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学号:

科目:古代诗词鉴赏

论白居易的讽喻诗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大诗人, 他一生创作的诗歌有二千六百多首, 其中被称为“讽喻诗”的有172 首。白居易向来以“儒家”自命, 他的讽喻诗反映了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

一、白居易所处的政治历史环境

白居易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 卒于武宗会昌六年, 经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诸朝。白居易于宪宗元和一年被召为翰林学士, 到元和十年则被贬为江州司马,他的讽喻诗主要创作于这一段时间。这个时期, 地方藩镇不断制造摩擦, 宫内宦官日益弄权,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但唐宪宗还不失为一个有所作为的明君。《新唐书》说: “宪宗刚明果断, 自初即位, 概然发慎, 志平潜叛, 能用忠谋, 不惑群议, 卒收成功。自吴元济诛, 强藩悍将皆欲悔过而效顺。”出身低微的白居易被破格提拔, 感激涕零, 发誓要有所以报宪宗的知遇之恩(见《旧唐书·白居易传》)。《旧唐书》记载, 白居易在被任命为左拾遗之时, 上书说: “万一事有不便于时者, 陛下岂不欲闻之乎? 万一政有不合乎道者, 陛下岂不欲知之乎? 倘陛下言动之际, 诏会之间, 小有阙遗, 稍阙损益, 臣必密陈所见, 潜献所闻, 但在圣心裁断而已。”白居易往往犯颜直谏, 此时尚有圣明之君的虚怀纳谏心胸的宪宗, 对白居易的规谏也常常能够接纳。因此, 白居易在政治上可谓“称心如意”。他的讽喻诗创作可以说是他“报君恩”的方式之一, 目的就是让君王了解民生疾苦, 然后英明治理国家, 创造一个治平的世界。“见便于言说之时弊, 则以谏书君奏之; 见难于言说之时弊, 则咏歌以冀稍稍进闻之。”白居易在《寄唐生》中表达了这个动机: “非求宫律高, 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 愿得天子知。”在《与元九书》中又说: “仆志在兼济, 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 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 兼济之志也。”他写诗是出乎“兼济之志”。在《新乐府序》中, 白居易指出: “总而言之,为君, 为臣, 为民, 为物, 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这就更明白地强调了讽喻诗的政教功用目的。

二、白居易的讽喻诗创作

对白居易的讽喻诗, 不妨就按他所说的“为君, 为臣, 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将其分成4 类: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一是为君。在白居易的讽喻诗中, 有不少是咏史的。这些

咏史诗无一例外都是为君王提供历史借鉴。如“美拨乱, 陈王业”的《七德舞》,“美列圣, 正化声”的《发曲》,“美圣谟而诮边将”的《城盐州》等, 通过歌颂前代君王的丰功伟绩, 为当代君王树立榜样, 激励当代君王努力向他们学习, 好好治理国家。再如“愍怨旷”的《上阳白发人》,“戒近习”的《胡旋女》,“戒边功”的《新丰折臂翁》,“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的《太行路》,以及《读汉书》“寄言为国者, 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 可以鉴

于斯”,这些是通过反面的例子, 为当代君王提供历史教训, 希望不犯同样的错误。

如果说咏史诗说的是过去的事, 其讽喻功能有隔靴搔痒的嫌疑的话, 那么, 白居易讽喻诗中吟咏时事之作则更具直接性和实时性。《贺雨》描述的是元和三年的事, 其时, 天旱成灾,

皇帝心忧万民, 下了一道罪己诏, 采取了一系列利民措施, 感动了上天, 降下三昼夜甘雨。白居易在诗中不遗余力地称赞皇帝“上心念万民”,同时又满怀希望给予勉励: “敢贺有其始, 亦愿有其终”。与《贺雨》相反, 白居易在《春雪》这首诗中通过对“寒燠苟反常”的春雪的描述, 认为“兹雪今如何, 信美非时节”,是不合时令的, 这样的情况意味着政教的不得其宜,

希望“上将儆政教, 下以防灾孽”。白居易还通过寓言诗的形式来讽谏皇帝, 使皇帝明白为政之要。如“戒艳色”的《古冢狐》写道: “狐假女妖害犹浅, 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 日长月增溺人心。”希望皇帝以褒妲这两个美色亡国的教训为鉴, 不给美色以害国的机会。

在讽喻诗中, 白居易也在为皇帝出谋划策。《放鹰》为皇帝提供驾御臣下的方法: “明驭英雄, 其术亦如斯”;《采诗官》则是希望皇帝恢复先秦采诗官的制度, 以便对下层的“兴谕规刺”之言了然于胸, 不被奸臣所蒙蔽。为此, 白居易大声疾呼:“君兮君兮愿听此, 欲开雍蔽达人情, 先向歌诗求讽刺。”二是为臣。在白居易的172 首讽喻诗中, 有关“为臣”的诗是最多的。笔者以为这大概是因为白居易自己身为臣下, 所接触的大多也是为人臣者, 因此他思考得最多的必然是为臣之道, 他最了解的也是为臣者的从政、交友以及生活的状况。

对论白居易的讽喻诗那些有才能的贤人志士, 他希望他们能为当朝所用, 有所作为; 对那些得志小人, 他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憎恨、讨厌和鄙视的感情。白居易认为, 为臣者当知进退。老而朽者, 久居高位, 既不合乎礼法;又因贪图荣华富贵, 多因循守旧, 于朝政无益。他高度赞扬功成身退的汉“四皓”和“二疏”。说“贤哉汉二疏”,“何必长隐逸, 何必长济时”。称赞“年虽未老”的高仆射的所作所为, “惟有高仆射, 七十悬车盖”,合乎圣人之道。白居易自己为官廉洁奉公, 清刚正直。他为母守孝居渭村时, 穷困潦倒, 靠元稹等好友接济度日, 即是一例。因此, 他对那些贪官污吏、得志小人, 深恶痛绝, 无情鞭鞑。在《重赋》中,白居易沉痛地揭露了枉法的贪吏, 为了赢得皇帝的恩宠, 而敛索无度, 使得生民“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悲喘与寒气, 并入鼻中辛”。在《紫藤》和《有木诗八首》中, 白居易揭穿了那些靠佞谀得志的小人的本质。“为树信可玩, 论材何所施”,“鸟啄子难成, 风来枝莫住”,“实成及是枳, 臭苦不堪食”,表面上可供玩乐, 事实上并非可用之材。在《感鹤》中, 白居易感叹鹤的品性高洁,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然而因为“一兴嗜欲念”却改变本性, 变得与群鸡争食, 无论腥膻。“一饱尚如此, 况乘大夫轩。”很明白地告诉我们, 作者是在鄙视那些为了获得官场中的某些利益, 而不惜变节的丑恶嘴脸们。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 在白居易看来, 贪官污吏也好, 佞谀小人也罢, 一定得当心,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他们是一定会遭到天谴的。《和古社》讲的是妖狐与饥雕、老犬狼狈为奸, 无恶不作, 在一天夜里, “风拔树跟出, 雷劈社坛开, 飞电化为火, 妖狐烧作灰”,从此“天明至其所, 清旷无氛埃。旧地葺村落, 新田辟荒菜”。真所谓“勿谓神默默, 勿谓天恢恢”!

要使一个国家政道清明, 惩恶的背面, 当然是扬善, 即招贤纳能。白居易一方面对高节之士大加赞扬。如《和送树》,把松树和槐树进行对比, 称赞松树, “彼如君子心, 秉操贯冰霜”; 讽刺槐树, “此如小人面, 变态随炎凉”。又说松树, “尚可以斧斤, 伐之为栋梁。杀身获其所, 为君构明堂”,认为高节之士是栋梁之才, 可以为君王为国家所用。另一方面, 白居易对贤能之士遭受贬谪表示深深的惋惜。如在《薛中丞》中, 作者涕泪交加: “以我惜贤心, 五年如旦暮。况闻善人命, 长短系运数。今我一涕零, 岂为中丞故。”对贤才不得用而深深叹息。在《哭孔戡》中, 作者泫然流涕: “或望居谏司, 有事戡必言, 或望居宪府, 有邪戡必弹。惜哉两不谐, 没齿为闲官。”对不得志的生活悲惨的贤人, 他表示深深的同情。在《寄唐生》中, 作者一连用了5 个“哭”字,5 个“悲”字, 来表达内心沉痛的感情, 并对造成贤人不得志这种社会现实的原因进行探索, 对不平等的门阀制度进行抨击: “唐生者何人, 五十寒且饥。不悲口无食, 不悲身无衣。所悲忠与义, 悲甚则哭之。”《续古诗十首》中的“春旦日初出, 瞳瞳耀晨辉……”暗寓的大意是君王为小人所惑, 而贤人不得起用。《寄隐者》“由来君臣间, 宠辱在朝暮”,直接将矛头指向君王, 认为都是君心反复的缘故。《悲哉行》通过儒者和乳臭儿的对比, 找到的原因是“山苗与涧松, 地势随高卑”,就是门阀制度使然。真是一语中的, 却又饱含多少无奈与辛酸啊!三是为民。白居易写作讽喻诗并非只为“匡君”,其根本目的是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