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
弗里德曼认为,他的货币数量理论与传统的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他创立了决定名义收入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在“货币分析的理论结构”(载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1970年第2期)提出了一个吸收了费雪和凯恩斯理论的货币分析的理论模型,实际上也就是货币主义的宏观经济模型。为简化起见,弗里德曼假定所考察的是一个封闭经济而略去了对外贸易,也不考虑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各种随机扰乱。这一模型出下列六个方程式构成:
C/P =f(Y/P,r) (5.8)
I/P =g(r) (5.9)
Y/P =C/P+I/P(或S/P =(Y-C)/P =I/P) (5.10)
D M =P ·L(Y/P,r) (5.11)
S M =h(r) 〔5.12〕
D M =S M (5.13)
第一个方程是消费函数,表示以实际量表示的消费量(C/P)是实际收入(Y/P =y)与利息率(r)的函数;第二个方程是投资函数,表示实物量投资(1/P)是利息卒的函数;第三个方程是收入流量的定义性方程,表示在均衡条件下,实际收入等于实际支出,或者说投资(实物量)等于储蓄(以实物量表示S/P)。这三个方程式表明,投资量与储蓄量是随收入量和利息率而调整的。并在投资等于储蓄时决定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第四个方程是简化的货币需求函数,表示对现钞的需求是名义收入(Y =P ,Y /P)和利息率的函数,或人们对现金余额的需求(货币需求函数所反映的货币需求D
M /P)是实际收入与利息率的函数,即D M /P =L(Y /P ,r);第五个方程是货币供给函数,表示货币供应量是利息率的函数;第六个方程式是均衡方程,表示在均衡条件下,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应量。这三个方程表明,货币的需求量与供应量随收入量和利息率变化而调整,最终使货币市场达到均衡状态。
以上方程式体系共有六个方程式和七个未知变量(C 、I Y 、r 、P 、D M 、S M ),因此,这些变量中必须有一个变量要在上述方程式体系外被决定,使得未知变量与方程式数目相等,从而可以解出这组方程式。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说和凯恩斯收入-支出理论之间的主要分歧就在于把那一个变量放在模型外来决定。在短期内,货币数量说和收入-支出分析都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名义国民收入(Y =P y )的增加,但他们都无法确定,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的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有多少部分表现为物价水平(P)的提高,有多少部分表现为实际产量(y)的扩大,对于这一问题,货币数量说假定实际产量为既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全部由物价水平的提高而吸收了;凯恩斯的收入—支出理论则认为:物价水平是既定的,由一些模型外的变量(如货币工资率)所决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全部被实际产量的扩大而吸收。弗里德曼指出,他的货币数量分析是一种“简单名义收入货币理论”,着眼于经济的长期均衡分析,在长期中,所有实物变量(如实际产量、实际利息率、就业和失业率等)都是由非货币因素或者说实际因素(如人的事业心、独创性、节俭和勤奋程度,产业结构相
政府结构)来决定的。货币的作用只是决定物价水平,决定以货币表现的名义收入和名义利息率等。
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通过何种途径传导给经济体系的呢?或者说,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活动发生作用的传导机制是什么呢?
按照传统的货币数量议M=KR y或M/P=K y,人们自愿经常保存在手上的货币数量(现金余额)所能支配的实物量(M/P)在实际收入(实际产量y)中所占比例是固定不变的。例如M /P是y的1/4,K即等于1/4。如果货币数量增加一倍,人们手中的货币量也随之增加一倍,在物价没有变化时,人们的现金余额所能支配的实物量在实际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将增加一倍(K增至1/2);促按照假定,K的数值是固定不变的,因而人们将减少手中的货币量,用以购买物品;在实际收入(实际产量)不变时,这就得导致物价水平上涨一倍,从而使M/P 在y中所占的比例,回复到K的原来数值。因此,传统的货币数量说的传导机制是:货币供应量增加将通过人们用手上增多的货币来购买数量既定的产品,最后导致物价水平和名义收入(Py)同比例上升。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将只是通过对一组约定的收益(即对一组金融资产如政府债券或公司债券的市场利率)的影响而影响产量或价格。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人们将以越过他自愿保持的货币数量去购买债券,结果债券的价格上升,亦即利息率下降,随着利息率下降,投资将增加;投资的增加最终通过乘数的作用使得国民收入增加。因此,凯恩斯主义的传导机制是通过利息率的变化使赢利能人和投资量发生变化,最终形成国民收入。
货币主义者不同意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传导机制的看法。他们认为,货币增加量可以直接影响支出、价格以及物质资产很多种类固有的收益,不仅限于金融资产的一小组收益。弗里德曼指出,他和凯恩斯主义在货币传导机制方面的分歧,主要是在所考虑的资产范围上,凯恩斯主义只是考虑相当狭窄范围的金融资产及利息率,故十分重视投资的利息率弹性;而他所考虑的是较为广义的资产和利息率,包括了耐久性消费品相其他实际资产。出于所考虑的资产范围较大,资产选择的范围也就更为广泛,当货币数量增加引起利息率一定程度下降时,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极小,即利息率下降不会导致人们增加对货币的需求,而是用增加购货币上购买各种资产,这样,大部分货币增加量将直接作用于名义收入。总之,货币主义者认为,货币数量对实际经济体的影响,其传导机制是通过较广泛范围内的资产选择所引起的各种金融资产、实物资产,债务和耐久性消费品的相对价格变化而起作用的。
由于资产选择范围牧为广泛,弗里德曼在分析货币数量与利息率的相互关系时指出,货币数量增加后,人们会发现手头现金与其他资产的比例变化了,所以会用货币去购买其他资产以调整其资产结构,于是引起各种资产价格上升,利息率下降。但在货币数量急剧增加时,随着人们的购买,利息率最初是下降的,但随着物价的上涨和企业贷款需求的提高,又会促使利息率上升,尤其是当考虑列物价上涨时实际利息率相名义利息率的背离幅度,名义利息率还会进一步上升。根据弗里德曼的观察,巴西、智利等国就是因为货币数量增加过多,引起物价急剧上涨,从而利息率也高涨。货币主义者正是根据这一分析来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认为依据利息率来制定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失误。因为从长期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不会降低利息率,反会使利息率上升,而为降低利息率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则只会加剧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