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球物理探测-郭秀军

合集下载

地面核磁共振技术及其水库坝基渗漏探测

地面核磁共振技术及其水库坝基渗漏探测

地面核磁共振技术及其水库坝基渗漏探测李莉莉;杜雨彤;聂栋刚;仇恒永【摘要】地面核磁共振是目前唯一直接找水的地球物理新方法.这种方法原理新颖,经济、快速,为水文地质工作量化提供了新手段.本文简述该方法的原理、特点,通过实例说明地面核磁共振技术在堤坝监测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在安徽滁州明光甄港水库大坝应用地面核磁共振方法探测,确定含水量较大部位为大坝渗漏点,并结合水文地质调查,查明渗漏原因,为水库防渗治理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期刊名称】《上海国土资源》【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4页(P92-95)【关键词】物探技术;地面核磁共振;水库坝基;渗漏探测【作者】李莉莉;杜雨彤;聂栋刚;仇恒永【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0;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安徽?合肥 230000;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蚌埠 233000;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安徽?蚌埠 2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地面核磁共振是目前唯一可用来直接找水的物探新方法。

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一种物理现象,指具有核子顺磁性的物质选择性地吸收电磁能量。

氢核是地层中具有核子顺磁性物质中丰度最高、磁旋比最大的核子。

除油层、气层外,水中的氢核是地层中氢核的主体。

地面核磁共振找水方法就是通过测量地层水中的氢核来直接找水。

有水(自由水)就会有信号反映,测量结果不受地质因素的影响。

前苏联的地球物理工作者对地面核磁共振方法进行了潜心研究,研制了相应的仪器,做了大量试验工作,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

90年代以来,我国以潘玉玲教授为首的中国地质大学科研组对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

国内外研究和实践表明,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可以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快速圈定找水远景区;第二,区分电阻率低阻区段异常性质,即用地面核磁共振方法区分储水构造内是否有水,有自由水存在,就有核磁共振信号响应;第三,在地面核磁共振方法确定的有水范围内,结合电阻率异常的特点确定井位;第四,区分水质,利用电阻率值的大小来区分出咸水或淡水;第五,结合激发极化法异常特点,圈定烃类(含有氢核)污染水的污染范围和程度;第六,评价堤坝和工程地质中地下水的活动情况、滑坡监测、考古等。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某滑坡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电阻率法在某滑坡探测中的应用
勘察发现,该段边坡发育一老滑 坡(HP1),老 滑 坡平面上呈不规 则 椭 圆 状,顶 部 较 窄,中 间 较 宽,向 下逐渐变窄,北 西-南 东 向 展 布,主 滑 方 向 155°。 由 于 高 速 公 路 路 基 从 老 滑 坡 中 、下 部 通 过 ,在 右 侧 边 坡 开 挖 过 程 中 ,坡 脚 抗 滑 段 被 挖 除 ,上 部 含 碎 石 粘 土 层 受牵引生成2个较小的次级滑坡 HP1 和 HP2,滑 坡 后 缘 出 露 清 晰 ,且 前 缘 可 见 明 显 多 级 剪 出 口 。
地表裂缝及崩塌松 散 堆 积 物 引 起;其 下 部 呈 现 低 电 阻率阻闭合圈且与连续性较好的高阻地层界线较为 明 显 ,结 合 现 场 调 查 ,推 断 该 界 面 为 滑 动 面 。 在 剖 面 220~250m 的位置覆盖层较 厚,厚 度 约 12 m,且 呈 低视电阻率闭合圈,与 下 伏 中 风 化 玄 武 岩 表 现 出 的 高 阻 形 成 明 显 界 线 ,拟 推 断 为 滑 动 面 。
数据处理采 用 RES2DINV 自 动 迭 代 反 演 程 序 经 过 重 复 观 测 剖 面 选 择 ,坏 数 据 点 剔 除 ,纵 向 与 横 向 滤波,地形改正 等 处 理 环 节。 其 正 演 过 程 采 用 有 限 元法,反 演 采 用 最 小 二 乘 反 演,迭 代 次 数 3~5 次, RMS < 10%,最 终 得 到 的 高 密 度 视 电 阻 率 断 面 图 形 象 、直 观 地 反 映 地 电 断 面 的 电 性 分 布 、岩 土 体 的 界 面形态。但是其对界面深度的解释属于定性结论, 而埋 深 需 要 用 钻 孔 资 料 验 证。具 体 处 理 流 程 见 图 1。
1 引言
滑坡是高速公路建设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灾 害现象,主要表现为 组 成 边 坡 的 部 分 岩 土 体 沿 一 定 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 动的现象[1,2]。为了 发 现 隐 患,消 除 危 害,有 效 而 经 济 地 采 取 滑 坡 整 治 措 施 ,必 须 对 滑 坡 进 行 勘 察 ,查 明 滑 动 面 的 位 置 、埋 深 和 地 下 水 的 活 动 特 征 ,确 定 滑 坡 体的几何形态,为滑 坡 治 理 设 计 提 供 科 学 的 依 据 及 合理的 建 议 。 [3,4] 在 岩 土 体 结 构 上,滑 坡 体 的 滑 动 面 或 软 弱 结 构 面 ,通 常 结 构 较 为 松 散 ,且 含 泥 和 含 水 量 高 ,与 滑 坡 体 以 及 下 伏 的 基 床 相 比 ,表 现 出 明 显 的 低电阻率特征,滑坡 的 这 些 地 质 特 征 和 地 球 物 理 特 征,为采用高密度电 阻 率 法 查 明 滑 坡 的 空 间 分 布 特 征提供了可能。高密度电阻率法已广泛地应用于滑 坡勘察,显示出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 [5]

核地球物理仪器三十年

核地球物理仪器三十年

核地球物理仪器三十年
杜国雄
【期刊名称】《地学仪器》
【年(卷),期】1993(000)003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杜国雄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63.1
【相关文献】
1.虚拟仪器—工程地球物理勘探仪器的发展方向:兼介绍LXⅡ岩土工程质量检测?[J], 肖柏勋;祁麟
2.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和中核(北京)核仪器厂重组为中核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J],
3.基于ARM核的核地球物理数据采集卡的设计 [J], 罗耀耀;葛良全;花永涛;米耀辉
4.发展技术,增强基础——地球物理仪器国际化与地球物理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研
讨会综述 [J], 陆其鹄;孙进忠
5.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发展——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大地公司
自主研发的部分物探仪器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应用_4

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应用_4

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的应用发布时间:2021-12-09T05:30:26.915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24期作者:郭然[导读] 我国国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地质灾害是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导致地质体或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同时地球物理场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利用物探方法如何快速、有效地为地质灾害进行勘查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郭然广东省地质物探工程勘察院 510800摘要:我国国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地质灾害也时有发生,地质灾害是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导致地质体或地质环境发生变化,同时地球物理场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利用物探方法如何快速、有效地为地质灾害进行勘查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地质勘查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基础和前提,其开展离不开物探技术,比如水文地质勘查。

为了保证地质勘查结果的准确性,可采用电流法、电磁法等物探技术。

以下就工程地质勘查与物探方法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查;物探方法;应用引言物探工作的开展应遵循由已知指导未知、综合大信息量、优化组合的原则,避免物探异常的多解性,提高物探资料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和准确率,同时以能够查明问题为目标,合理选定有效的物探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工程地质和物探技术的关系工程地质勘查和物探技术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般的地质勘查,更多的是应用钻探技术以获取地质信息,但对于深度地质体的勘查,钻探技术就不再适用;而物探技术则能在深度地质体中进行勘查,且能发挥出较好的效果。

物探技术需要配备相应的物探设备,提升地质勘查结果的准确性。

2工程地质勘查中物探方法2.1密度电法高密度电法与普通直流电法原理大致打通,其均要求能够科学评价工程地下目标导体自身的额层电性能,进而能够对目标实施有效勘探。

相较于以往直流电物探而言,高密度电法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载体实施,要求能够充分融合计算机技术与传统的直流电物探技术,从而构建起合理、稳定高效的数据采集、处理与统计几桶,随后应用计算机内的计算及数据处理功能,以实现勘探、统计分析的全自动化。

工程物探技术在矿山岩土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工程物探技术在矿山岩土工程勘查中的应用

199工程物探技术在矿山岩土工程勘查中的应用杨晓军(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江苏 淮安 223001)摘 要: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工程物探技术在矿山岩土工程勘查中的应用及其在不同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下的适用性。

本文先介绍了工程物探技术的概念、分类,以及作为其基础的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和信息技术原理。

随后,阐述了矿山工程物探的重要性,然后着重探讨了矿山岩土工程中的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强调了深入了解这些前提条件对工程物探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

详细介绍了工程物探方法,包括地震勘探、电法勘探和重力勘探,以及它们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工程物探技术;矿山岩土工程;地震勘探;电法勘探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3)22-0199-3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min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YANG Xiao-jun(Jiangsu Hydrogeological and Marine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Huai'an, Jiangsu 223001)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in depth the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technology in min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xploration and its applicability under different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s of geophysics,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at serve as its foundation. Subsequently, the importance of mining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was elaborated, and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 in min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ere emphasized. It was emphasized that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se prerequisites is crucial for the rational selection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Detailed introduction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methods, including seismic exploration, electrical exploration, and gravity exploration, as well as their specific application methods.Keywords: Engineering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echnology; Mini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eismic exploration; Electrical exploration收稿日期:2023-09作者简介:杨晓军,男,生于1989年,山西忻州人,本科,学士,物化遥工程师,研究方向:陆域物探与海洋物探。

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

高密度电法测量系统的数据处理方法
质大队助 理工程 师,主 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 研究工作。 虽 然使用 李 晓晴处 理软 件所 成 图件 可 以反 映 出
矿 业 工 程
5 8 M i n ni g Eng n e i i e r ng
第l O卷
第 3期
21 0 2年 6月
Wht e 件在 齐 大 山铁 矿 境 界优化 中 的应用 i l软 t
中 图分 类 号 :T l . P311 文 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7 —8 5 ( 0 2 3 0 8 2 6 1 5 0 2 1 )0 —0 5 —0
1 概 述
whtl i e软 件 是 澳 大 利 亚 G NC t E OM ( 康 ) 金 软件 公 司旗 下 的矿 山 战 略 规 划 软 件 ,该 软 件 根 据 S ra 、D tmie 三 维 软 件 建 立 的 矿 体 块 段 模 u t 据 打 开 为 tt 式 图 示 a 数 x格
工 程地质 事实 。工作 区位 于辽 宁省海 城市
2 2 成 图 与 反 演 过 程 .
城 郊 ,该地 区 由于 附近 矿 山采 矿 坑 道 的横 向开 采 ,
使 用 李 晓晴 高 密度 数据 处 理 软件 的转 化 系统 , 将 dt a 格式 数据转 化 为李 晓晴专 用 格式 ,并 将 其软 件 打开 ,如 图 2 。存 在 的 地 形 偏 差 ,使 用 高 精 度
性 生成一 系列 的露 天坑 ,让用户 选择 净现 值最 大附
近 的露 天坑 。
2 齐 大 山铁 矿 开 采 现 状
鞍钢 集 团矿业公 司 齐大 山铁 矿 已进入 深 凹露 天 开 采 ,开采范 围分 为 3个 采 区, 即 6 ~20 0 为 O 0 线 北采 区 ,20 0 0 线为 南采 区 ,30 0 以南为 0  ̄30 0 0 线 二矿 区 ,采 场 呈 北 高 南 低 形 状 。北 采 区 一4 I 5I 以 T 上 已 至 最 终 境 界 , 目前 最 高 生 产 水 平 为 一6 I 0I , T

探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探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探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聂荣军
【期刊名称】《大科技》
【年(卷),期】2013()11
【摘要】随着勘探技术发展以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为多金属找矿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使得多金属找矿物探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

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现阶段常见物探方法进行简单的概述,并通过实例分析多金属找矿中物探技术的应用。

【总页数】2页(P209-210)
【关键词】地球物理勘探;多金属找矿;应用
【作者】聂荣军
【作者单位】吉林省第六地质探矿工程大队,吉林延吉1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202
【相关文献】
1.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运用 [J], 王雷
2.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J], 李志杰;杨瑞亭
3.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分析 [J], 吴仁柱
4.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J], 孙举孔;王开江;;
5.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及其在多金属找矿中的应用 [J], 叱舜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陆地声纳法和微分电测深结合探查岩溶洞穴

用陆地声纳法和微分电测深结合探查岩溶洞穴

用陆地声纳法和微分电测深结合探查岩溶、洞穴钟 世 航(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摘要:在岩溶发育区,用陆地声纳法和微分电测深相结合,可以探查覆盖层下的基岩起伏,灰岩、白云岩中的单个或多层溶洞,深径比可达(10~20)∶1,并可准确确定其顶、底埋深。

关键词:陆地声纳;电测深;岩溶;洞穴;弹性波反射中图分类号:P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918(2003)03-0240-04 用物探方法探查和圈定岩溶发育区已是岩溶探查中较成熟的技术。

但是探查地下较深的单个溶洞,特别是探上下多层的溶洞群,对地面物探来说,却还是一个难题。

常规的电阻率法(包括高密度电法),探查的径深比一般不超过1∶6;探地雷达在地表为第四系覆盖的条件下,难以探到10余m 以上的深度,而且由于溶洞顶的多次反射,溶洞底和多层溶洞反映也不好;探查单个洞穴也不是常规的地震反射法的强项。

在传统的方法已很好地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有必要探讨新的方法、技术,使物探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一个台阶。

近年来,作者将陆地声纳法与微分电测深法相结合,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方法简介1.1 陆地声纳陆地声纳法是“陆上极小偏移距高频宽带弹性波反射连续剖面法”的简称,它是地震反射法的一个变种,吸收了声波法、探地雷达、水声法的某些特点,形成一个杂交新品种。

它采用极小震—检距单道工作,因此,地形对它影响小,也可避开直达波、面波、折射波的干扰;震源激发得到反射波强度的效率高,一般情况下用锤击震源;其接受系统可以接收较高的频率,并可接收很宽频带的反射信号,通常可以激发和接收3Hz ~4kHz 的信号,分辨率高;采用超短余震的接收系统,对于子波仅1个周期的锤击震源激发的震波,检波系统接受到的每一反射面的反射波也仅一个周期,提高了分辨率;采用对质点震动方向感受方向性很强的检波器,压制其它干扰波(面波、其它转换波、侧面地质干扰波);资料处理时可以采取分窗口带通滤波的方式选择最佳的频段,分别提取不同频段的信息,并用不同频段信息的图件相互对比作定性定量解释。

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空洞探测的几个问题

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空洞探测的几个问题

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空洞探测的几个问题
郭秀军;王兴泰
【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
【年(卷),期】2001(25)4
【摘要】通过大量的正演计算,重点阐明了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法进行洞室探测的前提、不同采集装置异常形态特征及判别方式、对相邻洞体的分辨能力和提高洞室探测定量解释精度的方法,明确了该项技术在洞室探测应用中的模糊点,提高了该项技术的应用效果.
【总页数】7页(P306-311,315)
【作者】郭秀军;王兴泰
【作者单位】青岛海洋大学地学院,;长春科技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3
【相关文献】
1.探地雷达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采矿空洞探测中的综合应用 [J], 章雪松;钟宙灿;张展;孙发魁
2.高密度电阻率法探测地下空洞 [J], 陆云祥;王勇;徐岳行;周子泉;翟法智
3.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复杂防空洞探测中的应用效果 [J], 葛如冰;曹震峰;彭飞
4.高密度电阻率法空洞探测的数据处理方法 [J], 陈斌文;龚剑平;嵇其伟
5.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路基空洞探测中的应用 [J], 尹常斌;李振存;曾胜;甘先永;李俊;张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

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

第54卷 第4期 2024年4月中国海洋大学学报P E R I O D I C A L O F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54(4):106~115A pr .,2024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李明波1,2,张宇丰3,郭秀军3,4❋❋,吴 振1,2,武 斌1,2,马 健1,2,聂佩孝1,2(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261021;2.山东省地矿局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山东潍坊261021;3.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100;4.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100)摘 要: 本研究在莱州湾泥质潮滩开展测试,量化分析了环状电阻率探针监测沉积物电阻率与孔隙水盐度变化的能力,并使用该技术初步刻画了细粒沉积层中水盐运移过程㊂结果表明,环状电阻率探针监测结果可精细描述沉积物电阻率的分布及变化规律;基于监测结果换算的孔隙水盐度变化比与实际孔隙水盐度变化比存在ʃ10%的误差,环状电阻率探针具有粗略定量分析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的能力;潮汐循环中泥质潮滩地下水水盐运移过程在涨潮时期,高盐度水体主要补给细粒沉积层的顶部与底部㊂高潮时期间,细粒沉积层顶部与底部的盐分逐步丧失,中部水体盐分累积速率加快㊂退潮时期,细粒沉积层盐分整体丧失,高盐度水体通过渗出面向外释放㊂关键词:环状电极电阻率探针;泥质海岸;水盐运移过程;监测效果;盐度变化比中图法分类号: P 3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5174(2024)04-106-10D O I : 10.16441/j.c n k i .h d x b .20230008引用格式: 李明波,张宇丰,郭秀军,等.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54(4):106-115.L i M i n g b o ,Z h a n g Y u f e n g ,G u o X i u j u n ,e t a l .H i g h -p r e c i s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o f r e s i s t i v i t y pr o b e i n t h e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i n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 [J ].P e r i o d i c a l o f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f C h i n a ,2024,54(4):106-115. ❋ 基金项目: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科技创新项目(K J 2106);山东省地矿局科技公关项目(K Y 202206);潍坊市财政基金项目(S D G P 370700202102000413);山东省地下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筹)开放基金项目(201703075-57)资助S u p p o r t e d b y t h e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n o v a t i o n P r o j e c t o f N o .4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a n d 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o f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 (K J 2106);t h e K e y S c i e n t i f i c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P r o j e c t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 B u r e a u o f G e o l o g y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K Y 202206);t h e W e i f a n g F i n a n c i a l F u n d P r o j e c t (S D G P 370700202102000413);t h e O p e n F u n d P r o j e c t o f S h a n d o n g Pr o v -i n c e G r o u n d w a t e r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R e s t o r a t i o n E n g i n e e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R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 (201703075-57)收稿日期:2023-01-10;修订日期:2023-03-04作者简介:李明波(1986 ),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㊂E -m a i l :l i m i n g b o @s d d k s y.c o m ❋❋ 通信作者:郭秀军(1972 ),男,教授㊂E -m a i l :g u o j u n qd @o u c .e d u .c n 泥质海岸是世界重要的海岸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海湾及河流入海区域㊂当前泥质海岸的关注问题集中在滨海湿地土壤盐渍化以及滨海卤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上㊂厘清泥质海岸表层细粒沉积层中水体与溶质的分布㊁迁移规律,是解决以上环境及资源问题的基础㊂泥质海岸地下水水文过程模型的建立始于21世纪初,至今仍在修改㊁完善㊂当前研究该问题的主要方法包括地球化学分析㊁数值模拟及原位地球物理调查㊂传统研究主要基于地下水常规离子分析㊁氢氧同位素测试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确定泥质海岸多层含水层系统中水㊁盐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建立地下水与溶质的补给模型[1-2];随着算法优化,数值模拟与原位水文观测结合的方法开始用于泥质海岸多层含水层中流场㊁溶质分布及变化规律的研究[3-9]㊂马倩㊁常雅雯与郭雪倩将多层含水层系统中各地层视为均质,初步模拟分析了多层含水层系统中流场与溶质的分布演化过程,评价了弱透水层中天窗区对越流补给的影响,量化了海底地下水排泄通量[5-7]㊂X i n 等[8]与X i a o 等[9]模拟了受生物活动影响更为复杂的地下水循环过程㊂证明了生物通道能够显著促进表层沉积物中海水的循环速率;地球物理电学观测是一类新兴的地下水文过程观测方法,S u 等[10]应用此方法分析了潮汐对泥质海岸沉积物电性的影响,并划分了莱州湾滨海含水层系统中的海水入侵通道㊂F u 等[11]基于电阻率层析成像(E l e c -t r i c a l r e s i s i t i v i t y t o m o g r a p h y,E R T )监测结果,建立了泥质海岸多层滨海含水层系统中的水盐运移模型;张宇丰等[12]基于E R T 与水文参数监测结果,讨论了表层细粒沉积层的渗透性差异对海水-潜水卤水交换过程的影响,初步量化了潮汐循环中多层滨海含水层内发生的盐分通量㊂综上可知,当前已有研究更多关注泥质海岸多层滨海含水层系统,并以此建立大尺度的水盐运移模型㊂事实上,潮间带生卤㊁土壤盐渍化及生物活动的区域多集中在表层细粒沉积层中[9,13-15]㊂在蒸发与潮汐循环4期李明波,等: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作用下,潮间带细粒沉积层中孔隙水盐度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中,每年每平方千米的表层细粒沉积层可为地下卤水资源补给16万m 3大于10波美度的卤水[15]㊂活跃的生物活动产生的通道能够增大表层细粒沉积物的渗透性与异质性,显著加快海水-地下水的交换速率,不仅为潮间带生卤补给浅层卤水资源提供优先路径,还促进了基质中孔隙水与海水等其他水体间的溶质交换,改变基质中孔隙水盐度,影响土壤盐渍化进程[8-9,11-13]㊂准确㊁细致认识细粒沉积层中水盐运移规律是揭示潮滩生卤补给潜水卤水机制与通量的基础,可为滨海地下卤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但目前未有研究能够精细描述潮汐循环中细粒沉积层中水盐的运移过程㊂为精细刻画以上过程,要求监测技术对地下介质变化的反应有较高灵敏度,同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能力㊂由于不同含盐量沉积物存在明显电性差异,电学监测可基于此物理前提对水盐运移过程进行刻画[16-18]㊂电阻率探针技术在垂直方向上具有较高的分辨能力,其还能避免E R T 监测随探测深度增加探测灵敏度下降的缺点㊂目前电阻率探针技术主要应用于海底水土界面划分[19]㊁海洋土蚀积过程监测[20-21]㊁海底浅层气迁移过程监测[22-23]以及土壤盐渍化监测[24],但目前尚未对电阻率探针监测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的能力进行分析㊂本研究选取莱州湾南岸泥质潮滩为研究区开展工作,分析环状电阻率探针(R i n g e l e c t r o d e r e s i s t i v i t ypr o b e ,R E P )监测潮汐过程表层细粒沉积物中水盐运过程的灵敏度,评价依据孔隙水盐度变化比量化分析孔隙水盐分累积与释放过程的误差,并基于R E P 监测结果初步描述潮汐过程中泥质海岸表层细粒沉积层中的水盐运移过程㊂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中国山东省莱州湾南岸的淤泥质海岸㊂该区域地形平缓,平均坡度小于千分之三(<3ɢ),宽阔的潮滩向莱州湾内延伸5~20k m ,平均水平水力梯度1.64%,地下潜水位高程约为-0.8m [25-26]㊂该区域地层自上而下可分为表层细粒沉积层㊁潜水卤水层㊁弱透水层及承压卤水层四层,分别为厚约4~5m 的粘质粉土层;厚约6~8m 的中细砂层;厚5~7m 的粘质粉土层;中砂层与细砂层[26-28]㊂图1 研究区位置㊁工作布设位置及地质钻孔柱状图F i g .1 L o c a t i o n ,w o r k i n g p o i n t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l u m n s o f s t u d y ar e a 研究区潮汐属于不规则半日潮,平均潮差约为0.9m ,平均涨潮时间382m i n ,平均落潮时间366m i n㊂莱州湾南岸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和蒸发量分别为559.5和1936.7m m [26],蒸发作用强烈㊂莱州湾海域自上更新世以来经历了三次海侵与海退,在滨海含水层系统内形成了水平带状分布的三至五层卤水㊂位于顶部的潜水卤水T D S 值在50~140g /L 之间[26,29]㊂2 工作布设与方法2.1R E P 参数设置及电阻率计算方法本研究中使用的环状电极探针总长4m ,数据采集段长3.45m ,24个不锈钢电极环(C 1 C 24)等间距分布,电极极距a 为0.15m ,电极环半径b 为0.03m ,装置示意图与实物图见图2㊂电学测量选用W e n n e r 排列,数据采集时两个供电电极发射电流,形成电场,电70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场大小正相关于供电电极间的距离,环电极探针所测电阻率数据为电场范围内介质整体的电阻率,根据W e n n e r 排列测量原理,有效测量半径为1.5倍的极距,即0.225m ㊂测量仪器为G e o pe n 公司生产的E 60D N 分布式电图2 R E P 监测系统示意图(a )及R E P 探杆实物图(b)F i g .2 S c h e m a t i c d i a g r a m o f R E P m o n i t o r i n gs y s t e m (a )a n d R E P p h y s i c a l ph o t o (b )法仪及多电极智能电缆㊂使用12V 直流电源对测量仪器及主机供电㊂测量供电时长为1s ,电流大小为1A ㊂每次测量分别以C i 与C i +3为供电电极A ㊁B ,以C i +1与C i +2为测量电极M ㊁N (i 为测量次数)㊂测量时记录电位差ΔV i 与电流I i ,基于公式(1)可计算得到细粒沉积层不同深度位置的沉积物电阻率ρi[23]㊂ρi =π2b ΔV iI il n 4a +2πb 4a +πb-1㊂(1)2.2R E P 测量精度验证分别在淡水及海水环境下测试R E P 测量精度㊂使用自来水与自配高盐度水(盐度为30)分别模拟淡水环境与海水环境㊂淡水及海水电阻率分别为23.64与0.251Ω㊃m ㊂使用R E P 测量不同环境中介质电阻率,每类环境中重复试验3组,取三组试验的均值与介质电阻率实测值对比,分析R E P 装置自身的测量误差㊂图3显示了两个R E P (R 1与R 2)在淡水及海水环境中的测量误差㊂在淡水环境中,R E P 的测量误差区间在ʃ1%之内;在盐度较高的海水环境中,电极受极化影响程度升高,R E P 测量误差区间虽有增大但未超过ʃ3%,约1/2的数据点落在误差区间ʃ1%之内㊂因此R E P 基本能够满足在不同类型地下水环境中开展监测工作的测量精度要求㊂图3 不同环境中两个R E P (R 1与R 2)测量误差图F i g .3 E r r o r d i a gr a m o f t w o R E P m e a s u r e m e n t s (R 1&R 2)i n d i f f e r e n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8014期李明波,等: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2.3R E P 原位布设及数据采集方法在距离G 1点80及110m 位置分别布设电阻率探针R 1和R 2,具体点位如图1所示㊂采用旋转贯入的方式将电阻率探针置入沉积物中㊂装置布设完成后需稳定1周再进行测量㊂在单个潮汐循环内的不同潮时(a ㊁b ㊁c 与d 时刻)开展测量工作(测量时刻见图4)㊂a 与d 时刻海水未覆盖潮滩;b 与c 时刻,海水覆盖潮滩㊂每组测量工作总时长约为70s㊂图4 R E P 测量时刻及潮位信息F i g.4 R E P m e a s u r e m e n t t i m e a n d t i d e l e v e l 本研究利用重复测量与互异性测量的方法评估电阻率测量误差[30]㊂在不同潮时的测量工作包含2次顺序测量(重复测量)及1次逆序测量(互异性测量)㊂理论上,供电电极次序互换以及测量电极次序互换不会使某一位置处R E P 测量电阻率数值发生改变㊂在本次原位监测中,重复测量㊁互异性测量结果与三次测量结果均值的误差均在ʃ2.5%之内㊂本次研究最终采用三次测量结果的均值㊂2.4沉积物物理关系泥质潮滩沉积物中黏粒含量较高,表面电导率与孔液电导率会同时影响沉积物电阻率ρ[31]㊂N g u ye n 等人和S h a o 等人提出的阿尔奇公式的变形可分离表面电导率及ρw 对ρ影响,从而建立孔隙水电阻率(ρw )与ρ的关系[32-33]:1ρ=1F 'ρw+b ㊂(2)式中:F '为有效地层因子;b 为表面电导率对ρ的贡献,与流体电导率无关㊂莱州湾南岸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F '为2.5,b 为0.335[12]㊂代入公式(2)可建立ρ与ρw 的关系㊂2.5孔隙水盐度变化换算方法孔隙水盐度S 可依据M a n h e i m 公式(3)[34]由ρw换算得到,ρw 则是基于R E P 测量得到的ρ与沉积物物理关系换算得到:S =k ˑρ-1.0233w㊂(3)孔隙水盐度变化情况由相邻观测时刻的孔隙水盐度变化比(δS )体现,计算公式如下:δS =S t -S 0S 0㊂(4)式中:S 0为前一时刻孔隙水盐度;S t 为后一时刻孔隙水盐度㊂结合公式(3),(4),可将R E P 探测的ρ转化为孔隙水盐度变化比δS R E P :δS R E P =ρ-1.0233w t -ρ-1.0233w 0ρ-1.0233w 0㊂(5)式中:ρw 0为前一时刻ρ换算所得的ρw ;ρw t 为后一时刻ρ换算所得的ρw ㊂3 结果与讨论3.1R E P 探测细粒沉积物电阻率能力评价图5(a )显示了涨潮过程表层细粒沉积物ρ的变化情况㊂距离岸线不同位置的测量结果呈现出相近的分布及变化规律㊂a 时刻,自滩面向深部ρ逐渐降低,在高程-0.825~-2.475m 之间ρ稳定在0.68Ω㊃m 左右㊂在-2.475m 以深区域,由于接近潜水卤水层的顶界,ρ逐步降低;b 时刻,海水淹没潮滩,在高程-0.825m 以浅区域ρ显著降低(由0.82Ω㊃m 降低至0.63Ω㊃m ),在高程-0.825~-2.475m 之间ρ降低幅度较小,但在-2.475m 以深区域ρ降低幅度再次升高㊂图5(b)显示了退潮过程表层细粒沉积物ρ的变化情况㊂退潮过程中ρ整体升高(由0.63Ω㊃m 升高至0.7Ω㊃m ),在细粒沉积层顶部与底部ρ升高趋势显著㊂此外,在R 1测点高程-1.425m 处与R 2测点高程-1.725m 处,分别存在局部ρ显著升高区域㊂R E P 监测结果显示,表层细粒沉积物电阻率随深度加深发生复杂的变化㊂细粒沉积层的浅部与深部易受到海水以及深层卤水的影响,在潮汐循环中ρ出现了更大的波动㊂由于该区域沉积物渗透性普遍较低(10-7~10-6m s -1)[12],细粒沉积层中部的ρ波动幅度较小㊂在相同研究区㊁相同季节中,F u 等人使用E R T 技术观测到表层细粒沉积物ρ的波动范围为0.47~0.91Ω㊃m [11]㊂本次研究中R E P 测量ρ的波动范围(0.54~0.83Ω㊃m )与F u 等人基本一致㊂但R E P 监测结果与E R T 监测数据反演结果相比,前者数据点数量在垂向上更密集(21个v s 4个),垂向分辨率更高,ρ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复杂的分布规律(见图5)㊂这说明虽然E R T 技术在水平方向上具有较高分辨能力,且E R T 与R E P 监测技术均能够准确㊁灵敏的捕捉到介质性质的改变,但在垂直方向上E R T 技术难以捕捉更细致的规90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图5 涨潮过程(a )及退潮过程中表层细粒沉积物电阻率变化规律(b)F i g .5 R e s i s t i v i t y v a r i a t i o n o f s h a l l o w f i n e -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d u r i n g ri s e t i d e (a )a n d e b b t i d e (b )律㊂因此单纯采用E R T 数据对地下水水文过程进行分析时,可能由于数据垂向分辨率较低,难以对水盐运移过程做出精确解释㊂在未来分析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时,可以采用E R T 与R E P 综合调查的方法,并依据研究尺度以及数据采集所需时长综合确定R E P 电极间距等其他测量参数,以达到调查㊁研究所需的期望分辨率㊂3.2δS R E P 准确度分析将不同潮时R E P 测量的ρ依次代入公式(2)建立的ρ与ρw 关系式中,计算得ρw (见图6)㊂再将相邻时刻的ρw 代入公式(5),计算得到涨潮过程㊁高潮时与退潮过程中的δS R E P (见图7)㊂随后将相邻潮时,各监测点位不同高程处(高程-0.14,-1.14及-2.14m )孔隙水样品实测盐度(S )代入公式(4),计算得到涨潮过程与退潮过程中实测孔隙水盐度变化比δS P (见图7)㊂最后将涨潮过程与退潮过程中的δS P 与相近高程范围内的三个δS R E P 数据均值δ S R E P 做对比(见图7,9),分析δS R E P 的准确度㊂图7显示,在不同高程位置处,δS P 与δS R E P 的数值大小基本一致㊂图8显示了δS P 与δ S R E P 数据关于δ S R E P =δS P 的拟合情况㊂其中R 2为0.9297,因此δ S RE P 能够基本准确反映孔隙水盐度的实际变化情况㊂图6 涨潮过程(a )及退潮过程(b )中沉积物电阻率ρ换算孔隙水电阻率ρw 的结果F i g .6 R e s u l t s o f c o n v e r t i n g ρi n t o ρw d u r i n g r i s e t i d e (a )a n d e b b t i d e (b )0114期李明波,等: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图7 潮汐过程δS R E P ㊁δS P 的对比结果F i g .7 ρw c a l c u l a t i o n r e s u l t s a n d δS R E P ㊁δS P c o m p a r i s o n r e s u l t s d u r i n g t i d a l c y c l e R E P 探测所得ρ经过拟合式与公式(5)转换的δS R E P 与实际的孔隙水盐度变化比(δS P )存在ʃ10%的误差㊂涨潮过程,孔隙水盐度升高,δS R E P 与真实值相比普遍偏小,约为0.9~1倍的δS P ;退潮过程,孔隙水盐度降低,δS R E P 与真实值相比普遍偏大,约为1~1.1倍的δS P ㊂依据以上R E P 探测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所得孔隙水盐度变化比,在定量分析孔隙水盐分释放与累积过程方面具有较高的可信程度㊂结合装置测量精度验证结果可知,造成这种误差的因素有多种,包括装置自身误差(ʃ3%),测量误差(ʃ2.5%)以及依据沉积物物理关系将ρ换算为ρw 所产生的误差㊂当进行区域孔隙水盐通量计算,特别是涉及大范围区域盐通量量化分析时(例如潮滩生卤产生盐分总量评价㊁滨海卤水111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学 报2024年资源盐分开采总量评价等),为避免产生较大误差,可结合原位实测孔隙水盐度变化,修正基于R E P 测量值计算的δS R E P㊂图8 δS P 与δ S R E P 的关系及误差区间F i g .8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δS P a n d δ S R E P an d e r r o r i n t e r v a l 3.3基于R E P 探测结果的泥质潮滩细粒沉积层中水盐运移过程评价当前研究认为,泥质潮滩中分别存在细粒沉积层的盐分累积区和盐分释放区,各区域分布范围在短期内不会随潮位升降发生明显改变㊂潮汐过程中,潮滩大部分区域细粒沉积层深部的等效水头高于浅部,这意味着泥质潮滩大部分区域以地下水排泄释放盐分为主[6-7];在泥质潮滩局部存在高渗透性区域(10-4~10-5m /s),例如生物活动产生的洞穴集群分布区,在该区域主要发生高盐度海水与地下卤水的交换,当海水淹没滩面后,细粒沉积层将接受大量盐分补给[8-9,11-12]㊂周期性发生的风暴潮作用与旱季强烈的蒸发作用是细粒沉积层中孔隙水盐分再分配的重要因素[12,26]㊂然而本次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见图7),在细粒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10-6~10-7m /s)较低的区域内,高盐度海水与地下卤水仍能够在涨潮阶段补给细粒沉积层,补给的盐分会在退潮过程中释放㊂这意味着潮汐即为调控细粒沉积层中水盐再分配的重要因素,泥质潮滩中各区域均会随潮汐涨落发生盐分的累积与释放,其水盐运移过程如下㊂涨潮过程中(见图7(a )㊁(a ')),细粒沉积层累积盐分,其顶㊁底部盐分累积量较高㊂由滩面向细粒沉积层顶部补给的盐分主要来自蒸发盐的溶解下渗㊂上涨的海水携带滩面蒸发浓缩的盐分,通过表层沉积物中密集分布的生物通道向细粒沉积层中运移[9,12-13,26];从细粒沉积层底部向其内部补给的盐分主要来自越流的地下卤水㊂该区域浅层卤水水位高程高于细粒沉积层底面,具有微承压水性质㊂随潮位升高,浅层地下水水位随之升高,进一步促进了卤水自细粒沉积层底部向其内部补给[7]㊂对比细粒沉积层顶部与底部区域的ρw与δS R E P 可知,涨潮期间细粒沉积层中的盐分更多来自滩面的高盐度水体㊂高潮时期间(见图7(b )㊁(b ')),细粒沉积层顶㊁底部从累积盐分转变为释放盐分,沉积层中部区域开始快速累积盐分㊂在本阶段内,在滩面累积的蒸发盐被海水溶解稀释,海水盐度逐步降低㊂受此影响,细粒沉积层顶部孔隙水盐分通过滩面向海水中释放,另一部分盐分向细粒沉积层中部运移;地下卤水水位在本阶段持续升高但盐度降低,受此影响,细粒沉积层底部的盐分开始向卤水层中释放,另有一部分盐分在竖直向上的流场驱动下向细粒沉积层中部运移[6-7]㊂退潮过程中(见图7(c )㊁(c ')),细粒沉积层整体丧失盐分,其顶㊁底部的盐分释放速率小幅度升高,而中部区域盐分释放速率显著提升㊂随着潮位下降,海水从滩面快速退去,渗出面在潮滩范围内大面积发育,同样在竖直向上的流场驱动下,大量高盐度孔隙水通过潮滩渗出面向外排泄[5,12]㊂与已建立的水盐运移过程模型相比[6-9,11-12],本研究刻画的潮汐作用下泥质潮滩细粒沉积层水盐运移模型更符合实际情况㊂其体现在泥质潮滩各个区域中的孔隙水盐度不会随时间变化而无限制升高或降低,而在本研究刻画的水盐运移模型中,不同深度细粒沉积层中孔隙水普遍经历了盐分累积与丧失过程(见图7)㊂这主要得益于R E P 监测技术较高的时空分辨率㊂4 结论本研究基于原位测试结果,分析了R E P 监测技术对泥质潮滩细粒沉积物中孔隙水盐度变化的分辨能力,初步细致刻画了泥质潮滩细粒沉积层中水盐运移过程,所得主要结论如下:(1)R E P 监测结果能够准确反映泥质潮滩沉积物电阻率随潮汐涨落的变化㊂R E P 技术比E R T 技术拥有更高的垂向分辨能力,可捕捉到更细致的垂向电阻率分布及变化规律㊂将E R T 与R E P 监测技术结合可实现区域水盐运移过程精细刻画㊂(2)δS R E P 与δS P 存在ʃ10%的误差㊂造成该误差的原因包括系统自身误差,测量误差以及依据沉积物物理关系将R E P 测量的ρ换算为ρw 所产生的误差㊂虽然以上误差的存在对粗略定量分析细粒沉积层中水2114期李明波,等: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盐运移过程的影响不大㊂但应用该方法量化分析大范围区域的地下水盐通量时,需结合实测孔隙水盐度变化,修正基于R E P测量值计算所得δS R E P㊂(3)潮汐循环中细粒沉积层内水盐运移过程如下:涨潮时期为细粒沉积层顶㊁底部累积盐分的主要阶段㊂高盐度水体分别通过滩面入渗及浅层卤水越流的途径向细粒沉积层中补给;在高潮时期间,受盐度降低的海水与卤水影响,细粒沉积层顶㊁底部的盐分开始逐步丧失,但沉积层中部孔隙水盐分累积速率加快;退潮时期为细粒沉积层盐分丧失阶段,在竖直向上的地下水流场驱动下,高盐度水体通过潮滩渗出面向外释放㊂参考文献:[1] W o o d W W,S a n f o r d W E,H a b s h i A R S A.S o u r c e o f s o l u t e s t o t h e c o a s t a l s a b k h a o f A b u D h a b i[J].G e o l o g i c a l S o c i e t y o f A m e r i c aB u l l e t i n,2002,114(3):259-268.[2] H u s s a i n M,A l-S h a i b a n i A,A l-R a m a d a n K,e t a l.G e o c h e m i s t r ya n d i s o t o p i c a n a l y s i s o fb r i n e s i n t h ec o a s t a l s a b k h a s,E a s t e r n r e-g i o n,K i n gd o m o f S a u d i A r a b i a[J].J o u r n a l o f A r i d E n v i r o n me n t s, 2020,178:104142.[3] M a Q,L i H,W a n g X,e t a l.E s t i m a t i o n o f s e a w a t e r-g r o u n d w a t e re x c h a n g e r a t e:c a s e s t u d y i n a t i d a lf l a t w i t h a l a rg e-s c a l e s e e p a g ef a c e(L a i z h o u B a y,C h i n a)[J].H y d r og e o l o g y J o u r n a l,2015,23(2):265-275.[4] H o u L,L i H,Z h e n g C,e t a l.S e a w a t e r-g r o u n d w a t e r E x c h a n g e i na S i l t y T i d a l F l a t i n t h e S o u t h C o a s t o f L a i z h o u B a y,C h i n a[J]. J o u r n a l o f C o a s t a l R e s e a r c h,2016,74:136-148.[5]马倩.地下水 海水相互交换量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6.M a Q,2016.Q u a n t i f y i n g S e a w a t e r-g r o u n d w a t e r E x c h a n g e R a t e s:C a s e S t u d i e s i n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 a n d S a n d y B e a c h i n L a i z h o u B a y[D].B e i j i n g: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2016.[6]常雅雯.莱州湾南岸泥质潮滩海水 地下水交换量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8.C h a n g Y W.Q u a n t i t a t i v e S t u d y o n S e a w a t e r a n d G r o u n d w a t e r E x-c h a n g e R a t e i n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 i n S o u t h C o a s t o f L a i z h o u B a y,C h i n a[D].B e i j i n g: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2018.[7]郭雪倩.莱州湾青乡剖面海水 地下水相互交换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8.G u o X Q.N u m e r i c a l S i m u l a t i o n o f S e a w a t e r-G r o u n d w a t e r e x-c h a n g e i n Q i n g x i a n g P r o f i l e o f L a i z h o u B a y,C h i n a[D].B e i j i n g:C h i n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 i e n c e s,2018.[8] X i n P,J i n G,L i L,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c r a b b u r r o w s o n p o r e w a t e rf l o w s i n s a l t m a r s h e s[J].A d v a n c e s i n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2009,32(3):439-449.[9] X i a o K,W i l s o n A M,L i H,e t a l.C r a b b u r r o w s a s p r e f e r e n t i a lf l o w c o n d u i t s f o rg r o u n d w a t e r f l o w a n d t r a n s p o r t i n s a l t m a r sh e s:A m o d e l i n g s t u d y[J].A d v a n c e s i n W 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d o i:10. 1016/j.a d v w a t r e s.2019.103408.[10]S u Q,X u X,L i u W,e t a l.E f f e c t o f t i d e s o n t h e s t r a t i g r a p h i c r e-s i s t a n c e o f t h e S o u t h C o a s t o f t h e L a i z h o u B a y[J].J o u r n a l o f W a-t e r R e s o u r c e&P r o t e c t i o n,2017,9(6):590-600.[11]F u T,Z h a n g Y,X u X,e t a l.A s s e s s m e n t o f s u b m a r i n e g r o u n d w-a t e r d i s c h a r g e i n t h e i n t e r t i d a l z o n e o f L a i z h o u B a y,C h i n a,u s i n ge l e c t r i c a l r e s i s t i v i t y t o m o g r a p h y[J].E s t u a r i n e C o a s t a l a n d S h e l fS c i e n c e,2020,245(4):106972.[12]张宇丰.潮汐作用下莱州湾南岸泥质潮滩多层含水层水盐运移过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21.Z h a n g Y F.P r o c e s s o f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U n d e r T i d a lE f f e c t s i n M u l t i-L a y e r A q u i f e r s o f M u d d y T i d a lF l a t s i n t h e S o u t hC o a s t o f L a i z h o u B a y[D].Q i n g d a o: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2021.[13] M a ría d e l P i l a r A l v a r e z,C a r o l E,M a r i o A.H e r nán d e z,e t a l.G r o u n d w a t e r d y n a m i c,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s a l i n i t y r e s p o n s e t o t h et i d e i n P a t a g o n i a n m a r s h e s:O b s e r v a t i o n s o n a c o a s t a l w e t l a n d i n S a n J o séG u l f,A r g e n t i n a[J].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A m e r i c a n E a r t hS c i e n c e s,d o i:10.1016/j.j s a m e s.2015.04.006.[14]丛旭日.莱州湾蟹类群落结构以及三疣梭子蟹营养生态位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5.C o n g X.C o m m u n i t y S t r u c t u r e o f C r a b A n d T r o p h i c N i c h e o fP o r t u n u s T r i t u b e r c u l a t u s i n L a i z h o u B a y[D].S h a n g h a i:S h a n g-h a i 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2015.[15]邹祖光,张东生,谭志容.山东省地下卤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31(3):2014-221.Z o u Z G,Z h a n g D S,T a n Z R.G r o u n d b r i n e r e s o u r c e a n d i t s e x-p l o i t a t i o n i n 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e[J].G e o l o g i c a l S u r v e y a n d R e-s e a r c h,2008,31(3):214-221.[16] D i m o v a N T,S w a r z e n s k i P W,D u l a i o v a H,e t a l.U t i l i z i n g m u l-t i c h a n n e l e l e c t r i c a l r e s i s t i v i t y m e t h o d s t o e x a m i n e t h e d y n a m i c s o f t h e f r e s h w a t e r-s e a w a t e r i n t e r f a c e i n t w o H a w a i i a n g r o u n d w a t e r s y s t e m s[J].J o u r n a l o f G e o p h y s i c a l R e s e a r c h:O c e a n s,2012, 117(C2):007509.[17]J o h n s o n C D,S w a r z e n s k i P W,R i c h a r d s o n C M,e t a l.G r o u n d-t r u t h i n g e l e c t r i c a l r e s i s t i v i t y m e t h o d s i n s u p p o r t o f s u b m a r i n eg r o u n d w a t e r d i s c h a r g e s t u d i e s:E x a m p l e s f r o m H a w a i i,W a s h i n g-t o n,a n d C a l i f o r n i a[J].J o u r n a l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G e o p h y s i c s,2015,20(1):81-87.[18]Z h a n g Y,W u J,Z h a n g K,e t a l.A n a l y s i s o f s e a s o n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i n t i d a l l y i n f l u e n c e d g r o u n d w a t e r d i s c h a r g e p r o c e s s e s i n s a n d y t i d-a l f l a t s:A c a s e s t u d y o f S h i l a o r e n B e a c h,Q i n g d a o,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 H y d r o l o g y,2021,603:127128[19]C a s s e n M,A b a d i e S,M o r i c h o n D.A m e t h o d b a s e d o n e l e c t r i c a lc o nd u c t i v i t y me a s u r e m e n t t o m o n i t o r l o c a l d e p t h c h a n g e s i n t h es u r f z o n e a n d i n d e p t h s o i l r e s p o n s e t o t h e w a v e a c t i o n[J].C o a s t-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2004,4:2302-2313.[20]夏欣.基于电阻率测量的海床蚀积过程原位监测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X i a X.I n-S i t u 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S t u d y o f S e a b e d E r o s i o na n d D e p o s i t i o n P r o c e s s B a e s d o n R e s i s t i v i t y M e t h o d[D].Q i n g d-a o: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2009.[21]J i a Y,L i H,M e n g X,e t a l.D e p o s i t i o n-m o n i t o r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i na n e s t u a r i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u s i n g a n e l e c t r i c a l-r e s i s t i v i t y m e t h o d[J].311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24年J o u r n a l o f C o a s t a l R e s e a r c h,2012,28(4):860-867.[22]孙翔.基于电阻率探针技术的近海浅层气扩散过程监测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9.S u n X.R e s e a r c h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t h e S h a l l o w G a s D i f f u s i o n P r o c e s s i n O f f s h o r e A r e a s B a s e d o n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T e c h n o l o g y[D].Q i n g d a o: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2019.[23] W u J X,G u o X J,S u n X,e t a l.F l u m e e x p e r i m e n t e v a l u a t i o n o f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s a s a n e w t o o l f o r m o n i t o r i n g g a s m i g r a t i o n i nm u l t i l a y e r e d s e d i m e n t s[J].A p p l i e d O c e a n R e s e a r c h,2020,105: 102415.[24]F u T,Y u H,J i a Y,e t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a n i n s i t u e l e c t r i c a l r e-s i s t i v i t y d e v i c e t o m o n i t o r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i n s h a n d o n gc o a s t a l s a l i n e s o i l[J].A r a b i a n J o u r n a l f o r S c i e n c e a nd E n g i ne e r-i n g,2014,40(7),1907-1915.[25] H a n Q,C h e n D,G u o Y,e t a l.S a l t w a t e r-f r e s h w a t e r m i x i n g f l u c-t u a t i o n i n s h a l l o w b e a c h a q u i f e r s[J].E s t u a r i n e C o a s t a l&S h e l f S c i e n c e,2018,207:93-103.[26] G a o M,H o u G,G u o F.C o n c e p t u a l m o d e l o f u n d e r g r o u n d b r i n ef o r m a t i o n i n t h e s i l t y c o a s t o f L a i z h o u B a y,B o h a i S e a,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 C o a s t a l R e s e a r c h,2016,74:157-165. [27]冷莹莹,李祥虎,刘蕾.潍坊市北部天然卤水矿床特征及成因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2),188-194.L e n g Y Y,L i X H,L i u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g e n e s i s o f t h e n a t-u r a l b r i n e d e p o s i t i n t h e n o r t h o f W e i f a n g,S h a n d o n g,C h i n a[J].J o u r n a l o f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S c i e n c e&t e c h n o l-o g y E d i t i o n),2009,36(2),188-194.[28]L i u S,T a n g Z,G a o M,e t a l.E v o l u t i o n a r y p r o c e s s o f s a l i n e-w a-t e r i n t r u s i o n i n H o l o c e n e a n d L a t e P l e i s t o c e n e g r o u n d w a t e r i n s o u t h e r n L a i z h o u B a y[J].S c i e n c e o f t h e 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2017,607-608:586-599.[29] Q i H,M a C,H e Z,e t a l.L i t h i u m a n d i t s i s o t o p e s a s t r a c e r s o fg r o u n d w a t e r s a l i n i z a t i o n:A s t u d y i n t h e s o u t h e r n c o a s t a l p l a i n o fL a i z h o u B a y,C h i n a[J].S c i e n c e o f t h e 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 650:878-890.[30]B i n l e y A,R a m i r e z A,D a i l y W.R e g u l a r i s e d i m a g e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 n o i s y e l e c t r i c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t o m o g r a p h y d a t a[J].U n i v e r s i t y o fM a n c h e s t e r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M a n c h e s t e r, U K,1995(1):401-410.[31] R e v i l A.E f f e c t i v e c o n d u c t i v i t y a n d p e r m i t t i v i t y o f u n s a t u r a t e dp o r o u s m a t e r i a l s i n t h e f r e q u e n c y r a n g e1m H z-1G H z[J].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 R e s e a r c h,2013,49(1):306-327.[32] N g u y e n F,K e m n a A,A n t o n s s o n A,e t a l.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s e a w a t e r i n t r u s i o n u s i n g2D e l e c t r i c a l i m a g i n g[J].N e a r S u r f a c eG e o p h y s i c s,2009,7(1303):377-390.[33] S h a o S,G u o X J,G a o C,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t w e e n t h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B y-P r o d u c t P l u m e a n d t h e H y d r o c a r b o n D e g r a d a t i o n i n a n A g e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C o n t a m i-n a t e d S i t e[J].J o u r n a l o f H y d r o l o g y,2021,596:126122. [34] M a n h e i m F T,K r a n t z D E,B r a t t o n J F.S t u d y i n g g r o u n d w a t e ru n d e r d e l m a r v a c o a s t a l b a y s u s i n g e l e c t r i c a l r e s i s t i v i t y[J].G r o u n d W a t e r,2004,42(7):1052-1068.4114期李明波,等:泥质潮滩水盐运移过程电阻率探针高精度监测效果分析511H i g h-P r e c i s i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E f f e c t A n a l y s i s o f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i n t h e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i n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L i M i n g b o1,2,Z h a n g Y u f e n g3,G u o X i u j u n3,4,W u Z h e n1,2,W u B i n1,2,M a J i a n1,2,N i e P e i x i a o1,2(1.N o.4E x p l o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G e o l o g y a n d M 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W e i f a n g261021,C h i n a;2.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o a s t a lZ o n e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P r o t e c t i o n,S h a n d o n g G e o l o g y a n d M i n e r a l E x p l o r a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r e a u,W e i f a n g 261021,C h i n a;3.C o l l e g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a n d E n g i n e e r i n g,O c e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a,Q i n g d a o266100,C h i n a;4.S h a n d o n g P r o v i n c i a l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M a r i n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Q i n g d a o2661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T h e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i n f i n e-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o f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 h a s n o t b e e n d e s c r i b e d i n d e t a i l s o f a r.T h e r i n g e l e c t r o d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m o n i t o r i n g i s a n e w m e t h o d t o d e-s c r i b e t h i s p r o c e s s,b u t i t s r e s o l u t i o n o f p o r e w a t e r s a l i n i t y c h a n g e i s u n k n o w n.I n t h i s s t u d y,i n-s i t u t e s t s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o n t h e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 o f L a i z h o uB a y.T h e a b i l i t y o f r i n g e l e c t r o d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t o m o n i t o r t h e s e d i m e n t s r e s i s t i v i t y a n d p o r e w a t e r s a l i n i t y c h a n g e w a s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d, a n d t h e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w a s p r e l i m i n a r i l y d e s c r i b e d b y u s i n g t h i s m e t h o d.T h 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r i n g e l e c t r o d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m o n i t o r i n g r e s u l t s c a n a c c u r a t e l y d e s c r i b e t h e d i s-t r i b u t i o n a n d v a r i a t i o n o f f i n e-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r e s i s t i v i t y.P o r e w a t e r s a l i n i t y c h a n g e r a t i o c o n v e r t e d b a s e d o n m o n i t o r i n g r e s u l t s a n d t h e a c t u a l p o r e w a t e r s a l i n i t y c h a n g e r a t i o h a v e a nʃ10%e r r o r.T h e r i n g e l e c t r o d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 h a s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r o u g h l y 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 a n a l y z e t h e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i n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U n d e r t h e t i d a l i n f l u e n c e,t h e 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 i n m u d d y t i d a l f l a t u n d e r g r o u n d i s a s f o l l o w:D u r i n g t h e f l o o d t i d e,t h e h i g h s a l i n i t y w a t e r m a i n l y s u p p l i e s t h e t o p a n d b o t t o m o f t h e f i n e-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l a y e r.D u r i n g t h e h i g h t i d e,t h e s a l t a t t h e t o p a n d b o t-t o m o f t h e f i n e-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l a y e r b e g a n t o g r a d u a l l y l o s e,b u t t h e s a l t a c c u m u l a t i o n r a t e i n t h e m i d d l e o f t h e f i n e-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a c c e l e r a t e d.D u r i n g t h e e b b t i d e,t h e w h o l e f i n e-g r a i n e d s e d i m e n t s l a y e r l o s t i t s s a l t,a n d t h e h i g h-s a l i n i t y w a t e r i s r e l e a s e d o u t w a r d t h r o u g h t h e s e e p a g e.K e y w o r d s:r i n g e l e c t r o d e r e s i s t i v i t y p r o b e;m u d d y c o a s t;w a t e r a n d s a l t t r a n s p o r t p r o c e s s;m o n i t o-r i n g e f f e c t;s a l i n i t y c h a n g e r a t i o责任编辑徐环。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及其应用

第20卷第2期 矿 产 与 地 质Vol.20,No.2 2006年4月M INER AL R ESOUR CES AND GEOLOGY Apr.,2006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及其应用¹赵光辉(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院,湖南邵阳422002)摘 要:简述了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的基本原理。

从电极排列、数据预处理及反演处理方法等方面介绍了该技术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其处理方法,并通过在长-邵高速公路勘察的应用实例,来说明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岩溶洞穴、地质灾害等探测领域具有较好的探测效果。

关键词:高密度电法;关键技术;应用实例;公路勘察中图分类号:P631.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6)02-0166-031 高密度电法探测技术的基本原理1.1 高密度电法勘探的特点高密度电阻率法实际上是一种阵列勘探方法。

野外测量时,只需将全部电极(几十至上百根)置于测点上,然后利用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工程电测仪便可实现数据的快速自动采集。

当测量结果送入微机后,还可对数据进行处理,并给出关于地电断面分布的各种物理解释的结果。

显然,高密度电阻率勘探技术的运用与发展,使电法勘探的智能化程度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对于常规电阻率法而言,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以下特点:(1)电极布设是一次完成的。

这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而引起的故障和干扰,而且为野外数据的快速自动测量奠定了基础;(2)能有效地进行多种电极排列方式的扫描测量,因而可以获得较丰富的关于地电断面结构特征的地质信息;(3)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不仅采集速度快(大约每一测点需2~5s),而且避免了由于手工操作所出现的误差;(4)可以对资料进行预处理并显示剖面曲线形态,脱机处理后还可以自动绘制和打印各种成果图件;(5)成本低,效率高,信息丰富,解释方便,勘探能力显著提高[1~6]。

1.2 高密度电法测量方式高密度电法的排列方式由最初的A、B和C三种发展到现在的十几种。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及未来前景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及未来前景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及未来前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空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为我国的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尤其是在当前的时代发展大背景下,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更加能够推动我国城市工程的建设高效发展,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使我国城市建设能够朝着更加广阔的前景发展。

因此,本文针对我国城市工程的建设现状,结合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我国城市工程建设当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以及分析,并对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做出了探讨。

标签: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技术应用;未来发展前景一、简要分析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是在当前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为推动我国城市工程建设的新型技术,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的城市工程高效发展,为我国城市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

在目前为止,我国的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主要是利用当前的新型设备以及高科技术进行结合的一种新型的高端物理探测技术,采取比较新颖的物理探测方法,对城市工程建设进行具体的工程探测。

在我国的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探测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的城市工程建设高效发展,而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的探测技术的弊端,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城市工程建设的长远发展。

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主要是通过考核探测的具体物体以及探测物周边的物体之间所存在的物理性差异,在根据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进行具体的分析探测,在探测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有关的地球物理知识,对参照物进行科学化的探测分析。

与此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所利用到的一切高科技设备以及电子数据信息分析技术对参照物进行具体的分析,有效的考核现场的地质情况以及环境状况,还包括现场的物理磁场状况以及具体的地质线划分情况。

基于这种探测方法对所属地的具体情况进行严格的探测以及研究,并利用探测的物理知识进行专业化的科学分析,能够有效的考核施工场地的地址情况以及地质变化情况,从而能够有效的保障施工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促进城市建设能够安全稳定的进行。

物探测量控制点来源方式的研究

物探测量控制点来源方式的研究

物探测量控制点来源方式的研究
王志国;王亚军;韩树祥;王宏志;王鹏
【期刊名称】《物探装备》
【年(卷),期】2024(34)1
【摘要】本文开篇引出了物探测量施工中起算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然后,详细阐述了当前物探项目测量控制点引入方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控制点引入方法的分歧给施工带来的影响。

接下来,文章通过对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分析与旁征博引,并针对性的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归纳。

最后,基于这个控制点起算数据引入方法的问题,结合物探项目实际,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法,就各种方法的优势效果加以说明。

旨在能够让大家对于测量控制点引入方法的认知上促成共识,以便今后更加合法、合规的推进物探项目顺利运行。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王志国;王亚军;韩树祥;王宏志;王鹏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装备服务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控制测量中各控制点专项测量方式的研究
2.巷道测量控制点偏心改正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3.测量机器人在标靶控制点测量中的应用研究
4.RTK模式测量线路图根控制点高程的方式与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城市道路空洞病害普查中的应用研究

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城市道路空洞病害普查中的应用研究

doi: 10.3969/j.issn.1007-1903.2023.04.013Vol. 18 No.04 December, 2023第 18 卷 第4期 2023 年 12 月/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在城市道路空洞病害普查中的应用研究钱鹏1,谈顺佳2,3,王凤刚1,徐锦程1,杨志权1,龚良钢1(1.首钢地质勘查院北京金地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43;2.东华理工大学地球物理与测控技术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3.北京睿拓立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摘 要:由城市道路地下空洞、路面脱空、土体疏松等病害引起的道路塌陷事故是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面临的重大安全隐患。

城市道路空洞病害具有隐伏性、突发性,造成的灾难性后果长期以来困扰着城市安全运营。

以国内多地的项目实测及验证成果为基础,对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三维地质雷达剖面数据中病害体的顶界面反射、多次波反射、边界绕射波等异常特征和三维地质雷达切片数据中病害体周边地下管、井分布特征,总结了三维地质雷达技术在城市道路地下脱空、空洞病害探测中病害体的数据异常特征。

实践研究证明,三维地质雷达探测技术以其作业高效、定位精准、抗干扰能力强、数据丰富全面等优点可有效地探测出道路下方存在的空洞等安全隐患,为城市道路病害的防患和治理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三维地质雷达;城市道路病害;地下空洞;路面脱空;探测技术Application of 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detection technologyin urban road void disaster surveyQIAN Peng 1, TAN Shunjia 2,3, WANG Fenggang 1, XU Jincheng 1, YANG Zhiquan 1, GONG Lianggang 1(1.Beijing Jinditong Testing Technology Co., Ltd.,Shouga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stitute, Beijing 100144, China ;2.School of Geophysics and Measurement-Control Technology,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Jiangxi, China ;3.Beijing RTLY S&T Development Co., Ltd.,Beijing 100070, China )Abstract: Road collapse accidents caused by urban road underground cavities and voids are major safety hazards faced by many cities in China. Because of its hidden, sudden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disastrous consequences resulted therefrom have long troubled city safety operatio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oject measurement and verification of many locations in China, we sorted out the method and work flow of 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detection. By analyzing the anomal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p interface reflection, the multiple wave reflection, and the boundary diffraction wave of the diseased body in 3D geological ra-dar profile dat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underground pipes and wells around the diseased body in 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slicing data, we summarized the abnormal data characteristics of disease bodies in the detection of urban road underground cavi-收稿日期:2023-03-02;修回日期:2023-05-30第一作者简介:钱鹏(1990- ),男,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方法在工程检测和工程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电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质中的应用(一)

电法勘探方法在水文和工程地质中的应用(一)

⼀、引⾔ 电法勘探⽅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P.Fox在硫化⾦属矿上发现⾃然电场现象,⾄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国电法勘探始于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顾功叙先⽣所开创。

经过7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电法勘探⽆论在基础理论、⽅法技术和应⽤效果等⽅⾯都取得了巨⼤的进展,使电法成为应⽤地球物理学中⽅法种类最多、应⽤⾯最⼴、适应性的⼀门分⽀学科。

同时,经过⼴⼤地球物理⼯作者不懈努⼒,在深部构造、矿产资源、⽔⽂及⼯程地质、考古、环保、地质灾害、反恐等领域,电法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

限于篇幅,本⽂仅对其中⼏种主要⽅法,如⾼密度电法、激发极化法、CSAMT、瞬变电磁法和地质雷达等作简要介绍,并就这些⽅法在⽔⽂和⼯程地质中的应⽤进⾏阐述,供⼴⼤⽔⽂和⼯程地质、⼯程物探⼈员参考。

⼆、⾼密度电法 ⾼密度电法实际上是集中了电剖⾯法和电测深法,其原理与普通电阻率法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观测中设置了⾼密度的观测点,是⼀种阵列勘探⽅法。

关于阵列电法勘探的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英国⼈设计的电测深偏置系统就是⾼密度电法的最初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本借助电极转换板实现了野外⾼密度电法的数据采集。

我国是从20世纪末期开始研究⾼密度电法及其应⽤技术,从理论⽅法和实际应⽤的⾓度进⾏了探讨并完善,现有中国地质⼤学、原长春地质学院、重庆的有关仪器⼚家研制成了⼏种类型的仪器。

⾼密度电法野外测量时将全部电极(⼏⼗⾄上百根)置于剖⾯上,利⽤程控电极转换开关和微机⼯程电测仪便可实现剖⾯中不同电极距、不同电极排列⽅式的数据快速⾃动采集。

与常规电阻率法相⽐,⾼密度电法具有以下优点: 1电极布置⼀次性完成,不仅减少了因电极设置引起的故障和⼲扰,并且提⾼了效率; 2能够选⽤多种电极排列⽅式进⾏测量,可以获得丰富的有关地电断⾯的信息;3。

野外数据采集实现了⾃动化或半⾃动化,提⾼了数据采集速度,避免了⼿⼯误操作。

此外,随着地球物理反演⽅法的发展,⾼密度电法资料的电阻率成像技术也从⼀维和⼆维发展到三维,极⼤地提⾼了地电资料的解释精度。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胶东郑家金矿为例

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胶东郑家金矿为例

第11卷 第2期中 国 地 质 调 查Vol.11 No.22024年4月GEOLOGICALSURVEYOFCHINAApr.2024doi:10.19388/j.zgdzdc.2024.02.06引用格式:宋立伟,王会军,王铁强,等.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胶东郑家金矿为例[J].中国地质调查,2024,11(2):43-50.(SongLW,WangHJ,WangTQ,etal.Applicationofintegratedgeophysicalmethodsingolddepositpre diction:AcasestudyofZhengjiagolddepositinJiaodongarea[J].GeologicalSurveyofChina,2024,11(2):43-50.)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在金矿预测中的应用———以胶东郑家金矿为例宋立伟1,2,王会军1,2,王铁强1,2,李文宇3(1.自然资源部滨海城市地下空间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 266100;2.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山东青岛 266100;3.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山东省胶东地区金矿资源丰富,成矿潜力巨大,但主要控矿构造焦家断裂向南延伸区域的地质露头较差,且深部断裂延伸情况不明,制约了该区下一步金矿找矿进展。

在山东省莱州市郑家地区采用高精度磁法勘探、纵向中间梯度激电剖面法和激电测深法开展了联合探测应用研究,建立了三维地球物理模型,结合钻孔和地质资料进行了异常区综合解译和成矿预测。

初步厘定了深部电性结构为NE走向、略向东倾伏的焦家断裂南段,查明了中浅部构造破碎带和断裂产状变化部位是成矿有利位置。

因金矿物主要赋存于黄铁矿、黄铜矿和石英中,故地球物理找矿方向为高视极化率异常的构造破碎带。

研究结果验证了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在金矿预测中具有可实施性,同时为类似地质条件下找矿手段的选择提供参考。

工程地球物理触探法:原理,设备和计算机解释

工程地球物理触探法:原理,设备和计算机解释

工程地球物理触探法:原理,设备和计算机解释Fejes,I;于文勇
【期刊名称】《水文地质技术方法》
【年(卷),期】1992(000)025
【总页数】7页(P97-103)
【作者】Fejes,I;于文勇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
【相关文献】
1.轻型圆锥动力触探法在龙化电厂贮灰坝三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J], 李伟良;于维滨;郭辉
2.海床式静力触探设备在海上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J], 梁文成;林吉兆;杜宇
3.根据专家系统技术原理对海洋工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J], Kova.,EV;余恂
4.静力触探工作原理及其在上海软土地区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J], 王庆磊
5.轻型动力触探法在某工程基槽验收中的应用 [J], 蒋曙光;胡二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球物理勘查地下水的新进展

地球物理勘查地下水的新进展

地球物理勘查地下水的新进展
余秋生;武毅;尹秉喜;于艳青;高茂生
【期刊名称】《地球学报》
【年(卷),期】2002(023)B03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目前国内外地下水勘查工作中的几种地球物理勘查新技术、新方法及使用效果,同时指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下水勘查工作中新的应用领域,最后说明了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下水勘查工作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5页(P79-83)
【作者】余秋生;武毅;尹秉喜;于艳青;高茂生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技术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7
【相关文献】
1.劣质地下水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模式探讨 [J], 武毅;朱庆俊;李凤哲;李国占
2.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模式 [J], 李国占;孙银行
3.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几个问题 [J], 白桂君
4.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几个问题 [J], 白桂君;
5.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矿区地下水地球物理勘查特点和技术 [J], 刘亮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对应理论课程《工程地质勘查》的工程地球物理部分,为该部分的实践环节。

主要包括地震探测仪器使用方法的培训,反射波法探测试验,折射波法实验、表面波法实验及生产实践。

主要培养学生开展实际探测的能力。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室内讲解、野外实验及生产实践的形式实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实践工作,通过提交实验和实践报告的方式进行考核。

(1)室内讲解
主要讲解仪器操作方法及软件使用方法。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练。

以个体为单位考核。

(2)野外实验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开展,在设定目标区分别开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及表面波法实验,以组为单位编写实验报告。

对学生试验过程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

- 1 -
(3)组织学生进行生产实践,以个人为单位编写生产实践报告,进行考核。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普通地质学、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本课程与这两门课程密切相关,构成了工程地质系列课程群。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工程地球物理实用能力,初步达到从事相关探测工作的要求,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1)掌握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装备的使用方法及发展现状。

(2)掌握各种探测技术的实际应用方法。

三、学习要求
(1)学生能够了解探测仪器原理并能熟练操作仪器。

(2)能够根据探测要求,开展各种方法探测及数据处理、解译。

四、教学内容
- 1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工程与地球物理实验手册中国海洋大学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E.其他: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七、学术诚信
各个实验过程要求学生必须亲历亲为,实验数据要求真实、可靠。

发现编造行为,本门课程将被记为0分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