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素材的挖掘和构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素材的挖掘和构建摘要:教学活动素材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组成元素,从某种意义上讲,合适、科学的活动素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本文就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素材的内涵、特点及其构建方法作一探析,期望同行争鸣。
关键词:教学;活动素材;分析;挖掘;构建。
我省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对地理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教学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都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而所有这些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没有地理教学活动素材的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活动素材丰富与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因此,地理课程的改革,为教师对地理教学素材的开发和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使课堂教学真正取得实效,我们需要大量鲜活的教学活动素材,但目前许多素材存在认知上缺陷、针对性不强、表述过于简单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多渠道、多角度挖掘高中地理课堂活动素材,富有创新地加以剪辑。
一、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素材的内涵及其特点
我们认为所谓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素材是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所必需的地理学科原始材料,也就是内含地理学科知识、规律、方法而又未经总括和高度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
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它必须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①是具有地理专业特性。首先,它内含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原理、方法。其次,它内含的地理专业知识、原理、方法也应该是隶属于高中地理课程范围之内。其三,它虽然是未经总括和高度提炼的实际生活现象,但它已经经过教师的技术处理,有用信息相对集中,而无关信息则大量删除。
②是具备课堂教学技术特性。首先是适合学生探究兴趣的素材。其次是具备探究的需求和过程。第三具备适合现代教学手段能够有序呈现的特点。
③是具有实践的特性,组织和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参观、调查、考察、旅游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积累素材。
④是具有地域性,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选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学生学习条件相符合的素材。
⑤是具有时代性,地理教学内容有极强的时代性,教学素材也有明显时代特点。如珠江三角洲基塘农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桑基鱼塘的经典素材需要与时俱进。
二、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素材的组成结构
考察大量地理课堂教学,我们发现高中地理活动素材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①是地理学科基础(分主题)的描述;湘教版教材中分章节大量以活动形式出现的教学素材,它以活动“思考”、活动“探究”、活动“实践”方式呈现,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是应用最便捷、最多一大素材。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加以编辑,提炼出合适的教学素材。
②是以实验、计算为主体的活动素材,主要探究地理学科的原理、矢量及其运用;在地球运动、大气运动这两章节最常用,由于地球运动和大气运动的教学内容难度较大,学生在空间概念的建立方面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模拟实验和演示、计算等方法获取素材,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③是主题边缘资料及其学习提示等阅读素材,这种阅读素材主要对学生的各种认知点进行补充和粘合,促使认知的系统性;湘教版教材是由正文、阅读、活动三部分组成,阅读作为正文的解释、补充,不作知识上的要求,能拓展学生知识面,但作为一个教学案例,它具有紧扣主题、科学表述、使用方便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大量可挖掘的鲜活素材,它们都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④是以地图、图片、各种图表形式出现的学习背景素材,图是地理的灵魂,各种有关的政区图、自然地理图、专题要素图、景观图、图表等各种各类的图具有形象直现的效果,结合相关知识和原理解读图表是其主要功能。
分析以上的四个组成部分,我们认为前两个组成部分构成了活动素材的主体部分;而第三部分实际上是一种任务提示,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种“引路”功能;第四部分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学习背景素材,这种素材的有机解读,使学生的知识、原理实际运用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同时,通过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利用学习素材进行信息解读与知识、规律揭示、方法提炼等过程中,认知缺少有序性和系统性,在原理与矢量的解读与运用中缺乏方法和灵活性,离新课程教学所期望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阅读教学活动素材,梳理基础知识是高中学生人人都已经具备的一种基本技能,但许多学生在知识认知的有序性和系统性上还往往依靠教师的指导;而对地理学科原理、矢量及其运用的探究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也正是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高中的地理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这样的:以学生自主阅读、获取地理基本知识、方法为基础,重点探究地理学科原理、矢量及其运用。
三、高中地理活动素材的构建方式
我们认为,构建高中地理教学活动素材主要溯源来自于教材。但是,当我们仔细审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素材后我们发现:第一,有些活动素材缺失特定地域(教材发行地域)的代表性,不能被普遍学生所熟知和接纳,即素材的普及性值得商榷,也就是说,有些素材需要撤换;第二、许多主题的素材不能有效揭示主题的知识体系,即知识的系统性有所缺失,也就是说,有些素材需要补充;第三,同一主题的许多教学素材缺少一种认知层面的推进,即素材的有序性或素材组合还值得进一步研究,也就是说,有些素材呈现次序需要调整。
综上分析,我们应该从素材的有效性的视觉,以撤换、增补、调整等方式着力解决素材的普及性、系统性及其素材组合优化等问题;从素材科学利用的视觉,着力构建地理原理与矢量获取、运用的任务提示及其知识体系有序描述等问题。如果能够有效解决以上两方面的问题,一定能够优化高中地理教学,推进新课程向更高更远方向发展。
高中地理活动素材的构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流程一般如下图所示:
(见下页)
1、素材撤换
从素材的普遍意义的视觉,分析素材的地域代表性、学科的典型性、方法的传递性,从而撤换部分不合适的素材。
分析素材的地域代表性,主要是地域的局限性,一方面不能超脱特定区域的学生视野,另一方面,不能过分缩小地域的范围。如必修地理Ⅲ第5页“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湖南省三次产业构成和湖南省城市与乡村人口结构变化图来分析湖南省人口和产业空间分布的原因。我们学生对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比较陌生,但对本省情况相对熟悉,用浙江省的资料替代更合适点,更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
分析素材的学科典型性,主要是素材能集中、有序呈现学科知识和原理。如:“中心地理论”理论原理性强、内容相对抽象,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料解释中心地理论的主要内容,教材通过对北京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讨论,加深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可将其活动内容换成学生更为熟悉的我省某城市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分析方法的传递性,主要是这样的学习素材所解读的方法能够用来解读相类似的一系列地理现象。如模拟实验“极昼、极夜的分布”,此模拟实验使用手电筒的观察效果不太好,换用一个两面垂直的硬纸板替代太阳光(画好太阳光线)和晨昏线,或用一支钢笔代表太阳光,并使其始终位于黄道平面上,保持黄赤交角和地轴的指向不变(指向北极星),观察地球仪(钢笔尾端)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钢笔头)在地球不同纬度运动的特点,并总结极昼极夜的分布规律。
2、素材的增补
从主题知识的系统性的角度,分析教材所提供的教学素材的系统性,从而增补缺失的素材。在增补素材时,要坚持集中性的原则,即要力求素材提供更多的学科信息,以增强教学的实际时效。
如我上到必修3《区域发展差异》时,分析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课本14页活动只提出3个问题,没有活动素材,这需要教师收集有关家乡的材料。我作如下教学处理,教学片断:
师:你的家乡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的哪个地带?
生:浙江省,属于东部经济带。
师出示幻灯片:仙居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有效进展: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从2000年的16.1:48.7:35,发展到2007年11.4:47.0:41.6。农业产业化成效显著,杨梅等农特产品产业化发展迅猛,农明确探究任务,提示探
究方向。
提供辅助阅读素材,有文本素材,图片素材、音像素材、矢量素材。
提供预设成果。 预留生成空间。 提供规范描述方式, 以多媒体课件的方式呈现。 让学生尝试完成,建 构三维模型。 根据一定认知次序呈现,但要设计一定次序可变性的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