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实证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逻辑实证主义
(Logical positivism)
是一个哲学流派,其核心是维也纳学派,也叫经验主义,或称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新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
主要产生于1930年代~1950年代。
从1923年“维也纳小组”成立到1929年“维也纳学派”诞生,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思想的形成。
主要代表人物是石里克(Schlick)、卡尔纳普(Carnap)、
莱辛巴赫(Reichenbach)、塔尔斯基(Tarski)、亨佩尔(Hempel)、艾耶尔(Ayer)等。
这一流派深受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弗雷格(Friedrich Frege)、罗素(Bertrand Russell)等的影响。
2 基本思想
它是以经验为根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
逻辑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命题的意义在于其证实方法。
逻辑实证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它继承了自休谟以来的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传统,并把它与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结合起来。
同时相对论的产生和量子物理学的新发展则为其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是一种活动,即对概念和命题进行逻辑分析。
目的是澄清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清除无意义的概念和命题。
3 对语义学的影响
a) 意义证实论(Verification Theory)
逻辑实证主义者尝试用逻辑实证主义来解释语义,强调一个命题的意义在于其经验成分,它要得到经验的证实才有意义,它的意义就等同于证实它的方法。
简言之,一个命题如果得到证实就有意义,得不到证实就没有意义。
石里克是意义证实论的主要倡导者,他指出:“陈述一个句子的意义,就等于陈述使用这个句子的规则,也就是陈述证实(或否定)这个句子的方式。
一个命题的意义,就是证实它的方法。
[2]p.39”
后来卡尔纳普提出了较为灵活的意义标准:
可验证性原则(Principle of Conformability)。
他认为当且仅当一个语句在逻辑上有可能通过归纳方法得到验证时,这个语句才有意义。
艾耶尔也提出了一个较为缓和的方案,将证实性分为实践的可证实性和原则的可证实性,前者指人们通过经验观察可以在事实上加以证实的情况,后者指不能用实际的情况加以证实、但从原则上说是可以证实的情况。
b) 意义真值论(Truth-value Theory)
波兰逻辑学家塔尔斯基在30年代提出真值条件语义论(Truth-conditional Theory of Meaning),认为一个句子的意义就是一组能使其成真的条件,如他的一句名言:“Snow is white”is true if and only if “snow is white”。
塔尔斯基关于真值条件的学说可以由以下公式表示:S is true if and only if P。
S代表句子,P 代表描写S的真值条件的一组命题,该公式的意思是:只有在P条件下S才真实。
因此P 就代表S的句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