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重点词语

理解重点词语
理解重点词语

理解重点词语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学生没有沉静的品读和感悟,在老师繁琐的提问下,得不到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学习情绪浮躁不安,个人内心感受化为词语的堆砌和概念的罗列,

学生的朗读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脱离了文本的感情,削弱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感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读通是感悟的基础。只有给学生提供充裕的读书时间,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才可能引导学生悟情,可课堂上时间短暂,怎么才能保证读通读准呢?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就读通课文,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这自然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对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我从一年级接班便下足了功夫,那时主要是在家长的配合下,让孩子们在上课前先试着读课文,把生字圈起来,这样上课时孩子们对学习更得心应手。上了二年级,生字的自学能力更强了,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预习形式也有了一些变化。我让孩子们准备了“预习本”,预习内容包括:读书两遍以上,自学生字词,选词造句,概括主要内容,试着提出问题。几年坚持下来,大部份孩子们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

二、抓重点词句展开教学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文章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了解内容,领悟情感,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因此,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有效策略。

首先,教给学生抓重点词句的方法。

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很多课文往往会有蕴含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我们通常把这类句子叫做“中心句”。分析理解了这些句子,也就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比如《中国结》一课,课文第一段“有一种特别受宠的饰品——中国结”便是本文的中心句,学生很容

易找到关键词“受宠”,并围绕关键词质疑:中国结如何受宠?

2、找出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是:“能

联系上下

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 典、词典和生活 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中国结》一课中,引导学生找到 含义深刻的句子: 头”是自己的祖国,自己的乡土。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通

过对比理解“头”的特殊意

义。

3、找出特殊作用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这些特殊句往往是

起到总

结,引领的作用,使条理清晰。《中国结》一课“中国结,不但中国人喜 欢,外国人也喜 欢。”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4、找出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

其次,学生学习重点词句教学的策略

1、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

2、运用语言: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使用语言,可以创设语境造句或写一段

话;也可以运用关键词串讲课文的主要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关键语句的朗读训练。 词语是一篇文章基本的构成元素,“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学生 在读准、 读通课文

的基础上, 教学时应牢牢抓住这些重点词语, 通过各种方法理 解这些词语, 就能让学生读懂文章

内容, 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所传达的情感。 每 篇文章都会出现一些 以前没有碰到过的新词, 而这些新词往往又是理解课文的主 要入手点, 理解这些词语的 意思, 虽然可以通过查字典直接理解, 但有些字典中 查出的解释用到句子中有时并不一 定合适, 反而会弄巧成拙。 所以我们通常会采 用一些其他方法来理解词语。 对于学生 自学能力的提高、 以及日后的再学习也是 至关重要的。那

何引导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来感悟文本情感呢?

一、代替比较。即把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词语用一个和它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来替换,然

后再请同学进行比较,看看用哪个词语比较好,从而品味出原词在句中的含义。如学习

《孔子拜师》一文中,孔子千里迢迢去拜老子为师,老子闻之,就在城外等待孔子的到

来,两人相见时,老子对孔子说:“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在学习“迎候”

一词时,学生对它的意思不难理解,于是我就问他们“迎候”可以换成哪个词。同学们纷

纷举手,有的说可以换成“等候”,有的说可以换成“等待”,于是,我再让学生思考为

什么要用“迎候”。孩子们通过认真比较、仔细推敲。终于明白“迎候”一词重在

“迎”,有前往某个地方等待的意思,表示对人的欢迎和尊敬。而“等候”、“等待” 都没有表示欢迎的意思。老子作为一个博学多才的长者,知道孔子不畏艰辛前来拜自己为师,并没有摆出老师的架子,而是出城“迎候”,更加体现了老子的谦和大度。

造句感悟。有些词语的意思很简单,学生都能跟心领神会,但是要抓住这些词语来理

解课文的情感,就得让老师花一些心思了。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学生在老

师的引领下初读了课文,通过划、读、比较等方法从描写周总理的样子的句子中初步感受

了周总理穿傣族的民族服装是为了和傣族人民更亲近,接着老师问:“课文中除了写周

总理的服装很亲切,还有哪个词语也表示周总理很亲切呢?”学生马上就找出了“笑容

满面”一词。教师马上就说:“课文的插图中除了周总理是笑容满面的,还有谁?请用

上“笑容满面”说一说。学生通过看插图,马上就有了答案,生1: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

欢迎周总理。生2: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围在周总理身边。生3:傣族人民笑容满面地迎接周总理……接着,老师又说:图上的人你会说了,用上“笑容满面”说说我们的爸爸妈

妈和老师吧?生1 :老师笑容满面地朝我们走来。生2 :早上,我笑容满面地向老师问好。生3:生日的时候,妈妈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祝你生日快乐!”最后,教师总结:看到别人笑容满面的时候,

我们看了心里一定很高兴;自己笑容满面的时候,别人也

一定很快乐。让我们笑容满面地来读一读这一自然段吧!生齐读这一段课文,效果比初

读时明显好转。教师巧借插图以及联系生活造句,同学们很好地理解了“笑容满面”

一词的意思,理解了以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回到文本当中。品词赏句的过程循序渐进,

独具匠心。

联系上下文。由于词语的多义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有些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往往难以理

解。因此,必须着重指导学生“瞻前顾后”,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1、有些词语的意思已经直接或间接地包含在前后出现的文章里,教师在教学这部分词

语的时候,只要引导学生读好前后文,词语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确了。如《秋天的雨》一课中,第二段开头就出现了“五彩缤纷”一词。在教学中,我先让同学们在边朗读边找出这一段中有哪些颜色,学生很快就找出了“黄色、红色、橘色、金黄色”等很多颜色,接着,我让学生再想想秋天可能还有哪些颜色。同学们立刻就说出了很多,于是我趁热打铁:“同学们,秋天的颜色可真多啊,课文中有一个很好的词语做了概括,是什么呢?” 这时候,孩子就不难找出“五彩缤纷”一词,对于它的意思自然也就理解了。

2、有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对于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分析,仔细推敲,反复揣摩,才能把握变化。如《窃读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贪婪”的本意是“贪得无厌”的意思,放到这句话中就怎么也理解不通了。教学时,引导学生仔细读一读课文,再想一想句子讲了什么,然后再思考“贪婪”的意思,就能领会到这里的“贪婪”是不知满足,专心入迷的意思了。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抓重点词理解课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文章中的许多词语都是作者通过反复推敲而来的,其用意也非常深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总体把握语境,切不可脱离具体的语境单独拿出来进行教学,这样学生不但对句子的理解无法深入,还容易弄巧成拙,甚至扭曲作者的原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掌握方法,渐渐形成能力。这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所在,也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