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异化问题的关注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思考之中。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中心,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的生活状况,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异化形式,提出了人的本质异化思想。

异化劳动理论中折射出的人本思想为人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温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思想渊源;表现形式;当代意义一、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渊源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但直到近代以来,异化问题才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

其中,成就比较
大的、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的当属卢梭、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理论。

卢梭的异化理论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先于马克思使用了“异化”,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人是生而自的,但却处在枷锁中。

他认为私有制是社会产生各种不平等和苦难的真正现实基础,而异化就是人的不自的状态,即依附。

依附的根源在于一个人的欲望、精神与物质上的需求。

进一步说,人的需求与欲望在某种程度上使异化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也使私有制的存在变得合理合法。

在《爱弥儿》中,他曾提到,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

此外,卢梭还从经济、教育、艺术和伦理道德等方面使用了“ 异化”一词,为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提供了丰富材料。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成为一种哲学范畴,被用来分析主客体关系,即主体创造的东西与主
体本身相对立。

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异化概念的人,他的异化思想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异化说”,这种异化主要表达的是自然实现的自在对象化与人类主体观念本质的物化,但实质上都是精神异化。

马克思肯定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中劳动在人类自我形成方面的作用:“黑格尔的《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此,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

”但不同的是,马克思并不把异化看作是绝对精神的异化,而是走出精神世界进入现实经济生活,把异化劳动放到现实生活中来考虑,认为异化的主体是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具体的人,异化的扬弃也应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
异化思想,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直接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用人的类①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单行本.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本质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让人类的历史成了人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历史。

在他看来,宗教是人本质的异化,上帝不过是人本质的外化。

人们把自己的本质力量赋予上帝,又让上帝来统治自己。

人们奉献给上帝的越多,留给自己的越少。

然而,费尔巴哈只是通过宗教本质的异化来说明人本质的异化,他关于异化的论述还停留在纯粹的精神领域中,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则是在沿用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物”的基础上,把着眼点转移到经济分析上,把抽象的人过渡到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物质生产的劳动者上。

二、异化劳动的主要表现形式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
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劳动活动和劳动者的关系相异化。

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的,是不自愿的一种被迫的强制活动。

劳动也不是需要的满足,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其他各种需要的手段。


如马克思指出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

”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认为,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人的活动是自自觉的活动。

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动物与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的对象,即人通过意识改变生命。

然而在异化劳动中,这种关系被颠倒了,人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人的自自觉的特性随之丧失,人变为同动物一样的存在,最终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

4.从人际方面来看,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于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其结果也必然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

马克思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通过异化
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

”马克思还认为,本质上任何异化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只不过这种异化了的社会关系失去了人与人之间关系本来所具有的真实面貌,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歪曲。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现实意义异化劳动理论的创立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从理论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马克思创建唯物史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从现实层面上讲,异化劳动理论为人们反思现代社会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也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思想启示。

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主线系统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关系和矛盾,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异化劳动理论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充分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这在人与社会的层面为唯物史观的创制做好了铺垫。

异化劳动理论充分揭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因为异化劳动的存在,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得不到对自己的肯定,劳动也不能使人获得自。

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世界本身而不是抽象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出发,在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研究的前提下得出了结论。

世界在本质上是实践着的,人能通过感官感知,世界历史是人的劳动活动的结果,不是没有规律、自然而成的。

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类通过劳动生产活动改造自然,进而改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也于人的劳动而逐渐生成、发展演变,劳动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

异化理论揭示了人与社会的本质,说明是人的活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了历史观的唯物主义的飞跃。

其次,异化劳动理论
对异化劳动四种形式的分析解读初步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论述《手稿》中所阐述的观点时,已经认识到劳动资料与人的结合其实就形成了“生产力”,于整个社会异化现象的根本在于劳动的异化,这使马克思认识到决定人们行动和社会发展的力量不是人的精神力量,而是“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并且这种力量也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

马克思在《手稿》中还对“材料要素”、“劳动要素”、“机器”和“人”等几个要素做了探讨,强调了人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生产资料的作用、人的作用以及两者相结合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的是各种关系复杂多元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实际上是私有制社会的生产关系。

虽然他在这时对生产关系概念的界定还很模
糊,但是异化理论所包含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些概念本身正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在对扬弃异化包括在经济领域和意识领域两方面的表述上,实际上是在论述意识与存在的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虽然《手稿》中并未出现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但是它的主要内容已经基本形成了。

最后,通过对劳动、资本和地租之间关系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发展和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认为于异化劳动的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才能发展壮大起来。

劳动者“在他进入过程①②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之前,他自己的劳动就同他相异化而为资本家所占有,并入资本中。

”工人将异化劳动的整个生命力和劳动力而不是作为满足手段的劳动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不是劳动的费用,而是维持劳动者最低生活,
使劳动者不致死绝的费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家不但得到了能够补偿劳动者所耗费的生产资料,而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产生增值,这个新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异化作为一种否定现象的产生是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随着这种能力的发展,异化最终也会被扬弃,所以人类社会经历“非异化——异化——异化的扬弃”这条道路是不可避免的。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必然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劳动发展的历史,劳动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劳动关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要导致劳动和资本的分离。

劳动和资本之间经过统一、对立和同自身对立这三个阶段之后,如果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突破那个零界点,就会导致全部私有财产关系的灭亡。

马克思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中看到了共产主义产生的必然性,批判了以往各种虚假的共产主义,描绘了未来共产
主义的图景。

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论断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马克思进一步形成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为反思现代人物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思想关照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普遍异化的分析之后,我们看到异化、物化现象是现代性的消极表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无法跨越的阶段。

我国目前正走在现代化道路上,毫无疑问,也无法回避现代性固有的各种问题。

上述对异化、物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特征的分析和新表现形式的解读,为我们反思现代人物化的生存方式提供了参考,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模式有助于我们反思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减少异化现象的产生,走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整个社会从农业小生产转变为机器化大生产,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从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使得人的发展对人的
盲目崇拜转变为对物的依赖,社会物质交换日益频繁,社会关系也日益纷繁复杂。

与此相应,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人的发展陷入普遍的异化状态和片面性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市场经济的极大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和方便,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分工范围进一步扩大和商品交换日益频繁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壮大和发展。

同时,社会分工对人在某一方面的专长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个人只能具有一种能力、成为专业化的人才,才能具备竞争力,获得生存的手段,这使得人的能力发挥受到限制和阻碍,人的发展也陷入了片面性中。

那么,现代人生存的非总体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现代社会在生产出财富的同时,也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创造出多方面的需要,人们只有通过不停地消费才能满足个人的需求,被物质化了的社会使得各种需要只有通过金钱才能
被满足满足,只有不断地追求金钱,才能满足自己的各种生活需要。

于对虚假需要的①①《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追求使人的发展陷入片面性。

人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满足自己更多的物质享受。

“人似乎是为了商品而生活”。

对物质的过渡追求,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开始迷茫,对精神追求的意义也显得淡漠。

意义丧失、信仰危机、道德迷茫,人成了马尔库塞笔下“单向度的人”。

其次,现代社会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之上,在现代科技和社会化生产力的推动之下,极大地扩展了人类的生存范围,人类将自然界变为自己的改造对象,人类活动的足迹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少数人占有现代社会所创造的生存条件。

工人的发展在生存条件和活动范围方面受到了限制和约束。

为了能够活下去,无产者只能
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本是人的本质体现,是对人全面而充分的肯定,但对于只为谋生的劳动者而言劳动却是自我丧失的体现。

此外,日益发达的社会分工使个人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某个领域,人不能全面而自的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任何人都有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如果一个人已经是一个打猎的猎人、放牧的牧人或者他是一个从事社会批判工作的批判者,那么只要他不想失去维持生计的来源,他就必须始终都是这样的人。

最后,在社会关系方面,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往和物物交换的关系。

这种全面的关系,一方面使在更宽广的空间范围内人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另一方面则使人与人之间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复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等社会关系。

人们在摆
脱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形成了现代社会的全面社会关系,成为不仅仅只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人,而是一种多元文化背景的人。

但是,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使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竞争才能成为胜利者,为了竞争可以采取各种残酷的手段和方法。

在人类相互竞争和排斥的状况下,人和人之间只有通过商品交换建立各种社会关系,而货币则成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态,成为人们彼此生产需求之间的依赖。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对金钱这种直白的物的依赖关系,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关系和金钱交往之外就不再有其他方面的联系了。

人虽然打破了对人的束缚,从对人的依赖关系中解放了出来,却又悲惨地沦落为“物的奴隶”。

被物质化的社会关系使个人成为外在化了的、异化了的人,这一方面使人的发展陷入异化和片面化,另一方面也使个人处于与社会对立的状态中。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我们理性地认识当代社会
发展的性质以及超越之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我们如何最大程度地克服异化现象呢?首先就是要在政治、经济、文化协调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得到发展,才能解决现阶段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生产力发展的局限性是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生产力越发达,人被异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其次,从社会层面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一①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套可实行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为劳动者的劳动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尽最大努力使每一位劳动者免受到非法的侵害和损害。

最后,要提高全社会的文化品位,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一个积极开阔的社会环境,增加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培养人们无
私奉献的情怀。

有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以现实的、普遍的个人为出发点,以全面发展的普遍的个人为归宿,但是我们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不自觉地把人视为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人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倾向。

对人的本质被异化的现实关系的考察,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和实现人的发展的途径。

在这个物化的社会里,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主要是以个人对物质的占有量为标准,这种观念深藏于人的精神内核里,驱使人不停地以追求无限的物质财富为目标,更加深了人的异化程度。

因此,要消除异化就要把人类的活动以完善人为宗旨,以人的存在发展为目的,积极贯彻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在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而提出来的,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指
导。

“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对其中每一个成员的关照的统一,强调了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关爱,它关注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

因此,要克服异化,实现人的本质发展,就要贯彻执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在现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

同时,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发展观成为现实。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相比起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还不高,社会发展、制度建设仍然不够完善,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异化现象,如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公平正义还没有全面实现,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我们在现阶段不可能彻底扬弃异化,更不可能使社会成员中的每一个人都得到
全面自的发展机会。

所以,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才能从根源上为扬弃异化创造条件。

此外,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文明是绝对不会实现社会的科学发展,消除异化不但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还要变革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促进社会制度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完善和进步。

如果只是在经济领域内的进步,要消除异化是难以想象的,因此,需要通过变革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来实现制度文明的建设。

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需要进行必要的制度选择和政治创新,在对纷繁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加以合理协调和平衡的基础上,变革那些与之不相适应的各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并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思想无论是从理论指导层面还是从现实实践层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坚持走“以人为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欢迎阅读下载==============
本”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全面协调的发展。

同时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在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

四、结语五、
--------------------精选公文范文,管理类,工作总结类,工作计划类文档,感谢阅读下载--------------------- ~ 2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