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概况
从模型制作用材料的抗拉、抗压、抗剪等各种特性出发,在保证模型承载力和抗震能力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模型自重、经济美观、创新实用等各项因素,经过反复试验与理论计算精心设计制作出名为“摇晃斜塔”的结构模型,模型主体为框架型结构。

2.结构体系
在结构体系选择方面,采用正方形截面的框架结构,结构外形尺寸为175mm×175mm×900mm.
2.1节点处理
在节点处理方面,巧妙利用格挡的特点,充分利用竹皮横纹竖纹相交承力性能大大提高的特点,同时增大了柱之间的摩擦力,亦在胶粘破环后起再次加固作用。

如图所示1
图1
此外,柱子是圆形,内为空心,自重小,且承受荷载或地震波时,空心的圆柱可释放一定压力,与大地相连,大大减轻了构件本来所承受的力。

当然,在制作过程中,用为材料是竹皮,所以这样会造成下部偏轻,,且制作不易,所以,采用的实心可增大下部的承重荷载。

2.2制作处理
在制作处理方面,使模型整体呈现下大上小的形状,增大荷载承受能力和抗弯,压能力,但由于误差的存在,可能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

且受到工业上常用的“L”型钢的启发,我们圆形柱粘结成“L”形,以增大其抗弯抗剪能力。

3.结构选型
3.1方案构思
考虑到模型应同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动载,模型应具备较强的刚度与抗剪能力,故整体采用框架结构。

由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模型所受剪力较大且整体的弯矩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故四根主柱间下部采用两根原型柱支撑,起到加固底部的作用。

且而在地震作用下,模型上部会产生较大破坏性位移,故上部增加支撑杆起固定作用,以减小顶部位移,然后整体添加斜拉条,再次固定,双层保证。

考虑到竖向荷载方面,在保证竖向承载力以及整体性刚度的前提下最大化减轻自重、节约材料,模型应根据铁块质量分布考虑采用在有效承载面积方面,使用长条竹皮拉片的楼板构造,简单大方,进一步充分利用所选材料良好的抗拉性能。

综上所述,总的设计原则是:在保障整体模型有足够能力承载三级加载的前提下,尽量减轻自重、节约用料,充分利用材料各方面的特性。

3.2实施方案
方形底面圆柱斜拉条方案,实际建筑模型如图2
图2
4.参赛模型材料表
模型柱、梁及撑杆尺寸与数量统计表见表2
标号形状尺寸/mm 长度/mm 数量材料规格表580+320 2
D=11 540+360 2
柱子
D=9 180 4
主梁D=8.5 4
D=9(上)180 4
支撑杆D=9 (下)220 2
20X565(前后) 2
斜拉条20X520 2
20X367(前后) 2
20X402(左右) 2
6.模型内力计算及截面验算
根据本次比赛的加载规则,荷载有竖向载荷及水平动载,对其进行受力分析。

分析时将竖向静载和水平动载简化为均布荷载,通过计算从理论上明确模型在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

6.1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图
计算梁上竖向荷载时,可考虑按集中荷载,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计算得其内力图,如图3所示
图3
Q图
N图
M图
6.2竖向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图(利用结构力学求解器),如图4
图4
位移内力图
7.模型特点
7.1结构特色
在结构体系选择方面,采用正方形截面的框架结构,结构外形尺寸为180mm×180mm×900mm,同时具有几方面的创新特点:
(1)“L”型圆柱构造
在柱的选型上,我们采用“L”型,每个结构柱由截面积、长度不同的空心圆柱通过502胶结构成,单根柱子截面如图5所示
图5
(2)M型‘预应力’斜拉片
整体添加斜拉片,充分利用上竹皮抗拉能力强的特点用以减小顶部位移,防止出现在地震烈度大的情况下顶部发生撕裂破坏;并且在结构承受一定竖向荷载时进行斜拉片的粘结,产生一定卸载后的预应力。

并且有一定美观作用。

(3)圆杆支撑柱
下部和上部采取两种不同的支撑形式,但材料均用圆杆状,有明显加固作用,且上部外围斜拉条,起再次加固的作用。

加强了整体的稳定性。

7.2巧妙的节点处理
利用格挡的特和竹皮横纹竖纹相交承力性能大大提高的特点,同时增大了柱之间的摩擦力,亦在胶粘破环后起再次加固作用。

7.3合理的模型底板连接
在模型与地板的连接处,又一次体现出变圆形与大地完美结合的优点,同时我们加以三角形固定,进一步增大模型与底板的接触面积,确保模型与底板的整体性与稳定性。

8.模型介绍
8.1几何模型
本模型的局部略作简化处理。

模型梁截面为圆型截面,底部是180X180mm的矩形,前后两面下部柱为580mm的圆柱杆,斜拉条为565mm。

左右下部为540mm的圆柱杆,斜拉条为两根支撑杆为220mm的圆柱杆。

前后上部杆为320mm,斜拉条367mm.。

左右为360mm,斜拉条为402mm。

上顶为175X175mm的矩形,且梁均为圆杆。

8.2边界条件
大赛模型通过螺栓和固定于振动台上,模型柱与竹质底板通过502胶水可靠连接,因此在有限元模型中将模型底部边界条件设定为固结,即约束所有位移和转动自由度。

8.3加载方式
按照比赛规则,将大赛组委会提供的三级加载地震动依次输入,进行时程分析,考察结构顶部的加速度位移反应。

由于本次参赛模型双轴对称,因此在时程分析时只在结构模型的一个主轴方向输入地震动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