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学院:外国语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首先,讨论主观幸福感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究竟什么是主观幸福感。我们知道,幸福的概念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SWB 具有如下特点:
(1)主观性。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有人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认为,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同时,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另外,幸福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评价多为正性的,而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生
活满意度是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判断。概括的说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它既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主观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成分构成。这一观点现在已经得到了幸福感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非同一维度的两极,而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积极情感低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消极情感高,要提高生活质量,既要增加积极情感,又要减少消极情感。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和不同的变量相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受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取决于情感取样的时间长短。研究发现:
(1)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负相关。也就是说,这两种类型的情感往往会相互抑制。
(2)由于这种抑制机制的存在,这两种类型的情感在发生频率上并非相互独立,个体体验到一种情感越多,则相应体验到另一种情感越少。
(3)个体所能体验到的两种情感的强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容易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的个体,也更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消极情感。因此,所测量的对象是长期平均情感水平的时候,两种情感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就会抵消其体验频率之间的负相关。所以,虽然研究们在短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独立性程度这一问题上尚有争议,但长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区别已基本上被确认。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会随研究的时间范围的增加而相关越来越低。
生活满意度及其与情感体验的关系生活满意度是指对生活,工作,家庭,健康等的
满意程度所作出的整体性评价。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对其整体生活满意判断有重要影响,但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不能把个体对各个领域的满意度简单相加后得出结论,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就像生活满意度来自于个人判断一样,情感的产生也是源于认知评价。就情感而言,这些评价是对生活事件的即时反应。因此,情感水平往往是对近期生活事件的情感反应。相比之下,生活满意判断却是以个体一生对各个领域生活状况的综合性评价为基础。上个星期所感受到的烦恼和喜悦可能会对情感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判断的影响却很小。相比之下,如果某个人多年之前获得了诺贝尔奖,这一事件会极大地提高其生活满意度,但对其当前的情感水平却影响甚小。生活满意度与情感水平之间存在相关,但相关的高低取决于情感取样的时间跨度等因素。生活满意度来源于对生活的总体评价,而这些评价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当时的情景和情绪的影响。相比之下,情感水平更加依赖于个体对不断发生的生活事件的即时评价。生活满意度构成了一个独立于两种情感类型的因子。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是相互独立的概念。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种。其中,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格特点。这里主要介绍人格五因素E(外向)、N(神经质)、O(开放性)、A(有爱心)、C(认真)对SWB 的影响。研究认为SWB 主要依赖于人格特质,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导致不同的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及生活满意感。研究(1100 名被试)发现,某些特质(如社会性、社会活动、充满活力等)产生积极情感,某些特质(如焦虑、担心、对身体的关注等) 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群均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构成了外向和神经质。因此,假设外向和神经质是影响SWB 的两个维度,其他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假设。研究还发现,人格可以预测10 年后的SWB,证实了SWB 的相对
稳定性。许多研究都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 E(外向)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感有关,与负性情感无关,因而提高SWB,N(神经)则与消极情感有稳定的相关,从而降低WB。相比之下,对O、A、C 因素的研究较为贫乏。O(开发性)型个体的特征是注意范围广,情感丰富,愿意增加自己的各种体验,具有想象力、好奇心、探索性和开放性。人本主义者认为,O 型个体的特征正是自我实现者的特征,因此推断,O 型被试的SWB 较高。但有些研究却发现并非如此。
其次,客观因素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SWB 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许多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的假设: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引起SWB 变化。一般说,良性事件与积极情感相连,恶性事件与消极情感相连。那么,社会关系、经济状况及健康状况等生活事件如何影响SWB 呢?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物质或信息上的帮助,增加人们的喜悦感、归属感,提高自尊感、自信心,当人们面临应激性的生活事件时,还可以阻止或缓解应激反应,安定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增加正性情感并抑制负性情感,防止降低SWB。因此,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SWB,而劣性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SWB。社会支持的作用也可能部分或全部归因于能力或社会性等与社会支持有较高相关的人格变量。
经济状况。很多研究发现收入与SWB呈正相关。如,富裕国家的人民比贫穷国家的人民更幸福;在同一国家,富人比穷人更幸福。原因在于,较高的收入会带来更多的物质享受、更高的权利和地位,伴随更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SWB 较高。另有研究表明收入与S W B 无关。1946~1978 年间,美国的人均收入增加了很多,但平均的快乐水平却没有增加。这表明收入的影响是相对的,它依赖于社会比较。
分配偏差和相对的剥夺感是收入与SWB 之间的中介变量。此外,收入增加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