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创性声明
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第四军医大学。

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或使用论文工作成果时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含电子版,保密内容除外),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学校有权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腰骶部脊神经根磁共振PROSET成像研究
硕士研究生李春梅
导师宦怡教授(主任医师)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陕西西安 710032
中文摘要
腰骶段脊神经根走形复杂,与周围组织缺乏对比,使其影像学直观显示一直很困难。

目前观察脊神经根病变多采用的脊髓X 线造影(椎管造影),或CT脊髓造影(CTM)、磁共振脊髓成像(MRM)等方法,都难以显示神经根走形的全貌,尤其是脊神经的节后段,从而不能明确区分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因此,这些方法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

腰骶部疾病如间盘突(膨)出、结核、蛛网膜囊肿等疾病影响神经根走行,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根症状。

而且蛛网膜粘连、神经根(根鞘)炎等病变的诊断多年来也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因此,寻求更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对于提高这类疾病的临床诊断能力具有较好的帮助。

近几年出现的磁共振PROSET技术能较清晰地显示神经根走形,尤其是脊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走形,改进了对脊神经病变的诊断效果。

本论文在对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正常志愿者和临床患者的PROSET成像的研究。

旨在通过大量病例的统计分析,评价磁共振PROSET序列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PROSET序列在诊断腰骶脊神经根病变中的适应症进行了概括。

目的:
1.通过观察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与磁共振PROSET 序列成像的对比,探讨磁共振PROSET序列在腰骶部脊神经根的影像显示方面的价值。

2.通过大量相关病例的成像观察,结合其临床诊断结果,探讨磁共振PROSET序列对显示腰骶脊神经根病变的价值。

方法:
1.采用PROSET技术作冠状面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成像20例,所有原始图像均经3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

观察采用PROSET技术的原始图像和MIP重建图像对脊神经根成像显示的特点。

并得到正常的脊神经根图像,作为病变诊断的基础。

将PROSET成像与MRM成像进行对比。

2.对54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可疑病例采用PROSET技术作冠状面腰骶部脊神经根PROSET成像,所有图像均经3维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10例应用部分容积重建法重建图像。

探索PROSET对各种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能力,评价不同的重建方法的优缺点,并与MRM成像进行对比。

结果:
1.20例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PROSET成像均清楚显示硬膜囊、硬脊膜鞘外形及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MIP 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走形。

与MRM图像对比,PROSET 图像在显示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有优势。

2.54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可疑病例PROSET成像中,阳性40例,阴性14例。

其中椎间盘疝14例,显示硬膜囊缘的椎间盘压迹,或局部神经根鞘受压向侧方移位,并伴有局部椎管狭窄;骶管囊肿8例,胸腰段椎管内蛛网膜囊肿1例,清晰显示囊肿大小、形状、与神经根的关系;神经源性肿瘤5例,显示肿瘤形态及其沿神经根走形的表现,并且可清楚地观察到肿瘤穿过椎间孔的表现;转移瘤4例,不仅可显示神经根被肿瘤包绕或推移,椎旁小静脉明显增粗迂曲,还能全面观察肿瘤外形;腰椎结核2例,仅可见相应神经根鞘显示,而神经节和节后段与椎旁脓肿信号相似,显示不清晰;髓外硬膜下脂肪瘤1例,显示L3-L4水平半月形低信号紧贴硬膜囊侧壁,并向下延伸,L4神经根向左侧方轻度抬起,L5神经根鞘增粗;腰椎骨折1例,脊髓空洞1例,均未见神经根信号改变;脊柱先天发育畸形3例,可见神经根走形变异、缺如等先天发育异常表现。

14例阴性PROSET成像表现同结果1表现相同。

与MRM图像对比,PROSET图像在显示病变对脊神经根、神经节和部分节后段的走形及形态改变有优势。

3.磁共振PROSET原始图像有利于神经根的显示,MIP重建图像能多方位观察神经根病变,部分容积重建法比MIP法重建的
图像更清晰。

结论:
PROSET序列能清楚显示腰骶脊神经根解剖,对揭示腰骶脊神经根病变部位及病因具有独特优势,它可部分替代磁共振脊髓造影,结合常规磁共振图像,为临床诊治腰骶脊神经根病变提供满意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脊神经根;腰骶部;磁共振成像;PROSET序列;
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部分容积重建法。

The Study of PROSET MR Sequence in Displaying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Postgraduate: Li Chunmei
Supervisor: Huan Yi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Xijing Hospital,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Abstract
Due to complicated shape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and weak contrast to surrounding tissues, imaging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is difficult for the time being. Accordingly,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related to nerve roots, such as disc herniation, tuberculosis, arachnoid cyst or adhesions and nerve roots inflammation is still confusing for clinical doctors. Nowadays, diseases of nerve roots are often displayed by X ray myelography, CT myelography and MR myelography, which can not fully display the nerve roots, especially in ganglion posterior seg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rve roots and its surrounding tissues can not be confirmed accurately; therefore, corresponding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 to these diseases is not satisfactory.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of MR imaging, PROSET (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is also developed for MR 3D fast imaging. PROSET is a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that employs a frequency and spatially selective excitation pulse. Many applications benefit from PROSET. Impressive results are seen in imaging of nerve roots, cartilage,
pancreas and inflow angiography.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display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of volunteers and patients by PROSET imaging, and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PROSET sequence in diagnosing diseases related to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Purpose:
1.To observe the normal anatomy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on PROSET images and discuss the value of PROSET in displaying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2.To discuss the value of PROSET in diagnosing diseases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Methods:
1. Using PROSET technique for coronal planar imaging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in 20 normal cases. All original images were post-processed by 3D MIP technique.
2. Using PROSET technique for coronal planar imaging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in 54 suspected cases. All original images were post-processed by 3D MIP technique. Images of 10 cases were reconstructed by partial volume reconstruction method.
Results:
1.PROSET imaging of 20 normal cases clearly show the appearances of dura sac and dura sheath of spinal cord, spinal nerve root, ganglion and partial ganglion posterior segment. MIP images can observe the shape of nerve roots in multi directions.
2.PROSET imaging of 54 suspected cases show 40 positive cases and 14 negative cases. Among positive cases, 14 cases with herniation disc show disc impression to dura sac, or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nerve root, and partial stenosis of spinal canal. 8 cases of sacral canal cyst and 1 case of thoracic-lumbar
arachnoid cyst show clearly the appearance of cys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erve roots. 5 cases of neurogenic tumor show the growth feature along with the nerve root, especially the appearance of tumor going through the intervertebral foramen.
4 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 show that nerve roots are wrapped or pushed by tumor. Moreover, peri-vertebral venae could be observed to become markedly thickened and circuitous. However, 2 cases of lumbar tuberculosis do not show ganglion and its posterior segment due to the same signals with peri-vertebral abscess, but only show the appearance of nerve root sheath. 1 case of subdural lipoma show half-moon hypo-intensity at the level of L3-4. L4 nerve root is slightly lifted to the left side and L
5 nerve root becomes thickened. In addition, 1 case of lumbar fracture and 1 case of hydromyelia do not show any signal changes of nerve roots in PROSET images. 3 cases of spinal congenital malformation show variable appearances or even the absences of nerve roots. For 14 negative cases, the manifestation of PROSET is the same as result 1. Original PROSET images can easily display nerve roots. Reconstruction images of MIP can observe lesions of nerve roots in multi directions. partial volume reconstruction method can provide clearer images than MIP method.
Conclusion:
PROSET images can clearly show the anatomy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and help to detect the pathogenesis and position of the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lesions. It can partially substitute the routine X-ray myelography and CT myelography. Together with routine MR images, PROSET images can provide additional information for clinical diagnosis of lumbosacral nerve roots diseases. Key words: Spinal nerve root; Magnetic resonance;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 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 Partial volume reconstruction
前言
脊神经的影像学成像显示一直很困难。

主要由于脊神经走形复杂,从脊髓到神经末端经过了多种组织结构,神经分支多,形体纤细;且常规影像学方法中,脊神经和其周围的脂肪组织成像的密度或信号相差较小,使其与周围组织缺乏对比。

而脊神经根略为粗大,显示相对比较容易,目前对脊神经的影像学成像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根的显示方面。

许多腰骶部的病变,如间盘突(膨)出、椎体结核、蛛网膜囊肿等疾病,影响神经根走行,引起相应部位的神经根症状,确定神经根地走行可对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很大的帮助。

蛛网膜粘连、神经根(根鞘)炎等疾病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对它们的诊断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

因此国内外学者都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神经根的解剖学位置[1~8]和影像学形态 [22~32]。

目前观察脊髓及神经根病变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脊髓造影(椎管造影)、CT脊髓造影(CTM)以及磁共振椎管水成像(MRM),等。

这些方法都侧重于对脊髓的显示,难以显示神经根走形的全貌,尤其是脊神经的节后段,因而都不能明确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求。

有研究报道[3,4,14],在使用传统方法进行的临床影像诊断中,由于脊神经节难以显示,体积增大的畸形异位脊神经节可能被误认为神经鞘瘤,而进行活检,甚至曾发生将神经节切除。

随着磁共振成像硬件设备与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种新型的先进成像技术被不断开发出,为磁共振成像在临床诊断
中的应用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PROSET(PRinciple Of Selective Excitation Technique)成像[5]是一种新型的选择性激励成像技术,提高了磁共振成像技术中分辨水或脂肪的能力,为拓展磁共振在临床中的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该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神经根、关节软骨、胰腺及血管成像。

在神经根成像方面,与三维快速梯度回波(3D FFE) 序列技术结合,进一步补充了脊髓磁共振断面影像信息,提高了诊断能力。

目前国内、外报道了PROSET技术的多种应用领域,但是在神经根成像上应用的报道较少。

相关报道大多为对神经根成像方法的介绍,而缺少足够的病例诊断分析,且其中涉及的疾病的种类和病例的数量都比较少,对临床应用指导意义不大。

本论文在对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学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了正常志愿者和临床患者的磁共振PROSET序列脊神经根成像的研究。

旨在通过大量病例的统计分析,评价该技术在腰骶脊神经根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PROSET序列在神经根病变的诊断上的应用提供指导。

文献回顾中介绍了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结构,以及主要影像成像方法的特点。

第一部分实验进行了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研究,对正常志愿者进行磁共振PROSET成像,作为病变诊断的基础。

还介绍了PROSET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PROSET成像与其它影像检查的图像的对比。

第二部分实验通过对54例腰骶部脊神经根可疑病例的PROSET技术成像分析,评价PROSET对各种腰骶脊神经根病变的诊断能力,并对其主要适应症进行了概括。

文献回顾
首先简要介绍正常腰骶部脊神经根及其变异的解剖结构的特点;其次总结了目前在临床上采用的对脊神经根的主要影像成像方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影像表现特点及其适用性。

1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解剖
1.1 脊神经根的走行
每个脊神经有前后两个神经根,后根直径均较前根为大。

其前根为运动根,由灰质的前角细胞发出。

后根为感觉根,从脊髓的后外侧进入脊髓(图1)。

每个脊神经后根有一个神经节,骶尾部脊神经的神经节位于椎管内,腰部脊神经节均位于椎间管(孔)内。

脊神经前、后根走出椎管时,均被由脊髓硬脊膜及蛛网膜囊组成的鞘所包被,这些鞘被称为脊膜套袖(图2)。

两个鞘之间的间隙与蛛网膜下腔相通,脊神经根浸泡于脑脊液中,自此前、后两根各穿经硬脊膜并分别为硬脊膜形成的鞘包裹,此鞘一并包被后根的脊神经节。

脊神经的前、后根在脊神经节远侧汇聚,硬脊膜鞘也随之合为一鞘,成为脊神经的被膜,这些被膜即被称为神经外膜。

为了准确地了解脊神经的结构,瞿佐发等研究了成人尸体腰脊神经根鞘[6],统计从根鞘硬膜囊开口至神经节末端的腰脊神经根鞘全长,具体数据如(表1)。

表 1 腰脊神经根鞘全长统计
脊椎编号神经根鞘全长
L112.7mm ± 2.1mm
L214.0mm ± 3.3mm
L317.8mm ± 5.0mm
L420.5mm ± 6.1mm
L521.5mm ± 5.0mm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见,L3~L5脊神经根鞘全长统计值显著比L1和L2偏高,尤其以L5更为突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脊神经节长度之间相差较大,最长神经节(L5)长度可达到最短神经节(L1)的2倍以上[6,7]。

且神经节的长度对上述腰脊神经根鞘全长影响明显。

神经根出硬脊膜时[7,8],前根位于后根的前方正中位置,当从背侧向前观察时,前根全部被后根所覆盖而观察不到。

随着神经根走行的逐渐扭转,到椎间孔中部时前、后根呈上下排列,后根在上方,前根在下方。

可从背侧同时观察到前、后根。

由于脊神经前根只含马尾的一股终丝,后根则含2~3股马尾终丝,故后根周径通常为前根周径的2~3倍。

在不同椎间盘水平,腰脊神经根在椎间孔中的所处的位置与该处腰段脊柱的前凸角度有关。

在下腰部,前凸角度最大,椎体的上关节突前倾;而在上腰部,脊柱几乎竖直而无前凸。

下腰部的椎间孔较上腰部小,椎间孔的大小在脊柱屈曲时增加,脊柱伸展时缩小。

下腰部的椎间孔,特别在L4-L5椎体之间及L5-S1椎体之间,神经根处于紧靠椎间盘之上的位置,在上一椎体
椎弓根之下,并在椎体的后外侧面形成的槽内。

加上由于脊柱前凸引起L5-S1间盘的背侧部分与其它间盘相比较小,因此若这个椎间盘脱出就可同时累及L5、S1神经根,并有可能引起L5-S1联合综合征[9]。

正常人在极少数畸形的情况下,一个椎间孔内可通过两个神经根。

这种畸形如果发生在比较窄小的L5-S1椎体间的椎间孔,神经根受压的可能性就更大。

临床上常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而且这种情况与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不易鉴别。

由于椎体与其相应的脊髓节并不在同一水平面,因此由脊髓节发出的各脊神经,愈往下的脊神经走行愈倾斜。

当脊髓在L1平面已结束,而腰骶神经根仍须在椎管内垂直走行一段较长的距离,才能从椎间孔中穿出。

这些在脊髓下端聚集的一大束神经根即形成马尾。

在硬膜外腔内,骶神经根最长(成人S2长约36mm),几近垂直下行,神经节在骶管内;腰神经根次之(成人L3长约24mm),斜向下外走行,神经节在椎间管(孔)。

1.2 脊神经脊膜支及后根交通支
脊神经脊膜支(Ramous Meringues)亦称窦椎神经(Sinu-Vertebral Nerve)或Luschka神经[10]。

在脊神经分为前后根之前发出,即在脊神经的交通支邻近发出或与其共干,有细支与最邻近的椎旁神经节连接,或连于灰交通支。

血管运动纤维经此细支入于脊膜支内,内含交感神经纤维及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当其经椎间管返回椎管朝向后纵韧带时,一般分为较大的升支和较小的降支,此支分布于硬脊膜、脊髓的血骨外膜、椎骨、椎骨的韧带及纤维环边缘,但从不进入纤维环内部(图1)。

此支尚分
布于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

脊膜支上下分支相互吻合,形成脊膜前丛和脊膜后丛,遍布脊柱全长,直至颅内。

脊膜支有缺如,则由前根分出的脊神经纤维代替。

窦椎神经受刺激时,可引起腰部及股后肌群反射性痉挛和腰腿痛。

早期的研究发现相邻两脊神经后根的交通支,颈部最多,腰骶部次之,胸部最少。

其连接可分为三型:
I型:从上一脊髓节最下一条后根的干开始;连到下一脊髓节最上一条后根的干上,斜向外下方或内下方;
Ⅱ型:从上一脊髓节最下一条后根的干开始,斜向外下方,与下一脊髓节的后根并行穿出椎间孔;或与之相反,从下一脊髓节最上一条后根的干开始,斜向外上方,与上一脊髓节的后根并行穿出椎间孔;
Ⅲ型:交通支的上下端与相邻脊髓节的后根并行穿出椎间孔。

1.3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变异
腰骶部神经根常有变异产生畸形,使用传统水溶性造影剂的脊髓造影发现率为1.17%~4%[11],尸体解剖出现率高达11%~23.3%[12]。

但临床报告手术所见发现率很低,考虑与临床缺少症状及辨认困难有关。

腰骶部神经根变异畸形最常见于L5和S1椎体,L4和S2椎体少见。

文献上对脊神经根畸形有各种分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10],其中以联合神经根和神经根紧邻最多,约占4/5。

1)联合神经根(Conjoined Nerve Root);
2)神经根紧邻(Closely Adjacent Roots);
3)神经根高起点;
4)神经根低起点;
5)神经根分裂;
6)复根;
7)神经根吻合;
8)神经根粗大;
9)神经根发育不全。

腰骶部神经根变异不一定产生临床症状,通常只是在同时伴有椎间盘突出或神经根管狭窄时才引起临床症状。

主要有以下情况也会引起临床症状:
1)神经根起始和走行异常;
2)存在复数神经根;
3)同一神经根通道有两个神经根走行;
4)神经根相互牵拉;
5)受周围骨或韧带结构压迫。

1.4 脊神经节
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上,呈纺锤形,长约4mm~6mm,其大小与所在脊神经后根的粗细成正比。

腰脊神经节一般位于椎间孔内,在后根硬脊膜鞘之外,骶、尾脊神经节则位于椎管内。

腰骶神经的后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呈梭形膨大,其长度、直径自上而下依次增大,以S1最为粗大。

由于腰骶部脊神经根从硬膜囊发出的部位自上而下越来越低,其与硬膜囊的夹角也越来越小,虽然神经根的腋部至相应DRG近端的距离逐渐加大,但DRG仍有内移趋势。

如果分别以腰骶部椎弓根上缘连线和下缘连线为标志,可以发现上腰部DRG的近端位于下缘连线
之外。

在相应椎间孔内,自L3以下,部分DRG的近端即突入下缘连线伸向侧隐窝内。

L5及S1则部分突入上缘连线,其DRG最膨大处恰位于侧隐窝内。

老年人侧隐窝因骨质增生及黄韧带肥厚发生退变时,DRG更易受到压迫而产生症状。

在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腰骶部DRG由下向上逐渐由椎管向外侧移动。

正常情况下,DRG抵达椎间孔外侧缘即停止向外迁移[13,14]。

如果脊神经节不能正常向远侧移动,而停留在椎管内,则造成异位畸形,称为异位后根神经节。

关于后根神经节异位畸形的发生率至今没有确切数字。

有文献报告[15]成人腰骶部标本DRG与椎弓根的关系。

沿腰椎各椎弓根内、外缘分别作连线,神经节近端位于内缘连线内侧者,为椎管内型(SC),位于内、外缘连线之间者为椎间孔内型(IF),位于椎间孔外口以外者为椎间孔外型(EF)。

研究发现椎管内型占18.4%,椎间孔内型占70.0%,椎间孔外型占11.6%。

L1~L2均为EF型;L3多为EF型;L4多为IF型,极少数为SC型;L5与S1未见EF 型,少数为SC型[7,15]。

异位DRG一般较呈梭形膨大,在年轻人可不出现任何症状,但中老年以后由于侧隐窝狭窄或黄韧带肥厚,可能导致DRG卡压,出现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的症状,手术探查时可能误认为神经纤维瘤而进行活检甚至切除,从而造成神经症状,应提高警惕[16]。

2 腰骶部脊神经根的影像表现
迄今为止,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进步,在临床中采用过多种影像方法来观察腰骶部脊神经根的病变,包括X线脊髓造影(椎管造影)、CT脊髓造影(CTM)、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脊髓成像
(MRM)、磁共振 PROSET技术等。

这些技术逐步提高了脊神经根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2.1 X线脊髓造影
X线脊髓造影[17]又称为椎管造影,根据使用的造影剂不同而分为两种,即油溶性碘剂造影和水溶性碘剂造影,其中水溶性碘剂造影选用非离子性造影剂。

脊髓油溶性碘剂造影简称碘油造影,是诊断脊柱病变最早应用的一种特殊检查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油溶性碘剂存在显著的缺点,注入椎管内不易被吸收,使用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因此现在已不再使用这种检查。

为避免脊髓油溶性碘造影剂具有的缺点,1930年Lindstrom 和Arnol首先使用了水溶性碘剂造影。

造影方法:每次用药量约20ml,在30~40秒内注入蛛网膜下腔。

注入造影剂后,病人在检查台上可随意旋转进行拍摄。

水溶性碘剂造影有以下优点:
(1) 脊髓水溶性碘造影剂比重近似脑脊液,能使蛛网膜下腔内的神经根和根袖得以充盈,更好的显示神经根,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2) 脊髓水溶性碘造影剂能完全被吸收,无需将造影剂再抽出,无残留异物的作用,不会发生油溶性碘剂造影后的蛛网膜炎;
脊髓造影后前位片上,造影剂在椎管内呈柱状。

脊髓影较淡,两旁有窄带状致密影,为蛛网膜下腔,造影剂柱的宽度代表蛛网膜囊的宽度。

造影剂柱两侧缘可见对称排列向外突出的近似三角形的致密影,为神经根鞘。

在腰段造影剂柱内可显示出多条平行
的密度较淡的马尾神经影。

椎管狭窄表现为造影剂柱呈节段性串珠样狭窄或完全阻塞,有时后伸位受阻,前屈位又通畅。

造影剂柱前后径小于8mm,狭窄水平的神经根鞘受压有时可显示,而阻塞水平及其远端则由于造影剂不能通过而显示不清。

椎间盘突出做脊髓造影,在后前位观察,造影剂柱在椎间盘水平成一侧性凹陷、充盈缺损或中断,神经根鞘推移或不显影。

在侧位观察,造影剂柱前缘与椎间盘平面可有轻度压迹,一般不超过2mm,若大于2mm为可疑突出,大于4mm可以肯定诊断。

L5~S1平面因硬脊膜囊外间隙较宽,脊髓造影诊断受限制,但CT可予以弥补。

2.2 CT脊髓造影
常规CT能观察椎管内结构及骨性椎管结构,还可直接显示椎间盘,能显示突出的椎间盘对神经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及对椎间孔的影响。

CT脊髓造影(CTM)是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水溶性碘造影剂后,再进行脊柱CT扫描的方法,多在X线脊髓造影后进行。

CT脊髓造影主要用于诊断椎管内病变,如确定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观察硬膜囊、脊髓、神经根的受压、移位等情况,等等。

注入造影剂后,为使造影剂能均匀弥散在蛛网膜下腔内,减少造影剂过浓所造成的伪影,需停留一段时间再行CT扫描。

一般在脊髓造影后4~6小时作CT扫描较妥,但对有些疾病如脊髓空洞症,有时需在24小时后在行CT扫描,空洞才能显示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