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非遗传承基地的实践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企合作共建非遗传承基地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对非遗保护工作启动以来,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处境得到一定程度的好转。校企合作共建非遗传承基地,通过职业教育来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近年来在全国部分职业院校中正在兴起建设热潮。本文结合江苏工院校企合作共建的“仿真绣”非遗传承基地的实践,对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了传承人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非遗传承基地;成效;问题
一、校企合作共建“仿真绣”非遗传承基地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正式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公约同期,我国政府将散布在民间的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普查、记录、分类、整理、立档,纳入政府保护的视野;并建立起非遗法、保护名录、非遗博物馆、传承人保护等一整套非遗保护体系,使非遗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在此之前,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处境“岌岌可危”,仅凭口传身授的方式代代相传,面临着传承线索中断、遗存失散的局面。1
文化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除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等功能之外,还应承担文化的守护、传承、创新功能。2
2007 年,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将在南通博物苑工作的刺绣工艺美术名师、国家非遗仿真绣江苏传承人张蕾作为特殊人才引进,在校内文博馆建立了仿真绣非遗传承基地,下设沈寿刺绣传习馆、仿真绣研究所、装裱工艺室、设计室、教室、展览馆等,通过大师工作室与传承基地的一体化平台,开始尝试通过高职教育来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实践。
二、校企合作非遗传承基地实践成效分析
事实证明,校企合作非遗传承基地经过几年的实践运作的确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1.获取了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在学校文博馆仿真绣传承基地下设的沈寿刺绣传习馆里陈列着大量由工作室设计的仿真绣精品以及中国纪念沈寿基金会收藏的明清时期相关刺绣藏品以及学生习作。
2.进行了大量的非遗文化宣传:从2012年11月沈寿刺绣传习馆正式对外开放开始,传习馆接待国家领导人顾秀莲、省市级领导、专家、学者、大学生及其他社会人士参观数千人。同时,学校及工作室还接待了新华每日电讯、新华日报、
香港大公报、新民晚报等纸质媒体,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等电视媒体以及新浪网络媒体的专访和报道。这些宣传提升了学校知名度,普及了国家非遗项目仿真绣相关知识,并引发了不少人士对刺绣的浓厚学习兴趣。
3.提升了非遗方面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实力:张蕾老师近几年应邀参加顾绣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女性考古与女性遗产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撰写了《从宋绣、顾绣、苏绣谈仿真绣》、等相关论文。研究所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完成了院级教研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价值与路径研究》,南通市社科基金课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仿真绣的研究与发展》等纵向课题,完成横向课题《中国传承纹样的设计与绣制》,参加各级单位组织作品展示及评比,多次荣获大奖,如南京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参评作品《明王像》获2013年度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金奖,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参评作品《十方佛》获2013年度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参评作品《番骑图》获2012年度江苏省工艺美术协会铜奖,天工艺苑·百花杯参评作品《龙王礼佛图》、《水月观音》分获2011和2010年度国家工艺美术协会银奖。
4.尝试进行非遗传承人培养:张蕾老师针对校内学生从2007年开始在学校设立刺绣鉴赏课,2010年9月在家纺设计专业中开设专业手工刺绣课,同时受南通非遗保护中心委托每年分两期为校外社会学员进行免费的仿真绣知识与绣制培训。通过在工作室以现代学徒制形式,通过传、帮、带、教的方式,使其掌握基本刺绣技能,尝试培养有设计、制作能力的传承人。
总的来说,校企合作共建传承基地的实践成效显著,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的局面,但是在传承人培养方面目前还存在不小的现实问题。
三、校企合作非遗传承基地实践中传承人培养问题的思考
1.传承人培养现状
作为仿真绣非遗传承人,张蕾老师希望能物色一些喜欢仿真绣、愿意学习仿真绣并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徒弟”,让他们能够将仿真绣一代代传承和发扬下去。为此,张老师专门制定了一整套刺绣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案、课件以及基础刺绣针法操作演示视频,在工作室通过理论与实操结合的方式教授学生。但几年实践下来发现,将刺绣作为爱好,浅尝辄止的人多;而能坚持学习,将来能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却少之又少。
2.原因分析
从学校方面来说,目前学院还未设置刺绣类相关特色专业,未对专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进行深度调研与剖析,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师资队伍方面,除了张蕾老师以外,还欠缺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有过硬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学习者个人方面来说,刺绣是一门比较苦的工作,相对其他行业来说又很枯燥,需要学习者对刺绣有相当的兴趣和悟性。仿真绣作为沈寿创立的,中国四大名绣之首苏绣的分支,学习者要掌握仿真绣的刺绣技艺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的,同时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面对来自生活甚至生存方面的经济压力,所以一般人很难坚持下去。
3.对策分析
学校方面应鼓励创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为载体的特色专业,注重结合仿真绣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人才需求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师资方面应以张蕾老师作为核心,组建一支既有来自校外的实践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过硬的行业高级技术人员,又有擅长理论研究与管理校内学者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对于学习者所遇到的现实困境,可以教授其刺绣类实用品的开发提升学习兴趣,降低技术门槛,拓宽其收入渠道,同时多争取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为传承人培养提供经费及就业上的支持。
四、展望
2013年5月15日,由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布了《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职业院校把“授业”与“育人”有效结合,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目前全国部分职业院校中正在兴起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的建设热潮,全国首批示范点名单已经出炉,职业院校在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相信职业教育也将会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出更多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化保护-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思想研究祝昇慧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4月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高职教育的使命-以南通仿真绣为例马斌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1年9月
注:此论文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现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2 年度教育研究一般课题(FYJY/2012/20)系列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