
.
p
1) 。
但是,
“ 除 非 能 将影 响 交 易 费 用 的各 种 因 素确 定 下 来 , 否 则
se , 1 98 8 ) 。 上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 威 廉 姆 森 所 做 的 工 作 则 是在 制度环境 确定 的前 提 下 , 研 究包 括企 业 (科 层 ) 、 市场 和混合组 织在 内的治理 结构 的 相对效 率与 治理模 式选择 , 努 力 将“ 科斯 梦 想 ” 向现实 推 进 。 如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析_GAOQS
———————————————收稿日期:2009-11-02作者简介:袁庆明,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魏琳,江西财经大学编审,主要从事宏观金融研究。
刚刚宣布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就是其中之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威廉姆森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而获奖。
威廉姆森是继科斯(1991)和诺思(1993)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的另一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他的获奖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新制度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
本文拟对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作一简要评析。
一、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是在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科斯(1937)提出了为什么市场经济中要有企业存在、为什么企业的边界不能扩大到整个经济这样一些有关企业性质和边界的重要问题。
科斯的回答是,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的机制;由于使用价格机制的市场交易存在费用,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低于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这种配置资源的机制就会代替市场机制。
企业的边界就取决于由于企业代替市场而节约的交易费用与企业存在而引起的内部组织费用在边际上相等。
这就是说,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低于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的规模还可以扩大;反之,则应该缩小。
只有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就达到了最佳规模。
[1]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边界理论显然富有洞见,但其不足在于,它无法回答是什么和哪些因素,决定了一笔交易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费用高还是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高?用威廉姆森(1985)的话说就是,这里的比较交易费用的差别究竟在哪儿呢?[2]因此,在面对一笔交易究竟应该自己“制造”还是去市场上“购买”,或者企业在何种情形下要进行纵向一体化这样的问题时,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不能给出任何可操作性的建议。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高科技产业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各种形式的混合性治理形式,如企业间联合体和风险投资急速发展,企业边界进一步模糊,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边界的激烈讨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规模经济(生产)来解释企业扩张的机理,涉及到企业边界的制约因素。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而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
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马歇尔在对工业组织问题进行分析与考察的过程中,系统论述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推演出被称为“马歇尔冲突”的命题,只有通过改进组织才能有效解决这种“冲突”。
虽然钱德勒没有明确提出企业边界的概念,但他研究发现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效率。
针对有人提出垄断是决定企业规模的最终原因这一论断,他指出效率提高与否是企业能否成功进行一体化的关键标准。
该观点实质上阐述了企业规模边界问题。
当企业规模边界扩张不能产生效率时企业应停止扩张活动,从而确定其规模边界。
因此,其结论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是由其效率决定的。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评述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标准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的,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科斯用市场机制需要交易成本的理论,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原因,比新古典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继而,他用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
因此,企业规模被界定在这样一个定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近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重新回到了科斯的观点上:将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结合起来分析企业边界。
不同学派的企业边界理论评析与研究展望
Pfeffer J,Salancik G. “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 ” .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8. Lafontain F,Slade M. “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firm boundaries: the evidence” .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7 , 45 ( 4 ) . Wernerfelt B.“A resource - based view of the firm” .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 5( 2) .
①
54
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10 期
陈炳亮: 不同学派的企业边界理论评析与研究展望
①。而企业则借助层级的组织方式 , 采用的治理机制是依靠管理行 达成主要依靠 “艰苦的谈判” 为,管理者能对内部运作实施命令、激励和监督,直接控制组织成员的行为,根据过程而非结果
对生产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争议的解决通过内部各方协商,或者依赖于上层领导的决断,不必 借助于仲裁或者法院等外部机构 。 由于边界内外治理规则的不同, 企业边界设定的实质是对各种类型的交易选择最佳管控模 式。如果市场机制对某类交易的治理成本小于企业层级机制 ,那么企业将把这些活动放到边界之 外,否则,放到边界内,采用层级机制管控,最终目的是提高交易效率。那么,何种类型的交易 会影响到企业边界的设定呢? 学者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来分析交易属性及其在不同治理模式下的交 易效率,包括交易成本理论、测度困境理论和知识差异理论。 交易成本是目前解释企业治理成本的主流理论 ,它强调交易频率、交易专用性投资和交易不 确定性这三类属性对企业边界的影响 : 由于交易参与者的有限理性,事先难以制订完全契约,如 果交易过程涉及到大量的专用性投资 ,那么,做出资产专用性投资的一方将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 ,而另一方则存在 “机会主义倾 交易关系中,改变专用性投资的用途将面临巨大的 “沉没成本” ,会利用出现的不确定性要求重新修改契约, 进而对专有性投资一方 “敲竹杠 ” ; 交易频率 向” 越高,出现上述可能性越大, 导致双方讨价还价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越多。 因此, 这些 “三高 ” 属性的交易并不适合放到企业边界以外 ,而若纳入企业边界内部,它们则能依靠层级管理者的命 令、监督和激励,防止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②。测度困境理论将治理成 本归因于交易过程中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这会导致二者对交易对象品质测度的不一致 ,若通过 外部市场交易,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测度困难会进一步形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困境 ,其结果类 似于二手车市场; 反之,通过企业边界内的层级机制,双方置于同一组织,由于内部获取信息相 对市场而言更加容易和全面,这会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困境 。知识差异理论则认为,交易 效率取决于交易双方的可协调性 ,它并不以机会主义倾向为前提,这是它与交易成本理论的最大 区别。该理论认为,市场交易协调困难是由于彼此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造成他们对交易过程无 法达成一致。因而,即使双方不表现出机会主义行为 ,这种协调困难依然无法避免,尤其是在交 易不确定的条件下,这种协调成本更高。而在企业边界内部交易,由于交易双方都必须服从于高 一级的权威关系,这将降低协调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效率学派适用的情景是那些价格竞争激烈 、结构相对稳定的产业。这种条件下,效率是最重 要的竞争因素。因为各企业的生产成本基本均衡, 只有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提高交易效率的企 业,才能获得额外利润。Nickerson 和 Silverman 验证了效率学派在此类情景下的解释能力③, 他 们发现美国的卡车行业在被管制时 ,企业间不存在激烈的价格竞争,导致了该行业普遍存在边界 的无效率错配 ( misalignment) ; 当放松管制时, 企业不得不面对激烈的竞争, 破产倒闭数量增 加。为应对这种状况,高管层通过改变企业的边界范围, 找到最优的治理机制以降低交易成本, 进而提高竞争力。 2 . 势力学派 势力学派关注的是企业边界与外部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假设是: 企业存在于多种竞争 力量构成的环境中,各类竞争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外部环境极不稳定 。而企业边界内则提供一 种控制性的机制安排,降低不确定性,并能对其它外部竞争者形成影响势力 。因此,分别强调提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企业边界论文: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内容摘要:按照卡布罗的观点,企业边界可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
本文沿着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脉络,从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两个角度,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能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边界横向边界纵向边界自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以来,对企业理论的探讨持续不衰。
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边界如何决定等许多经典企业理论难题一直困绕着经济学家们,并激励他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答案。
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把企业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
因而将企业定义为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
企业边界的决定对于企业长期规划和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卡布罗的思路,将企业边界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数量及其生产产品的种类,而横向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的数量。
本文对比较经典的理论流派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和权力企业边界的影响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企业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的影响因素。
企业边界理论回顾(一)企业边界的早期研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
他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分工的扩张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马歇尔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企业和市场代表不同的分工形式。
企业的边界位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边界理论探究
企业边界理论探究1. 引言企业边界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旨在解释企业如何决定何时在自身内部进行资源配置,何时通过市场进行资源交换。
本文将对企业边界理论进行深入探究,介绍其起源、重要概念以及应用,并评估其在实际管理中的价值。
2. 起源与发展历程企业边界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科斯通过研究企业内部组织和市场交易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企业边界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对企业边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理论和观点,如厂内交易理论、合同理论等。
3. 企业边界的主要概念为了深入理解企业边界理论,我们需要了解其中的几个重要概念:3.1. 成本和交易费用企业在决定资源配置时需要考虑成本和交易费用。
成本是指企业自身内部资源配置的费用,而交易费用是指企业通过市场进行资源交换所需支付的费用。
企业需要权衡这些费用来决定边界的位置。
3.2. 相对交易费用相对交易费用是指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和通过市场交换之间的差异。
当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成本低于通过市场交换的费用时,企业倾向于在内部进行资源配置;反之,当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成本高于通过市场交换的费用时,企业倾向于通过市场进行资源交换。
3.3. 厂内交易和厂外交易厂内交易是指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交换,而厂外交易是指企业与外部供应商、客户等进行的资源交换。
4. 企业边界理论的应用企业边界理论在管理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4.1. 决策边界企业边界理论可以为企业提供决策边界的指导。
通过比较内部资源配置成本和市场交易费用,企业可以获得最经济有效的决策边界,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和组织结构。
4.2. 合作与外包决策企业边界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决定何时选择合作与外包。
当企业发现在市场上交换资源的费用较高时,可以选择与外部合作伙伴进行资源交换,从而实现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
4.3. 组织结构设计企业边界理论可以为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新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新变动对我国企业的启示摘要:企业和市场都是对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 企业边界的存在是基于节约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的共同作用,企业边界变动是企业为适应环境变化进行自我调整的结果。
本文分析了企业边界理论发展历程,及其新发展,以及我国企业如何在新经济时代环境下的企业边界变动中发展提出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企业边界理论新发展启示一、有关企业边界理论分析关于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划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传统地认为企业是一个“黑匣子”,无论是“局部均衡理论”还是“一般均衡理论”都是关于市场交易的理论,即价格在平衡供求关系中的作用。
企业的边界理论就在于界定交易为实现利润最大化是在市场完成还是在企业完成。
现代企业理论的基本假定是把在市场上所观察到的契约形式看作是在信息制约给定条件下使生产要素间交易费用极小化的某种反应。
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从研究个人着手,认为企业的出现有其自身的客观性和演化性。
1.企业边界的存在与分工的关系在科斯(1937)年发表《企业的本质》以前,企业理论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文献里有阐述。
亚当·斯密(1776)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
劳动分工来源于人类的交换倾向,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
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的扩张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马歇尔(1890)认为,企业与市场存在着明显界限,企业的边界在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
马克思也十分重视分工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他指出协作在历史上和逻辑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认为企业规模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技术手段。
不论是企业还是市场它们只是代表不同的分工形式,企业的运行靠等级制和行政权力,市场的运行依赖价格调控。
2.交易费用理论在科斯(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企业之所以形成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从而把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
如果在企业内部交易的费用小于在市场进行的费用,企业的边界就会扩大,反之缩小。
企业边界理论近期文献的评述
企业边界理论近期文献的评述
冯 科 胡永远
( 湖南大学 经贸学院,湖南 长沙 40 7 ) 10 9
【 摘 要】近期关于企业边界的争论主要在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之间展开。交易费用
经济学强调将 市场与组织平行考虑 ,在决定企 业边界如何 变动 时应考虑组 织成 本和 交易费用的
制所带来的成 本的 观点 ,4在这 一 方面进行 了深 入探 讨 。 -
挑战了交 易费用经 济学 的经典观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企业之所 以存
在是 为了将低效率的市场 交易通 过组织 结构 而内部 化【 。 g J 企业在交易 费用经 济学 者的 眼 中被视 为 交易 费用 的避 免
市场交易 中的机 会 主义 行 为是 Wia sn 研究 重 点之 l mo 的 l i
的。这三种主流学说在不同的目标层次上讨论资源获取模式的效率性及企业边界决定的机制。 【 关 键 词】 交 易费用经济学 ;资 源决 定论 ;选择权说 ;企业 边界 【 中图分类号】F 2 【 80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l 9 44 20 )O 一 08 o O — 18(06 l 06 一 4 O
开 ,同时考虑与某项 资源获取 行为紧密联系 的交易成本 和 制度成本对企业边界 的影响。资源决定论立 足于企业 的内 部核心竞争力 ,在解 释企业 为什么对某种资源感兴趣并 在 何种程度上通过 改变 其企业边界来取得对该 资源 的控 制权
企业和市场是调整生产行为的 、可 以相互替代的两种组织 形式。他认为如果不存在交易费用 ,则各种组织就无需存 在 ,因为市场机制下 的 自由竞争可 以提供最优价格 以节省 成本 。然而 ,现实情况 是交易 费用 以各 种形式广 泛存 在 , 如搜寻成本 、谈判 、讨价还价 、编写和执行合 同所 带来的 成本 【 。企业的本 质 是避免 或最 小化 在 自 的交 易 者之 ] ] 治
企业的边界理论
产
品
导入 增长
销
售
额
成熟
衰退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时间
学习曲线与产品组合战略
• BCG(1970)建议厂商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阶段增加产量来 实现学习曲线,从而能够在每一市场中获得长期的成本优势
每个厂商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银行,应该将“现金牛”产生的利润用于“问号产品”和“明星产 品”----即为新投资提供资金支持,既能使“问号产品”更具竞争力,又能巩固“明星产品”的成 本优势。一旦市场成熟和需求减少时,这些产品将转变为“现金牛”,从而能够在新市场中支持 学习战略
企业的边界理论
Theory of Firm’s Boundaries
什么是企业边界
• 企业的边界定义企业在做些什么 • 边界有三种不同延展方向
横向边界: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规模,即它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和种类 纵向边界:企业自己从事的活动的范围以及它从市场上购买的活动的范围 整体边界:企业在其中竞争的一系列不同业务的集合
(2)当生产为资本密集型时,则很可能存在巨大的产品专用性规模经济;而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则很小
(3)范围经济也可以在单工厂或多工厂层次上产生,因为投入可以被多种产品共享。单工厂范围经济通 常发生在零售行业中(如Carrefor和地方医院);多工厂范围经济指利用多工厂来生产时能够共享投入, 经常以财务效应(如财务、法律人员)等核心能力的方式表现。
• 存货
存货是为了把缺货可能性(会丧失销售机会和潜在顾客、甚至生产过程的延误)降到最低限度。 但存货也有成本(利息费用、损耗和贬值风险)。存货成本将抬高已售货物的平均成本,这就 是沃尔马特等看重存货管理的原因所在。相对于期望需求而言,在缺货水平一样时,大公司的 存货比例比小业务量公司的存货比例小(医院闲置床位和杂货店全能售货员的例子)
企业纵向边界理论综述
企业纵向边界理论综述作者:张凤鸽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3期【摘要】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张主要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在回顾纵向一体化理论发展的基础上,笔者指出虽然纵向一体化能够有效地削弱人的机会主义,克服了不确定性,降低了交易成本,但它并不必然是企业发展的一种好办法,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纵向分析策略是有效的。
【关键词】企业纵向边界;纵向一体化;纵向分析一、引言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的边界或规模取决于市场交易费用与企业协调成本的比较,由此可知,企业的最优边界为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
这一结论在企业经营实践中体现为“购买还是制造”(张维迎,1995)——为了将投入转化为产出,企业必须考虑哪些投入要素应该由自己生产,哪些又应该从外边购买。
这种决策决定了现实中企业的纵向边界,当外部采购的成本(含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高于内部制造的成本(含协调成本和生产成本)时,企业采用内部制造的方式,企业纵向边界扩大;反之,企业的纵向边界将缩小(威廉姆森,2000)。
交易费用理论中的所谓企业规模实质上是指,当一种产品在生产技术上可分离为两个以上生产阶段时,同一个企业所占据的生产阶段的数量,即在最终产品的总生产链中由该企业所完成的生产链长度。
参考泰勒尔的观点,交易费用中的企业规模其实就是指企业的“纵向规模”即纵向边界。
企业纵向规模的扩张主要通过纵向一体化来实现的。
在企业历史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纵向规模变化是比较复杂的,呈现出扩张(纵向兼并)与收缩(纵向分离)交互进行的局面。
二、纵向一体化理论述评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例如威廉姆森(Willianmson 1971)对市场失灵导致纵向一体化进行了讨论;Grossman(1986)等提出纵向一体化所有权成本与收益解释;Dosi(1994)认为交易费用与纵向一体化程度有很大关系;Arrow(1975)和Carlton(1979)则分别从供给与信息不确定性和转移风险的角度分析了纵向一体化等等,然而最有影响的研究无非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角度出发,我们主要从交易费用理论角度回顾纵向一体化理论的发展。
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基于横向和纵向边界的企业边界理论评述按照卡布罗的观点,企业边界可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
本文沿着企业边界理论发展的脉络,从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两个角度,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进行了分析和评述,以期能够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企业边界横向边界纵向边界自亚当•斯密开创古典经济学以来,对企业理论的探讨持续不衰。
企业为什么会产生、企业的边界如何决定等许多经典企业理论难题一直困绕着经济学家们,并激励他们努力寻找其中的答案。
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的生产过程看成一个“黑匣子”,把企业抽象成一个由投入到产出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黑匣子”。
因而将企业定义为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经营性组织。
企业边界的决定对于企业长期规划和决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按照卡布罗的思路,将企业边界划分为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横向边界主要是指一个企业生产特定产品的数量及其生产产品的种类,而横向边界是指企业内部的生产流程中不同生产阶段的数量。
本文对比较经典的理论流派进行了研究,分别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不确定性和市场失灵下的企业边界、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边界和权力企业边界的影响进行梳理,从而归纳出企业横向边界和纵向边界的影响因素。
企业边界理论回顾(一)企业边界的早期研究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阐述了劳动分工与专业化的理论。
他认为市场范围的扩大导致劳动分工的扩张,而劳动分工的扩张会带来劳动生产力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
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马歇尔认为企业与市场之间有明显的界限,企业和市场代表不同的分工形式。
企业的边界位于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之处,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边界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资源配置方式,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企业最为显著的特征就在于它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企业的边界理论
影响企业横向规模的因素
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生产因素 -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与分摊导致了不同层次上的规模 经济 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殊因素 -营销经济性-在更大的市场中分摊广告费用 -声誉效应 -购买经济性 -研究与开发:研发为了开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和 生产过程,但需要大量投资,研发的规模经济必须依 靠大量生产和销售来实现;研发的溢出效应(如观念 和经验的多重应用)将导致范围经济。
阿里集团横向边界的扩张
纵向链条(vertical chains)
纵从向获取边原界材料开始到零部件、最终产品的分配和销售
的过程
上游(upstream)和下游(downstream) 处于纵向链条前面的步骤称为生产过程的上游,后面 的步骤则称为下游;上游和下游是相对的纵向边界
企业在纵向链条中的位置。
关系专用性资产
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如果不牺牲该资产的一 些生产率或增加是该资产适用于心交易的成本,它就不可 以再安排到另外一个交易中。关系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在一 定程度上所订了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谢谢观赏!
2020/11/5
12
市场交易费用产生的原因
不完备契约导致机会主义,增加了市场交换的风险和成 本,商业法的存在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有限理性 -难以详细指定或衡量绩效 -信息不对称 关系专用性资产 -根本性转变:在投资“关系专用性资产”后,交易 的关系就从“大量”的投标状态转变为“少量”的讨 价还价状态。为了重新分配甚至剥削“准租”,要挟 问题(即单方面中止关系)非常突出
企业的边界理论
企业边界的内涵
企业的经营范围,即企业的纵向边界,确定了企业和市场 的界限,决定了哪些经营活动由企业自身来完成,哪些经 营活动应该通过市场手段来完成;经营规模是指在经营范 围确定的条件下,企业能以多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经营,等 同于企业的横向边界。
不同学派的企业边界理论评析与研究展望
着 墨 于各理 论 派别 的基本 假设 、边界设 定 的影 响 因素 、影 响的理 论机 制 以及各 自适 用情 景等 ,这
些要 素构 成 一个 描述 性理 论 和规 范性理 论 的核 心②。其 次 ,在 综述 各 派别 的基础 上 ,对它 们 的解 析 能力 进行 比较 ,并 分 析各理 论 派别 之 问存 在 的关 联性 。最 后 ,本文 指 出了企 业边 界 未来可 能 的
式 。 如 果 市 场 机 制 对 某 类 交 易 的 治 理 成 本 小 于 企 业 层 级 机 制 ,那 么 企 业 将 把 这 些 活 动 放 到 边 界 之
外 ,否则 ,放 到边 界 内 ,采 用层 级机 制管 控 ,最终 目的是提 高交 易效 率 。那么 ,何 种类 型 的交 易 会影 响 到企业 边界 的设 定 呢?学 者们 提 出 了多 种理 论来 分析 交易 属性 及其 在不 同治 理模 式下 的交 易效 率 ,包括 交易 成本 理论 、测 度 困境 理 论和 知识 差异 理论 。
研 究方 向 。
一
、
不 同学 派 的企 业 边 界 影 响机 制
1 效 率 学 派 .
Hale Waihona Puke 效 率 学 派 关 注 的 是 企 业 边 界 存 在 的 普 遍 性 。 它 回 答 的 问 题 是 “ 什 么 有 些 活 动 要 在 企 业 内 为
部 完成 ,而不利 用 外 部 市 场 呢 ? 。其 基 本 假设 是 :企 业 边 界 作 为 组 织 与 市场 之 间 的 一 道 栅 栏 , ” 两 边运 作 的交 易治理 模 式不 同 。市场 治理 交易 的方 法是 通 过价格 机 制 ,双方 在交 易前 通过 协商 确
Ma a me tJ un l 0 9,2( . n ge n o ra ,2 0 5 4)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企业边界理论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企业边界问题是企业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
各种边界理论都对企业边界即企业规模的决定机制进行了论述,但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文章主要论述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与能力理论等企业边界理论的内涵和不足,着重阐述我国企业如何借鉴企业边界理论进行企业改革,以此推动我国的经济改革和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边界理论企业规模综合能力企业边界是指企业规模扩张的界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常常伴随着边界的不断向外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
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相同的产业往往会有不同规模的企业,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的边界即企业规模这是企业理论中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从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开始,到规模经济、交易成本理论、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这场关于企业边界理论的争论随着国际间大规模的企业并购和重组而再次热烈。
通过这些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深刻地探讨了企业的边界问题,他们的研究各有侧重点,这些边界理论的决定因素都对企业的边界起着一定的作用,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规模。
本文主要论述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与能力理论等企业边界理论的内涵和不足,并着重阐述了我国企业在改革中要借鉴企业边界理论,将不同理论结合运用,剔除不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
一、企业边界理论1、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随着投入的均衡增加,在每一个产出水平中获得的产出增加比例大于投入增加比例,同时长期平均成本在每一产出水平上呈现处处下降的趋势,即在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量增加,每单位产出的成本逐渐下降。
这意味着在一定的产量区间内,任意产量水平上,只要增加投入就可获得更大的产出,或者说只要增加产出就可以降低成本。
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比较显著的行业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将会导致产品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
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即随着规模的扩张,企业内部就可能采取专业化技术、采用和改良机器设备、进一步细分采购和销售业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企业边界:理论、性质及其变动趋势分析
企业边界:理论、性质及其变动趋势分析【摘要】本文对企业边界的性质进行了分析,认为企业性质决定企业边界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边界变动的三种分析框架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企业边界企业边界的性质分析框架一、企业边界理论的早期研究1、新古典经济学。
在企业边界理论的早期研究中,新古典经济学家把企业假定为一个生产函数,研究企业边界问题主要关注企业的规模,当市场存在不只一家企业时,企业会自觉来选择最优的产品组合和数量,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企业的规模由企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决定,当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其边际收益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达到了最佳规模,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交点处企业的产量就是企业的边界(规模),如图1所示。
MR表示企业的边际收益,MC表示企业边际成本,Q表示企业产量,即企业边界。
边际成本曲线和边际收益曲线为什么相交?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劳动、资本等有形资源,因此往往把这些有形资源作为生产函数的自变量。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函数可以简单的表示为:Q=A?蕊(K,L,O)。
其中,A为生产技术;K、L和O分别代表资本、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
由于土地、资本、劳动等有形生产要素都是稀缺的,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耗损,因此满足于边际成本递增;而传统企业的产品本身大都用于满足人的较低层次的需要,需求是有限的,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因此边际收益递减。
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必然造成边际收益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的相交。
2、交易费用经济学。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治理机制,一项经济活动究竟应该交由市场还是企业去完成,取决于两者的效率比较。
市场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企业则会带来协调成本。
通过比较,企业的最优边界得到了确定,即在利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等于利用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的那一点上,如图2所示。
MC?蕊表示企业协调的边际成本,MCm表示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
如果企业在内部完成这些活动,则会发生生产成本和协调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在高科技产业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重组,同时各种形式的混合性治理形式,如企业间联合体和风险投资急速发展,企业边界进一步模糊,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对企业边界的激烈讨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规模经济(生产)来解释企业扩张的机理,涉及到企业边界的制约因素。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和专业化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而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
穆勒从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角度论述规模生产,探讨大规模生产的优势。
马歇尔在对工业组织问题进行分析与考察的过程中,系统论述了大规模生产对工业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规模经济的概念,并由此推演出被称为“马歇尔冲突”的命题,只有通过改进组织才能有效解决这种“冲突”。
虽然钱德勒没有明确提出企业边界的概念,但他研究发现最终决定企业规模的是效率。
针对有人提出垄断是决定企业规模的最终原因这一论断,他指出效率提高与否是企业能否成功进行一体化的关键标准。
该观点实质上阐述了企业规模边界问题。
当企业规模边界扩张不能产生效率时企业应停止扩张活动,从而确定其规模边界。
因此,其结论就是企业的规模边界是由其效率决定的。
二、交易费用经济学评述
科斯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标准的新古典分析方法,对新古典企业理论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价格机制不是唯一的,企业也是协调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科斯用市场机制需要交易成本的理论,较为成功地解释了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存在的原因,比新古典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继而,他用交易成本概念解释了企业规模的大小:当追加的交易由企业家来组织时,企业就变大,当企业家放弃对这些交易的组织时,企业就变小。
因此,企业规模被界定在这样一个定点: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近期的交易费用经济学重新回到了科斯的观点上:将交易费用与组织成本结
合起来分析企业边界。
而两种相应的交易方式就是组织结构和市场控制,前者包括内部制造和垂直并购,后者主要是指市场合同交易,两者各自具有优势和劣势。
三、资源决定论
资源决定论强调企业的目标是为了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一种独特性优势——产品差别或低成本的优势。
一个企业的独特性优势应该是难以被其竞争者所模仿,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企业攫取长期利润的可能性。
对某种特殊原料或资源的占有和加工或运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一个企业独特性优势的核心,这些概念在管理战略理论中被称为“核心竞争力”或“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在以上观点的基础上,资源决定论者进一步挑战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经典观点——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是为了将低效率的市场交易通过组织结构而内部化。
企业在他们的眼中被看作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企业行为的动力是对竞争性优势的追逐。
因此,企业行为和企业边界变动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以机会主义的存在为转移,而是被追求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企业目标左右着。
近期发展起来的关于企业的“知识决定论”已经逐渐发展成资源决定论的核心。
它认为组织性内部化是为了发挥组织结构对专有性资产的协调优势。
如果存在可分享的知识、语言和运作惯例,企业之间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或者是直接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起独特的、默契的、并难以模仿的资源。
Kought和Zander争论到:“复杂性组织的存在使得其内部的专家可以通过一种共同语言和组织规则而更好地交流和组合起来”。
资源决定论扩展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对企业行为的分析方式。
企业在资源决定论者的眼中,不仅要打败市场,同时还要打败其他的企业才能存在。
因此,一个企业的内部关系体系必须比其他两种替代者——市场和其他企业运行得更有效率。
资源决定论倾向于使用资源的关联性来分析企业规模和范围。
在企业边界问题上,这种关联性主要体现在新资源和企业已有资源之间的关系上。
这种关联性需要资源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正是由于这种关联性使得企业即使在扣除组织成本和失去市场交易的灵活性之后仍能得益于内部运作某些新资源。
因此,一个企业的边界,或者换个说法是一个企业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的边际极限在于该资源缺乏对企业内部主体资产的关联性,这时使用制度控制来实现对该资源的占有是非效率的。
四、选择权说
所谓选择权是指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参与到某项技术战略中的能力和机会,但是并不是倾力投入。
企业对该战略前景的投入程度可以随着预期的技术和商业前景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选择权学说的代表性争论就是企业进入一项灵活的、低投入程度的、针对某资源(如技术知识)的技术研发项目的可能性是与该资源(如技术知识)技术和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程度正相关的。
当某项资源被标识为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企业通常会选择一种具有较高灵活性的相对优势地位,而不是“锁”入这种前景不明朗的技术路径中去。
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程度的组织治理,如较松懈的合作关系或许可证授权,可以帮助企业在保持技术接触和防止过多不确定性风险的目标之间进行取舍和妥协。
随着技术逐步发展成熟,相关信息更为精确和完善,商业前景不断明朗化,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更高程度的组织控制,如并购和整合,来调整投入程度。
当该技术的不确定性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再集中企业资源投入到该技术中去,并使用较高组织水平的治理方式来获得对该技术的占有,这能够为内外部资源提供更好的协调和相互吸收功能。
如此,内部生产或直接并购就是更为合适的治理方式了。
选择权说可以被看成是资源决定论的延伸和扩展。
它对资源决定论的讨论范围进行了扩展。
选择权说视技术上的企业边界为某技术的战略意义与该企业战略目标之间是否吻合的产物。
企业的风险投资活动就是在高技术风险压力下企业根据其战略目标和市场地位所进行的改变企业边界的活动。
五、结论
从以上分析看出,交易费用经济学、资源决定论和选择权说在解释企业边界变动上是存在互通点的。
首先,他们都不再将企业视为一个黑箱,而将企业看作值得观察和注意的经济行为主体,试图分析和解释企业运行的内部机制、企业心理和行为活动。
这样,在研究者眼中企业不再是传统经济学所定义的几条成本曲线,而是一个可以与市场机制相提并论的、值得细致讨论的主体,虽然追求利润最大化仍然被认为是这一主体的首要目标。
其次,他们都继承传统经济学的效率思想,在分析企业边界变动和决定时,使用效率标准来解释为什么企业边界会变动和为什么要这样变动。
三大理论在强调这一标准时虽然表述不同,但含义是相似的,即对资源获取的企业边界变动的一种形式相对于其他形式应该是有比较优势的。
然而,三大主流理论在对企业边界的解释上也是各有千秋的。
它们是在不同层面上讨论企业边界变动及其效率的。
交易费用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如何高效率地获取所需资源层面上进行分析和讨论;而资源决定论更多的是将该资源的获取与整个企业的发展联系起来,更为系统性;选择权说则强调的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利益,强调的是要在变化的技术和商业环境中保持对资源获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