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丝竹音乐漫谈与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南丝竹音乐漫谈与探析
作者:李阳
来源:《大观》2015年第12期
摘要:“江南丝竹”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江、浙、沪地区的民间重要乐种。丝竹音乐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与江南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富饶美丽、人流物转的繁华历史相印成辉,成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江南丝竹”;传统音乐;传承发展;新观念;创作交流
“江南丝竹”是起源于江苏苏州地区、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和上海一带的中国民族器乐合奏形式。据考证,这样的形式发源于明代的苏州地区,清咸丰庚申年(1860)开始流传于民间,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发展成为江、浙、沪地区的民间重要乐种。“江南丝竹”在合奏时,每件乐器既有富鲜明个性又互相和谐,使用恰当的演奏手法加花变奏,很能表现出演奏者的默契和智慧。来自社会各阶层中的丝竹乐爱好者除了在业余之暇奏丝弄竹以自娱自乐外,还常常让这样的演奏形式出现在交友聚会、婚丧喜庆等场合的演出中。虽然来自于民间,但所演奏的乐曲风格优雅华丽,曲调流畅委婉,反映出了江南人细腻含蓄,勤劳朴实的性格特色,与江南人文荟萃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富饶美丽、人流物转的繁华历史相印成辉,成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部分。
中国的传统音乐依据其材质的特点可归为八大类:“金,石,丝,竹,土,木,革,匏”,称为八音。而其中以丝,竹为材料的乐器最为流行,如:琴,筝,瑟,阮,(唐以后,又有琵琶,二胡),笛,箫,笙,管等。所以,从广义来说,传统的中国音乐就是丝竹音乐。因为弹拨乐器,弦乐器的弦在古代是以丝来制作,而管乐器一般以竹子为材料制作而成,所以凡以这些材料做成的乐器演奏的音乐,我们都可以称为丝竹音乐。然而,今天我们所谈论的丝竹乐,通常是指流行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的民间音乐,我们把它称为“江南丝竹”。
一、江南丝竹的溯源
“江南丝竹”在演奏时,编制少则二、三人,多则十来个人。“江南丝竹”以其清新、自然,流畅、华丽的风格特点为老百姓喜爱。“江南丝竹”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基本编制,如:二胡、琵琶、扬琴、三弦、笛、笙、箫等。为什么把这样一种音乐样式称之为江南丝竹?清道光《嘉兴府志》记有:“采苏杭之丝,截洞庭秀竹,变吴越佳音,集弦索精粹,江南有丝竹也。”在文中就已涉及“江南丝竹”这一概念了。但是作为器乐乐种的名称,大概要到20世纪50年代才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江南丝竹音乐上采用中国传统支声复调的织体手法,以单旋律为主,不同乐器按各自特点自由加花,变奏,既富有个性,且又相互和谐。与西洋古典音乐的和声,功能性的行进手法相比,“江南丝竹”音乐于偶然中尽得中国艺术自然渐变,中和之灵
魂。“江南丝竹”的名曲包括:欢乐歌,行街,云庆,三六,四合如意,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号称八大名曲。
二、江南丝竹与昆曲及十番锣鼓的渊源
江南丝竹和昆曲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从地域情况来看,它们几乎在同一个地方诞生,流传。昆曲的发源地在今天上海的郊区昆山,而江南丝竹则发源,流行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一带。从演奏乐器来看,昆曲与江南丝竹用的乐器几乎完全一样,只不过昆曲中,以笛子为领奏,主奏乐器有弦子,鼓等,而江南丝竹则以笛子、二胡共为领奏,主奏乐器。有一说江南丝竹脱胎于昆曲。江南丝竹与昆曲相同的乐曲确有一些,比如《老八板》《柳树青娘》等,然而江南丝竹中最为著名的八大名曲却与昆曲曲牌没有关联。再有昆曲与江南丝竹产生的年代不同,昆曲诞生于明代,以当时流行的昆山腔和弋阳腔为唱腔的主要来源。而江南丝竹则源于清末,民初。且音乐的风格是以上海附近的民间音乐,小调为来源。从风格上来讲,昆曲音乐典雅,隽咏,具有古典音乐美。而江南丝竹则悠然自得,自然、流畅,更趋民间音乐的朴素。一雅一俗是昆曲和丝竹最大的不同。从音乐演奏上讲,昆曲音乐以笛子为领奏,主奏乐器,其他乐器则基本上根据笛子的变化而变化,起着辅助的作用。而江南丝竹中,笛子,二胡皆为领奏,主奏乐器,加上其他乐器如琵琶,扬琴都有各自的加花特点。笛子与其他乐器是相辅相成,互为衬托的关系。从演奏技术上讲,昆曲音乐中,笛子多用“叠音”,以突出昆曲典雅的风格,而丝竹中则多用“打音”“透音”来使音乐更加柔美,流畅。若要进一步阐明江南丝竹乐的曲目源头,还需谈谈十番锣鼓。十番锣鼓为明代流传于吴地(江苏宜兴一带)的丝竹锣鼓乐种,又称“十不闲”,“十样景”。据文献推论,初始为鼓吹乐-“军中乐”的十番锣鼓,在万历年间与为昆曲伴奏的“吴中弦索”同盛与江南,收弦索影响,后又加入弦子与箫管,粗具丝竹锣鼓形态。清代中叶,十番锣鼓已出现粗细之分,标志着这一乐种开始丝竹化。在历史演变过程中,丝竹锣鼓逐渐去除打击乐器,形成丝竹器乐合奏。19世纪中叶,江南地区以苏州;无锡一带为经济文化中心,而这些地区普遍流行的器乐合奏形式便是十番锣鼓。当时流行的套曲《锣鼓四合》与后来的丝竹名曲《四合如意》存在着源流关系。以此推证江南丝竹源于十番锣鼓。
应该说江南丝竹乐仔初步成形时期,曾受到江南各地多种音乐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很难将江南丝竹的源头归纳为某个时期的某一种音乐形式,江南丝竹乐应该是在多种音乐形式影响下逐步演变而成的。
三、江苏江南丝竹的现状及代表音乐家的传承
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江苏“江南丝竹”的代表人物甘涛先生是江苏老一辈的民族音乐教育家、演奏家,他有过真正身处“江南丝竹”研究和演奏环境的经历,于1995年过世。生前他对江南丝竹有着深入的研究,制定了很多“江南丝竹”权威性版本,亲自传授濒临失传的演奏技艺,与上海、浙江的老一辈民族音乐家、“江南丝竹”演奏家陆春龄、马圣龙、周浩、周惠、
沈凤泉、周大风等并驾齐驱,为“江南丝竹”在江、浙、沪及全国各地的流传、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甘涛先生生前曾多次指导江苏省民族乐团“江南丝竹”小组,为该团演奏、研究、传承和保留江南丝竹作品和演奏等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外,江苏民族乐团“江南丝竹”小组的老演奏家杨霞歧、金坤林、陈盘寿等人早年皆是苏州、无锡等地的民间乐社的丝竹演奏家,他们对“江南丝竹”也有着较深的研究和较高的演奏水平。他们虽已退休,但他们以前和今后在江苏省民族乐团“江南丝竹”的演奏、研究、传承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民族乐团艺术总监、著名二胡演奏家朱昌耀是目前江苏为数不多曾师从甘涛先生研究“江南丝竹”演奏多年的中年演奏家。多年对“江南丝竹”作品和演奏技艺的研究使得朱昌耀的演奏和创作极具反映具有江南地域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的风格,使得江苏省在历届全国民族器乐演奏和创作比赛中以鲜明的特征取得好的成绩,并以这样的风格赢得了江苏作为民乐大省在全国应有的地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人们对通过淡雅清新、充满浓郁江南风味的音乐来感受江南历史文化底蕴的不多;民间“江南丝竹”团体基本无法生存;职业民族乐团附有“江南丝竹”小组的寥寥无几;年轻听众对“江南丝竹”的了解不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人们逐步忘记了曾经辉煌过的这一民族音乐表演形式。听众对江南丝竹的了解不多,专业作曲家对江南丝竹新作品的创作兴趣不高,难得举办的江南丝竹邀请赛响应者也不多。所以,对“江南丝竹”的历史价值的认识和对“江南丝竹” 目前的生存状况担忧值得关注。
四、关于发展江南丝竹的思考及几点建议
发展江南丝竹,我们也是应该知难而进,需要观念更新、头脑清醒、科学思考,仔细分析问题、扎扎实实地解决理念、创作、队伍、活动、研究和评论等方面的问题。
(一)树立新时期江南丝竹发展的新观念。总的来说,要解放思想,解除束缚,放开手脚,大力发展。江南丝竹的传统演奏场合,似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纯自娱自乐。饭后茶余,相约几个乐人凑在一起,奏上几首乐曲。这些人员和练习的时间都比较固定,还往往是边练习,边琢磨,新的演奏手法和编配方法,这样不光是手法研究,而且往往新的作品也从中诞生;二是纯粹属于演出性质。随着场地、环境和演奏目的性不同,演奏心理也有着相应的改变,但比较高雅的便是相约自练,那时候,确实是一种心灵交流和从中得到性情陶冶。但在现今社会,不管什么场合环境,演奏江南丝竹,都是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必将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的。
在大胆开拓方面,除了要大胆创作新的乐曲、新的表演形式和改革演出演奏运行机制等方面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民间乐曲、戏曲音乐、曲艺音乐等,进行适当的改编和改革,把它们“江南丝竹化”,然后归入到江南丝竹来。人民群众是我们队伍的基础,无论曲调及其创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