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第5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件1(岳麓版必修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同时为曹操翻案。东汉末年,群雄纷争,战 乱迭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曹操就是在这样的历 史背景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统一了北方。 但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曹操的 功绩不但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反而背上了“逆贼 奸臣”的千古骂名,为历代正统史家所不耻。然而, 李贽却公开为曹操翻案,在《藏书》中他没有将曹 操放在“奸臣纂夺”一类,而是放在“三国兵争” 一类里评述。李贽称赞曹操“有二十分识,二十分 才,二十分胆”,是知人善任、爱惜人才的“真英 雄”。李贽不顾传统观念对曹操的非议,在历史上 第一次摘掉了儒家意识形态套在曹操头上的“逆贼 奸臣”的帽子,还原了曹操的英雄本色,肯定了他 顺应历史潮流,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
复兴、重新确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 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立正统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 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
强调社会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区别“亡国”与“亡天下”、“保国”与“保 天下”。 “亡国”:改朝换代,政权变更。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民
1、背景:出现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的空疏 学风。 2、含义: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 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 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 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 实地,注重实效。 3、其特点是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 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 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启蒙思想家要求
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西学东渐局面的出 现,也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新的时代气息。
异端
是指某些少数的宗教团体,他 们的信仰不是正统的,离弃了已经 广被接受的信条。
李贽所谓“异端”思 想
“人人皆可以为圣” “圣人不曾(未必)高,众人 不曾低。”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 丑妇之贱态。”
探讨世界本原,根本上否定天理存在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
材料一: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 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 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 丑妇之贱态。 ——《焚书· 何心隐论》 材料三:……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 是非耳。 ——《藏书》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学说是万 世之至论,认为人人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不 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李贽还为武则天正名。对于武则天称帝,传统 观念认为是“篡政”,有悖封建的伦理纲常,封建 的卫道士更是骂武则天是“牝鸡司晨”。在几乎众 口一词挞伐武则天的封建社会,李贽却高呼武则天 “胜高宗十倍、中宗万倍”。他认为,武则天“专 以爱养人才为心,安民为念”,这一点是绝大多数 帝王所不具备的;武则天当政时,重用姚崇、宋璟、 狄仁杰等,让他们各展所能。武则天为收买人心, 虽然也曾滥授官爵,但她对于不称职者,坚决予以 罢免,对于贪赃枉法者,加以刑诛,对此李贽也大 为赞赏,认为武则天此举大快人心。这些评论,不 仅是对儒家传统观念的颠覆,而且显示了他远见的 卓识。20世纪后,武则天才成为被基本肯定的历史 人物,这比李贽为武则天翻案晚了三百余年。
明清进步思想的影响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批判, 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2、这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对君 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在其后数百 年间具有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 迪。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思想源泉。 3、实质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批判,仍属于儒 家思想的范畴。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亭林先生
黄宗羲—梨洲先生
王夫之—船山先生
阅读材料,理解王夫之的思想。
材料一: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既无不是理也。 天下惟气而已矣,无其气则无其道。 材料二: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 气处,则俱无也 。 (1)世界本原:“气” “理在气中”。理:客观规律;气,物质实体。 (2)认识论:“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 形,感觉器官;神,思维活动;物,外界客观事物。 三者相结合才能产生知觉和认识。 (3)修养观:“私欲之中,天理所寓”。 充分肯定人的欲望和私利。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 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
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 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1、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 “礼”的学说 2、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 君轻”思想;荀子…… 3、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 4、正统: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5、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了来自于佛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 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材料二: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 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 上述材料反映了顾炎武的什么思想?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家学说的 发展。
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败,社会 动荡。 思想文化: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
材料五: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并 赞扬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 “当大喜,何耻为?”称赞武则天是“政由己出,明察 善断”的圣后。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3)主张男女平等。
李贽思想的特点:
反传统、反权威、反教条
Hale Waihona Puke Baidu蔑视礼法 追求个性发展
李贽撰写了一部纪传体通史——《藏书》。这部书成 为他日后获罪的直接原因。在给好友焦竑的一封信中,李 贽慨叹道:“自古至今,多少冤屈,谁与辨雪?故读史时 真如与千万人作敌对……”在《藏书》中,李贽正是抱着 “与千万人作敌对”的决心,把千百年来颠倒了的历史重 新颠倒过来。 李贽首先为秦始皇翻案。李贽之前的一千多年里,秦 始皇一直遭后人唾骂,即使是依照“秦制”治理国家的帝 王们,也鲜有对其功过是非做出客观评价者。而李贽则公 然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李贽认为秦始皇并六国、衡 度量、立郡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混战局面,实 现了国家统一,是一位对中国历史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皇帝。 当然,他对秦始皇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的做法也进行了批 判。


春秋 战国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 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受压制
独尊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 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魏晋南 北
宋明 明清
“理”“天 理”
危机
材料四: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追求物质享受乃 是“秉赋之自然”“谓圣人不欲富贵,未之有也”。 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纲常礼教的道学先生,也不过是借 理学这块敲门砖来为自己谋取高官厚禄罢了。李贽斥责 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2)认为人皆有私,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对于五代时身历四朝十二君的冯道这样一个在传 统史家看来毫无气节的人物,李贽也给予了高度肯 定。他说:“孟子曰:'社稷为重,君为轻。’信斯 言也,(冯)道知之矣。夫社者所以安民也,稷者 所以养民也。民得安养而后君臣之责始尽。君不能 安养斯民,而臣独为之安养,而后冯道之责始尽。 今观五季相禅,潜移默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 五十年间,虽历四姓,事一十二君,并耶律契丹等, 而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李贽 认为冯道是真正的“大隐”,其贤过人,为使百姓 免遭战乱之苦,他不顾封建君臣之节,忍辱负重, 以保国安民为务,他真正懂“社稷为重,君为轻” 的要义。像以上“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的例子在李 贽的《藏书》等著作中还很多。
挑战正统教条,反对绝对权威
“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 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 “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 赞扬卓文君私奔 再嫁司马相如“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 为?” 抨击传统道德,强调个性发展,提倡男女平等 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初无所 谓一与理也。
李贽的异端言行终于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1602年, 都察院的一位官员张问达上疏弹劾李贽:“李贽壮岁为官, 晚年削发;近又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 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吕不韦、李园为智谋,以李 斯为才力,以冯道为吏隐,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 光论桑弘羊欺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 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未易枚举,大都刺谬不经, 不可不毁之矣。……”万历皇帝看了奏疏后勃然大怒,立 即传出圣旨,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派锦衣卫 将其逮捕,其书籍尽行烧毁,不得留存。李贽曾写过一篇 文章,谈论豪杰之士五种死的方式,其中“天下第一等好 死”便是自杀殉道。因此,李贽虽然听到消息说朝廷打算 免他不死,把他遣返回原籍监视居住。但像他这样一位已 年过七十却依然心高气傲、目空千古的思想家,面对狱卒 的粗野凌辱,自尊心受到的打击是何等强烈,所以他宁愿 选择“自杀殉道”,也不愿在监视中毫无自由地苟活于人 世。
道教的冲击
6、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融合 7、理学: 宋明时期,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期,逐渐 吸纳其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 儒学。 8、批判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 继承: 新思想体系。
时代
思想内容 仁、礼、为 政以德 仁政、君轻 民贵
地 位 不被重视 不被重视
王夫之是怎样批判程朱理学的?
程朱理学 王夫之
世界本原
方法论
理在气先
理在气中
格物致知 考察客观事物 唯心主义先验论 得到正确认识 私欲之中, 天理与人 存天理, 天理所寓 欲的关系 灭人欲
阅读材料,理解黄宗羲的思想。
材料一:“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原君》 (1)批判君主专制; 材料二:“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 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2)君臣关系。 认为君臣是平等的“师友”关系。 (3)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A.言论自由; B.用“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C.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学校。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 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4)工商皆本的思想。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公开宣称要“颠倒万世 之是非”的叛逆者,试图打破“以孔子之是非为是 非”的思想传统。这在当时以及后来清王朝统治的 三百年间,不但难以引起士人共鸣,而且被视为异 端,以致清代官修《明史》不为他立传,连黄宗羲 的《明儒学案》中也没有他的一席之地。李贽的一 生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的思想获得了 永久的生命力!李贽死后,虽然明王朝严禁刻印传 播李贽的著作,但人们依然争相购买,一时洛阳纸 贵。学院、书坊都大量刊刻、传播和销售李贽的著 作,有的书坊看到李贽的著作畅销,就组织人模仿 李贽的文章风格写书,然后冒用李贽的名字出版, 结果出现了一大批“伪书”,可见李贽的思想在民 众中的影响力和震撼性。屈原之后一千余年的中国 历史中,没有发生过诗人或哲人自杀的事,李贽的 自杀打破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沉寂,以淋漓的鲜血写 就了中国历史上思想解放与个性解放的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