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Microsoft Word 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启示

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思想多元化的趋势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教育培养青年学生接受和树立国家所倡导的观念,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即如何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发达国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球角度观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规律,

获取启示,对我们有着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不同制度的国家之间广泛地开展了经济、科技、文化方面的交流。在这些交流、融合之中,各个国家不但没有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反而更加重视,并把它作为巩固本阶级政治地位和促进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积极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强化本国的意识形态,以期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中占领主导地位。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国家和社会倡导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使其认同社会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使其关心和认同社会,参与社会事务,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成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积

极因素。

资本主义在20世纪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改革和调整,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证其改革和调整的顺利进行和成功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随后的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开始削弱了学校的思想教育品质,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由于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带来的震动,美国朝野认识到国家的危机,触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制定了《国防教育法》,把数学、外语、科学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大大压缩了传播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公民教育、历史、地理等课程。此背景下,技术至上主义、学历主义对教育起到了支配作用,而把伦理道德、情操教养等内容从教育领域淡化出去。6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道德每况愈下,从1930年至1980年的50年间,18—24岁的青年人犯罪率增长了79倍,18岁以下青少年的犯罪增长率增长了100

倍。①从1979年到1998年,美国青少年仅死于枪杀的就有6万人,超过了美军在越南、海湾地区、海地、索马里、阿富汗、伊拉克等战争中死亡的总人数。美国一份关于学生思想品质的调查表明,80年代美国研究生入学的主要动机是赚钱发财、扬名天下、统治他人,而以献身社会、治理环境污染、改善种族关系为目的的学生寥寥无几。人们看到,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优越的物质生活,却未能提高一代人的道德水平,造成了“迷惘的一代”,青少年的道德问题使美国的社会基础变得非常脆弱和不

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又重新引起美国公众和政府的极大重视。老布什在《重视德育教育》一文中指出,学校不能仅仅发展学生的智力,智力+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他强调:“必须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计划。”②美国近十年相继成立了“品德教育联合会”、“重视品德同盟会”,把品德教育看作是解决国民品性危机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求在每一所学校都实行品德教育。2002年3月美国发布的“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工作要点”重申,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新时期负责任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公民。从美国的经验我们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未被排斥,相反,“9·11事件”以后更有所加强。

从上世纪60年代起,欧美发达国家普遍发生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变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民权运动、女权运动、大学学潮、环境问题、恐怖活动、贿赂、贫困、堕胎、吸毒、同性恋等等。人们开始认识到,科技和经济高度发达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还会产生许多新问题。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大量道德问题,一方面是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崩溃和衰落,新的道德观难以确立,人们的道德素质普遍下降。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公众、教育界和政府机构开始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呼吁

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

英国1988年颁布的《国家课程》把培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在政府规定普通学校8项基本目标中,有4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法国教育部1977年在题为《法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中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自由社会的公民。法国统一的教育计划规定公民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学校一项“不能回避”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法国在学校开设了“共和国公民的伦理与道德课程”。其目标“在于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在于培养集体观念,使每个公民成为有教养的人”。

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政治养成教育和宗教教育开展,政治养成教育工作受到

德国社会的大力支持并以法律的方式被明确规定。《联邦德国教育总法》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学校就设立了“修身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战后特别是近些年来,鉴于本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益增长等事实,日本各界纷纷呼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日本在其规划的《21世纪教育目标》中认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将“二战”后教育实现目标“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呼吁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应与其他学科有相同的地位,设置为必修课。

新加坡在1984年开设了“儒家伦理课程”,为世界首创。它把儒家精神加以现代意义

上的转换和升华,形成完整的民族道德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由灌输式转向灌输式与渗透式相结合,呈现出教育的隐蔽

性。

在教育的方式上,西方国家普遍由重视灌输向“灌输与渗透”并重转变,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对此放松过。美国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国家,但它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完全是一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国民精神的教育,却长期保持了稳定性和连续性。政治学家梅里亚姆就指出:“罗斯福的最大影响莫过于宣传公民对国家应负的责任,在千万人心里灌输责任感,唤起威尔斯认为美国人所缺少的‘国家感’。”③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罗珀舆论中心主任埃弗雷特·莱德曾在1995年1月号的《读者文摘》杂志上撰文分析了1993年对美国四代人的主要信念和价值观所作的一次民意测验,认为美国人的基本信仰、见解和主导价值方面在各代人之间是惊人的相同。70、8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人本化的趋势方兴未艾,它重视教育主体,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要求摒弃空洞的说教。美国的思想教育为了避免强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把其渗透在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以及“现代社会”和“社会问题”等学科中,把现场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补充形式,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旁听审判大会、政论咨询会、模拟总统选举等。美国学校的渗透教育还表现在加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许多学校都有自己的校旗、校训、校徽。各中小学还开设了《美国历史》、《美国宪法》等课程。

美国国会大厦专门为中学生免费开放参观学习。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还呈现出隐蔽性特点。西方国家没有类似中国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