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内非正式团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内非正式团体,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社团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由于其自发组织性,自行活动性,决定了学生社团是个充分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的好场所,是学生进入社会前进行自我锻炼的大舞台。学生社团对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学生社团工作,将社团建设纳入共青团工作体系,使社团成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有力的延伸手臂,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生社团实际上已日益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阵地,探讨其管理、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学生社团功能
学生社团是指高校中由学生自发组织、自行活动,由团委进行领导、监督、协调和服务的社会团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平均每所高校都有学生社团四五十个,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1]*。综观全国高校,学生社团总数没有确切的统计,但学生社团的范围基本包括以下八种:文化型,娱乐型、体育型、专业型、研究型、实践型、新闻型和服务型社团。也有同志把社团类型作三种划分:文学协写作类、文体艺术类和专业学术类[2]。学生社团通过自身的活动,在高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组织能力的锻炼。一个社团的组建到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都需要组织者发挥计划、组织、激励、协调、控制等各种能力。由于社团是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往往学校极少给予活动经费和场地支持,因此在组织社团活动过程中,组织者要克服场地难,经费难的问题,不论结果是否能克服这类难题,都对社团组织者是个锻炼。
(二)、集体观念的培养。目前全国高校都在进行学分制改革,传统的班级观念逐渐被打破,从而失去了原有的培养集体观念的场所,学生也失去了集体归属感。在这种情形下,学生社团无疑成了培养学生集体观念的最佳场所。学生社团通过开展活动,增强了解,增进友谊,通过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对社团成员进行规范化管理,都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三)、创新理念的涌现。由于学生社团是建立在成员共同的兴趣爱好这个基础上,因此,相对于别的学生团体,社团成员更容易沟通,从而最大程度地
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社团活动出谋划策,在活动中涌现出更多的创意和新意。例如,我院的经济协会注意到我院的学生娱乐场所较少,便想方设法创立一个学生娱乐中心,进入这个场所,学生可以随意喝点饮料,听听音乐,再随意地给设在娱乐中心的“费用箱”里投点饮料费,有点类似于校园酒吧这种感觉。虽然这个想法有点太过浪漫的感觉,最终也由于场地的限制未能成功,但是学生的这个创意是不能否认的。
(四)、校园文化的形成。丰富多才的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团开展活动,能够为学生课余生活提供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也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例如通过讲座,能获取学科前沿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模拟法庭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英语角,可以锻炼学生英语口语;通过农历剧社通过小品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等等。所有的这些,都补充了其他学生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不足。
二、学生社团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的社团建设整体趋向是积极的,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如下几方面:
(一)、对社团的定位不明确[3],包括社团主管部门、社团指导师、社团干部以及社团成员的认识不明确。团委是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但他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社团的特性,即它们都是学生自发形成的、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强烈自主活动意识的学生群体,从而在社团工作安排上管得过死。如果不是学期初计划好的大型社团活动,一般不给予经费和场地的支持,这样就打击了学生自主开展各种类型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有些高校实施社团二级管理机制,即由各系(学院)承办与各自专业息息相关的学生社团,这样的机制在提高社团活动质量方面意义重大,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是社团活动的主题未能超越系(学院)的范畴,这样就无疑挫伤了其他系(学院)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学生社团干部不明确的认识主要是由于其对学生社团性质的误解,认为社团活动必须无条件服从团委的领导,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没说他也就懒得动,从而丧失了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社团成员认知不明确主要是因为社
团活动开展的不正常或者集体意识的淡薄,许多社团成员认为社团只是交交朋友的场所,背离了社团是锻炼、提高学生能力舞台的宗旨。
(二)、社团指导力量不足,活动内容苍白。目前全国高校社团的一个通病就是活动内容比较单调、苍白,虽然目前社团种类很多,但活动内容和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基本为讲座学习,组织郊游或举行联欢会等,因此活动影响力不大,涉及面不广。这与目前学生社团缺少指导老师的指导不无关系。教师作为“授业”者,具备扎实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实践能力,作为“传道”者,其思想、品质、意志、毅力、道德等等,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都会时时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人格熏陶。一个好的指导老师,是社团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但目前,指导高校学生社团工作的教师一般是义务的,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而这些社团指导师大都有自己的事业,作为顾问还可以,涉及到实质的知道,就会牵涉到工作量的计算、报酬等一系列问题。
(三)、社团队伍不稳、制度不完善。学生社团会员尽管很多,但人员流动性很大,稳定性差,社团成员组成缺乏合理性,大一大二学生人数较多,达三学生零零星星,大四学生几乎无人参加,这种人员结构不利于社团发展,社团活动和发展光靠热情不行,要有骨干,要靠那些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参与热情高昂的会员来支撑、引导和管理,带动全体会员促进社团良性发展[4]。同时学生社团由于是各成员自发组建而成,大多数社团除了社团章程外,没有其他的配套制度对会员进行管理和极力,从而导致社团缺乏凝聚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四)、活动经费、设备和场地的限制。
目前个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主要靠学生的入团费为主,活动经费经常捉襟见肘,这也是社团不能开展大型活动的主要原因。社团活动经费的另一来源便是社会赞助,这是新时期学生社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我院今年开展的“意丹奴高校文化节”,便是学生社团去拉的赞助。但是光靠赞助解决社团经费是远远不够的,还是以我们学校为例,周边的几个企业、商店都拉过赞助了,再去拉赞助就非常的困难。社团健康发展的另一个难题就是社团活动场地、设备少得可怜,特别是文艺、体育型的社团,需要固定场地训练,如果不能解决场地的问题,将严重限制这类社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