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学业的指导者,日常事务的服务者、管理者和人生导师,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高校辅导员工作普遍存在具体事务繁重,工作实效性被削弱,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存在冲突,渴求尊重、缺乏认可等问题。
在此分析之上,笔者提出通过细化职业分工、独立化管理机构,提高辅导员职业价值感,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三方面对策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问题对策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线指挥员,承担着引导大学生树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辅导员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多方面工作,成为保证学校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伴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辅导员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问题需要解决。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的分析
目前,尽管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态势良好,成绩显著,角色融合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解决。
从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中存在的较突出问题笔者认为在于以下三点:(一)具体事务繁重,压力大,工作实效性不强
首先,工作重点偏移。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生活的管理与活动的组织。
然而目前,
各高校普遍强调以生活管理与活动组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忽略了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重点贯穿始终。
最终使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着“家长式”管理的倾向,工作包罗万象,只要与学生在校生活相关的各方面事情,都是辅导员分内的工作,而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材关注相对较少。
其次,人员配备不足。
由于辅导员工作随意性较强,时间和空间都比较宽泛,因此,辅导员常感觉到工作看不到边界、没有尽头,无时无刻不存在一种待命状态,是一项考验责任心工的作。
而目前各大高校普遍存在着辅导员人员配备不足问题,这便将辅导员置于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之中,每天疲于奔命,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作用。
(二)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存在冲突
俗话说,什么样的辅导员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大学是学生人格品质塑造的重要时期,辅导员在改变学生的人生态度、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这些工作不是立竿见影的,这便使得辅导员工作在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效果,工作业绩需要依靠长期、点滴的工作积累,工作效果没有量化的考核机制,往往难以衡量。
年轻人正值事业发展的上升期,都想在工作上有所作为。
但就目前现状来看,辅导员岗位缺少专业化的工作内容、科研环境与发展平台,专业发展缺少激励机制,使多数人认为辅导员工作不该是一辈子从事的职业,而如果今后想转岗从事教师或机关工作,另辟蹊径,走其他专业化道路。
这一现象不利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细致程度,不利于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专家化,同样也不利于辅导员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与进步。
(三)渴求尊重、缺乏认可
由于长期从事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辅导员往往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理解他们,学校能够重视他们,社会能够尊重他们。
但是在现实中,辅导员较高的付出与投入,并没有带来足够的回报,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
对于一所高校来说,辅导员在学生成才和校园稳定上做出了重大贡献,理应得到应有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然而,辅导员这一职业群体在高校中往往处于边缘甚至被忽视的地位,很多高校认为辅导员并不是专业化职业,不需要什么职业技能,只要学历水平过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而在其他同事和管理部门来看,辅导员只是出于无关紧要的地位,与同龄的专业课教师、机关管理人员相比,辅导员在工作待遇、职业地位和晋升空间上都有着较大差距。
二、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发展的对策
高校应重视辅导员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明确辅导员发展要求,建立辅导员长效发展机制,完善辅导员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职业分工细化、管理机构独立化
1、职业分工是关键
过去的 50 年,辅导员在我国并没有过很细的分类,只是统称为“辅导员”,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压力也随之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心理健康、就业等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出现并长期存在。
虽然部分高校在学校或院系层面实行了具体事宜专职人员负责制,但仍未达到严格、规范化程度。
根据目前的情况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可以依据工作性质将我国辅导员划分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辅
导员、就业指导辅导员。
思想政治辅导员从整体上负责学生管理工作,包括教育、管理与服务,重点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同学解决在校期间的思想困惑,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同学们良好的理想信念与优良的道德品质。
心理辅导员负责帮助同学们解决在校期间的各方面心理障碍,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和心理治疗,确保同学们拥有良好、健康的心理。
就业指导辅导员负责提供给同学们及时、先进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指导同学们进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顺利实现就业。
相关的专职辅导员须获得本专业学位证书,具备本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技能。
此外,我们也可以聘用实习期的优秀高年级同学担任学习辅导员,利用他们的经历和热情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一定的专业辅导与服务,也可以设立班导师制度,安排相关专业课教师担任所授课班级的班导师。
2、管理机构独立化
教育部相关规定要求高等学校辅导员管理要实行学校、院(系)双重领导,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放在与教学、科研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统一管理、领导。
各高校应由党委统一负责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对各院(系)的辅导员统一领导和管理,各院(系)负责本部门辅导员的直接管理和领导。
其中,学校党委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应是管理辅导员队伍的主要部门,学校组织、人事部门要为辅导员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提供支持与帮助。
学校各部门、各院系对于辅导员的工作布置要有总体的沟通、协调、安排,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辅导员队伍被多头管理的情况。
理顺了管理体制,辅导员可以从大量非本职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了工作压力,工作也
从数量化转变为质量化。
(二)提高辅导员职业价值感
我们知道,辅导员队伍是教育、管理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重要力量,这一职业应当具有较高的社会认同感和价值感。
值得高兴的是,2006年9月开始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对辅导员的定位、职责、选配、管理、培养及发展做出了明确规定。
这个制度的实施对于辅导员队伍的职业重塑起到了有利的作用,各高校也理应对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建设重视起来,尽快制定并落实符合自身情况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实施细则。
首先要明确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对学生日常管理中所涉及到的工作进行细化和归类,避免辅导员过多承担无畏的纯事务性工作。
其次,针对辅导员工作性质,落实辅导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增加值班补贴,提高辅导员收入水平,改善辅导员工作条件,从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职业自豪感和工作热情,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辅导员工作岗位中来。
再次,要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发展进行长期的规划,制订选拔、培训、进修、职称评定、晋升等一系列政策,规范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道路,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三)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内部的文化建设与人际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思想意识呈现多元化趋势,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逐渐复杂化,成为一个融教育引导、生活服务、心理咨询多方面的系统工作。
在这个系统工作中,辅导员作为中心环节要与学校其他岗位的人员频繁接触,和谐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便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各部门的领导、同事们给予更多的帮助与支持。
此外,要建立科学、规范的辅导员岗位绩效考评制度,实行显性成绩与隐性成效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真正将辅导员工作重心引导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并多开展“优秀辅导员”评选工作,积极宣传辅导员岗位中的优秀人物,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归属与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