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社会化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岁的魏永康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这一次妈妈 不能跟在身边,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003年,20岁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魏永康的生活
•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 伙伴,也没有玩具。
•他一天离不开书,站也看书,坐也看书,吃饭也 看书,时刻看书。
•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 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 点都不懂。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化概述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人的行为:本能还是教养?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观点:
洛克的“白板说”: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 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 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
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1940 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被隔离的情况下 长大的孩子” 。这也是一个女孩,名叫安娜,被发 现时已6岁。由于她是个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坚持 把她藏在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她只 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和关心,而丝毫没有 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 不会走路,不会保持个人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 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案例分析: 17岁考上博士神童为何肄业回家?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 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 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 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湖南 湘潭大学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他可以过目成诵,就是 说他一篇短文看了以后就把它复述出来的,记忆力非常强, 然后这种思辩力很强。”
以上几个事例说明 了什么?
人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的形成和确立, 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一旦脱离了社会, 就只会养成动物或类似动物的习性,而 不会形成人性。
人的行为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既不完全 在于先天的“本能”,也不完全在于后 天的“教养”,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
人的自然属性是生而有之的,先天就有 的,那么人的社会属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从社会化过程中产 生与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教育万能论”: “ 请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 环境中教养,那么我可以保证,……把他们训练为任何一方 面的专家,……可以使他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律师,一名艺 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
遗传论的代表观点: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F.高尔顿。1869年,他发表了 《遗传的天才》一书,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 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 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社会每分钟使成千上万的野蛮人来到世间。 ——皮亚杰
社会人,是指具有人的语言、 社会化的重大作用是使人类
思想、感情、习惯和行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体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
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成员。
人的转化。
个体要成为“社会人”,就 必须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社 会规范,了解社会对他的期 待,逐渐掌握参与所在社会 与群体生活所应具备的技能。 与此同时,社会或群体又以 现存的文化、经验、知识去 千方百计地对来到世上的新 人施加种种影响,使之成为 社会或群体所需要的合格的 成员。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 会化。
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 工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 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担心自己的3个孩子 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人们 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 试分别只有5岁、3岁和1岁。
四、社会化的内容
人
教导生活技能
的
社
会 化
传递社会文化
的
基
完善自我观念
本
内
容
培养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社会化定义:
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 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社会性的过 程。也就是社会成员如何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化包括三个角度: -文化角度(狭义的社会化)
-社会结构角度 -人格发展角度
◇库利的“镜中我” ◇“伤痕实验”
三、实现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人类具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北京大冬天那么冷的天气他就穿着单衣,还拖着 拖鞋就到天安门玩去了?
魏永康的妈妈
•母爱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
•为了照顾他,永康的妈妈陪读了四年大学。
•没让他搞家务事,妈妈跟他讲,你一心一意地读书, 考试得到你的好成绩,将来好考研究生。
•妈妈不允许他玩
•妈妈的理想:考上博士,当上科学家,一心一意搞 研究 。
老师与同学评魏永康
•同班同学向志清:“他自己生活可以说是不能够 自理,独立的行为,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像人 际关系这方面的,他还是不能做到的。”
•颜晓红:“老师安排一些课余,跟专业课程无关 的一些东西给他,他妈妈认为不可理解,在一年 半的时候我们提出,把他的小孩搬到学生宿舍的 时候他母亲反对,他小孩子当时在墙上写了恨死 他妈妈这个话,小孩自己还是很想到学生宿舍里 面去。”
二、什么是社会化?
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自然人,又称生物人,
还不能算作社会意义 上的人。
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 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 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
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
动机和需要。此时,任
何社会的法律、道德、
规范等,对他们都没有
任何的约束力量。
人的自然状态将是孤独的、贫困的、野蛮的和浅薄的。 ——霍布斯
狼孩与野孩
——1920年,印度牧师在加尔各答附近的 狼洞中发现两个女孩,大的约8岁,名叫 玛拉,小的约1岁半,不久,小女孩死于 疾病。玛拉的行为和狼一样,喜食生肉, 不辨冷热,日间睡觉,夜里起来乱走,眼 睛发亮,声如狼嗥,不愿穿衣,没有羞耻 感。到了13岁才终于学会挺身走路,学会 穿衣,有羞耻感。到15岁时,才识45个字。
2003年,20岁的魏永康从中科院肄业回到了老家。
魏永康的生活
•在魏永康的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没有 伙伴,也没有玩具。
•他一天离不开书,站也看书,坐也看书,吃饭也 看书,时刻看书。
•他与人交往的方式仅仅是一句话:你好,一个动 作:握手。基本的礼仪和与人交往的规则,他一 点都不懂。
本章主要内容
社会化概述 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动力因素 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人的行为:本能还是教养?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观点:
洛克的“白板说”: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J.洛克继承和 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 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
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1940 年,美国发现了一个“在被隔离的情况下 长大的孩子” 。这也是一个女孩,名叫安娜,被发 现时已6岁。由于她是个私生女,她的外祖父坚持 把她藏在顶楼上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她只 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和关心,而丝毫没有 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 不会走路,不会保持个人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 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案例分析: 17岁考上博士神童为何肄业回家?
1983年出生的魏永康2岁就掌握了1000多个字。 4岁掌握初中文化,在小学只上了二年级和六年级; 8岁的魏永康就跳到了县属重点中学,也跳过了他的童年; 13岁时,魏永康又以高分考进湖南湘潭大学物理系。湖南 湘潭大学原物理系主任颜晓红:“他可以过目成诵,就是 说他一篇短文看了以后就把它复述出来的,记忆力非常强, 然后这种思辩力很强。”
以上几个事例说明 了什么?
人的生活习性、行为方式的形成和确立, 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一旦脱离了社会, 就只会养成动物或类似动物的习性,而 不会形成人性。
人的行为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既不完全 在于先天的“本能”,也不完全在于后 天的“教养”,而是两者之间的相互作 用。
人的自然属性是生而有之的,先天就有 的,那么人的社会属性是从哪里来的呢? 唯一的答案只能是:从社会化过程中产 生与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教育万能论”: “ 请给我一打健康而没有缺陷的婴儿,让我把他们放在特殊的 环境中教养,那么我可以保证,……把他们训练为任何一方 面的专家,……可以使他成为一名医生,一名律师,一名艺 术家,或者是商界首领,乞丐或窃贼。”
遗传论的代表观点: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的F.高尔顿。1869年,他发表了 《遗传的天才》一书,书中说:“一个人的能力,乃由遗传 得来的,其受遗传决定的程度,如同一切有机体的形态及躯 体组织之受遗传的决定一样。”
社会每分钟使成千上万的野蛮人来到世间。 ——皮亚杰
社会人,是指具有人的语言、 社会化的重大作用是使人类
思想、感情、习惯和行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体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
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成员。
人的转化。
个体要成为“社会人”,就 必须学习社会生活知识、社 会规范,了解社会对他的期 待,逐渐掌握参与所在社会 与群体生活所应具备的技能。 与此同时,社会或群体又以 现存的文化、经验、知识去 千方百计地对来到世上的新 人施加种种影响,使之成为 社会或群体所需要的合格的 成员。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 会化。
在被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
——20世纪 70-80年代,我国江苏省南京铁路局 工人马超由于个人生活受过挫折,精神受过刺 激,患有典型的强迫症。他担心自己的3个孩子 受人欺负,将他们一直关在家中。1989年人们 发现这一情况时,大女儿已19岁,二女儿15岁, 最小的儿子已有11岁,但他们的智力年龄经测 试分别只有5岁、3岁和1岁。
四、社会化的内容
人
教导生活技能
的
社
会 化
传递社会文化
的
基
完善自我观念
本
内
容
培养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
社会化定义:
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 、学 习承担社会角色来发展社会性的过 程。也就是社会成员如何适应社会 生活的过程。
广义的社会化包括三个角度: -文化角度(狭义的社会化)
-社会结构角度 -人格发展角度
◇库利的“镜中我” ◇“伤痕实验”
三、实现社会化的生理基础
人类具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人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人类具有语言能力; 人类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
•北京大冬天那么冷的天气他就穿着单衣,还拖着 拖鞋就到天安门玩去了?
魏永康的妈妈
•母爱像掘井机一般没日没夜地挖掘着他的潜力。
•为了照顾他,永康的妈妈陪读了四年大学。
•没让他搞家务事,妈妈跟他讲,你一心一意地读书, 考试得到你的好成绩,将来好考研究生。
•妈妈不允许他玩
•妈妈的理想:考上博士,当上科学家,一心一意搞 研究 。
老师与同学评魏永康
•同班同学向志清:“他自己生活可以说是不能够 自理,独立的行为,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像人 际关系这方面的,他还是不能做到的。”
•颜晓红:“老师安排一些课余,跟专业课程无关 的一些东西给他,他妈妈认为不可理解,在一年 半的时候我们提出,把他的小孩搬到学生宿舍的 时候他母亲反对,他小孩子当时在墙上写了恨死 他妈妈这个话,小孩自己还是很想到学生宿舍里 面去。”
二、什么是社会化?
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自然人,又称生物人,
还不能算作社会意义 上的人。
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 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 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
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
动机和需要。此时,任
何社会的法律、道德、
规范等,对他们都没有
任何的约束力量。
人的自然状态将是孤独的、贫困的、野蛮的和浅薄的。 ——霍布斯
狼孩与野孩
——1920年,印度牧师在加尔各答附近的 狼洞中发现两个女孩,大的约8岁,名叫 玛拉,小的约1岁半,不久,小女孩死于 疾病。玛拉的行为和狼一样,喜食生肉, 不辨冷热,日间睡觉,夜里起来乱走,眼 睛发亮,声如狼嗥,不愿穿衣,没有羞耻 感。到了13岁才终于学会挺身走路,学会 穿衣,有羞耻感。到15岁时,才识45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