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自卫反击战.ppt

合集下载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简述

中印边境⾃卫反击战简述中印边境⾃卫反击战简述发⽣在60年代初的中印边境⾃卫反击战以印度军队的惨败⽽告终。

此战发⽣在中国与美苏交恶,国家经济情况极度困难,台湾国民党残匪疯狂反扑,西藏农奴主叛乱和新疆暴乱时期。

虽然反击作战仅改善了西段边境态势,没有乘胜收复全部争议地区,但是粉碎了印度的“北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四⼗年的和平局⾯,超过当时“⼀场胜仗管30年”的估计。

更粉碎了超级⼤国利⽤印度牵制中国的美梦。

中印边境的战区地处青藏⾼原边缘地带,海拔⼀般在4500—5000⽶以上;⾼寒,零下30度以下;缺氧,⼈的体能仅相当于平地的40-50%,⾏军速度和负重能⼒要低⼀半,登⼭速度每⼩时100⽶左右;道路稀少;⽓候恶劣,多雪崩、泥⽯流,对作战⾏动和后勤保障有很⼤影响。

每年仅9⽉—11⽉间适合进⾏⼤规模作战⾏动。

由于战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其他因素限制(印度空军因顾虑中国空军轰炸印度城市⽽没有出动,中国⼼脏地区离战区在印度空军打击范围之外,这是中国地理上的优势)作战任务主要由步兵担任,因此轻武器的作⽤就显得特别突出。

本⽂着重从轻武器和直接配属步兵分队的武器的⾓度,回顾当时的历史,总结双⽅的经验和教训。

武器性能对⽐弹药中⽅步兵连主要使⽤56式7.62*39mm⼝径弹(仿前苏联M43弹),是前苏联参考了德国的突击步枪弹,于⼆战末期研制成功的。

配⽤56系列半⾃动步枪、冲锋枪、班⽤机枪。

有普通弹,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曳光弹等弹种。

印军步兵连主要使⽤英国0.303in步枪弹,⼜名7.7*56mm R步枪弹或MK VII式7.7mm弹。

此弹1889年研制成功,是英联邦制式弹,20世纪60年代被北约弹代替。

配⽤李·恩菲尔德步枪,布伦轻机枪和维克斯重机枪。

有普通、重弹、穿甲、曳光、燃烧、爆炸等弹种,最早的达姆弹就是⽤这种弹改进的。

其普通弹采⽤尖头,铅铝复合结构,瓶型铜壳,有凸缘。

其B6燃烧弹装有硝酸钡,RTS1爆炸弹装有硝化⽢油和黄磷。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毛泽东:对印军的入侵,决不退让!

高原之战:1962年对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毛泽东:对印军的入
侵,决不退让!
尹家民;李达南
【期刊名称】《中国故事》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为促使中印边界问题求得公平合理的解决,在中印边境地区进行的正义战争。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习惯上分为东、中、西三段,整个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

但是,根据双方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线。

【总页数】11页(P4-14)
【作者】尹家民;李达南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19.13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决策中印边界之战前后
2.毛泽东决策中印边界之战前后
3.毛泽东决策对印自卫反击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姓名:学号:班级:这是一段已经尘封了很久的历史,印度人不想提起,我们中国人也更不想提起,但历史终归是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的。

三十六年前,在中国的西部边疆曾一度狼烟四起,警报频传。

印度政府置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于不顾,悍然对中国西部边界发动大规模蚕食和全面进攻。

中国人民在一再忍让和警告无效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一场短促而有限的自卫反击作战,捍卫了祖国的西部边疆,保持了中印边界几十年的相对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建立和发展与印度的友好合作关系作为睦邻友好的重点。

但就是中印关系最友好的年月里,印度政府也采取了许多很不友好的举动。

1951年,印度乘中国抗美援朝,无暇西顾之机,抢占了中印边境东段“麦克马洪线”以南的9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接着又占领了边境中段部分中国领土。

从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出发,毛泽东和中国政府对印度的寻衅滋事一直保持克制和忍让的态度。

1959年前,毛泽东多次向印度政府诚恳提出,中印两国是朋友,中印之间即使吵架,也是朋友之间的吵架,中国不会将印度作为敌人。

1959年5月13日,毛泽东又在中国外交部关于印度外交部外事秘书谈话的答复稿上亲笔加写了一大段话。

他推心置腹地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美帝国主义在台湾、在南朝鲜、在日本、在菲律宾,都有很多的军事基地,都是针对中国的。

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不在东南亚及南亚的一切国家。

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西藏叛乱的平定和进行民主改革,丝毫也不会威胁印度。

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这段话,通过中国驻印大使潘自力转达给了印度方面,坚定、坦率而又友好地向印度表明了中国的立场。

毛泽东公开将中国的“底”告诉了印度,可惜的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印度当局对这些好言相劝置若罔闻,我行我素,在边境上一段暂时沉寂后,又变本加厉地开始了新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电子教案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电子教案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 个真实战例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8个真实战例战例1西山口一邦迪拉反击战中,我某部9连副班长庞国兴,在和主力失散的情况下,和另外3名战士自动组成战斗小组,使用2支56式冲锋枪和2支56式半自动步枪,深入印军纵深7.5千米,多次主动向敌人优势兵力发起冲击,占领两个炮兵阵地,缴获7门87.6毫米加农榴弹炮,后又配合主力部队缴获另外8门。

战例2印军第7旅第9旁遮普联队的一个巡逻队遭到攻击时,乔杜里少校向他的旅长达尔维将军请求火力支援,结果在距离1500米以外二线阵地上的达尔维拒绝开火,一个奇怪的理由是看不清目标和事先未曾标定距离。

其实,是达尔维顾虑我军迫击炮的轰击。

战例3西山口主阵地上印军三挺重机枪火力配备很内行,中间一挺靠前,左右两挺靠后,这样即可以互相支援,又不会被一下子全消灭。

曾把我军某团前指压制在一个巨石后面(幸亏印军没有用迫击炮打几下),该团一个平时号称“十发十中”的75炮班在1000米外对故重机枪射击,由于测距不准(75毫米无后坐力炮在远距离射击时,准确测距非常关键,尤其是山地,很容易误判),三发不中,最后班长爬上去用手榴弹炸掉了前面的重机枪.但是我军一个连遭到印军另外2挺机枪的侧射,向敌冲击的三个排全部伤亡。

战例4在多龙桥战斗中,印军马德拉斯联队第1营(欠第4连)从邦迪拉逃跑,于11月21日10时到过多龙桥,多龙桥东南700米有我军某营部和1个步兵班(5人)、1个82迫击炮排(15人,3门炮)以及1个重机枪班(7人),其余部队在3千米外•该营发现敌人后,派指导员王文保、副连长史洪信、班长冯长喜(携带冲锋枪1支,半自动2支)直插桥南堵截过桥的印军;另派5人从北侧山腰迂回印军侧后;又派炮手4人沿公路由西向东侧击印军:82迫击炮和重机枪在营指占领阵地向印军开火。

10时12分战斗打响,又有炊事班等7人闻声赶来加入桥头战斗,我军首先歼灭已过桥的印军34人,控制了多龙桥.后通过俘虏喊话,迫使其余印军投降,此战我军56人(伤3人)共歼灭印军241人(击毙35人,俘88人,投降118 人)。

对越自卫反击战-37页PPT资料

对越自卫反击战-37页PPT资料
被评为”特级战斗英 雄“
在79年奔赴对越反击战前线 前,两名新兵约定:谁活下 来,就一定把对方骸骨带回 中国。三十年后,当人们渐 渐遗忘这场战争时,幸存的 退役老兵艰难踏上了寻找战 友遗骸的旅程 1月15日,广西宁明,郭益 民面对李保良的衣冠冢,再 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伏 在地上痛哭。这个对越自卫 反击战中的老兵,用30年的 寻找,上演了现实版的《集 结号》故事。。
历史背景
1979年2月17日凌晨5时,至少30个师的中国 军队迅速越过中越边境,与躲藏在防御工事 后、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越军展开激烈交战。 中国是在越南刻意恶化双边关系、不断在边 境挑衅后发起进攻的。解放军的任务是通过 教训越南,使其收敛扩张势头,客观上支援 正遭受越南侵略的柬埔寨。
战争起因
对于本次战争的起因,中国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称:“越南政权三番四次挑起边界事端,严重地骚 扰了中国边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方一再发 出警告,越方却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中国政府在 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发动边界自卫反击战,对 越南实行惩罚。”而越南的河内之声广播电台,则 指责“北京扩张主义集团”,表示:“北寇(指位 于越南北方的中国)妄图侵占邻邦的领土,以遂其 称霸亚洲的狂妄野心,(越南共产党)党中央和政 府号召全体军民再次奋起反抗外族侵略。”
牺牲在老山主峰的战士,军旗却没有倒下——他叫 张大权
老山战斗中牺牲在一起的解放军战 士
在老山排雷的我军士兵,出现了人 肉排雷的壮举
这位上海来的战士,临刑前誓死不屈
光荣弹
光荣弹,是指在老 山前线的前沿阵地 上的战友们,临上 阵地时,为了在战 斗中特别情况下不 当俘虏,而采取的 一种应急性的措施。 指战友们即将光荣 牺牲的意思。引深 意义为:战友们当走 上阵地的时候,就 已经作出了即将牺 牲的思想准备。

对越自卫反击战-PPT课件

对越自卫反击战-PPT课件
对越自卫反击战是中国与越南之间于1979年至1989年期间发生的一场边境军事冲突。战争背景复杂,涉及中苏交恶、中美建交以及越南的反华政策等多重因素。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3月16日全部撤回国内,完成作战任务。此后,中越边境地区又相继爆发了多次战斗,包括收复扣林山、法卡山、老山、者阴山等战役。这场战争对中国和越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达到了预期的作战目的,打乱了苏联和越南的战略部署,保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促进了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而越南方面则国力遭到了长期消耗和破坏,最史课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它对中国和越南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的历史意义。

中印边境问题争端ppt课件

中印边境问题争端ppt课件
军事冲突风险增加
中印之间的争端可能引发军事冲突,使得地区安全形势 严峻。
01
恐怖主义活动增加
中印之间的争端可能引发恐怖主义活 动,使得地区的安全受到更大的威胁 。
02
03
战略平衡被打破
中印之间的争端可能改变地区的战略 平衡,使得该地区的国家之间的关系 变得紧张。
04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干预
国际社会对中印边境问题的态度
详细描述
国际法对于领土争端的解决机制并不完善,且执行力度也存在很大问题。此外,中印两国在国际法方 面的合作程度也有限,因此通过国际法律途径解决的可能性不大。
地区安全形势对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影响
总结词
地区安全形势对解决中印边境问题具有重 要影响。
VS
详细描述
中印两国都是地区大国,边境地区的稳定 与否直接关系到两国和地区的整体安全。 如果边境地区发生冲突或局势紧张,将对 两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产生不利影 响。因此,两国需要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的大背景下,寻求妥善解决边境问题的途 径。
06
结论与思考
中印边境问题对地区安全的影响将持续存在
地区安全形势严峻
中印两国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和紧张局势 ,对整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产生了重大影 响。这种紧张局势可能会持续存在,并对 两国和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长期军事对峙的风险
中印两国在边境地区的军事对峙可能会导 致长期军事冲突的风险。这种冲突将对两 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并可能对整个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
中印边界纠纷是英国殖民主义的遗 产,是历史遗留问题。
中印两国的关系历史
01
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正 式建立外交关系。
02

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

印反击(11月16日至21日)面对印军的再次武装入侵,中央军委即令西藏、新疆边防部队继续分别在东段、西段反击入侵印军。

东段,西藏军区前指指挥8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的兵力,向达旺河以南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为加强东段东部地区作战的指挥,决定组成昌都地区分前指(即丁指),由军长丁盛、副军长韦统泰、军副政委钟池、政治部主任蓝亦农、昌都军分区司令员宏晋武组成,指挥4个团的兵力,向瓦弄地区反击西藏山南、林芝分区部队,在东段中部地区反击,以配合主要方向作战。

西段,新疆军区前指指挥1个团的主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反击战。

这个地方靠近不丹王国,印军沿公路摆成南北一条“长蛇”,布势特点正如刘伯承元帅所概括的,是“钢头、锡尾、背紧、腹松”。

据此,西藏边防部队以2个多团从正面攻击西山口,打敌之“头”;以3个多团从敌两翼夹击申隔宗、略马东、击敌之“背”,剖敌之“腹”;以2个团实施迂回,直插德让宗、邦迪拉之间,切敌之“尾”,形成对西山口、德让宗地区之敌多路向正合击,将其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参战各部于11月10日至15日分别向指定位置开进,至17日,先后与印军警戒,侦察分队接触,但印军未发觉我军企图。

17日晚,我迂回部队在登班击溃印军1个营,切断了德让宗——邦迪拉公路。

此时印军才发觉我军已多路逼近,彼处于不利地位,遂于18日晨全线撤逃,但还陷于我军合围之中。

18日晨,我军发起总攻在激战中,副班长庞国兴为追歼股溃逃印军与连队失去了联系,深入印军纵深地区15公里,作战5次,攻占2个炮兵阵地,击毙7个印军士兵,缴获7门火炮和2台汽车。

战后庞国兴被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当日我军占领西山口、申隔宗、德让宗、歼来印军一部,一部溃逃,其四师战术司令部率直属部队乘我军未截断通往打陇宗道路的空隙逃脱。

19日,我军占领邦边拉,并于略马东地区围歼印军近千人。

随即我军主力便在西山口——邦迪拉地区展开搜剿,一部向南追击,于21日进占吉莫山口、比里山口、鹰窠山口一线。

中印边境冲突(课件)

中印边境冲突(课件)

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来说,一 个国家想要工业化转型成功,一个 强大的威权政府也是基本前提。
要想破解这种困境,印度 就必须改革政治制度,大力推 动中央集权。
但如果真这么干,那就意 味着印度整个政治乃至社会架 构都必须推倒重来。
印度之前的改革大多都是小打 小闹,无法成功——关键就在于, 过于超前的民主体制,决定了其很 难涌现出一个强势政府。
3.想要腾飞的大象
莫迪的出现, 在某种程度上打破 了这种桎梏。莫迪 成功的将自己拱上 神坛,装扮成国家 民族的救星,甚至 是印度崛起的希望 所系。
所以莫迪 的力量来源, 也并不是体制, 而完全是构筑 在民众对他的 高度情感认同、 和个人崇拜基 础上。
3.想要腾飞的大象
小结:
现如今,印度又一次的站在 了腾飞的面。
中国到2006年为止, 跟14个陆地邻国中的 12个签订了边界正式 协定。
4.战略设想中的边境对峙
莫迪的威望,主要 是基于两面大旗— —民族(宗教)主 义和改革。
2002年古吉拉特邦 骚乱中,莫迪一手 主导了对穆斯林的 大屠杀。 通过大刀阔斧的改 革,取得了全国瞩 目的高速经济增长。
4.战略设想中的边境对峙
1.中国的主要对手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无非是解 决政治问题不得已的手段,其最终目的 是为政治战略服务的
当今在关系到中国国运的最重大的战 略关系中,居首位是中美关系,这是没有什 么可以质疑的。
其实,印度在关系到中 国国运的最重大的战略关系 中实际居排行第二的位置。
1.中国的主要对手
1.政治上
印度在国际政
莫迪的力量来源, 也并不是体制,而 完全是构筑在民意, 构筑在民众对他的 高度情感认同、乃 至个人崇拜基础上
02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1963年3月1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发表声明说:“一九六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国政府为了扭转中印边境武装冲突的严重局势,并促进中印双方通过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发表声明,宣称采取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和设立民政检查站等三项措施。

”“在我边防部队完成了他们的后撤计划以后,为了保证中印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持边境的秩序,我国政府已经指示西藏和新疆地方当局在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七日实际控制线我国一边二十公里地区内的若干地点设立民政检查站。

”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说:“对于实际控制线我国一边二十公里地区内中印双方对停火安排存在争议的四个地区,即东段的扯东地区和朗久、中段的乌热、西段印度曾经设立四十三个军事据点和我国为了抵御印度入侵而增设边防哨所的地区,我国政府为了响应科伦坡会议的号召,决定把他们空出来,在我边防部队后撤以后,也不设立民政检查站。

”1963年3月2日,中国外交部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通报中国边防部队已于1963年2月28日完成了全线后撤计划和在中国一侧20公里地区内设立民政检查站的数目、位置。

照会最后说:“必须强调指出,以上各民政检查站没有一个是设在中印双方在停火安排中有争议的四个地区的”。

1963年6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又照会印度驻华大使馆,严正驳斥印度政府在3月9日来照中就中国在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自己一边设立民政检查站一事颠倒是非的无理立场。

照会说:“中国政府从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中国一边二十公里的地区内撤出自己的边防部队,只在那里设立了二十六个民政检查站;对于非军事区内中印双方在停火安排中有争议的地区,中国政府甚至连民政检查站也不设立,而把它们完全空了出来。

这是中国政府为了稳定停火、脱离接触和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同时也是为了响应科伦坡会议的和平号召,所作的又一次重大努力。

但是,印度政府的来照却把中国采取这种和解措施说成是完全无视科伦坡建议,是使科伦坡会议国家的努力没有成功的原因。

中央党校中印自卫反击战对青少年宣讲材料

中央党校中印自卫反击战对青少年宣讲材料

中央党校中印自卫反击战对青少年宣讲材料这是关于中印自卫反击战最有深度的分析(宣讲材料)前两天我们用两篇文从战略上把朝鲜战争给大家普及了一下,解决了很多人的困惑。

也有一些朋友在后台留言说还想要系统的了解下越南战争和中印战争。

事实上,关于越南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和对印自卫反击战,我们以前也给大家转发过。

但是由于间隔的时间比较长了,很多新关注的朋友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今天再给大家转发下对印自卫反击战。

至于越南战争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略问题比较敏感,暂时还不适合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文中的最后面点击相关图片查看。

关于藏南问题,我们很多人都是念念不忘的,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从地缘政治上说说藏南问题。

这篇文可能有人看过,但是未必能看的很明白,今天我就将该文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同时配上更加清晰的图片。

先要说藏南其实谈不上放弃,如果一定要说放弃的话那就是毛主席放弃的:1962年11月前线战斗大获全胜,以至于到印度报道的西方记者都说“只要一两个师的中国军队,就足以横扫印度全境”之际,毛主席却断然下令回师,甚至一直撤退到了战前实际控制线以北20公里,留下了一场“让全世界目瞪口呆的胜利”。

在军事层面,藏南早在1962年就已经被“放弃”了;在外交层面,多年来关于藏南,中方的谈判立场是很清楚的,那就是以实际控制线为准划定永久边界。

按照这个原则,由于早在1962年就在军事上“放弃”了藏南,一旦印度接受这一主张,藏南在军事外交法理上均会被彻底“放弃”。

当然中方的谈判立场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印度必须承认中国对阿克塞钦的主权,而由于下面将要说到的因素这对于印度并不是那么简单。

这里我们要特别说明一下:原本阿克赛钦是属于克什米尔地区,并不属于中国(当然宣传上,那个必须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了克什米尔斗了很多年,而当时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共同对付印度的,所以巴基斯坦承认了中国对阿克赛钦的所有权,而阿克赛钦是新疆和西藏唯一的通道。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

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印自卫反击战1962年10月至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驻西藏、新疆边防部队对入侵中国边境地区的印度军队的反击作战。

中国伺印度接壤的边界线(传统习惯线)共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西段北起喀喇昆仑山口,南至西藏阿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拉达克和印度喜马偕尔邦三地交界处;从这个交界处到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的交界处为中段;东段西起中国、印度、不丹三国交界处,大体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接线而行,东到中国、印度、缅甸三国交界处。

1951年至1953年,印度军队越过中印边境东段,侵占传统习惯边界线以北、英国殖民者1914年非法所划、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

此后更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侵犯。

在中段和西段,印军也侵占了巨哇、曲惹、什布奇山口、波林三多、香扎和拉不底以及巴里斯等部分中国领土。

1959年人民解放军取得西藏平叛的胜利后,印度政府公开向中国提出将东段9万平方公里和西段3.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划归印度的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拒绝。

印度军队遂在东段朗久地区和西段空喀山口袭击中国边防人员,挑起边境武装冲突。

中国政府多次提出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而不应诉诸武力。

1960年4月,中国总理周恩来亲赴印度,为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但未能得到印度政府的响应。

从1962年6月起,印度军队向中国推行“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进行武装挑衅。

中国政府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但印度政府视中国军队的忍让为软弱可欺,从1961年特别是1962年4月起,印度军队大肆蚕食中国领土,至9月份,仅在西段中国境内就设立据点43个。

9月下旬,印军对驻防西藏山南择挠桥、扯冬等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射击,打死打伤中国官兵47人。

10月20日,印度政府命令印度军队在东段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克节朗地区中国边防部队发起攻击,10月10日,向东段的中国尺冬哨所攻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