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与观念更新

合集下载

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知识文库 第04期30 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赵珈艺科技的进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模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科技的技术和哲学思想出现了不均衡发展,哲学思想要远远落后于科学技术。

然而,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哲学思想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本文主要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各行各业都有了明显的变革。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哲学难题。

和科学技术相比,哲学的发展就显得比较落后,为此,需要研究出适应科学发展的哲学思想,让哲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1 科学和哲学的相互影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突破了很多技术上的局限。

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科技和哲学的最初联系起源于科技的萌芽阶段,科技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哲学是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通过哲学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探究科技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又给哲学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今,科学技术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的效率,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从哲学辩证理论角度来讲,自动化的方法和手段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实现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可以进行系统智能控制。

因此,对于具有科学性质的方法,需要做深入的分析,确定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的联系,不能仅限于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联。

一般情况下,大家所熟知的科技手段需要立足于基本理论之上,将理论作为经验的主要来源,使用独特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描述,使自己的叙述变得更加完整、准确,以此让论述能够最大限度的贴近真理。

2 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密切关系 2.1 道德哲学是现代科技的源泉人类社会对道德哲学的研究开始于较早的阶段,初期的道德哲学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然而,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不断的进步,外界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人类对道德哲学的研究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开始由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转变成人与自然界其他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

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4)

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 (4)

论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科学技术与道德伦理,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其矛盾也逐步显现。

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和广泛化。

我们应该科学客观的看待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科技伦理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科技伦理道德的研究,指导科技伦理道德持续深入地发展。

关键词:科技;伦理1科技与伦理的关系科学通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伦理并不具有像科学那样的客观性、共同性。

从科学的评价标准来看,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对地心说的革命,是科学的巨大进步;但从中世纪欧洲的伦理观念来看,却违背了《圣经》的教义,不适当的伦理标准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伦理的这种保守性、稳定性、滞后性与科学的进取性、快速发展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科学促进伦理的变革,使伦理更好地适应科学和时代的需要;伦理引导科学的进步,使科学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科学界也有人担心伦理的规范和引导会不会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但实践充分表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必要的适当的伦理规范非但没有背离科学自由的原则,反而促进了科学顺利健康的发展。

2关于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研究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此提出了许多看法,总结为以下四种观点:(1)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等同论。

这种观点认为,知识就是道德,道德也是知识,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就是道德行为,反之,愚昧无知或盲目迷信是与道德无缘的。

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是第一个把知识与德行统一起来的人。

他认为,“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美德作为一种善,属于知识的范畴。

知识使人变得明智、就会有美德,相反愚昧无知是导致恶行的根源。

(2)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相斥论。

这种观点认为,科学技术发展不仅不能带来道德进步,反而导致道德退步,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是水火不相容、互相排斥的。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认为,“智慧出,有大伪”、“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只有“绝巧弃利”、“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能保持道德的纯洁性。

科技进步与历史观念的演变

科技进步与历史观念的演变

科技进步与历史观念的演变近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科技的进步不仅仅是在领域上的突破,更是在对历史观念的演变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从实证科学、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三个方面来探讨科技进步对历史观念的演变。

一、实证科学的崛起实证科学的崛起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

从古代迷信信仰的时代,人们被神秘力量所支配,直到18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实证科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观念,成为认识世界和解释事物的主要手段。

通过科学实验和观察,人们开始了解自然规律,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

而这种转变正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

二、数字化技术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在过去,历史往往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被保存和传播,而在数字时代,历史文献、遗址、文物等被数字化处理,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随时查阅、了解历史。

另外,人们通过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分享和获取历史信息,历史观念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三、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历史观念的演变。

传统的历史研究往往依赖于人工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历史资料,但这样的过程费时费力。

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场景。

通过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高历史研究的效率。

例如,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找到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和演变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

科技进步对历史观念的演变既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科技进步使得历史观念更加客观、科学和多元,摒弃一些传统的迷信观念和主观判断;另一方面,科技进步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问题,人们面临着海量的历史信息,很容易被伪造和误导。

因此,科技进步对历史观念的演变需要我们保持客观理性和批判思维。

尽管科技进步对历史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历史研究的本质并未改变。

历史仍然是一门关于人类行为和社会变迁的学科,而科技仅仅是工具和手段。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哲学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它影响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改变了他们的哲学思维,也影响了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看法。

首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现代物理学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精确的宇宙模型,如时空宇宙模型,量子力学模型等,从而改变了人们物质世界的概念。

此外,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世界的认识更加深刻。

例如,生物技术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实体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以及在生命四大过程(生物进化,生物繁衍,生物衰变等)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

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哲学思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弱化了过去对“神秘”的信仰,强调了自然规律性,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

此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哲学思维注入了新的概念,如理性思维,抽象思维,统一思维等,从而为哲学思维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能。

最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生活世界的看法。

现代科学发展使人们从抽象概念出发,研究生活实践,从而改变了他们对生活世界的看法。

论文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论文科学技术在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

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正文:科学就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时,它的面貌是不同的。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科学的发展是通过渐进和飞跃两种形式而实现的,渐进过程是科学进化过程,是科学知识的量得积累阶段。

技术是人类为了实现改造与控制自然以满足社会需要而创造的各种手段和方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进入21 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进步和创新愈成为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科学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愈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又是信息时代。

当前社会风起云涌,瞬息万变,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科学技术的地位已越来越重要。

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

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 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

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卫生和体育事业的发展,不断增强人的身体素质;科技进步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 科技进步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科技进步优化人的心理品质,培养人的自由个性。

科学改变思想观念,技术引领生活

科学改变思想观念,技术引领生活

科学改变思想观念,技术引领生活科学技术我们一分为二来看,可以理解为科学是发现,属于文化范畴,科学的重大发现将改变人类的思想观念。

技术是发明,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技术的重大发明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至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基本上已经侵透了人类社会方方面面。

从以石器为主要工具的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至瓦特改良蒸汽机进入工业蒸汽时代,再到以电气化技术为主导的电气化时代,再到以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时代,再至现今以“德国工业4.0”,“中国智能制造2025”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

科学技术发展是解放生产力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来说应该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对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应用都必须慎重、合理的应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释放了生产力,创造出人类生活物质条件、社会环境和交流环境。

伴随着技术传承需求,于是科学技术得到一步步的传承和进步,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如:教育、医疗、航空航天、交通等几乎人类生活的每时每刻。

应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能直接影响人类的生活,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需求。

从人类刚使用工具并花大量的时间找食物适应环境的时代,到科学技术发展、工具的进步,到现在人类物质和精神的基本满足。

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显现在经济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如:我国两弹一星确保国家能几十年一心搞经济;载人航天一次次的成功也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体现;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2016年的20G杭州峰会等等都是科学技术的侧面反映,中华民族正以一个全新的面貌,一种惊人的速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都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带来给人类带来伤害。

2015年世界经济不景气,而纵观世界上每一次经济危机,其最根本是因为科学技术危机,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停歇或者受到阻碍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就注定会发生经济等领域的危机,一旦现今有新的科学技术突破就会极大的解放生产力。

并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产生一些伴随产物伤害人类,如:环境污染,比如眼前的雾霾,臭氧层破坏等;比如:1986年,前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在二战时向日本投的原子弹,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史记中的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

史记中的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

史记中的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史记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以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和文学艺术风格,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史记中的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科学观念的体现史记中对科学观念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界的观察和解释上。

例如,在《天官书》中,司马迁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包括日月食、星宿运行等。

这些观察不仅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天文数据,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

史记中还对医学、农学等科学领域的发展有所涉及。

例如,在《扁鹊仓公列传》中,史记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扁鹊的医术和治病经验。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人体结构和疾病的认识,还记录了古代医学的发展历程。

二、技术进步的呈现史记中对技术进步的记载主要涉及农业、冶金、建筑等领域。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到了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包括农业工具的改进和农田的开垦等。

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

史记中还详细记载了古代中国的冶金技术和建筑工艺。

例如,在《孔子世家》中,史记描述了古代中国人对铁器的制作和使用,以及对房屋建筑的规划和设计。

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金属冶炼和建筑工艺的掌握,也展示了古代中国的技术水平和文明成就。

三、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的关系史记中的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二者相互促进和影响。

科学观念的进步推动了技术的发展,而技术的进步又为科学观念的深化提供了实践基础。

史记中的科学观念和技术进步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科学观念的进步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界规律的认识上,而技术进步则是通过实践和应用来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古代中国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科学观念,并将其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

这种科学观念与技术进步的结合,为古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综合的时代论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

综合的时代论新科技革命与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及其对时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强化实践和行动导向。个人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 践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思维方式。组织则需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模式,鼓 励员工积极参与实践,推动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发展。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及其对时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同时,为了更好地利用新科技和思维方式来提升组织和个人的发展,我们可 以采取以下措施: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及其对时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思维方式变革对时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首先,这种变革有助于提 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其次,思维方式变革有助于提高 我们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使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科技环境中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 应变能力。最后,思维方式变革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使我们更好地适应 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谢谢观看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及其对时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2、更加推崇创新和跨界思维。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各领域之间的界限 逐渐模糊,跨界合作成为趋势。这种背景下,我们需要摒弃传统的思维模式,敢 于创新,寻求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与合作。
二、思维方式变革的趋势及其对时代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3、更加重视实践和行动导向。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理论上的变革,更 是实践上的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要 付诸实践,通过实际行动来推动变革。
内容摘要
在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随着科技的飞速发 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乃至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思维方 式渐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人类思维方式必须进行变革以适应时代 的发展。
内容摘要
在21世纪,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势主要表现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 特点。首先,数字化成为现代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人们通过数字技术处理信息、 解决问题,将现实世界的信息转化为二进制数字,实现信息的快速、高效处理。 其次,网络化思维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论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摘要:自从科技诞生以来,它无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论述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分别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科学技术对人类精神文明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三个方面的影响深刻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实现现代化的革命性力量。

关键词:科学技术生产力精神文明生活方式前言恩格斯曾经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力量更显示出雷霆之势,对社会的物质生产、思想文化和社会变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科技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作为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和满足人类物质需求的重要手段,推动着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使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成为各国最为关注的基本问题。

现代科技还推动着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以及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在科技力量的突出作用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现代化由个别国家、地区逐渐推向全球范围。

而社会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不断改善着科技进步的条件。

一科学技术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则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而正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才缔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

在近代科学技术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是非常缓慢的。

我们所指的科学,一般是指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近代实验科学,以及经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技术革命而被不断赋予更多社会含义的现代科学。

十五世纪中叶后,科学的出现,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并成为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区别与以往历史时代的一个特征,也是科学技术逐渐走上人类发展历史舞台中心的一个重要标志。

“短短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任何时代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还多”。

恩格斯指出:“自从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前所未有的规模发展起来了。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

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摘要:没有创新的理论,就没有创新的实践,从而也没有创新的成果。

人类的一切创新实践活动,都源于创新理论的创立和指导。

关键词: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科技创新Abstract:Withoutinnovativetheory,thereisno innovativepractice,so thatnoinnovativeachievement.Allhumaninnovativepracticeactivitycomesfromcreationandguidanceofinnovationtheory. Key words:innovativetheory;innovativeconcept;technological innovation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永不自满, 永不懈怠, 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1】。

既然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和国家兴衰大事,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创新呢? 首先, 从理念上说, 人们很难给出创新的精确定义,它的内容非常丰富, 意义十分深远。

创新不仅仅是人类科学研究活动、技术开发活动以及知识生产活动所形成的某种成果, 而且还指与这些活动相联系的某种行为、某种精神、某种事业。

应该指出, 创新并非一定是全新的东西, 旧的东西以新的形式出现或新的方式组合也是一种创新; 创新也并非一定是某种有形的物品, 它可以是诸如概念、思想、观念等一系列无形的东西。

其次, 从创新的内容来看, 创新包括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其中, 观念创新是前提, 体制创新是保证, 科技创新是路径。

再者, 从创新过程来看, 创新通常是指新思维的产生、新体制的确立和新的具体技术选择过程的统一和完成。

思想与观念的历史变迁

思想与观念的历史变迁

思想与观念的历史变迁思想与观念的历史变迁始终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古代的迷信和宗教信仰到现代的科学理性和人权意识,这些变迁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思想与观念的历史变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一、古代思想与观念变迁在古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主要受到宗教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例如,古代的埃及人相信死后有来世,并将宗教仪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古希腊的哲学家则追求智慧和真理,通过理性思考来探寻宇宙的本质。

这些思想观念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对传统观念进行反思和批判。

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主张以理性为基础,追求自由、平等和民主。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等通过文字和言论积极传播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现代思想与观念变迁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代。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启蒙运动的理念也在现代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人们开始强调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考,用客观的证据来推翻迷信和错误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观念逐渐被广泛接受和尊重。

人们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种族、性别、宗教等差异不应该成为对待人的标准。

现代社会普遍倡导包容、尊重和平等的观念。

三、思想与观念变迁的原因思想与观念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变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科学的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推翻了一些迷信和错误观念,促进了思想的变革。

2. 社会的转型:社会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演进。

例如,工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使人们逐渐转向现代化的理念。

3. 文化的影响:文化是人们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习俗对个体和群体的思维方式产生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念。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

浅谈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哲学观念的影响一、科学和哲学历史上的互相影响科学与哲学的相互渊源起始于现代科学最初的萌芽期。

在牛顿所在的中世纪,主流学界认为物理学附属于自然哲学,但是在具体的操作方法上他们已经学会寻求运用物理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开始防止盲目运用繁琐而复杂难懂的经验论述和纯粹的哲学臆想和思辨方法去研究科学。

在科学的鼻祖开普勒和牛顿等人的不断努力和斗争下,科学方法才能从哲学的重重束缚下自立门户,为科学技术的迅猛开展提供了扎实的根底和铺垫。

对于任何一门成熟具体的科学理论,一般必须具备有相比照拟完整的体系结构和有事实经验能够证明之;而哲学在长期的开展和成熟过程当中,哲学辨证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渐渐退出了诸多特殊的学科领域,这就是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关键放入转向,即转向认识论,但是这种转向不是完全把哲学的全部研究的课题放手给科学,只不过是它们各自术业专攻而已,即为拉卡托斯所说的“研究纲领〞意义上的更迭。

实证的研究主要运用与具体应用科学,剩下的逻辑、心理与认识问题现在科技仍旧不能证实,成为思辨方法所固守的领域。

尽管类似的更迭和转向从没有间断过,一直在进行,但科学和哲学也慢慢发现它们殊途同归,无法完全舍弃和离开对方,尤其在理论研究领域更是亲密无间。

例如优秀的哲学家总会深关注科学技术领域最前沿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与探讨,希望能在其中找到更多的灵感,而相对应的科学家在纯理论研究的过程当中,约定俗成的总会不自觉运用哲学工具和方法,而且“研究纲领〞的转向和更迭往往需要哲学的强力进行干预,科学一相情愿是不可能实现的二、科学哲学分科的创立创立的科学哲学分科的初衷来源于科学对哲学强大影响的结果。

科学哲学的大师卡尔·波普尔清醒的认识到分析哲学的未来正在走中世纪经院化哲学的老路,这是极其危险和错误的;他认为,哲学的严谨性和绝对性是必须已精简具体内容为代价的,这样就不可能构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理论系统描述和解释客观世界了;这样一来,哲学要想真正排除悖论,就必须不沾染任何想象和现实当中的实体,只可以探讨纯粹结构问题。

论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

论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

论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科学知识观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是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性质、获得过程、价值、范围、标准等的种种假设。

人们对科学知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了不同的科学知识观。

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了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即从传统科学知识观向现代科学知识观的转变。

一、传统科学知识观(一)传统科学知识的性质观传统科学知识观在科学知识性质上的认识,主要认为科学知识是确定的、客观的、普遍的和价值中立的。

1.确定性传统科学知识观认为,科学知识是“由科学家或有关专家,经过探讨、研究所发现的有关社会或自然的认识,这些认识又为科学实验或实验所证明为正确的知识”。

[1] 传统科学知识观把科学知识认为是一种定论、一种结果,认为科学知识是被搁置在人类认识成果宝库中的东西,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过了系统的理性思考以后保存下来的以往的经验,是理性的、确定的产品。

2.客观性“所谓知识,就它反映的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2] 知识是“精神活动的产物,不是从过程而是从结果的角度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 从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的客观性。

“知识不是被创造出来的,而是早已存在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4] 科学知识必须是独立于我们自身的“实体”。

人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要摒弃所有的个人的经验、情感、常识、意见等,从而获得客观的、精确的科学知识。

3.普遍性科学知识的普遍性是指科学知识超越各种社会和个体条件的限制,能够得到普遍证实和接纳。

即普遍性是指“普遍的可证实性”和“普遍的可接纳性”。

科学知识不以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性别、种族等的改变而改变。

4.价值中立性科学知识的价值中立性也称“文化无涉”。

知识不偏不倚、价值无涉,独立于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

科学知识是纯粹理智的产物,只与认识对象的客观属性和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有关,而不与认识主体的种族、性别以及所持的意识形态等有关。

马克思主义的新问题——钱学森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新问题——钱学森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新问题——钱学森论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黄顺基【摘要】摘要:钱学森阐述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发展的区别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指出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前景。

他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发展。

对第五次产业革命及信息网络建设,他也作了深刻的论述。

【期刊名称】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13)005【总页数】14【关键词】关键词:钱学森;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科技哲学19世纪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1]20世纪40年代后,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问题。

一、技术革命、产业革命与社会发展1.人类社会的发展始于农业革命。

早期的人类以采集天然野生植物和狩猎现成动物为其生活来源,史称渔猎社会。

而人类社会则是从农业生产活动开始的。

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由于农耕技术的出现,人类从采集、狩猎过渡到种植业、畜牧业,从此开始生产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必须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的一种历史活动,它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

”[2]31-32正是因为农业革命(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开始了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变革,历史学家与未来学家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如下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的社会类型: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恩格斯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分析。

19世纪40年代年英国工业革命基本上完成,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恩格斯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转变过程、由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革命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工业革命的社会影响。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是工具机的发明[3]410,恩格斯分析了当时英国主要的工业部门——纺织部门中使用的工具机一系列的发明对工业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他指出:这些发明的“最直接的结果是英国工业的诞生,首先是棉纺织业的诞生。

论科学技术与观念更新

论科学技术与观念更新
好 的 观念 氛 围 。
关键词 : 观念 观 念 系统 科技 观 观念 更新 中图分 类号 : 4 N9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4 0 8 ( o 1 1 () O 3 — 2 1 7 - 9 x  ̄ 1 ) Oc- 2 3 0 6
当 代 社 会 , 学 技 术 对 社 会 和 经 济 发 已 经 在 自己 的头 脑 中 把 它 建 成 了 。 动 过 相 联 系 的 其 它 观 念 的 支 持 , 科 劳 不容 轻 易 地 被 展 的 作 用越 来 越 显 著 , 中科技 资源 , 掘 程 结 束 时 得 到 的 结 果 , 这 个 过 程 开 始 时 否 定或 抛 弃 ; 某一 个 观 念 发 生 阻碍 时 , 集 发 在 当 其 科 技 潜 力 , 进 科 技 进 步 , 经成 为 人 们 的 就 已 经 在 劳 动 者 的 表 象新 滋 生 、 苏 , 是 新 促 已 即 复 或 共 识 。 是 , 此 同 时 , 技 观 念 却未 能 适 观 念 地 存 在 着 。 lp 但 与 科 "] 2 念 对 实践 具 有 指 导 3 观 的诠释 。 中世纪 , 学统治一 切领域 , 在 神 科
Sci ence nd a Te chn ogy nno ol I vat o He al in r d

: !
学 术 论 坛
论科 学技术 与观念更新 ①
钱 斌 ( 合肥 工业 大学 马克思 主义学 院 安徽合 肥 2 0 0 ) 3 0 9 摘 要: 科技 观念 的更新 , 就是新 的观念 系统取 代 了旧的观 念 系统 。 的科技观一 旦 形成 , 新 就会对 科技创新发挥 了基础性 的作 用。 文剖 本 析 了观念 与观念 系统的概 念与 内涵 , 又论证 了科 学观念 更新在现代社会所 发挥 的作 用及意 义, 力求 形成 良好 的科技观 , 为科技 创新创造良

论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观念变革

论现代科学研究中的观念变革
,
,
没有 注意到 高层 次 的竞争
。 。
即忽 视 高层 次 的
,
会 使低层 次 的竞争 最终难 以得 到较好 的施 展
, ,

科 学研 究 中的竞争观念

随着 改革 变革

开放 的深人
竞 争机 制被 引入科 学研 究及 管理 之 中
, ,
这是 一场 深刻的观 念
在科 学研 究 中树 立 竞 争观念 生机 和活 力 胜
, .
在科 研管 理 中引人 竞 争 机制
给 科学研 究带 来 了 巨 大 的

竞 争 的观念

,
其实 质就是 鼓励 科技 工作 者敢 于打 破常 规的思 维方式
” ,
这就 为新 理论 的诞 生带 来机遇

当 旧 理 论不 能
,
科 技 工 作者 的态 度 不 应 感 到 沮丧
。 、
因 为 这 不 是理 论 的 危
而 往 往是 新理 论诞 生 和科 学发 展 的新起 点
任 何新 理论 的创 立绝 不 是 凭 空而起 有批 判


不是建 筑 在对 旧 理论 完全 否 定 的基础 上 的 更有 发展

认 为权威 拥有 绝对 真理
,
,
造成 权威垄 断某 学科 领域
,
必然 导致 真理 的禁锢

学术 思 想平等
对 同一 经验 事实 发表 不 作 出抉择
, 。
允 许 和 支持 自由争论

自由发展
,
最终 在实 践 中裁定真 假
。 ,
而 不要 用
权势 强行干 预 完全 宽容 中
,
尤其 不 能 用行政 手段 强行 干预

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一)

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一)

科技发展的质变问题与科技观的更新(一)在有关一般科技观的各种论述中,有几种习惯性的观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在论及科技发展时,通常是在说科技的量变,诸如成果数量的增加、超导温度的进一步接近常温、科技人员队伍和组织的壮大,或者科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等。

有必要对科技发展中是否有质变的问题予以关注。

第二是在科学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以科学家为科学活动的主体,与研究对象构成简单的主客体关系,这种看法似乎已经不能概括现代科技的性质。

第三是库恩的“范式”和“科学共同体”概念,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科技活动的社会性和集体性,而得到较为普遍的接受和认同。

但是这两个概念仍然把科学当做一种相对独立的事业,“范式”和“科学共同体”基本上还是科技内部的东西。

这种所谓的“历史主义”科学观对于二战以前,特别是19世纪以前的科技状况,也许不失为一种说明,但对于今天这种镶嵌在国民经济和生产力结构中的科技来说,就不甚贴切。

“世界观就是方法论”这一提法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一般科技观的确对科技工作有某种影响甚至是直接作用。

比如,认为科技活动的主体是科技人员,那么发展科技的关键就是希望多出现几个牛顿或者爱迪生。

但是,产生了牛顿和爱迪生的时代以及那些时代的科学,也许与今天的社会和今天的科学是不同质的。

今天没有牛顿和爱迪生,但是今天仍然有科学。

那么今天的科学究竟是什么,应该怎么发展,就成了需要重新加以认真考察的问题。

以往将科学发现当成一个内在逻辑过程的科学哲学学派,无疑是把变化中的科学看作一种同质的东西,即使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化的“范式”建立过程,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科技观,只是把个体的科学英雄换成了“共同体”而已。

事实上,科技的性质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确在发生变化,到二战前后这种变化达到极致并趋于定型。

我们应该对此加以考察进而审查我们的科技观是否相应地反映了这种变化。

1经典科学的性质这里的“经典科学”概念,无需界定得十分明确。

它主要是指以传统认识论的“真理”为目标的、由科学家个人从事的探索活动。

投稿:论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更新

投稿:论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更新

论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更新张晓云张虹‚科技理念更新‛是‚科学发展‛的前提、支撑。

是展开产业全面创新升级的科技路线、实践依据;是产业‚造血功能‛正常运行必须保证的‚给养‛;决定着发展基础的宽度、厚度与前进的速度;其功用无可替代。

中共中央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原则提出:‚积极推进理念创新‛。

肯定了理念更新的社会价值和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将理念创新列入核心价值和发展原则,在我国发展史上属首开先河,足见新一届党中央对科学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兴国富民的用心良苦。

一、“科学发展”是否需要“科技理念更新”(一)“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的关系关于‚科学发展‛,有关学说已做了详细论述。

关于‚科学发展‛是不是‚科技理念‛?‚科学发展‛是否需要‚科技理念更新‛?‚科学发展‛与‚科技理念‛是什么关系?未见相关报导。

本文就二者的本质、差异、关系与如何统一作相关分析,目的是将其合二为一,助推科学发展。

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笔者认为:一、‚科学发展理念‛并非‚科技理念‛;二、‚科学发展‛需要‚科技理念更新‛但不能替代‚科技理念‛;三、‚科学发展理念‛与‚科技理念‛(以下简称前者和后者)目标一致,二者同属理念、理论范畴,理念研究方向一致,但理念性质不同,路线和功用存在差异。

前者侧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主要论述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方针、路线、原则、以及为何要科学发展的指导理论,旨在号召引领人们走科学发展之路;后者侧重形而下的方法论,主要论述如何科学发展的具体思路、创新方向、路线、基础、载体、资源补充、科技创新、既有资源整合利用以及如何推动产业全面创新升级跨越式发展的具体方法,旨在构建具体支撑依据助推科学发展、指导人们如何具体实施科学发展。

由于理念的诞生时间、时代背景以及理念论点的不同,故前者不含盖后者,后者延续前者。

但二者的初衷一致,思想体系、宏观目的一致,前者指导后者,后者延续支撑前者相辅相成。

若能将其差异互补合二为一,可堪称完美之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科学技术与观念更新摘要:科技观念的更新,就是新的观念系统取代了旧的观念系统。

新的科技观一旦形成,就会对科技创新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

本文剖析了观念与观念系统的概念与内涵,又论证了科学观念更新在现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及意义,力求形成良好的科技观,为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观念氛围。

关键词:观念观念系统科技观观念更新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集中科技资源,发掘科技潜力,促进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但是,与此同时,科技观念却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更新换代,与科技变革同步变迁。

观念的滞后阻碍了科学技术活动发展与进步,人们付出的努力缺乏整体效益,呈现不充分、不完整、零散性。

为了寻求科技观念更新的规律,以期形成新的动力定型,为科技创新形成良好的观念氛围,就必需对观念现象进行剖析。

本文笔者列举多方例子,以及对学者的观点展开论证,详细阐述了科学技术与观念更新的内涵与意义。

1 观念与观念系统1.1 什么是观念对于观念现象,列宁曾有过精辟的论述。

他说,“观念=概念和实在的统一”,在列宁看来,观念是比概念更高一级的思维形式,“概念还不是最高的概念:更高的还有观念。

”[1]p141列宁的论述蕴含着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逻辑——认识论思想。

这是因为:首先,概念表示某一事物“是什么”,但观念不仅表明这一事物“是什么”,还具有这一事物“应当怎样”和“需要怎样”的意义。

如系统观,我们不仅要把客体对象看成一个系统,同时它们作为系统存在应该怎样,我们也应心中有数。

其次,观念“反映的不是事物或属性的存在状态,而是事物在其全部联系和中介中的发展,也就是说,它反映的不单是在其存在中的现实,而是存在于必然性和可能性中的现实。

”[2]p301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我们对怎样才能持续发展,其中的关键环节应怎样处置,必须也在这个观念中具备。

第三,概念只是事物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而观念则不仅反映了事物及其特有属性,并且还蕴含了对事物情况的判断和推理。

如生态观,其本身必然蕴含着一事物是否与怎样才能符合生态要求的判断。

因此,观念是一个比概念“更高级”的特殊思维形式。

马克思曾经做过一个生动的比喻:“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3]p202观念对实践具有指导的作用;但观念并不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它还需要把自身完整地表达和实现出来,好比“当人建筑一座房子时,他先有一个观念、一个影象在头脑里,然后照样建筑,然后实现出来,转变为或翻译为自身以外的一座用木头和石子建筑的房子”[4]p627。

因之,观念就具有了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一个先进的或者符合实际的观念,其能动性首先表现为观念对实践主体具有指导性,对实践活动具有定向性;其次是通过实践创造的人工自然表现出观念对物质世界的创造性。

例如,细胞理论被恩格斯誉为是19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

通过这个观念,人们认识到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生命过程必然首先表现在细胞里。

通过对胞体的进一步的研究、解构和重建,就可以形成基因工程,进而“克隆”物种,甚至可能创造出新的物种,从而形成一系列年产值以成百上千亿美元计的庞大产业群。

1.2 观念系统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互相接近的观念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群体结构,这就是观念系统。

马克思曾思辨地描绘了观念系统的增殖过程。

他说,在理性的辩证运动过程中,“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题。

这个新的思想又分为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而这两个思想又融合成新的合题。

从这种生育过程中产生出思想群。

同简单的范畴一样,思想群也遵循这个辩证运动,它也有一个矛盾的群作为反题。

从这两个思想群中产生出新的思想群,即它们的合题。

”[5]p140例如材料观。

人们早期使用的是陶瓷材料,后来才发展了各种金属材料,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两种类型一直是人们头脑中材料观念的全部。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得到了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和电子材料等,同时也形成了现代人的材料观。

观念系统作为互相联系的各个观念的结合,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极大的稳定性。

在系统里,每一个观念都可以得到与之相联系的其它观念的支持,不容轻易地被否定或抛弃;当某一个观念发生阻碍时,其他观念可以帮助它重新滋生、复苏,或是新的诠释。

在中世纪,神学统治一切领域,科学只是神学的婢女。

科学观的核心是万能的上帝,所有的观点都聚合在对上帝的信仰上,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牢固的金字塔结构。

其间虽偶有如“上帝能否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这样的质疑,但它们都立刻被对神的信仰所湮灭。

但这并不是说观念系统形成之后就不能再进行变革或更新;恰恰相反,所有的观念系统都是在不断接触与吸收外界信息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的。

中世纪的神学虽然保守,但也还是尽一切可能吸收哪怕是一星半点的科技的火花来为自己服务。

当观念客体发展和新的观念已经成熟到旧观念系统不可能再吸收和同化的时候,新观念才能取代旧观念,新的观念系统也才能取代旧的观念系统。

显然,这就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

例如1543年,哥白尼与维萨留斯于同一年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和《人体结构》。

这两部著作,一个解决“天与地”的问题,一个解决“人”的问题。

它们通过科学观测与实验解剖的方法,建立起了科学的天文学和人体解剖学,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地球中心说”和盖伦的“肝为血液循环中心说”。

这是一场以科学实验的方法为指导的自然观战胜以逻辑推理为指导的旧的自然观和方法论的革命,并最终取得了对宗教迷信的革命性胜利。

从此开拓了科学革命的新纪元,科学实验运动光照世界。

2 科技观念的更新科技观念的更新,就是新的观念系统取代旧的观念系统。

这种更新的基础,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及新经验、新知识的积累。

因为人们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看到作为实践目的的观念同实践客体的情况和规律性是否相符合,才能决定观念是否更新的问题。

没有新经验和新理论的累积,就不可能有观念更新现象的发生。

进入新的千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也越来越大。

但是由于我国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劣势,这就使得供需的缺口拉大,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才形成了一些如何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如节约的观念、保护的观念等等。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生成的一系列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明显的对立和冲突。

在旧的观念促使下,人们对自然界无节制地索取,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如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环境污染等,造成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尖锐突出,最终影响了人本身的生存。

如何解决人自身生存的危机?人们对旧的发展观进行了再思考,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这种新的观念,建立在新科技的基础之上,不再是无节制地向自然界去索取,而是有限度地、保护性地了。

正因为有了新旧观念之间的对抗和撞击,才有可能出现观念的新陈代谢,即新观念取代旧观念的“观念更新”。

但是,观念是以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群体结构存在的,即以观念系统的方式存在着的,所以,观念更新的过程必然表现为新的观念系统取代旧的观念系统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互相联系的观念有序的整体更新。

在没完成这一过程之前,即使有部分观念被更新了,也会出现反复,被抛弃的旧观念还会在观念系统中其它观念的支持下死而复生、死灰复燃;只有到互相联系的各个旧观念都已被更新,新的观念系统已经建立,观念更新的任务才可以说基本完成了。

在过去的科技观中,“发展”是一个核心观念,但它具有简单和机械化的缺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弊端日益凸现出来,并在实践中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显现出科技无序发展对社会的副作用。

在当代社会,这样的观念系统是不允许继续存在的,而应代之以更合理、更科学的核心观念。

“和谐”就成为当然之选。

这种旨在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危机,以及如何在解决危机的同时更加快速地发展的核心观念,必将取代旧的观念,组成新的观念系统。

只有具备了这种更新过的观念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成果的作用,达到科技兴国的目的。

这当然也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的科技革命对观念的更新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可能是全方位的。

例如,由于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的生殖、机理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揭示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本质,并形成许多新的观念,又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使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意识到,科技是引领时代进步发展的领导者,在新的社会形式下,只有转变观念,勇于接受新知识新科技,并使其得到推广和应用,才能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总之,科学技术与观念的更新,更依赖的是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并且会波及到其它社会观念,实现同步更新。

我们要与时俱进,在科技领域勇于创新,求得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在思想观念领域,要取其精华,与科学技术同步变迁,创造良好的科技、文化、观念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1] 列宁.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2] 柯普宁.作为认识论和逻辑的辩证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