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分配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五股利分配案例
一、教学目的
通过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利政策案例,熟悉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以及两者的市场效应,进一步掌握股利分配政策及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案例资料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1988年经绵阳市人民政府[ 绵府发(1988)33号]批准进行股份制企业改革试点。
同年人民银行绵阳市分行[绵人行金(1988)字第47号]批准本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了个人股股票。
1993年公司按《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后,国家体改委[体改生(1993)54 号]批准本公司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企业试点。
1994年3
月11日,中国证监会[ 证监发审字(1994)7号]批准本公司的社会公众股4,997.37万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流通。
1984年,四川长虹还只是一个拥有0.4亿元净资产的西部国有中型企业,但是经过多年不断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今天,公司已经发展成为拥有净资产达42亿元的全球第四大彩电生产企业,获得了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授予的“中国最大彩电基地”称号,并独家荣获“中国彩电大王”美誉,已连续12年在中国彩电市场保持最高市场份额。
一、“四川长虹”基本情况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超大型信息技术公司之一,公司股票简称“四川长虹”,股票代码为"600839",为上证30指数股之一。
四川长虹经过多年成长,现在已经是一家集视屏、空调、视听、电池、器件、通讯、小家电及可视系统、液晶显示、应用电视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多元化、综合性跨国企业,下辖吉林长虹、江苏长虹、广东长虹等多家参股、控股公司。
公司总部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
公司品牌“长虹”是中国乃至世界驰名品牌之一,品牌价值持续攀升,至2001年,已达到261亿元,为中国电子行业首位。
(一)长虹经营业务
四川长虹在20世纪70年代还只是单纯生产黑白电视机,到了80年代开始引进彩电生产技术,随后,在这一龙头产品的带动下,逐步开始了产品多元化发展,到了本世纪,公司产品已经覆盖电视、空调、数字视听、电池、器件、通讯、网络、小家电、生产设备及可视系统、娱乐科技、液晶显示、应用电视等多个产业,形成了彩电、空调、AV产品、网络产品、电池等十多个系列,百多种产品。
具体包括:
彩电系列:CTV、PTV、应用电视系列(酒店TV、巨型投影墙、普通CRT电视墙、TV-PC、回放TV等);
空调系列:各型窗式、分体式、柜式、吸顶式、小型中央空调等;
AV产品系列:各型DVD、VCD、DVD+AMP、功放、音箱、CD、MP3等;
网络产品系列:DVB-C、DVB-S、ADSL、C-LAN、家庭信息处理系统等;
电池系列:高性能环保碱锰一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镍铬蓄电池以及各型充电器;
电子产品系列:PCB、FBT、Tuner、各型变压器和线圈、电感、导电橡胶、弹簧等;
安防产品系列:金融证券系统、酒店系统、交通管理、公共场所、家庭安防、个人安防系统等;
LCD产品系列:LCD-TV、LCD-M以及其他LCD应用产品等;
白色家电及小家电系列:洗衣机、热水器、燃气灶等;
工艺设备系列:各种生产线、生产线仪表、生产工具等;
其他系列:印刷、包装、钣金、注塑等。
在生产规模方面,四川长虹目前拥有1700万台各型彩电、50万台精显背投、280万套家用空调与户式智能中央空调、500万台(套)AV产品、300万台可视电话、3亿只绿色环保电池、
150万台网络产品、300万平方米印刷电路板、1200万只电子调谐器、1200万只回扫变压器、1200万只聚焦电位器的生产能力,并具有大规模的塑料骨架、金属卡簧、各种变压器、消磁线圈、连接器、遥控器等配套零部件的生产制造能力。
长虹始终坚持技术是企业生命的原动力,时刻保持对高新技术的充分接触和跟踪,不断加大技术开发的力度和投入,增强科研开发实力。
长虹拥有国家级的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国内著名的科研院所建立了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并先后与东芝、飞利浦、ST等多家国外著名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国际家电同行站在同一起跑线。
长虹先后投巨资兴建了CAD、CAE、CAM工作站系统和全消声实验室、EMC电磁兼容实验室等一大批先进开发、检测设施。
长虹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依靠自身科技力量完成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科研成果,其中90%以上已迅速成功转化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产品,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一大批代表世界先进技术潮流的新产品在长虹相继诞生,成为长虹快速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公司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到了总销售收入的80%以上。
(二)长虹组织结构与治理结构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图如下: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公司组织结构图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中国证监会有关法律、法规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运作。
公司保证所有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享有平等地位;公司按照《股东大会规范意见》的要求召集、召开股东大会,使股东行使表决权;公司控股股东行为规范,没有超越股东大会直接或间接干预公司的决策和经营活动;公司董事会严格按照公司章程行使公司治理职责,全心全意对全体股东和股东大会负责;公司监事会认真履行职责,对公司财务以及公司董事、总经理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合规性进行监督;公司经理人员的聘任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公司内部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制度。
(三)长虹股本结构及主要股东
截至2001年12月31日,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结构和主要股东情况如下:
(四)长虹2000--2005年度主要财务指标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0--2005年度主要财务指标
数据来源:http://www./。
二、“四川长虹”发展历程
一个公司的股利政策往往在公司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取向,也就是说与公司的发展历程是密切联系的,在前一节的理论概述中,我们也已经提到公司发展阶段是影响公司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论述“四川长虹”历年的股利政策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看一看“四川长虹”这一中国家电业龙头老大的兴衰历史,以便在案例分析中将两者结合起来。
(一)上市前的成长期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四川国营长虹机器厂。
该厂始建于1958年,是我国“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位于中国西部被誉为“中国西部科学城”的四川西北交通枢纽——绵阳。
绵阳是我国的重要科研基地,这里有各类科研院所100多家,科技人员8万多人。
以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中心、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为代表的科研单位,拥有世界或国内一流水平的科研、测试手段,在高技术、新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开发新产品的能力;绵阳又是以电子工业为先导的新兴工业城市,电子工业销售收入居全国电子工业中心城市第四位。
,这些得天独厚的科技环境为日后长虹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长虹研制和生产电视机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的。
1972年,长虹开始研制黑白电视机,1973年“长虹牌”黑白电视机出产。
1985年,长虹与日本松下公司进行合作,引进了国内第一条自动化彩电生产线。
1988年6月7日,经绵阳市政府批准,国营长虹机器厂进行股份制试点,工厂以生产民用产品部分的账面净资产12039.40万元入股,独家发起并控股成立了股份制试点企业——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988年6月15日,长虹公司召开公司创立大会,会议审议通过了长虹公司章程和公司集股章程,选举产生了公司第一届董事会:并选举倪润峰为长虹公司第一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通过了向社会公开发行3600万元股票的决
议。
1988年7月,经中国人民银行绵阳市分行批准,按面值向社会公众发行3600万元人民币普通股股票。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之后,始终坚持“科技领先、优质低耗、信誉至上、立足西南、挺进全国、走向世界
”的经营宗旨,通过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深入改革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努力实现规模经济,长虹各项工作和生产经营取得了很大成绩。
自1988年以来,该公司产值、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总额每年以35%一60%的速度递增,其主导产品目前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17.1%,显示了极好的成长性。
“四川长虹”很快成为首批国家一级企业,并先后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进步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等国家级奖励和荣誉称号,利税总额自1989年起连续5年在中国电子企业中名列榜首,排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和最佳经济效益企业第67位。
在生产设备方面,长虹通过不断引进,很快拥有了各类现代化流水生产线8条,备有西南最大的注塑机群和物流空中传输系统,拥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电脑自动证件机、自动波峰焊机、电脑自动测试仪、线路自动化系统,形成了单班年产200万台彩色电视机、1500万件电子器件和一定数量生产设备、仪器、仪表等十大系列产品的生产能力。
1992年四川长虹彩电产销量均居全国首位,并成为我国彩电产销量首家突破百万台的企业,这标志着四川长虹已跻身于世界彩电生产大企业之列,1993 年长虹的彩电产销量仍居全国首位,在科研和产品开发方面,长虹拥有三个产品设计所和一个工艺技术研究所,装备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系统。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长虹把传统的经营管理和现代化科学管理相结合,经过几年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创造性地提出了“全目标双馈控制法”,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方法获得了中国电子企业管理协会一等奖,并在全国电子行业加以推广。
(二)上市后的发展期
1994年3月11日,“四川长虹”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被誉为“中国第一蓝筹股”。
长虹在上市之后,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优势,在证券市场上获得了大量发展资金,不断加强各方面的建设。
在充裕资金的基础上,长虹开始了高速发展期。
1994年5月28日公司召开了1993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决定向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及中华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向中国金蜂移动通信公司投资2000万元。
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及中华通信系统有限公司是由电子工业部、电力I业部、铁道部共同发起的我国一个重大基础项目。
金蜂公司是由电子工业部牵头实施组成的一个集研制、销售、生产于一体的高技术产业实体。
该公司下设开发基地、生产基地、经营基地。
长虹被确定为金蜂公司的生产基地,其移动通信产品将主要供中国联合通信公司及中华通信系统有限公司使用。
通过这两项投资,长虹开始介入移动通信领域。
在主打产品——彩电领域,长虹更是雄踞国内同行首位,1994年,“长虹”彩电市场占有率为17.15%。
长虹小屏幕彩电当时已在国内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向国际市场冲击,但在大屏幕彩电竞争中,与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产品相比,长虹产品在一些功能上还有明显的差距,加之关税的降低,使得长虹在销售上处于劣势。
但是,我国彩电需求当时仍处在增长期,几年内彩电市场,尤其是大屏幕彩电市场十分看好。
因此,长虹抓住机遇,决定加大在大屏幕数字彩电领域的开发力度和生产规模,为此,长虹决定第一次配股融资。
1995年,长虹实施配股(详细情况在后文介绍),募集资金4.3亿元,用于大屏幕数字彩电和彩电生产线等项目。
在上述配股资金的支持下,长虹公司迅速扩大了彩电的生产规模,开始了飞速发展的1995年到1997年。
1995年长虹面对彩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紧紧围绕公司确定的“三重点、一落实、促销售、抓效益”的方针,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以质量至上、服务配套为销售宗旨,调整产品结构,全年共生产各种类型的“长虹牌”电视机3259888台,其中彩电3051888台,黑白电视机208000台;共销售彩电2917995台,黑白电视机208000台;实现销售收入67.64亿元(不含税),实现税后利润11.51亿元。
1995年底,长虹彩电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由1994年的17.15%上升到1995年的22%。
在1995年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上,长虹荣获“中国彩电大王”、“中国最大彩电基地”殊荣,董事长兼总经理倪润峰被授予“经营管理大师”称号。
长虹在全国电子行业排名中,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税后利润均位居同行业第一位。
1996年是我国“九五”计划第一年,也是长虹抓住市场机遇、奋力拼搏、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更是中国彩电工业的
“长虹年”。
1996年,长虹紧紧抓住大屏幕彩电这个市场,充分利用1995年配股募集资金,先后将八条中小屏幕彩电生产线作了大屏幕生产的适应性改造,使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长虹还坚持贯彻GB/T1900质量管理标准,顺利通过了IS09001两次复审。
同时,长虹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力度,1996年长虹先后开发投产的电视机有C3419PN、C2919PK
等35个新品种,新产品产量占全年彩电总产量的72%,由于新产品在技术性能和价格成本方面的优势,大大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直接促进了公司彩电销量和利润的增长。
1996年全年共生产各种型号电视机493.5万台,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87亿元,利润总额19.63亿元,净利润16.75亿元,市场占有率继续上升,由1995年的22%上升到27%,另外,长虹公司还以“资本增值为中心”,着手实施膨胀战略,完成了控股江苏、吉林等两家电视机厂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准备于1997年开始实施。
1997年是长虹业绩最为突出的一年。
虽然当时中国彩电市场竞争已经非常激烈,总体看已趋于饱和,但长虹公司在品牌、技术、资金、营销及政策扶持等各方面,仍然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1997年,长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73亿元,比1996年度增长48.03%;净利润26.12亿元,比1996年度增长55.94%;每股收益1.71元,雄居中国股市榜首;净资产收益率也高达29.11%。
1997年也是长虹进行大手笔投资的一年。
该年,长虹开始启动“红太阳”一号工程——大屏幕彩电技术改造项目,计划投资15亿元,1998年正式投产,可形成年产250万台大屏幕彩电的生产能力,新增年销售收入130亿元(含税),新增利润17亿元;此外,长虹开始发起出口基地建设,分别在江苏、吉林两地控股一家彩电生产企业,投资3亿元,把它们建设成为长虹公司的产品出口基地。
为此,长虹需要大笔资金投入,于是公司实施了第二次增资配股,募集资金达20.3683亿元,这些资金主要计划用于以上两个项目,此外还有印刷电路板二期技术改造、回扫变压器(FBT)二期技术改造等项目。
1997年5月7日,吉林长虹正式成立,1997年9月4日,江苏长虹也告成立,到了年底,“红太阳”一号工程等项目也相继完成,可以说,当时的长虹正踌躇满志,期待更新一轮发展高潮的到来。
(三)调整期
从1998年上半年开始,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一些新变化。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但内需不足,全国消费市场销售增长缓慢。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开始表现出来,因受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影响,出口受阻的国内彩电企业纷纷转而参与争夺国内市场;而国内彩电同行中不少企业经过机制转换的阵痛后,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海外品牌吸取前些年的经验教训,以合资、独资的方式卷土重来,激烈冲击国内市场,彩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复杂化、多样化,整个中国家电行业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价格大战硝烟弥漫,随后在价格无法再降的情况下,又逐渐为技术、质量、服务等更高层次的竞争方式所取代。
经历了1995年至1997年的高速发展之后,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市场环境,以及公司经营管理暴露的一些问题,长虹开始进入了调整期。
就是在长虹发展的鼎盛时期— 1997年,有关财务数据已经预示着长虹未来的隐患。
1997年长虹年报显示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上年底增加23.95亿元,增幅为14.71倍,说明长虹产品市场销售前景已不太乐观,公司该年增加的主营收入大部分是靠赊销策略拼来的。
1998年,长虹销售收入开始减速,拉开了四川长虹走入衰败、调整的帷幕。
长虹1998
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6.03亿元,同比减少25.6%;实现净利润20.04亿元,同比减少23.28%。
在主营收入减少的同时,其营业费用却大幅增加,同比增加50%。
这说明面对困难,长虹在拓展市场中殚精竭虑,费尽心力。
该年年报披露的信息表明,长虹在全国六百多个县市遍布网点,增设专卖店,全面扩大长虹彩电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体系的覆盖面,即使这样,仍难以避免收入滑坡的局面。
在1998年末的资产负债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存货的巨额增长,期末余额达77.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6.6%,占流动资产的47%。
虽然数额巨大的存货对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并无很大的影响,流动比率为2.08,速动比率为1.11,但如何消化这块“巨无霸”,却成了长虹的一个心病,使公司未来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从现金流量表看,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1.8亿元,高于该年净利润,但主要归功于1997年巨额应收账款的回笼。
面对彩电行业残酷的市场竞争,长虹在1998年也是全力积极应对。
立足于彩电产品,不断开发高科技数字彩电,推出了红太阳新品系列、红太阳21世纪系列和红双喜系列。
同时,长虹开始战略调整,一是向信息产业进军,把数字视听产品、计算机、通讯产品、网络产品等列为支柱产业,积极向相关产业渗透;二是推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模糊控制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空调;三是推出最新一代数字影碟机CVD,即中国视盘;四是投资于无汞碱锰电池、高频三期工程及花垓工业园等。
为适应国际国内的环境变化,度过困难期,更为未来的发展,长虹在建业40周年庆典上提出了铸造“百年长虹”的目标,追求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第一步,长虹将1999年定为“调整年”,借鉴众多世界一流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开展自下而上的革新运动,提出了“调整、充实、巩固、提高,扩大市场,人有我新”的经营指导思想,更注重公司今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就在长虹着手调整时,无情的市场却进一步恶化。
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状况,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一,持币观望情绪比较明显,彩电市场消费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彩电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彩电市场三次降价,长虹不得不被动应战,经营业绩急剧下降,1999年主营业务收入实现100.95亿元,与上年的116.03亿元相比,下降并不是很多,但净利润只有5.25亿元,同比下降达70%,价格战使长虹产品的毛利率迅速缩水,由上年的27%下降到1999年的15.5%。
主营业务利润率近乎萎缩一半。
而1999年末的存货却仍高达70多亿元,巨额的存货拖累着长虹的发展。
1999年长虹也在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谋求新的出路。
在这一年中,长虹全面启动“数字阳光”计划——与国内有线电视台联合开通有线数字网络,成为中国电子业独家进入电视媒体传播服务和多媒体增值服务业的企业;还相继开发“世纪源”、背投、纯平等彩电产品和数字机顶盒等高附加值的产品占领市场。
同时,长虹积极开拓海外市场,通过各种方式与国外公司建立各种业务关系,长虹系列产品成功进入沙特阿拉伯、埃及、澳大利亚、英国等地,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建立了营销服务网络,为长虹国际化多元业务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999年为了配合公司调整战略的实施,长虹第三次增资配股,共计募集资金
171142.097102万元,主要用于数字视频网络产品项目、数字通讯项目、激光读取装置项目、技术中心实验室及中试线项目、绿色环保电池项目(无汞碱锰电池项目、镍氢电池项目)和市场网络建设项目。
2000年,长虹依然止不住业绩下滑的趋势,报告期利润实现数较利润预测数低了53%。
该年度,虽然国家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居民消费,但消费者持币观望情绪比较明显。
城镇居民家用电器消费市场日趋饱和,农村消费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收入近年来增长缓慢,制约了农村彩电市场的发展,彩电市场严重供大于求。
彩电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在“限价”峰会破产后,更是迎来了全面价格战,其程度为彩电价格战有史以来最为惨烈的一次,价格竞争愈演愈烈,导致长虹产品利润空间进一步下降;另外,长虹加大了营销网络建设,有效地细分市场,使营业费用又在上升。
2000年,长虹主营业务收入10707213930.95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但只实现净利润2.7亿元,同比下降了48%,毛利率下滑至14%,可见长虹深受价格战之苦,经营业绩如跳水般滑落。
为了应对困境,2000年长虹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1)调整公司产品结构,用配股资金和自有资金收购第一大股东国营长虹机器厂的空调、数字视听产品、激光读写产品及网络产品项目的经营性资产;(2)为扩大空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斥资6930万元收购广东中山南头镇原三荣空调器厂有限公司,成立了广东长虹电器有限公司。
(3)为了进出口产品的反应速度加快,开拓国际市场,2000年12月,长虹投资控股、绵阳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参股组建了“虹兴公共保税仓库”。
该保税仓库是海关总署批准设立的首家西部公共保税仓库。
(4)2000年7月,长虹企业资源系统(ERP)正式上线,加强了公司各项基础管理工作,公司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全面提高了长虹的管理效率。
(5)长虹与中国建设银行四川分行达成26亿元的综合授信额度,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资金实力。
同时长虹充分发挥在资金信用方面的优势,与招商银行合作,同部分商家进行银一企一商合作试点,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起全国资金结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