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1课时作业2:第13课 辛亥革命练习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辛亥革命
1.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
() A.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B.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
C.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
D.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
『答案』 B
『解析』A项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之前发动了不止一次的武装起义,排除A。
C项第一次反清起义不准确,比如太平天国起义。
D项错在广泛响应和支持。
B项体现了一破一立,故选择B。
2.《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C.《辛丑条约》的签订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的签订和辛亥革命
『答案』 D
『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希望以此来挽救民族的危亡。
3.中国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是
()
A.《人权宣言》B.《资政新篇》
C.《共同纲领》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故选D项。
《资政新篇》中国近代第一个资本主义方案。
4.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
() A.临时政府是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的
B.《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宪法
C.《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临时政府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C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美国式”体制的含义。
美国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三权分立。
A项不符合史实。
B项非美国特性,D 项与美国无关。
5.“我们生在中国,实为幸福。
各国贤豪皆羡慕此英雄用武之地,而不可行。
我们生在中国,正是英雄用武之时,反而都是沉沉默默,让异族儿据我上游,而不知利用此一片好山河,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从孙中山先生的这段演讲可以看出其革命的核心目的
() A.推翻满清贵族统治
B.结束帝国主义压迫
C.建立独立富强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D.联俄联共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 C
『解析』从材料中“鼓吹民族主义,建一头等民主大共和国,以执全球的牛耳,实为可叹!”可以看出,孙中山革命的核心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6.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革命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
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
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它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并被奉若神明的君主专制制度,破天荒地宣布了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从而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其政治意义是决不能低估的。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材料二辛亥革命后,某人翻译一本书名叫《平民政治》,但现在却准备易名为《共和政治》后再出版。
《国粹学报》过去一段时间销路不畅,但最近改名《共和杂志》,重新变得抢手。
——摘编自徐兆玮《棣秋馆日记》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守兵当值的,到时照常上衙门听候差遣。
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衙门前钟鼓楼每到晚上仍有三五个吹鼓手奏乐……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1)材料一是从什么角度评价辛亥革命的?据此指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历史功
绩。
(2)归纳材料二两段材料关于辛亥革命影响的不同看法,对此应如何理解?你
认为在研究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
『答案』(1)角度:政治意义(民主政治)。
功绩: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扫清了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障碍,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不同看法:第一段材料反映出民国初期共和观念风行,反映的现象主要发
生在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中;第二段材料反映出辛亥革命并未带来什么变化,反映的现象主要发生在偏远县城的普通民众中。
理解:辛亥革命具有不彻底性,其影响在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中是不一样的,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
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
注意:全方位占有和分析材料,不能以偏概全。
『解析』第(1)问,“角度”依据材料判断;其“功绩”结合材料的角度迁移辛亥革命的功绩作答。
第(2)问,“看法”从材料中分别指出,结合当时社会环境进行理解;其注意研究的角度从看待历史的正确方法角度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