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化的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有很多种选择,情绪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职业化的人,需要记住一句很重要的话:如果你觉得有人令你受伤害,你的同事,你的上级,你的下级,你的客户,你的朋友,你的家人,你的老婆孩子,你的爸妈,有人令你受伤害,其实并不是他令你受伤害,而是你选择做出的反应,这个反应本身令你自己受伤害,因为你可以做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如果有人向你投过来一把刀,你可以抓住刀然后再把刀扔过去。当然,你也可以把刀放下。你会扔过去,还是会放下取决于你在情绪上的反应。有的人会抓住刀扎自己,自己伤自己,当然这样的人很少。至少我们知道,你在遇到被人投刀的情况的时候可以有三个选择:抓住刀、丢回去、扎自己,但是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与你的选择有关,因为你有这个权利。

也就是说,当你遇到事情的时候,你就开始有反应,但是这件事情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没有一件事情是可以一辈子绊倒你的。

【案例】

小王小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的话,爸爸妈妈就会让他叫人家阿姨或叔叔,但是他嘴比较笨,不太会叫人,然后就会被爸爸训斥。于是他就更加恐惧见到生人,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一直持续了三十年。后来他就想:如果我不做别的选择的话,那我跟动物不一样吗就像你踢了狗一脚,那条狗每次见了你就汪汪叫,然后一直就这样,就好像你已经进入了一个模式当中了。

从以上的案例我们可以得出: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反应模式才是问题。陌生人进来了这不是问题,你是如何反应你的选择是什么这才是个问题。因为你有选择权,你可以改变这个事情。一个职业化的人就是要特别地明白:我有这么一个选择权,当这件事情来的时候,我可以由原来的不职业状态,选择一个职业的状态来做。它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要经过一个选择的过程,这是“操之在我”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三)受害者与责任者

人分两种,一种是受害者。作为受害者的前提是“无辜”。如果一个人是受害者的话,这个人的情绪是负面的。另一种与受害者对立的,是责任者。

【案例】

1985年,朱卫茵和李宗盛相识、相恋,1988年结婚,1998年两人分手。分手的那一年,朱卫茵的父母都在那一年走了。婚姻破裂以后,她的两个孩子都判给了李宗盛。这一年朱卫茵42岁,孑然一身,请问她是受害者还是责任者她是个受害者,在这个过程当中,朱卫茵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受害者,但是致命的是,朱卫茵把自己当成是个受害者。今天我们不做任何道德的评判,我们不是在说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事情发生了,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才是重要的。

朱卫茵做了两个反应,第一个,她的工作时间从白天一直持续到凌晨一点或两点。她之所以要从早晨到凌晨一两点,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不想见人,因为她总觉得别人在背后指着她讲,这就是那个被李宗盛抛弃的女人。其实最痛苦的不是别人说,而是自己念叨。别人说,你不介意不就行了吗。问题是你自己老念叨,别人不说的时候你也念叨,这也是自己的选择。每个人要特别注重跟自己的内心的沟通,这个很重要。

她的第二个反应是哭诉,她跟别人说这件事情。而且是不停地说这件事情。原因就在于,她把自己当成是一个受害者,以受害者的角度来看的话,她做什么都是对的。从1998年到2001年,她的生活一塌糊涂,她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都不太好。直到了2001年,她下了个决心要成为一个责任者她的生活才有了变化。

什么叫我要成为责任者啊过去的事情,先不说它,在未来的生活当中,我生活得怎么样,谁负责任啊百分之百由我自己负责,最后的结果都是落在我自己的身上。不管我接受还是不接受,都会落在我自己身上。我自己过得好不好,这个事完全由我自己来负责。

2001年,她决定做出转变。2003年,全台湾最有魅力,最有智慧,最自信的女人评比,第一名朱卫茵,那一年她47岁。那一年她还写了一本书,叫《我的40岁比20岁美丽》,书里讲的很多是关于美容的内容,但是里面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离婚这件事情,让我的人生获得了重生。”这是由一个受害者向一个责任者的转变。

如果你把自己看作是责任者,那你就获得了重生。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你就会一直抱怨,一直很生气,你也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案例】

2004年风水轮流转,李宗盛和林忆莲分手,朱卫茵打电话给李宗盛。她并没有幸灾乐祸,她说:“一

直以来,我和我的朋友都非常欣赏你的才华,我们坚定地相信,你一定可以东山再起。加油!永远不要放弃。”因为她的转变使她认识到,一个人要去害别人,是因她自己觉得自己是受害者。这是一个从受害者向责任者的一个完整的转变。

陕西有一个人,拿刀杀了十几个人。他说他杀人之前他很痛苦,因为这些人都瞧不起他,他们都欺负他,如果他很开心他是不会去杀人的。你要去伤害人,你先反思自己,害人的人基本都是受害者。如果一个人转变成为责任者,他就不会这样做了。

一个人只有内在发生改变,外在才会发生改变。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开始,是从他决定他个人的这种改变开始的。

【案例】

有一次,有家公司请了一位老师去跟他们讲关于沟通技巧的课。公司的负责人说:“这帮人特别的聪明,学历很高,年龄也不是很大,大家在一块开会的时候,遇到问题都把自己往外摘,证明这个事跟我没关系,跟谁有关系,我不知道,反正跟我没关系,你给他们讲讲沟通技巧吧。讲沟通技巧有没有用”老师说:“你先等会儿,咱先说明白了,沟通技巧可以讲,讲完之后的效果是什么呢我更加有理有理有据地证明,这事的确和我没关系。我更加逻辑化,而且入情入理,告诉你这事的确和我没关系。因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前提,人们表现出职业化的前提,并不是我很能说。我愿意去想,这件事情发生了,我能做什么,而不是跟你们谁有关系。

鉴于“操之在我”这条原则的重要性,我们再用一个故事,来总结一下什么是“操之在我”。

【案例】

有一天,苏东坡穿了身锦袍出门溜达,在路上碰到了佛印。佛印蹲在地上,穿着袈裟,光着脑门。苏东坡问佛印:“佛印啊,你看我像什么呀你看见什么了”佛印抬头看着苏东坡说:“我看您是尊佛。”佛印问苏东坡说:“那您看我又像什么呢”苏东坡看佛印穿着黄袈裟,蹲在地上,说:“我看您像坨屎。”苏东坡很开心,他觉得这次打嘴仗赢了佛印。回家后他把这事跟苏小妹说:“小妹呀,我跟你讲,这次我打嘴仗赢了佛印了。”苏小妹问:“噢,怎么赢的”“我就是这样做的,他说我像尊佛,而我说他像坨屎。”苏小妹说:“大哥,这次你输得更惨”。“为什么呀”“因为在佛里面讲,你心中有什么,你便看见什么。人家心中有佛,人家看你是尊佛,你心中有屎,所以你看人家是坨屎。”

在心理学上,这叫投射。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个问题,他令你愤怒,你要去想:我愤怒是怎么回事,我可不可以有别的选择这样才能做到操之在我。如果你的情绪是因为别人而改变,那是受制于人,而不是操之在我。

学管理技巧这类知识,最致命的就是拿了照妖镜去照别人,“那说明你的沟通技巧有问题”、“你的心态不好”、“你的时间管理有问题”、“你的计划没做好”、“你的职业化不够”等等,老照别人,却从来不照自己,这是最致命的一点。

(四)薪水与付出的关系

如下图所示,薪水和付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你付出了才能得到薪水,拿到薪水之后才会继续付出,但是你的付出是不是和得到的薪水成比例答案是,不一定。

几乎所有的企业都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发了薪水,大家才会工作,于是员工就想我工作多少跟薪水有关。你发1000元,我就干1000元的活。如果我干1001元,我就对不起我自己。我干999元,就对不起企业,因此我就干1000。可是后来,企业做考核,考核完了以后,他做了1000,企业说他做了800,于是就把你的工资从1000降到800。于是我就说了,800呀,800就800,我就干800的活。我干801,我对不起我自己,我干799,我对不起公司,我就干800。后来又由800降到600。于是你觉得不平衡,我的付出和我的所得,总是不平衡,而且这是个恶性循环。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公司的激励制度不合理。激励与考核是连在一起的,考核出问题,激励就出问题。

今天因为我的谈判能力低,所以公司怎么说就怎么办。你说我干多少才能算1000,你说了以后,我就干那么多,你给我1000不就行了。这也是职业精神的问题。

在付出与薪水的这个循环中,从薪水到付出这一步,要多付出,但多付出的度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