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地质学课件——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第12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5ca2905eb307e87101f6969b.png)
第12章冰川的地质作用一、名词解释冰川冰川冰粒雪雪线成冰作用冰川的积累区冰川的消融区海洋型冰川大陆型冰川冰舌冰山大陆冰川(冰盖)山岳冰川冰斗冰川山谷冰川悬冰川山麓冰川单式冰川复式冰川冰前冰蘑菇冰芽冰塔挖掘(拔蚀)作用磨蚀作用冰溜面冰川擦痕冰蚀谷冰斗刃脊角峰石盆地羊背石漂砾冰运物冰碛物(侧碛、中碛、终碛、底碛)终碛堤侧碛堤鼓丘蛇丘冰前扇地纹泥古冰川冰期间冰期冰进冰退冰蚀湖二、是非题1.两极和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常常终年积雪形成冰川;而赤道和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根本不可能形成冰川。
()2.雪线位置最高的地区在赤道。
()3.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川是由海水长期冻结而成的。
()4.雪线以上地区都能形成冰川。
()5.高纬度地区雪线高度比低纬度地区高。
()6.雪线通过所有的活动冰川。
()7.冰斗的位置可以作为识别雪线位置的依据之一。
()8.一般来说,山的东坡与北坡比山的西坡和南坡雪线位置低。
()9.冰川流速小,所以其剥蚀和搬运能力都很小。
()10.冰川冰与沉积岩类同,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1.冰川的进或退主要取决于冰川的流速。
()12.某地冰溜面上钉字型擦痕的尖端指向南东,由此可判断古冰川流向为北西。
()13.冰碛物沉积的主要原因是冰川流动速度减小的结果。
()14.世界上哪里气候最冷,哪里就有冰川形成。
()15.海平面不仅是河流的最终侵蚀基准面,也是冰川的最终侵蚀基准面。
()16.冰川冰中也具有明显的层理。
()17.冰床基岩突起处迎冰溜面挖掘作用强烈,背冰溜面磨蚀作用强烈。
()18.羊背石是冰蚀作用的产物,鼓丘是冰川沉积作用的产物。
()19.凡具有擦痕的砾石,都是冰川砾石。
()20.南极洲冰盖和格陵兰冰盖部分位于海平面之下。
()21.大部分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冰蚀谷在横剖面上呈“U”字型。
()22.串珠状分布的冰蚀盆地(冰蚀湖)、羊背石、漂砾链等冰川遗迹,均可作为判断古冰川流动方向的依据。
()23.在一个大的冰期当中间冰期可以反复出现。
12第十二章-冰川地质作用-优质课件
![12第十二章-冰川地质作用-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ea565fada38376baf1faef9.png)
湖水和水库水
0.549
土壤水汽
0.294
大气水
0.049
河流水
0.004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条件
终年积雪区(snowfield)--在一定的高纬度或海 拔高地区,年降雪量超过消融量,积雪逐年累积 加厚。又称雪原。 • 雪线(snow line)--终年积雪区下部界线。
年降雪量=年消融量 • 雪线与气温、降雪量、地形等因素有关。
1、推运 2、载运
• 冰川搬运作用的特点: (1)不具分选性。 (2)冰运物磨圆差。 • 冰川一般以底部和侧部冰运物为主。
山谷冰川----侧运物为主, 大陆冰川----底运物为主。
三、冰川的沉积作用 • 冰川的沉积作用--冰运物由于冰体的融 化而释放下落的过程。 • 冰碛(moraine)----冰川向雪线以下流 动,气温逐渐升高,冰川冰消融乃至完全 融化,被释放的冰运物随之就地堆积。
地地区,气候严寒,大片的陆地被冰川所覆盖,因其 分布面积大又称为冰盖或冰盾(ice sheet)。
• 北半球的格陵兰岛:170万平方公里,80%。 平均厚1500米,超过3000米。 • 南极:1390万平方公里,平均厚2000米,最 大厚度达4300米。
•大 陆 冰 川 分 布面积和厚度 巨大,可向四 周运动,不受 下伏地形影响。
(一)冰川堆积作用及冰碛地形
• 大陆冰川----可远洋堆积,
• 山岳冰川----主要在冰前,冰碛地形。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蛇形丘 冰河沙堆
堆积物
冰水冲刷平原
锅形湖
1、冰前稳定 • 终碛(terminal moraine)又称为终碛垅。 • 鼓丘(drumlin)。长轴平行于冰川运动方向, 迎冰流面坡度陡。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8c7c320975f46527d3e1fd.png)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般以年为计算单 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 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 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 上游和下游都逐渐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过去有一种推论, 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 际观测,运动速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总量的20%~80 %。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 冰上部虽然温度极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 加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岩并没有冻结 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处出现悬谷。这是由于 支冰川厚度比主冰川小,侵蚀力弱,底床深度也较小,冰退以后 支谷就成为悬谷。我国西部许多山地的悬谷高出主冰川谷达百余 米至数百米。
• 槽谷在纵剖面上常有冰坎(岩槛)与冰盆交替,并形成串珠状湖 泊。冰坎与冰盆是冰川作用选择性侵蚀的结果,这种选择性侵蚀 与冰床基岩的构造、节理有关,冰前期河床剖面的原始起伏也起 很大作用。
• 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谷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 坡上的块体运动常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 被携带而来(运动冰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 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 会合后,侧面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 成高大的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13冰川地质作用
![13冰川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3afdecd9ec3d5bbfd0a74b0.png)
格 陵 兰 、 南 极
中 国 冰 川 的 分 布
第十四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第二节 冰川的类型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冰川的形成 1.雪线(snow line) :降雪量大于消融量,逐年积 累形成终年积雪区。终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终年积雪区在厚雪层的底部冻结成冰,称为冰 川冰。冰川冰在上部积雪的压力和重力作用下顺 地面斜坡向下运动,或从冰层厚处向薄处缓慢流 动,就形成冰川。
二、冰川作用的影响:
1、地壳均衡调整-冰体重量-地壳下沉-冰川 融化-下陷地壳回升;
2、海平面变化-冰期海水减少-海平面下降- 间冰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3、水系和水文条件改造-冰期不断前进的冰川 使河流改道,部分被冰体堵塞成湖-间冰期河流 水量大增,洼地积水成湖,湖泊增加。
4、生物变迁-冰期生物的生活空间减少,营养 物质缺乏,部分哺乳动物大量死亡并逐渐灭绝。
冰斗 、角峰、刃脊
冰 斗 、 角 峰 、 刃 脊
冰斗 、角峰、刃脊
角峰
角 峰 与 擦 痕
冰 斗 、 角 峰 、 刃 脊 及 其 发 育 过 程
冰蚀谷-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
称冰蚀谷。 羊背石-突起于冰床上的坚硬基岩受刨蚀后 变为一系列低缓的椭圆形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 川流动方向一致,且迎流坡较平缓,并有许多冰 擦痕或磨光面,背流坡为陡坎。
冰川作用最早发生在大约23亿年前的古元古代, 最晚为第四纪,第四纪冰期是地球近期历史上的 重要事件,据对深海沉积物的研究第四纪的冰川 作用有20次,近80万年来,每10万年就有一次冰 期和间冰期,现在正处在第四纪的间冰期。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bf4ccd25fbfc77da269b12a.png)
Age 20 (ky BP) 15
10
5
0
LGM
MWP -1b
Mix, et al., Quat. Sci. Rev. 20 (2001)
HSL
MWP -1a
0 -20 -40
SRP-III
Grootes and Stuiver, J. Geophys. Res. 102 (1997)
Lambeck and Chappell, Science 292 (2001) Park, Korean J. Quat. Res. 6 (1992) Saito, The Quat. Res. 37(3) (1998) Yokoyama et al., Nature 406 (2000).
42
羊背石
43
S. C. Porter
Fig. 16.18
44
冰川在运动中,将冰川内 部及冰川前缘的碎屑物搬运到 它处。 特点是:搬运力巨大;机 械搬运;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无分选;无磨圆。
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45
冰川运输
W. W. Norton
46
冰川的推运
冰川搬运作用
冰川的载运
47
一、山岳冰川的堆积作用
4
一、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二、冰川的剥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三、冰川的搬运作用
四、冰川的堆积作用
五、冰川作用及成因
8
9
冰川的形成 新雪-粒雪-粒状冰-冰川冰-冰川
在两极或低纬度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 的形式,形成终年积雪的雪原。 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 充满空气,密度小。 新雪经圆化形成圆形、较致密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沉降压实 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状冰。 粒状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 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 下运动形成冰川。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4a150c0195f312b3169a5d1.png)
二、冰蚀地貌
冰斗 是由冰川的刨蚀作 用形成的具三面陡壁的 围椅状洼地。
鳍脊与角峰 随着冰斗扩大,斗壁后退,相邻冰斗靠拢,两冰斗之 间的分水岭变得越来越窄,形成像鱼鳍一样的山脊,称为鳍脊。当 3个或3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冰斗,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冰斗的后壁 不断后退,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最终围成一个尖锐、似金字 塔形的山峰称为角峰。
冰川跃动:冰川发生阵发性的快速运动。
冰蘑菇
冰塔
冰川发生消融时,可形成 冰蘑菇、冰塔(因冰川表 面长时期发生差异消融所 成 )。
冰川按形态、规模、所处地形划分:大陆冰川、山岳 冰川 1.大陆冰川:面状分布、冰层厚、流向大海; 格陵兰冰盖:174万Km2, 最厚3400m; 南极冰盖:1300万Km2 , 最厚4200m。
角峰
鳍 脊
冰蚀谷 经山谷冰川刨蚀、改造而成的谷地称冰蚀谷。
V形:冰期前的河谷 U型:冰川冰蚀作用后 形成。谷底、谷坡留 有冰川擦痕或磨光面。
冰川擦痕
羊背石 冰川底下的岩石突起部分,因冰川在上面运动而 逐渐侵蚀变成圆顶的小丘。其长轴方向与冰川流动方向一 致。羊背石迎冰面较平坦,光滑,微倾斜;羊背石背冰面 较陡,不平坦,有被拔蚀而形成的阶梯。
2、大气成分变化说 二氧化碳和甲烷(温室气体)的作用:含量少时为冰 期。 火山作用:火山灰遮挡太阳辐射能。 3、洋流变化 4、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导致大陆位置的变化,陆地发生大规模升降, 形成全球规模的山链,引起大洋的多次开合。致使全 球气温显著降低,造成南极大陆四面环洋,水汽补充 充分,提供大量降雪。
搬运特点: ① 机械搬运; ② 搬运力巨大; ③ 搬运过程不损失能量; ④ 无分选; ⑤ 无磨圆。
冰川的搬运方式:载运和推运
搬运物在冰体中部位冠 名不同: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的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19771be1998fcc22bcd10d65.png)
富
士
山
与
雪
线
山谷冰川 与 聚雪盆地
聚雪盆地
积 雪 盆 地 后 壁 的 冰 冻 风 化 现 象
地 形 与 聚 雪
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1.大陆冰川(冰盖、冰盾) —— 分布在两极
1°面积大
特点:
2°冰层厚 3°运动不受地形影响
南极冰盖
北 极 格 陵 兰 冰 盖
冰 川 擦 痕 与 冰 溜 面
冰溜面
冰川擦 痕
冰溜面与冰川擦痕 (意大利)
冰川擦痕(加拿大)
二、冰蚀地貌
冰蚀谷:
直而宽、深而陡的“U”形谷。
挖掘、磨蚀作用使冰床加深加宽,锉磨使冰床 突起的基岩磨平,横剖面“U”形。
冰蚀 “U” 型谷
(瑞士)
冰 蚀 “U” 形 谷
(蒙大拿.美国 )
冰蚀“U”型谷
大陆冰川的冰前
冰川的类型
按冰川发生的形态规模及所处的地形条件分: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2.山岳冰川 —— 高山地区各种形态的冰川
1°规模小
特点:
2°冰层薄 3°分布和运动主要 受地形影响和限制
我国纬度分布最低的山岳冰川 -------- 云南玉龙山 (海拔6000米)
山 谷 冰 川 的 分 布
珠 峰
2.雪线
——终年积雪区的下界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 一般赤道 两极 高度降低。
非洲赤道附近雪线海拔5700——6000米
(2)降水量:雪线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
北冰洋 0米
而在纬度20°~25°地带。 (3) 地形: 陡-雪线高; 缓—雪线低
12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
![12第十二章 冰川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c864c6a6f524ccbff1218478.png)
2
Hale Waihona Puke 冰碛地形终碛堤( ( 1 ) 终碛堤 ( end
moraine) moraine ) : 若 气候变化, 冰川间隙性退缩, 气候变化 , 冰川间隙性退缩 , 可形 成多个平行的终碛堤。 成多个平行的终碛堤。 侧碛堤( moraine) ( 2 ) 侧碛堤 ( lateral moraine ) : 中碛堤( moraine) (3)中碛堤(medial moraine): 当冰川汇合后, 当冰川汇合后 , 侧碛堤汇合于冰川 中部
冰碛物的分选性极差, 冰碛物的分选性极差,冰碛物的粒 径可有巨砾、砾石、乃至砂、粉砂、 径可有巨砾、砾石、乃至砂、粉砂、 粘土等各种级别,而且常是大小混 粘土等各种级别, 杂的, 杂的,但以砾石为主 冰川搬运距离短, 冰川搬运距离短,碎屑物的成分与 冰川发育地带的基岩成分基本一致 多数未经风化 ,砾石多数未经磨圆
冰溜面: 冰溜面 : 磨蚀作用在冰床基岩面上形成的 磨光面 擦痕和 冰溜面上常见擦痕 冰溜面上常见擦痕和刻槽 条痕石: 条痕石 : 冰川砾石可被磨出一或两个磨光 磨光面上有擦痕及刻槽, 面,磨光面上有擦痕及刻槽,称条痕石 羊背石: 冰床上凸起的石质小丘。 羊背石 : 冰床上凸起的石质小丘 。 长轴平 行于冰川流动方向;朝上游方向坡度缓, 行于冰川流动方向;朝上游方向坡度缓,且 发育冰溜面和冰川擦痕; 发育冰溜面和冰川擦痕;朝下游方向坡度陡
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大陆冰川高纬度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 山岳冰川中低纬度高山地区的冰川
山岳冰川按形态分类可分为: 、 山岳冰川按形态分类可分为:1、冰斗冰川 2、悬冰川 按形态分类可分为 、 3、山谷冰川 4、山麓冰川 、 、
二 冰川的流动 运动状态: 冰川是一种固体流, 1 . 运动状态 : 冰川是一种固体流 , 冰川呈块状运 动 运动原因: 2 . 运动原因 : 冰川由于受上层冰的压力和重力作 用而运动 运动速度: 随季度变化; 3 . 运动速度 : 随季度变化 ; 冰川的不同部位运动 速度不同 在横剖面上,中部较两侧快,形成冰舌 在横剖面上,中部较两侧快,形成冰舌 冰川的底部因与基岩的磨擦作用, 冰川的底部因与基岩的磨擦作用 , 运动速度反而下 降 冰舌: 冰舌 : 冰川最前端因中间部分流速快而形成突出的 舌状 冰退:供冰量少于消融量时, 冰退:供冰量少于消融量时,冰川前端发生萎缩 冰进: 冰进:供冰量大于消融量时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
![29冰川及其地质作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8c577910a6f524ccbf85c2.png)
格陵兰冰盖
二、冰川的基本类型
山岳冰川(阿尔卑斯式冰山)
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山区,受地形影响流动在山谷中。规模小,长度 一般为数千米到数十千米,厚度从几百米到近千米较大的山岳冰川可形 成复式山岳冰川,可分为主冰川、支冰川。年流速数米到数十米,进入 消融区融化形成冰碛地貌。
冰斗冰川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三、冰川的运动特征
冰川的运动:
冰川的重要特征是不停 运动,但运动速度非常 缓慢,多数观测点的年 流速只有数米到数十米。
冰川的运动形式主 要有两种: 1)塑性流动 2)基底滑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山谷冰川的主要特征及其沉积物
冰川搬运的特点:
1.被搬运物与冰固结在一起搬运,搬运过 程无分选,绝大部分无摩擦(无磨圆)。 2.山岳冰川搬运距离不长,搬运能力很强,可将直径数十米的巨石运走(称
为漂砾)。大陆冰川范围广,搬运距离长,冰山能将大量粗大碎屑物带入 深海沉积。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六、冰川的沉积作用
冰碛物:被冰川搬运堆积的
终碛侧堤——山谷冰川两侧侧碛 在冰川消融后沉积形成的垅岗状 地形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七、冰川的沉积物及其地貌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 (General Geology)
蛇 形 丘
纹 泥
第12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普通地质学—冰川及其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9deea315727a5e9856a61a4.png)
第十二章冰川及其地质作用陆地上的水体分为液体和固体,所有河流、湖泊及地下水的总量仅占陆地淡水总量15%,其余85%的水以固态的形式构成冰体。
大约十分之一的地球陆地表面被冰川覆盖。
这些陆地上的冰体,在由于地面坡度和冰体厚差异所产生的侧压力的作用下,能产生缓慢地运动。
陆地上终年缓慢流动着的冰体为冰川。
冰川:是在重力和压力的影响下由雪源地向外缓慢移动着的冰体。
第一节冰川的形成与运动一、冰川的形成1、雪线雪线(均衡线):是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的分界线。
冰雪积累区: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冰雪消融区: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
雪线高度在不同地区是不同的,它受到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的影响。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1、气温与H成正比:赤道区H最大;2、降雪量与H成反比:H最大值的地带是南北纬200~300的干燥区;3、地形:陡坡H比缓坡H大,向阳坡H比背阳坡H大。
H:雪线高度2、冰川冰的形成在两极或低纬度的高山地区,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降落,长年累月就聚集而形成终年积雪区的雪原。
刚降落的雪称新雪,其形状多为六角形,充满空气,密度非常小,新雪通过圆化后变成圆的、较致密的颗粒称粒雪。
粒雪在上层雪的重压下发生缓慢的沉降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使其粒雪变成粒雪冰。
粒雪冰进一步受压,排出气泡,就变成浅蓝色的冰川冰。
冰川冰在上部冰雪压力和本身的重力作用下而运动(冰川)。
二、冰川的运动导致冰川运动的主要因素是冰川本身的重力和压力。
取决于冰床坡度的流动,称重力流,多见于山岳冰川;取决于冰面坡度的流动,称压力流,多见于大陆冰川。
冰川有两种运动方式:(1)基底滑动:冰川借助冰与床底岩石界面上融水的滑润和浮托作用,沿冰床向前滑动。
(2)塑性流动:由于冰川自身的压力而导致冰内晶粒发生蠕变,使冰晶向前错位,产生冰川的定向蠕动。
一般情况下,冰川的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代数和。
冰裂缝:由于冰川不同部位的运动速度不同,底部和两侧基岩因摩擦而运动慢;上部和中间运动快,这种差异将导致冰川表面产生冰裂缝。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地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afc1412ba5e9856a5712600f.png)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称为雪线。 雪线高度的影响因素包括:
气温 降雪量
地形
1.雪线高度 2. 气温 3. 降雪量
冰川的形成过程:成冰作用
冰川冰的形态
冰川分区:
二、冰川的运动
内部的形变
在内部压力的作用下,冰晶依次滑动
基底滑动
重力作用下,整个冰川在覆盖在基底岩石上的
一层薄薄的水膜之上向下滑动.
冰斗冰川: 冰体主要部分 在雪线附近的 凹地(冰斗)以 内,溢出部分 较小,主要分 布在降雪较少 的高山地区。
山谷冰 川:冰斗 冰川进一 步扩大后, 注入山谷 形成的冰 川,长度 一般在几 十千米, 形似冰冻 的河流。
平顶冰川 (高原冰 川):多分 布在高山地 区的边缘山 地或高纬度 高原之上, 基本上呈面 状分布,冰 川自中心流 向四周。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300.00
北半球65°太阳辐射变化
2、大气成分:
1.2 1 0.8 0.6 0.4 0.2 0 -0.2 0 -0.4 -0.6 -0.8 -1 50000 100000 150000 200000 250000 300000 350000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冰碛物
冰川沉积的物质称为冰碛物,具有以下特点: 皆有碎屑物组成,多数棱角分明 大小混杂、缺乏分选性,巨大的岩石常和泥质物混合 碎屑无定向排列,扁平和条状石块杂乱分布 无分层现象 角砾表面可能有磨光面或擦痕 含有寒冷气候生物化石或碎屑 沉积的巨大、岩性与附近基岩明 显不同的砾石,称为冰漂砾,固 结冰碛物成为冰碛岩
冰川总是朝着冰雪消融区的方向流动
冰川的运动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12普地冰川
![南京大学_普通地质学_12普地冰川](https://img.taocdn.com/s3/m/0dfc2850a45177232e60a215.png)
如赤道肯尼亚乞力马扎罗山,雪线就高。 b.降雪量:雪量大易成冰川,雪线低。 c.湿度:干燥寒冷的地区雪线较高。 d.地形:平缓处和背阳处积雪易保存,雪线低。
东喜马拉雅山雪线
2.积雪成冰(不是水成冰!)
●需经四个阶段:雪花(Snow flakes)→在静压力
下局部熔融,排掉部分空气,重结晶→变为粒雪 (Grainy snow,白色的压实冰晶0.5-5mm)→再 压实,重结晶长大,进一步排去空气→变为粒状冰 (Grainy ice,乳白色)→重结晶,增粗,变致密 →变为冰川冰(Glacier ice,兰色,比重0.9)。
1. 冰斗冰川: 靠近雪线的凹地、冰坎。 2. 山谷冰川: 冰斗冰川扩大、溢出,顺着山
谷流动。 ●复式山谷冰川:具有多个粒雪盆的山谷冰川 3.平顶冰川(高原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
冰川的过渡类型。 4.山麓冰川: 许多山谷冰川汇合成更广阔的
冰川;由山谷冰川向大陆冰川的过渡类型。
山谷冰川的结构与沉积物模块图
3.冰川搬运与流水搬运的区别 (1)搬运物边角在搬运中难以被改造; (2)大岩块(漂砾 drift boulder)能被带到深海
区沉积。 二、冰川沉积的原因与冰碛物特点 1.冰川沉积的原因:冰融 2.冰川沉积的产物:冰碛物 moraine
3.冰碛物的8特点: a.全是碎屑物质;b.无分 选;c.碎屑排列杂乱;d.不成层;e.磨圆度 差;f.碎屑表面有磨光面和钉子形擦痕; h.SEM下石英颗粒表面有碟形凹坑、贝壳断裂、 平行陡坎;g.内有寒冷型生物化石。
冰雪携带有大量古气候、古环境的信息! 研究冰雪可了解: ● 气候的变化历史(最老冰盖有100万年)。 ● 不同时期大气的气体成分、压实程度、干扰 大气层的因素、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主量、稀土、 微量元素、同位素、温室气体Greenhouse gases、 无机+有机物)与大气化学过程。 ● 人类历史以来的火山活动及其特征(一次大火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搬运物按其在冰体中所处的位置,分为不同类型
(1)表碛 (2) 内碛 (3)底碛 (4)侧碛 (5)中碛
二、冰川的沉积作用与沉积物
引起冰川沉积的原因主要是冰川融化,冰川沉积的 物质叫做冰碛物。
冰川沉积物的特点 1.皆由碎屑物组成 2.缺乏 分选性
3.无定向排列 4.无成层现象 5.绝大部分棱角 鲜明
第十二章 冰川及其抵制作用
冰川是在重力影响下由雪源向外缓慢移动 着的冰体,有固体水库之称。
冰川地质作用是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改变地 球外貌的外力主要地质作用。
第一节 冰川的形成与运动
一. 冰川的形成 1.雪线 常年积雪的下界
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1)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 2)降雪量雪线高度与降雪量成反比。雪线最
一.冰川作用 气候寒冷时期,冰川大规模前进,冰雪覆 盖的面积迅速扩大,称为冰川作用.
冰川作用发生时期称为冰期.气候温暖时 期,冰川面积缩小称为间冰期. 确定古代冰期存在的直接证据是冰川擦痕.
二 冰川作用的影响 冰川的大规模进退可以引起一系列地质作用 1地壳均衡调整 2海平面变化 3水系和水纹条件改造 4生物变化 三 冰川作用的原因 1天文变化 2洋流变化 3大气成分变化
高的位置在南北纬20—30度的地带。 3)地形 2.成冰作用
1)冰川在雪线以上的部分称为冰川的积累区 在雪线一下的地区称为冰川的消融区。
2)温带高山地区的冰川积累区称为粒雪盆。 3)如果冰川的积累量和消融量相等,冰川前
缘就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积累和消融的 对比关系称为冰川的物质平衡。
二、冰川的运动引起冰川运动的因素
第二节 冰川见于格陵兰和南极大陆
二. 山岳冰川又称阿尔卑斯式冰川,按其发
育规模及形态可分为:
1.冰斗冰川
2 .山谷冰川
3 .平顶冰川 4 .山麓冰川
第三节 冰川的剥蚀作用
冰川的剥蚀作用包括
1 . 挖掘作用:冰川将冰床底部及两侧基岩破碎,并将 破碎物崛起带走.
2 . 磨蚀作用: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石在运动 中,象磋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着谷底及两侧的 基岩,其本身也同时被磨损.
6.有的角砾表面有磨光面或冰擦痕. 7.含有适应气候寒冷的生物化石
第五节 冰水沉积物及其地貌
冰雪融化形成的水称为冰水,由冰水搬运和 堆积的沉积物称为冰水沉积物。
一.冰水扇 冰体前缘呈扇形分布的冰水沉积体
二.纹泥又称季候泥, 记载着沉积物形成的年龄
三.蛇形丘 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作用地区
第六节 冰川作用及其原因
二.冰蚀地貌 1. 冰斗
雪线附近的围椅状的半圆形洼地 是冰斗冰川的 原地.古冰斗的高度标志着雪线的大致高度 2 . 角峰 3 . 冰蚀谷 冰川刨蚀作用而形成的谷地. 4 . 羊背石
第四节 冰川的搬运作用与磨蚀作用
一、冰川的搬运作用
1 冰川将刨蚀的产物以及坠落冰面的风化产物一并冻 结于冰体之中,像传送带一样,将它带到冰川的前端,称 为冰川的搬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