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卡夫卡变形记
《变形记》:格里高尔最终在孤独中死去
![《变形记》:格里高尔最终在孤独中死去](https://img.taocdn.com/s3/m/be300ada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9.png)
《变形记》:格里高尔最终在孤独中死去你好吗?我是吐槽老邓。
开始今天的讲述之前,我们先补充一个小知识。
在欧洲文学史上,前后两千年间,有过两部同名的文学名著都叫《变形记》。
这两部书,一部是公元八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长篇叙事诗《变形记》,另外一部可能大家更加容易知道,就是二十世纪初奥地利现代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写于1912年。
这两部名著名字完全一样,但是从题材到创作技巧都毫不相干。
奥维德的《变形记》是神话传说的题材,人或神经常变成动物、植物或者是石头。
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则讲述了一个人变成了一只大甲虫的故事。
那今天我们就要来讲讲卡夫卡的《变形记》。
这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后,他就被公司开除了,家里瞬间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这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变化。
他的父亲老萨姆沙还藏了一点存款,但是要备着不时之需,所以他们得努力自己赚生活费。
可是在此之前,没有人想过这件事,父亲觉得有儿子撑着,我就可以退休了,我可以过着安逸的生活,所以他五年没有工作了。
他身体健康,但是年纪慢慢地大了,就开始发福,行动变得迟缓,他觉得自己不能过度操劳,所以再去工作对他来讲是苦不堪言的。
而格里高尔的母亲,她患有气喘病,她光是在家里走一圈都觉得很吃力,一直要看医生,她是一个花钱的人,根本不要指望她赚钱养家。
格里高尔的妹妹,她17岁,可是生活的重心都放在吃喝玩乐上,她因为有哥哥的保护,因为有哥哥的纵容和爱,这个妹妹从来没想过要承担家庭重任。
可是这一天,他们指望的那个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生活瞬间被改变,一向养尊处优的家人现在得想办法自谋出路了。
父亲在银行里找了一份杂役的工作,每天早晨六点钟出门去上班。
那母亲呢,她不能够赚钱,那就得节流,她被迫辞退了厨娘,然后自己做家务,同时给一家时装店做一点针线活来贴补家用,她一直觉得太累了,因为要干到晚上十点多。
而妹妹呢,她放弃了梦想,因为她原来想做一个音乐家的,现在就辍学了,她去做和音乐毫无关系的售货员。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9d856a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0d.png)
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6篇高中语文必修三《变形记》精品教案 1一、简介1、作者介绍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的短篇小说《变形记》等和长篇小说《审刺》《城堡》和《美国》影响很大,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犹太籍百货批发商人,专横、粗暴,是家庭的“暴君”。
卡夫卡取得法学博士后在一家意大利保险公司工作。
1917年开始患结核病,只活了41岁。
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一生未婚。
卡夫卡自幼喜爱文学,阅读和研究大量文学和哲学著作。
他对中国的文化怀有特殊的兴趣,有人说他是“西方唯一中国式的作家”,他钻研过中国哲学,喜爱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
2、作品特色介绍卡夫卡的作品表现了“异化”和“悖谬”的哲学命题。
“异化”指“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马克思语)。
《变形记》则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人创造的“物”如金钱、机器、生产力方式,作为异化的统治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它们操纵人,人成了不能支配自己的奴隶,也就是“非人”,“非人”与动物有何区别?变成“甲虫”也就很自然了。
把虚幻的离奇荒诞现象和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用现实主义手法写非现实主义的内容),这就构成了“卡夫卡式”的小说。
“悖谬”指“一个事物两条逻辑线的相互矛盾与抵消”,如《变形记》中的格里高尔对父母和妹妹有着深深的亲情,可是变甲虫后,他的亲人着急的是他不再能为家挣钱,甚至成了“家丑”和“家庭负担”,于是谁也不同情他、怜悯他,要把他“弄出去”,他在孤独中悄然死去,倒使家里人如释重负,开始“新的生活”。
卡夫卡的小说具有荒诞性的特色,表现在情节与人物行为上出现违反常情与理性的情况,但其中又包含真实性,即从社会现象来看,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
孤独中的恐惧和渴望——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的异化
![孤独中的恐惧和渴望——卡夫卡《变形记》中人的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426e9e08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8.png)
028《名家名作》·评论呢?因为看病的钱从何处来呢?也许父母、妹妹只能、只愿想这两件事吧!一位把心“奉献”给家、“奉献”给父母、“奉献”给妹妹的变形后的人,是多么渴望得到家人的关爱,外人的同情和理解啊!可谁能理解他,谁又愿意理解他呢?在一个基本上以物质性能量为准则的世界,理解别人常常意味着放弃自己。
他追秘书主任,父亲不理解;母亲和妹妹搬走了他房间的心爱之物(安放钢锯和各种工具的柜子、贮藏着小学到大学作业的写字台、那幅穿皮大衣的女士的像);他静静地欣赏妹妹的琴声,家人义愤填膺!为了不给父母、妹妹增加精神、经济负担,他渴望早点死去,于是十几天不吃饭,喂养他的妹妹也无动于衷。
他终于死了,家里所有人如释重负,太阳有了温度,天空有了白云,那般惬意,那般兴奋。
因为他的死,家中人才有了希望!希望在哪里,在他妹妹——葛蕾特的身上!二、“恐惧—恶心—渴望”的妹妹葛蕾特作品中写道:“只有妹妹和他最亲近,他心里有个秘密的计划,想让她明年进音乐学院……格里高尔已经痛下决心,准备在圣诞节之夜隆重地宣布这件事。
”“最亲近”的妹妹在哥哥变形后又怎样呢?首先是恐惧。
“妹妹衣服还没有完全穿好就打开了通往客厅的门,表情紧张地向里面张望。
”可见,其对一个变形后的怪物的惊恐惧怕之神态多么逼真!是啊,妹妹怎么能不恐惧呢?哥哥变了形,失去了工作,谁养活我们呢?为将来的生活而恐惧;我还有希望进音乐学院吗?为自己的前途地位而恐惧;以后父母只得靠我了,我怎么承受得了那样繁重的劳务呢?为自己的弱小生命恐惧。
而后是恶心。
妹妹已纯粹把变形的哥哥当作一只动物在“喂养”着。
她这样对待变形后的哥哥:她给他带来了许多种食物,全都放在一张旧报纸上,这里有不新鲜的一半腐烂的蔬菜,有昨天晚饭剩下的肉骨头;一块两天前格里高尔准会说吃不得的乳酪……葛蕾特小姐,这可是你哥哥呀,是和你最亲近的哥哥呀!是想送你上音乐学院而拼命挣钱的哥哥呀!是以前供养着你们全家人的哥哥呀!你怎么能把他当猪一样看待呢?他是生病了呀,你怎么能给他吃猪一样的食物呢?妹妹见到变形后的哥哥是多么的恶心啊!她怕弄脏手:“用手里的布把盆子拿走。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9d880d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9a.png)
卡夫卡《变形记》注释《卡夫卡《变形记》注释》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变形记》进行详细的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首先,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变形记》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这部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利·索姆斯的奇怪经历。
他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庞大的昆虫。
故事围绕着格里高利和他的家人之间的关系展开,讲述了他们如何应对这个意想不到的变故以及变形对他们的生活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对小说中的关键人物、情节和象征意义进行注释。
格里高利·索姆斯代表了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他的变形象征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无奈。
他的家人的态度和反应则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家庭的力量。
同时,小说中的一些细节和事件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格里高利被家人排斥和忽视的情节,反映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疏离。
我们还将注释小说中的一些重要段落和句子,帮助读者理解卡夫卡的写作风格和意图。
卡夫卡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格里高利的变形以及他与家人的互动。
他的文字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仅限于对《变形记》的注释,不涉及其他作品或作者的版权问题。
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希望读者也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尊重他人的创作成果。
最后,我们将确保文章的结构清晰,段落有序,语句流畅,以提供良好的阅读体验。
我们会避免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的情况,以保证读者能够顺利理解文章的内容。
总结一下,本文是一篇对卡夫卡的《变形记》进行注释的文章。
我们将注重清晰的思路,流畅的表达,避免任何负面影响的元素,并且注意遵守相关规定,以提供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希望通过本文的注释,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变形记》这部经典之作。
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三十段
![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三十段](https://img.taocdn.com/s3/m/7ad66d8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0c.png)
卡夫卡的变形记,第三十段格里高尔变成了那只大甲虫之后,他的生活那叫一个翻天覆地。
这时候啊,家里人的态度也变得越来越微妙。
以前那个能赚钱养家的顶梁柱,现在成了个让人头疼的“怪物”。
家人们一开始可能还有点震惊、同情,可时间一长,那耐心就一点点被磨没了。
你看啊,在这一段里,那种压抑和无奈的氛围简直要从字里行间冒出来。
格里高尔就那么默默地待在角落里,他心里肯定有好多话想说,可他现在这副模样,谁又能真正理解他呢?他或许在想,我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我的生活怎么就全乱套啦?就好比你原本是个在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明星,突然有一天脸肿得像个气球,还不能说话,只能在后台默默地看着别人继续表演,那种落差感,格里高尔肯定深有体会。
家人们呢,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
生活的压力本来就大,现在又多了这么个“累赘”。
妹妹一开始还会照顾他,可慢慢地,她也开始不耐烦了。
这就像你养了一盆花,刚开始兴致勃勃地浇水施肥,可后来这花越长越歪,还总出问题,你这耐心也就没了。
格里高尔在这一段里的孤独感啊,就像是一个被遗忘在荒岛上的鲁滨逊,周围都是茫茫的大海,没有人能真正懂他的感受。
他看着家人们的眼神从关心变成嫌弃,心里肯定像被无数只小蚂蚁在啃咬一样难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反映出人性的一些弱点啊。
当一个人失去了他的价值,哪怕曾经再亲密的关系,也可能会变得脆弱不堪。
就像一台老旧的机器,没用了就被丢在角落里,没有人再去在意它曾经的辉煌。
不过呢,卡夫卡写得妙就妙在,他没有一味地去批判或者歌颂什么,而是把这种复杂的情感和荒诞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会遇到这样的时刻,突然觉得自己像格里高尔一样,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和周围的人也渐渐疏远了呢?。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b42b77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8.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1、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关于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我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我们的书本上就有学习到这篇课文,那时候对这本小说就有一些印象,不过现在再一次地读完了这篇小说,也让我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印象和感想也加深了许多!小说的,弗兰兹.卡夫卡(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是一位奥地利的小说家和20世纪德语小说家。
其生前一直是默默无闻不为人所知,不过到了死后,才得到了世人的惊叹,人们将他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誉为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驱和大师。
卡夫卡写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一战期间的,小说里面的思想批判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少的困苦和伤害,社会变得动荡不安,人们和平安静的生活也无法得到保障,以至于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人们的思想开始变得颓废,对自己的理想和未来,也感到了无比的绝望!同时,在此期间,也产生了许多其他的艺术和文学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冷酷,以及人对社会未来幻想的破灭绝望。
这些作品探索了人的心灵和思想,以及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内心世界!卡夫卡《变形记》这部小说的总体篇章不是很长,其内容大概有三、四十页纸。
小说总体的内容主要可分成三大部分。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的是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心里感到很惊慌和忧郁,不断努力地挣扎着怎样才能爬起床,由于,自己的身体变得很奇怪和没有听到闹钟的声响,因而又生怕自己因误了七点钟的那班火车,而丢掉这份推销员的工作;又怕被家人知道这个情况,而为他担心!因延误了上班的时间,他公司里的秘书主任萨姆沙先生,就跑到他家里去探个究竟。
后来得知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怪物,秘书萨姆沙先生被吓跑了,父亲知道这一事实,也充满了愤怒,家里竟然藏了一只怪物,不让它出来吓人,所以就把它关进了房间里面。
第二部分,在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之后,以至于他的各种行为习惯也发生了改变,除了大脑还留有人的思想外,其他的都演变成了甲虫的习性,甚至连说话也变的含糊不清,总是发出奇怪吱吱的声音,别人根本就听不明白他在说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后来,格里高尔失业了,他自己的生活饮食起居也成了问题,一切都得要依靠家里人。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https://img.taocdn.com/s3/m/ab7b9250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ef.png)
《变形记》解读:荒诞异化象征一、本文概述《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荒诞主义短篇小说,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寓言,描绘了人在异化和荒诞世界中的困境与挣扎。
作品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经历,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绝望和无力感。
本文将对《变形记》进行深入的解读,探讨其荒诞异化象征的深层含义,以期更好地理解卡夫卡的作品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文将概述《变形记》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揭示格里高尔变形的荒诞性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接着,本文将从荒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主题和风格,探讨卡夫卡如何通过变形这一荒诞情节,表达对现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
本文将进一步探讨小说中异化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异化如何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通过对《变形记》的深入解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卡夫卡对现代社会异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以及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二、《变形记》的荒诞性荒诞,作为《变形记》的显著特征,不仅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设定上,更贯穿于整部作品的深层结构和思想内涵。
弗兰兹·卡夫卡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通过荒诞的情节和象征手法,对“人变成甲虫”这一超现实事件进行了艺术化的再现,使得作品在荒诞的外衣下,呈现出深刻的社会寓言和人性反思。
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人变为甲虫,这一荒诞的情节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人性和社会观念的颠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被异化为一种工具或机器,失去了真正的自我和尊严。
萨姆沙的变形,可以说是这种异化现象的极端化呈现。
他从一个为家庭谋生的旅行推销员,变成了无法被社会接受的甲虫,这一转变既是他个人命运的突变,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下普遍个体命运的隐喻。
荒诞性还体现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上。
萨姆沙变成甲虫后,他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原本依赖他微薄薪资生活的家人,在他变形后变得冷酷无情。
父亲用苹果砸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这种亲情的丧失和人际关系的异化,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荒诞氛围。
异化与复归——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变形”的双重内涵
![异化与复归——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变形”的双重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fa6ae945af45b307e8719762.png)
116鉴 赏异化与复归——浅析卡夫卡《变形记》中“变形”的双重内涵唐小雨粗略看来,《变形记》似是只写了格里高尔异化为甲虫的荒诞故事。
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格里高尔的躯体被异化成甲虫,这种异化只是“变形”在文本中的显性与表层叙述。
而异化成甲虫正是格里高尔人性复归的开始,他的本我意识随着事态的演进逐渐萌芽、发展、成熟,最终成为他反抗异化世界的动力。
这种潜藏于文字深处的人性复归,便是小说对“变形”内涵的第二种诠释。
在《变形记》里,一只甲虫兀兀地出现又寂寂地死去。
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迫于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这是他显性的、外在容貌的变形。
他失去了劳动的能力,被家人圈禁在自己的房间里,殊不知,这直接被劳动异化了的躯体反而促使他本我意识开始苏醒,促使他开始了隐形的、内在心理的变形。
卡夫卡用冷静平实的语言叙述着这样一个看似荒诞的故事,于不动声色中交代出格里高尔异化与复归这两种变形,细致地表现了主人公那段生以为虫的坎坷经历。
一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面对这个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事实,格里高尔似是没有丝毫的惊奇与恐惧。
他只是泛泛地观察了一下自己的身体,随后便开始抱怨自己的工作。
他是个旅行推销员,必须得“长年累月地到处奔波”,“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那种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的、劣质的饮食”,如果晚上在家“用钢丝锯干点活儿,这对他来说就已经是一种消遣”。
倘这只是份“累人的差事”也罢,偏偏工作环境也不尽如人意:作为“几乎整年都不在公司里”的旅行推销员,他“很容易成为闲言碎语、飞短流长的牺牲品”。
老板总是“居高临下地同职员说话”,每天都安排公司听差监督他是否准点搭车、按时工作,哪怕请一次假都会被责骂为“好吃懒做”,“只要有一点小小的差池,马上就会招来最大的怀疑”——偶117鉴 赏尔早上迟到两三个小时,秘书主任都会亲自出马上门调查……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需求,阴森森、冷冰冰的工作氛围,这样的工作环境不仅没有温度,甚至连评判是非曲直的刻度都没有,格里高尔就这样被驱使、被压榨、被奴役,被当作公司获取财富的工具,他就这样被迫接受如此不堪的待遇,在这种非人的处境里独自一人苦苦挣命。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随笔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随笔](https://img.taocdn.com/s3/m/0c5cd64c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3.png)
《变形记: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阅读札记目录一、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简介 (2)1. 卡夫卡的生平历程 (3)2. 卡夫卡文学创作的背景与动机 (4)二、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主题研究 (6)1. 反抗与超越 (7)2. 异化与孤独 (9)3. 审判与审判 (10)三、《变形记》的文本解读 (11)1. 《变形记》的故事情节概述 (12)2. 《变形记》中的象征主义与隐喻 (13)3. 《变形记》中的主题思想探讨 (15)四、《变形记》与其他中短篇小说作品的比较 (17)1. 与古典文学作品的比较 (18)2. 与传统寓言故事的比较 (20)3. 与其他现代主义作品的比较 (21)五、《变形记》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接受与影响 (22)1. 《变形记》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 (24)2. 《变形记》在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与诠释 (25)3. 《变形记》在现代心理学中的解读与应用 (26)六、阅读札记的个人感悟与思考 (28)1. 对卡夫卡作品的总体评价 (29)2. 对《变形记》中某些主题的深入思考 (30)3. 对卡夫卡文学风格的个人见解 (32)一、卡夫卡的生平与创作简介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331,原名弗兰茨卡夫卡尔韦尔弗尔德,德国德语作家,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荒诞性和象征性著称,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卡夫卡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性的探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等。
他的代表作品有《变形记》、《审判》、《城堡》等。
卡夫卡出生于捷克的布拉格,他的家庭背景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一位律师,对他的教育投入很大。
卡夫卡在布拉格和波西米亚接受了教育,后来成为一名保险公司的销售员。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卡夫卡曾多次寻求过其他工作机会,但始终未能如愿。
这使得他对生活充满了不满和焦虑,也影响了他的创作。
卡夫卡的创作生涯始于1910年,当时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荒诞与真实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荒诞与真实](https://img.taocdn.com/s3/m/938a81de33d4b14e8524680b.png)
论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荒诞与真实摘要:《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品,它用荒诞的艺术手法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谱写了一曲真实的哀歌。
作为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变形记》在故事结构、心理描写以及“陌生化”处理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创造出荒诞与真实的双重意象。
关键词:《变形记》表现主义;荒诞与真实中图分类号:i524.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29-01“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卡夫卡用一种身临其境的独白方式,平淡、拙朴、凝重而又冷漠地开始了这个极尽荒诞的故事——《变形记》。
《变形记》作为表现主义的典范之作,《变形记》在故事结构、心理描写以及“陌生化”处理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创造出荒诞与真实的双重意象。
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虫”,预示着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变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霉人物孤独和悲哀的象征,也是荒诞艺术的表现。
表现主义的创作主张是遵循“表现论”的美学原则,而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模仿论”原则是相对立的。
它主张凭认真“观察”和重新思考,去发现或洞察被习俗观念掩盖着的而为一般人所不注意的真实。
这就需要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把描写的客观对象加以“陌生化”处理——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完成的。
《变形记》所讲述的故事在我们看来是极其荒诞的,但卡夫卡的文字,不会只有荒诞,还有真实,让人感觉恐慌的真实。
小说中运用了荒诞、变形、写实的艺术手法。
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
“真实”是因为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具体的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始终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这个故事框架——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卡夫卡与《变形记》
![卡夫卡与《变形记》](https://img.taocdn.com/s3/m/4f417c345a8102d276a22f2b.png)
小说的故事
《变形记》(1912)是现代主义的经典短篇小说。描写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一只大甲虫的故事。小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早晨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公司不要他了,全家对他态度顿变。父亲用手杖把他赶回房间。小职员怕手杖打来,拼命向房门爬去,但身子转动很困难,腰扭伤了,脚流着血,他终于进他的房间,砰的一声,父亲用手仗把门关上了。第二部分写小职员爱家人,家人对他越残酷,他越体谅家人。第二天天亮,妹妹偷偷进来了,不给他吃牛奶了,给他吃烂菜、烂肉,还有一盆清水,全放在地上,又出去了,反锁上门。又过了两天,父亲
《变形记》之所以成为20世纪短篇小说的经典,因为它综合性地继承了传统,并且发展了传统。有人只知模仿、依傍,不知将传统化为自己作品的血肉,尤其缺乏综合传统而发展之能力。卡夫卡却不是这样,这就是《变形记》成功之秘诀。《变形记》写于1912年,它在当时是很新潮的,但现在它自己也变成传统的一部分了。迄今为止,世界短篇小说中还没有《变形记》第二,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继承传统并发展传统,是文学史上最艰难的事。卡夫卡知难而进而成功,此乃文学发展之永恒规律。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创新。对比法自古有之,不足为奇。卡夫卡的创新表现在哪儿呢?他不是写人的对比,而是写人与甲虫的对比。在《变形记》中,人是一方,“甲虫”是一方,表面上,人恨“甲虫”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它不是人。所以秘书主任、三个房客、父母妹妹都恨它。全家人巴不得它死。卡夫卡着重写的,是“人”的振振有辞,秘书主任逃跑是合情合理的,三个房客退租是合情合理的,父亲打它是合情合理的,妹妹说她不能叫这个怪物是哥哥了是合情合理的。当然,这是表面的层次,事实是不合情不合理。理由就不用分析了。注意,以往作家的对比法,写人对人的压迫,只写了一个层次:不合理。大人物压迫小人物是不合理的,统治者压迫被统治者是不合理的,强者压迫弱者不是合理的,富贵的压迫贫穷的是不合理的,男人压迫女人是不合理的,父母压迫儿童是不合理的。但是,卡夫卡偏偏着重写这些压迫表面上是合理的,卡夫卡写出表面上的合情合理下面的不合情不合理,写出了整个社会道德准则的虚伪性,这就是对比法的创新。以往的作家只写一个层次:不合理,卡夫卡写了两个层次:合理下面的不合理。卡夫卡把传统的“对比法”改了一下,把人与人的关系的对比,化为人与甲虫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反衬,便使真善美更真善美,假丑恶更假丑恶,这种“对比法”,是不同于传统的新的构思,它剥落这个不合理世道的“合理”的外衣,还它一个虚伪的真正本质,从一个荒诞的环境中赞美善良的人们,这种新的“对比法”便具有前人所未写过的更高的典型意义。
卡夫卡 变形记优秀完整课件
![卡夫卡 变形记优秀完整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630f9eeff9aef8941e06e9.png)
加点字
遗
遗.憾 馈遗.
觉
幻觉. 睡觉.
了解.
解 押解.
姓解.
读音 yí wèi jué jiào jiě jiè xiè
2.写对字形 词语 dù金 dù江 zèng 送 磨 ceng zēnɡ 加 搔 yǎng xiáng 序 cǎn 淡 chān 和
易错字 镀 渡 赠 蹭 增 痒 庠 惨 掺
课前篇情境创设
课前篇情境创设
4.词语辨析
消失·消逝
消失:指(人或事物)逐渐 减少以至没有,重在失 去,多用于具体事物。
消逝:同“消失”意,重在消失的过程,常用于抽 象的事物。
相同点:都有“失去”的意思。
不同点:“消失”只是不见了,有可能还会再出现;“消逝”就再也不会出 现了。
①近两年,中国低级别足球联赛俱乐部遭遇
有一个词语,即卡夫卡式的,就是用来描述生活中像卡夫卡作 品里那样离奇的现象。
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 我能摧毁一切障碍。而卡 夫卡却说:一切障碍都能 摧毁我。
“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 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 困境。” ——美国诗人奥登
1.读准字音
加点字 嵌.在 蹭.着 倦怠. 咯.噔. 鱿.鱼 咳嗽. 门闩.
现代派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 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 主要用象征性、荒诞性、意识流去表现荒诞的世界 里异化的人的危机意识;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 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 是绝望的。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 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 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莫奈《印象·日出》,1872
梵高《星夜》,1889
蒙克《呐喊》,1893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通用11篇)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1232f5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a.png)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通用11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通用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卡夫卡《变形记》读书笔记1“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若是在上高中之前,看到这样的开篇,我定会觉得作者开门见山的手法的确留下了不少悬念。
但是作为大学生的我总认为它有些突兀和荒诞了。
就是从这天马行空的文字中,我读出了人性的懦弱、变质的亲情和惨淡现实的社会。
当变成甲虫后,格里高尔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样子是否能被他人接受,不是自己的生活会不会发生变化,而是该怎样起床去上班、该怎样向上级解释迟到的原因、会不会因为下岗而影响到父亲的债务。
失业在家,格里高尔过着甲虫生活。
但是,他为家庭经济状况焦虑,还想着给妹妹实现“美梦”。
他想着,父亲老了,母亲生病,妹妹还只有17岁。
他一听到家人出去做工挣钱,就“羞赧和伤心得浑身燥热”。
他“受到了自责和忧愁的压抑”,“最后在绝望中,他觉得整个房间已经开始绕着他旋转起来,便掉下来摔在那张大桌子的中央”。
他的善良让人感动的同时,也令人同情。
要受过怎样压迫的人,骨子里才会有如此懦弱的性子?一只苹果砸在背上,身受重伤,格里高尔终于被妹妹厌弃。
妹妹一再说“我们必须设法摆脱它”。
格里高尔“怀着深情和爱意回忆他的一家人。
他认为自己必须离开这里,他的这个意见也许比他妹妹的意见还坚决呢”。
格里高尔异常冷静,他在绝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
面对变形,面对亲人厌弃,面对死亡,格里高尔惊慌、痛苦、绝望,最终平静地死去。
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个清醒、坚强的人。
终日生活在暗无天日的小房间内,父母和妹妹先后对他失去耐心,他痛苦、无助、迷茫、孤独,他被世界抛弃了。
于是,他也抛弃了世界。
格里高尔的死无疑是一种解脱。
《变形记》读书笔记(精选24篇)
![《变形记》读书笔记(精选24篇)](https://img.taocdn.com/s3/m/157fd7cb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88.png)
《变形记》读书笔记(精选24篇)《变形记》读书笔记(精选24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变形记》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变形记》读书笔记篇1卡夫卡的《变形记》,描述了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情节,揭示人与人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从书中,我感受到了两点。
第一,人是自私的。
但很多时候的自私都是单纯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这一家人的联系程度在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出现后,也慢慢疏远,主要体现在对格雷高尔还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犹豫上,当家庭的顶梁柱格雷高尔变成一只甲壳虫后——父亲:从回家后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要脸面的人,自己的儿子由可以说是家庭的骄傲变成了一只可笑的甲壳虫后,他是生气的,甚至用苹果扔他,但心中还是有些不舍,所以没有主动说放弃他,从本质上,他对家庭的爱是霸道的,一些情况看还是有限的。
母亲: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爱自己的儿子,而且不愿放弃,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没有主见,而且她的这种爱中更多带有一些无知,是她没有像格雷高尔的父亲和妹妹一样认为他永远是只虫子了,她还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认为他有一天可以再变回人类,所以说她的这种所谓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认为格雷高尔有可能变回人类他们还有可能变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础上的。
妹妹:这是一个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尔变成虫子后她是最关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个提出放弃格雷高尔,她内心也许挣扎没几天后就认定格雷高尔就是一只虫子了,而她照顾格雷高尔出于自己内心的一是她觉得该照顾他,二是她觉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担起一部分责任,她的这种照顾并不是纯粹的对哥哥的爱,某个角度看是参杂着自私,从文中家里来了房客在听她拉小提琴的时候格雷高尔跑出来了,她委屈夹杂着愤怒,并且第一个提出放弃对格雷高尔的照顾中就可以看出。
为何变形_卡夫卡_变形记_解析
![为何变形_卡夫卡_变形记_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44c1d280eb6294dd886c52.png)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 ……” 这也就是 《
& $ #
尔的生存处境。他之所以变形是在于缺乏沟通 和理解,而之所以缺乏沟通和理解又是因为他 丧失了人类用于沟通和理解的工具—— — 语言。 主人公在变形后最不能理解的是他自己的 声音。 “ 格里高尔听到自己的回答时大吃一 惊,这分明是他从前的声音,但这个声音中却
DEG) C 。她的在位年代是 DE)’ 年至 DEG) 年。这个 专制女皇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有通信之谊,自称 是伏尔泰的崇拜者。在其执政期间,俄国曾出版 过一些伏尔泰的著述。 阿历克斯的秘密》〕法国作家迪克雷—迪米尼 , 〔《 ) # 尔 A DE)D —DFDG C 的一部长篇小说。 维克托,或称森林之子》〕迪克雷—迪米尼尔 - 〔《 ) # 的一部小说。 厄洛斯〕希腊神话中的爱神。 . 〔 ) # 茹科夫斯基 A DEF+ —DF*’ C 〕俄国浪漫主义诗人。 / 〔 ) # 巴丘希科夫 A DEFE —DF** C 〕俄国诗人。 % 〔 ) # 翼琴〕一译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 & 〔 ) # 波洛涅兹舞〕波兰一种旧式的隆重的交谊舞。 ’ 〔 ) # 马合烟〕一种下等烟草。 ( 〔 ) # 骟 A :HI5 C 马〕被阉割过的马。 * 〔 0 #
’’ * +% ,-.% * .(/% & 0
决》一样, 《 变形记》也是 “ 卡夫卡的精神自 传” % 。变形是卡夫卡逃避现实生活潜入创作 生活、逃避外在生活进入内心生活的一种方
0$$- .(() * (.12
!"#$
% & ’(()
!"
名作 欣赏
从卡夫卡_变形记_看人性异化
![从卡夫卡_变形记_看人性异化](https://img.taocdn.com/s3/m/245faeebb8f67c1cfad6b8bd.png)
18从卡夫卡《变形记》看人性异化◎郭淳(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650092)摘要弗兰兹·卡夫卡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亦是公认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
他的小说十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它表现了人类被异己的力量所异化及无力抗争的生存困境,而其中《变形记》突出的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类“异化”现象的思考与忧虑。
本文就其“变形”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作品中的人性异化现象。
关键词变形异化反异化文章编号1671-0703(2010)10-018-02一、“变形”的含义“变形”是卡夫卡在小说中惯用的一种文学创作手法。
在他的小说中,人变成了动物或是动物变成了人,通过这些荒诞形象,表现了他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复杂的人生感受。
他对人物形象作变形方式的处理,是为了强化表现他的生活感受和内心真实,从而达到陌生化的审美效果。
可以把这种文学创作手法称之为“幻象概括法”。
所以称之为“幻象概括法”,“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以幻象表现,是先用幻象去概括表现对象的内在真实,这是本质的真实,然后再通过幻象的描写去表现真实”。
卡夫卡用“变形”的创作手法即“幻象概括法”去表达他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沉思索。
其次,“人变甲虫”这样的无端灾祸突如其来,表面上看来只是人的外形躯体的“变形”,实际上从深层含义分析是人精神状态的“变形”,是人生存困境的象征。
在物质财富统治的社会中,强大的异己力量与人相对立,挤压人、奴役人,人变成了物的奴仆,人丧失了自身的价值沦为“物”或“非人”。
而人性人情被物的世界所排挤、压制,则成为了一种必然。
“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不是躯体意义的异变,而是生命意义上的异变,是绝望、死亡或毁灭临近的象征”。
卡夫卡用“变形”的文学创作手法,表现了他的生存体验和现代情绪。
二、“变形”表现人自身的异化人自身的异化主要是指人在他人与异己力量的压抑下人的个性的异化、人性人情的被压制。
“在这里,活动就是受动;力量就是虚弱;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就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来反对它自身的活动。
13、卡夫卡《变形记》
![13、卡夫卡《变形记》](https://img.taocdn.com/s3/m/c890da190b4e767f5acfcee8.png)
• 卡夫卡给他父亲写的信:“在我的眼里世界就分 成三个部分。我,是个奴隶,生活在其中的一个 世界,受着种种法律的约束,这些法律是单为我 发明的。而我,不知为什么,却始终不能完全守 法。然后就是第二个世界,它离我的世界无限遥 远,这就是您的世界,您行使着统治权,发号施 令并且还因您的命令得不到执行烦恼生气。最后 还有那第三个世界,其余的人都在那儿过着幸福 自由自在的生活,没有人发号施令,也没有人惟 命是从。我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一、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
• 二次世界大战,人类精心构造的所谓理性 、信仰、道德等观念在战争的硝烟下,烟 消云散。于是西方对人类的本性产生了怀 疑,对未来的命运和前途感到焦虑不安和 悲观失望。
• 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说,天堂的大门已 经关闭,现代人已没有任何希望,他们的 灵魂将永远在这个世界上徘徊游荡。
• 以虚无主义目光看待一切,致使他们的人 生观彻底垮掉,对人类的未来等统统漠不 关心。用感官主义把握世界,导致中产阶 级生活方式的垮掉,热衷于酗酒、吸毒、 群居和漫游的放荡生活。
• 形象的不确定。如果在现代主义那里人物 即人的话,在这里,人成了影子,影像。 文学中的人物死亡了。“无理无本无我无 根无绘无喻”;主人公已经从昔日的“非 英雄”走向了“反英雄”。
• 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 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 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 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 诞和恐惧。
• 1912年他认识了在柏林工作的女职员菲利 斯,次年他详细列举出赞成和反对的理由 后,同菲利斯订婚,但三个月后解约。 1917年再度订婚,但到12月又再度解约。 1919年同出身贫寒的犹太姑娘朱丽叶订婚 ,但次年解除了婚约。“极度的孤独使我 恐惧。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标,是 对我的巨大的诱惑,不是吗?不管怎么样 ,我还是对我如此强烈渴望的东西干道恐 惧。这两种恐惧就像磨盘一样研磨这着我
解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现象
![解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现象](https://img.taocdn.com/s3/m/9c7bd9f3ba0d4a7302763a9d.png)
解读卡夫卡《变形记》的异化现象《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以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等为代表的诸多先驱的思想学说汇聚成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将人的心理情绪、欲望本能冲动和主观感受当作人的核心,由此认识“真正的人性”。
卡夫卡在少年时期就对尼采、达尔文、斯宾诺的著作发生过浓厚兴趣,中国老庄哲学对其影响不小。
卡夫卡在审视现实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哀绝望的情绪,换句话讲,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人和现实的审视。
一、表现人的异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到来,导致“人”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人蜕化为“非人”。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中的城堡就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形记》中萨姆沙所不能迈出的卧室,同样也是人类异化的生存环境,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有的只是无数细小的腿,它们一刻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挥动,而他自己都完全无法控制”。
人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人在生活的重负之下必然异化。
所以,当“大家相信他有什么地方不太妙”准备弄开门时,“他觉得自己又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
“重新进入人类的圈子”,这只是一厢情愿,这不独因为他已变成甲壳虫,更因为残酷的现实使他如此。
现实就是一张“床”,格里高尔·萨姆沙想“冒一切危险来实现离床”,这个希望是“极渺茫的”。
现实对人的束缚太紧,压抑太重,人永远只是现实的奴隶,永远在现实的魔网中异化,因而人的异化具有普遍性。
君不见,小说中那位“经受了漫长的一生中所有最厉害的打击”的老妈子居然失去对弱者的怜悯,“她兴致一来就这样无聊地滋扰”萨姆沙,将个人对痛苦暂时忘却的瞬间愉悦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
二、表现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异化必须导致人际关系的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感悟
想到要写毛概读书笔记时,不免有些纠结,因为本人并不喜欢在政治方面评论太多。
思前想后,选择了卡夫卡的《变形记》来做感悟。
这部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并不具有主观的政治倾向性,而是通过直接揭示人们的内心深处来反映社会的现实矛盾。
以下所感,为个人之所见,难免偏颇,望老师与同学们包涵。
当卡夫卡看似荒诞却掷地有声的文字无情地掠过内心最脆弱的一环时,才终于相信人性与现实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妥协与背叛。
短短的《变形记》,简单的故事,从描述格里高尔突然变为甲虫直到他孤独的死去,前后不过数万字,却如同万颗尖刺质问着内心最深处的人性与良知。
格里高尔变为甲虫的离奇经历,不如说是卡夫卡本人灵魂渴望释放的呐喊与挣扎。
而不可忽略的是,任何小说都是社会的产物,小说中所反映的点点滴滴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而正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露骨的问题,给这部作品涂上一层更为粗犷的辛辣讽刺感:
1、社会与人的异化
所谓变形,不只在形体,更在于内心,在于社会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退变。
在快速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大资本家迅速膨胀,而社会底层人员却不断跌入绝望的深渊。
格里高尔突然变为甲虫后,便被家人幽禁在自己的卧室中,这“卧室”同样暗指着异化的生存背景。
格里高尔无法自如的控制自己的行为与言语,更像是对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不由己任人摆布的小角色的集中体现。
格里高尔努力想要重新融入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却只能一次次的被家人所摒弃所厌恶。
究其原因,莫过于为唯利是图的社会主流所带来的人性的缺失。
格里高尔本是家庭的顶梁柱,他努力的工作,是为了还清父亲破产所欠下的债务和妹妹去上音乐学院昂贵的开销。
而当他经历变形,彻底成为家庭的累赘时,在被抛弃中孤独的死去注定成为他唯一的结局。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中,这种社会与人的异化依然存在。
卡夫卡一百年前的作品,放在现在依然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
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人们如蜗牛般奔走,变形为形形色色的“房奴”、“车奴”,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依然是部分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信念。
人们感慨社会风气大不如前,其实正是异化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带来的表观现象,而究其本源,正在于每
个人内心深处的压抑与欲望的交织。
现实束缚住人们的思想,人仿佛奴隶般生存,在现实的牢笼中不断碰壁与退却。
这是个人的悲哀,更是整个社会所必须反思的问题。
2、人际关系的“变形”
书中最令人感到悲哀的莫过于人与人感情的疏离与缺失,尤以格里高尔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最为深刻。
在格里高尔变形之前,当他带着辛苦赚来的薪水回到家时,家人所表现出的热情与喜悦与后来格里高尔变为甲虫时,家人对他如躲避瘟疫般的恐惧与厌恶形成鲜明对比。
在资产阶级大发展的背景下,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似乎永远只是他所能带来的财富,于是彻底沦为家庭累赘的格里高尔只能接受自己悲剧的命运。
当格里高尔最终死去时,家人甚至感到了出如释重负的轻松与喜悦,甚至看到了“未来美好生活的曙光”,不禁让人无限叹息。
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人际关系,不免也会发现其种种变形的扭曲姿态。
当以利益当头的目的驱使人们的行为时,人际关系已然发展成互相利用的病态现象。
人们有目的地结交朋友,通过相互“打点”以达到某种便利或利益,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同选择。
这种通过利益纽带达成的所谓的人际关系,一旦利益无法得到满足时,便会砰然断裂。
人际关系的“变形”,正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如果任其发展,格里高尔式的悲剧永远不会结束。
后记:卡夫卡作为20世纪初期资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我们对其思想也应有选择性的扬弃。
由于卡夫卡人生经历的挫折磨难,其作品多带有孤独悲观的基调。
不可否认,正是这种强烈的悲剧色彩使卡夫卡的作品达到艺术上的巅峰,我们应吸取其中深刻的思想批判,而不能误解期悲观的论调。
卡夫卡以其独特的笔锋与深刻的讽刺,揭露了社会中所被人忽视的毒瘤。
他孤独却有力的呐喊,控诉着现实社会中的残忍与悲哀,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更要以此为鉴。
现在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大发展时期,随着物质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社会压力渐渐增大,《变形记》中所描绘的种种社会问题不可避免的逐渐浮出水面,我们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迎来新的机遇与发展,而做到这一点,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