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师教育理念特点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但要使教材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头脑,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对正确观点的接受。
教学中不能把既定的理论观点生硬直白告诉学生,要把思想价值观念的教育渗透在教学的知识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中,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在大学校园生活的引导中。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理念的有效途径
如上述,要树立新理念,广大理论教育者必须积极探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笔者认为具体的途径应是:
(一)不断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我们应清醒看到,广大教师面临着价值观念多元化、信息传播手段迅猛发展、国内社会结构变革、一些大学生不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心理、生理反应等诸多挑战。
此外教师还面临把教材有效转换的问题。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由国内知名学者统编,中央审定,教材充分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但从根本上说,教材是统领,教师是关键。
教师讲课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科学安排教学环节和设置教学体系。
这都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强烈的创新精神、良好的自身道德风范。
为此,要注重教师自身政治、业务等素质的提高。
首先,各高校应当不断改革与完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加强自身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一个政策宽松、学风优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软环境”;要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长的氛围;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学术交流、社会实践、教师的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性支持。
其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规律深入探索,形成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最后,教师要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学习问题,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心理压力,做到既教育人、引导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尝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如:课堂讲授、师生讨论、学生演讲、案例教学、辩论赛、校友访谈、社会调查、心理游戏、爱国主义影片观摩、校园DV创作、网络讨论、课前新闻发布、社会实践等十余种课堂教学方法。
把这些教学方法穿插各课程其中,广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
课堂讲述要生动有趣,学生乐于接受,入耳入心入脑,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参与性
考核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用考试来检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只能采取全面综合的方式评价,评价的方式应重在引导学生、激励学生,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
考核的方式可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可由:论文、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出勤、作业、社会实践(调查)等多项组成。
总之,一套行之有效、灵活宽松的考核方式有助于减轻学生压力,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问题。
综上所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广大教师只有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才能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责任编辑:刘向宏)美国教师教育理念特点及其启示
张红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教师教育理念是对教师教育活动的理性认识,经历了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和专业发展化三个发展阶段。
知识本位时期具有知识的年长者即可成为教师;技能本位阶段注重对教学技能的培养,以教师能力发展为目标,强调教师演示教学知识的能力;专业发展化阶段强调教师是具有专业性要求的职业,是不可以替代的,只有接受专业训练,才能成为更有效,更高水平的教师,强调教师的反思性、合作性。
一、美国教师教育理念的特点
美国的教师教育进入了专业发展化,教师教育的理念具有专业化、开放化和一体化三个突出的特点。
(1)专业化。
豪萨姆提出:“教育人(即教师)是一种专业。
”教学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专门的培训才能胜任。
所以教师职业是不可替代的。
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在培养教师时,注重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重视实践能力。
这样教师具有了良好的教育机智,能应对课堂上产生的突发事件,而不是死板地固定模式的教书,培养出的学生也是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美国的教师专业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反思性。
美国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自主性、反思性。
通过在教学及平时的自我学习中,自我研究、自我剖析,主动探究,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促进教师对于自己的专业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
②合作性。
合作组织有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美国在教师教育过程中所强调的专业化绝不是个人化而是团体合作化。
通过集体的合作、磋商、探究,使资源最大化、共享化、发展化,构建一种合作的教师文化氛围,在与他人共同工作的同时,不断分享,不断进步。
另外,还要加强与中小学合作,在强调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让教师懂得去满足学生的需要。
③实践性。
参加符合情境的“实践共同体”。
重实践,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问题。
丰富教学经验,获得教育机智,在与中小学合作中,大量进行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真实经验。
美国的教师教育的实践多安排在研究生阶段,也使得教师高学历化。
145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④评价性。
要展开思维评价、过程评价、情境评价、绩效评价、综合评价。
评价要更加客观化、合理化。
通过评价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善,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另外,美国还不断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并提高教师的就业资格,使得教师专业化发展得更加迅速和高质量。
(2)开放化。
所谓开放化,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即通过综合大学、文理学院或其他专门学院附属的师范学院、教育系科,为欲获取教师资格的本科或本科后学生提供教育科目和教育实践训练的一种教师培养模式。
[1]
在美国中小学教师有94.9%是由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培养出来的,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学院数量甚少。
这样培养出的教师综合能力往往会优于师范学院。
(3)一体化。
“一体化”即哲学中的“对立统一”,是指整体中的各部分之间既各司其职,又彼此联结。
一体化的对立面是彼此割裂、各自为政或简单重复。
具体到教师教育中,一体化至少有两层涵义:一是大学本位模式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职前教育师范教育既应各具特色,又应彼此沟通和衔接;二是教师教育的两种基本模式:大学本位模式和校本模式既应各有侧重,又应彼此融通。
教师教育之所以要坚持和体现一体化,原因有二:一是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即教师专业成长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同时又是一个彼此关联、渐进连续的整体;二是作为培养和培训教师的机构的大学和教师任职的中小学,它们各具特色、优势互补。
美国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终身化发展成立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把专业发展学校设计为融教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和学校改革于一体的学校形式,其主要目标是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培养未来的教师,改善教师的职前培养水平,促进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合作,推动双方的发展。
促进了教师教育的整体性、一体化。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现在的专业发展学校延长了学习年限,增加了教学实习的时间,并且实习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能确保师范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出的教师更具有适应性和自信心。
二、美国教师教育理念形成的思想基础
(1)美国教师教育重变革创新。
美国个体文化鼓励个性、独特、有创见,激励和促进个人创造力和潜能的发挥。
美国人喜欢标新立异,喜欢新奇且富于创新和冒险的精神,会随着情况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这种喜变、求变、善变的文化心理,使美国人拥有了独立的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美国教育不断改革、不断向前。
(2)美国教师教育重过程。
美国人的教育理念认为,人天然地就有着上帝所赋予的真善美的“种子”,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把这些天赋引发出来,使其得以发扬光大。
因此,教育并不是教师把自认为或预先设定的不可置疑的东西由外向内灌注到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中去,而是把学生头脑和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的真善美的天赋由内向外引发出来。
西方教育的鼻祖苏格拉底所提倡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育方法,最能说明西方教育传统中那种“引出”和“导出”的内涵和底蕴。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育活动就像产婆接生,教师如同接生婆,学生如同产妇,胎儿如同上帝所赋予的真善美的“种子”,教育就如同“产妇”在“接生婆”的协助和引导下生产“胎儿”的过程。
这种教育理念对西方教育有着原始性的深刻影响。
三、基于我国国情思考美国教师教育理念的启示
(1)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我国起步较晚,到1998年我国才密切关注教师教育专业化问题。
因此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
1998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面向21世纪师范教育国际研讨会”明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师专业化问题。
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成为国家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
人们开始认识到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在中国,在计划经济和旧的教育模式以及传统人才观的影响下,在教师教育时重学科专业知识,而忽视综合能力和素养。
这是受限于中国客观存在的基本国情的,中国人口基数大,需要大量的教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着眼于使师范生毕业后能胜任某一学科的任务,具体地又局限于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
这导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忽视对教师个性的培养,把考试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
我国在不断完善原有的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大学)三个层次所组成的教师教育结构,努力提升教师的学历水平,逐步取消中等师范学校,使学历达到本科甚至上升到研究生层次。
另外,国家恢复了免费师范生政策,对提高教师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我们仍需完善专业化水平,制定合理的教师教育方案,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特点,与中小学进行密切的联系,使师范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教师教育优化发展。
(2)注重教师培养质量,谨慎开放化。
中国对于开放化问题一直在争论之中,根据周洪宇等人的一项调查表明:调查中(包括行政部门、部属师范大学、省属高师、师专、中师的有关人士)有79.7%的人认为目前还不能完全开放师范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
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
”这一决定表明我国正逐渐由封闭的师范教育向开放的教师教育转化。
上文提到,美国之所以开放化,是在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高学历化、素质综合化。
如果中国在保证不了教师教育的水平下,采取开放化,就有悖开放化的初衷,开放化的结果也不会理想。
只有综合大学具有了培养能力,可以培养出有教育学基础的综合性教师,才具备教师教育的条件。
我们要把提高大学的教师教育能力与教师教育开放化密切结合起来。
多数支持开放化但态度相对谨慎的研究者都认识到: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规模巨大,师资的数量需求将始终是教师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加上我国经济、教育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师范院校发展的水平更是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教育体系将不可能是完全的开放,完全开放也是不现实的。
(3)加强并完善一体化水平。
在我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46··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成为我国教师成人教育一体化的典范。
1995年,国家教委和上海市决定由华东师范大学在上海进行教师成人教育与教师职前培养一体化的探索,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将上海教育学院、上海第二教育学院、上海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并入华东师大,撤消其建制,组建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和华东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从而从机构和管理上实现了教师成人教育与教师职前培养的一体化。
目前,华东师大正在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深化这一改革,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为中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提供了支持和指导。
我国现行的教育结构失衡,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相分离,本、硕、博教育互不衔接,各体制机构各自为政,不同教育机构互不往来,教育内容重复、不链接等。
因此,一定要改善现有情况,重视教师职后培训,使教师适应社会变革、学生变化的需要,终身化发展。
这些年来,中国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着,更多的教育家、教师以及相关学者都在想办法促进教师教育的科学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基于我国国情,在高考制度的限制下以及在我国重持久稳定的思想下,强调大力改革而重视实践、强调创新是很难真正达到的。
但我们可以在教师教育中注入更多更先进的理念,这样教师在执教时,就会把这种先进的思想体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的成长,提高教学有效性。
(责任编辑:雷雯)
新形势下大学生
核心竞争力培养探析
董海军
(济南大学,山东济南25002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逐步加快的国际环境中,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努力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已成为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
人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人才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
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当代大学生如何凸现个人的竞争优势,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摆在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C.K.Prahalad)和哈默(G.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
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可以持续产生独特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是对企业提出的,对个人而言,同样具有核心竞争力问题。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最核心部分,是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与复制的。
是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在不断学习中创新,在不断创新中整合各项可供利用的资源,充分凸现资源要素的效用而使自我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
二、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现实意义
(一)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中国加入WTO以后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外资企业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
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没有就业就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
现今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客观上大学生就业人数的绝对增加和社会人才需要的相对缩小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学生自身缺乏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以人为本的核心和要义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最鲜活的部分,也是大学教育理念的立足点。
人作为发展的主体,其实践活动、社会关系、需求、能力、潜能、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永恒追求的渐进过程。
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通过接受学校教育培养以及自身的努力而获得的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提炼、提升和整合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突出、最独特、最具个性魅力、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最具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异质独特性、积累整合性、系统支撑性、社会时代性和动态发展性等特点。
(一)健全的人格魅力
只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获得人们的喜爱与合作。
在胡锦涛给孟二冬女儿的回信中提到“为师之道在哪里?”总书记给予深刻回答: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美国西点军校的学生都必须接受“人格魅力”的训练,它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员。
人格魅力并不强调某个人的个性而是对一个人整体个性的综合评价。
具备人格魅力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重要要素,所以具备人格魅力是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容。
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么他的个人品牌也会凸现出来。
美国管理学学者彼得斯认为:21世纪的工作生存法则就是建立个人品牌。
不只是企业产品需要建立品牌,个人也需要在职场中建立个人品牌,拥有强大的个人品牌,容易被社会接受和认知,甚至能够改变个人的发展模式,人生轨迹。
随着我国
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