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经济学上的曲线,用于描述资源利用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关系。
它是由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用于量化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这条曲线通过将经济增长与环境指标相联系,展示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基础是库兹涅茨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上用于描述输出与输入关系的函数,它衡量了资源的转化效率和生产要素对产出的贡献。
在传统的生产函数中,经济增长是通过增加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来实现的,而环境并没有作为一个要素考虑进去。
然而,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投入要素的增加,还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指出,资源的利用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一种权衡关系,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时,环境破坏将随之增加,导致经济增长的效应逐渐减弱甚至逆转。
这种权衡关系可以通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来表示。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展示了经济增长与环境破坏之间的倒U型关系。
曲线的左半部分代表经济发展初期,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环境破坏也会增加,但这种增长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经济发展的收益使得社会福利提高。
然而,当经济增长达到一定阶段后,环境破坏速度将会超过经济增长的效应,导致难以承受的损失和负面影响。
这种情况下,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将不再带来增加的福利,反而可能会对社会造成损害。
曲线的拐点代表了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点,也就是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当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局面。
通过优化资源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督等手段,可以实现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保护环境和人类福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不仅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关系,也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了合理的参考和指导。
从政策角度来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环境政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
政府应该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规划,通过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保投入、促进环境技术创新等手段,来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含义
库兹涅茨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描述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该曲线得名于罗曼·库兹涅茨(Román Kuznets),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这个概念。
库兹涅茨曲线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环境质量会逐渐恶化,但当国家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开始改善。
换句话说,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了环境污染程度与国家经济状况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会相应增加,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然而,当国家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会增强,政府开始采取措施来减少污染排放并加强环境管理,从而改善环境质量。
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基础是环境Kuznets曲线假设,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质量会出现一个倒U型的变化趋势。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曲线并不适用于所有国家和地区,因为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环境政策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环境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收入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状况先是恶化而后得到逐步改善。
对这种关系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的:经济规模效应(scale effect)与结构效应(structure effect)、环境服务的需求与收入的关系和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政策与规制。
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经济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正如Grossman (1995)所说的,对于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
而产出的提高意味着废弃物的增加和经济活动副产品――废气排放量的增长,从而使得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不难发现,规模效应是收入的单调递增函数。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使其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
Panayotou (1993)指出,当一国经济从以农耕为主向以工业为主转变时,环境污染的程度将加深,因为,伴随着工业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资源被开发利用,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过资源的再生速率,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大幅增加,从而使环境的质量水平下降;而当经济发展到更高的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从能源密集型为主的重工业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时,环境污染减少,这就是结构变化对环境所产生的效应。
实际上,结构效应暗含着技术效应。
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有技术的支持,而技术进步使得原先那些污染严重的技术为较清洁技术所替代,从而改善了环境的质量。
正是因为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二者之间的权衡,才使得在第一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加深,而在第二次产业结构升级时,环境污染减轻,从而使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另外一种理论解释是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展开的。
在经济发展初期,对于那些正处于脱贫阶段或者说是经济起飞阶段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其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摆脱贫困和获得快速的经济增长,再加上初期的环境污染程度较轻,人们对环境服务的需求较低,从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状况开始恶化。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概述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概述1.环境库兹涅茨假说的内容在20世纪5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研究经济增长同收入差异之间的关系时,曾经提出了这样一个假说:在经济增长的最初阶段,收入差异会伴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大;当经济增长到某一时点时该差异达到最大;而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异会逐渐变小。
按这一假想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之间便存在着一种倒U型的关系。
这一关系后来被大量的实证研究加以证明,并称之为库茨涅茨曲线。
后来,经济学家Krilleger在分析环境与人均收入关系时借用了库茨涅茨曲线,并从实证上证明了环境同人均收入之间倒U型关系的存在。
由此证明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同经济增长与收入差异之间相一致的倒U型曲线特征。
Panayotou(1993)把反映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之间关系的这条曲线称之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环境倒U曲线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实际上是认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是可以自动收敛的,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1)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其经济发展的初期,经济增长一定会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在拐点到来以前,这种恶化会伴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加剧,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本稀缺问题会日益显现,这就迫使该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强对环境的治理;(2)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会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使环境的污染状况得到逐步的改善,从而使经济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总体而言,经济增长同环境污染之间呈倒U型特征所揭示的两者的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规律;(4)环境库茨内茨曲线的走势和形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对环境所做的努力可以使曲线变得更平坦,并能使拐点提前到来;(5)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只是描述人类收入水平同环境质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收入增加一定会最终导致环境质量的改善。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假说充分反映了经济增长同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的一种内在的必然联系,这为我们理解环境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_环境在变好以前一定要变坏吗_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在变好以前一定要变坏吗?袁雯195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S1Kuznets)在其对收入差异的研究中发现:人均收入的差异具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表现出先逐渐加大、后逐渐缩小的规律;若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则两者之间呈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KC)的倒/U0型分布。
KC的逻辑含义在于,事情在变好之前,可能不得不经历一个更糟糕的过程。
受这一假设的启示,也依长期以来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恶化与改善的事实演变轨迹,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普遍的高增长、高污染之后,环境质量随经济增长开始有所改善的经验数据的支持,1992年,美国经济学家古斯曼(Grossman)和克鲁格(Kureger)等均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Environ ment Kuznets Curve)的假设,试图说明如果没有一定的环境政策干预,一个国家的整体环境质量或污染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和经济实力的积累表现为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关于EKC的最初研究很快引起了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的共同关心。
经济学家试图以此来突破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增长极限论;环境学家则希望在此假设基础上,能够定量地研究越来越为全球关注的环境与经济的冲突或协调的关系。
事实上,E KC假设自身已经表现出了双重内涵,一方面,EKC只有在环境政策的干预下才可能出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环境政策的干预,环境污染水平可能不会随经济增长自动下降。
因此,对E KC进行研究的意义也就在此凸现。
即如果在人为干涉下环境经济演变呈E KC轨迹,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形态?环境经济相对立的阶段是否可以缩短甚至避免?是否存在着降低转折点的可能和途径?又如何吸取发达国家的教训,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政策和环境调控政策等使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协调起来?如果说通过对E KC的研究,能够找到使环境经济发展目标趋于一致的方法,也就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重要性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指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曲线。
该曲线是由俄国生态学家库兹涅茨在1932年首先提出。
它表明,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与生物量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理论,它对于理解和研究生态系统的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用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设计生态修复方案、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等。
研究发现,在自然界中,许多生态系统都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模型,这说明在自然界中,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关系。
然而,在人类干预的生态系统中,曲线的形态可能会有所不同,可能出现折线或者非常少的物种多样性。
这说明人类的干预已经扰乱了自然界的平衡,导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减少。
因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环境管理和生态保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预测生态系统的未来变化趋势、设计生态修复方案、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等。
这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EKC曲线
卷首语EKC曲线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在相同发展阶段面临的环境问题要远远复杂得多。
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是在一二百年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逐步显现的。
在大气污染方面,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煤烟型污染造成的酸雨问题,70年代以后比较突出的是机动车尾气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2000年至今核心问题跟我国现在的问题一样,是PM2.5以及地面臭氧问题。
我们是传统的煤烟型污染(这跟能源结构是密切相关的)和臭氧、PM2.5、挥发性有机物等问题一起出现,生产与生活、城市与农村、工业与交通环境污染交织在一起。
中国的环境压力比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突出,解决起来比任何国家都困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环境EKC)开创了环境经济经验分析的先河,环境EKC的研究方法也被应用于各个领域用来检验某个因素与环境污染之间的数量关系。
环境EKC基本结论认为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呈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正因如此,许多观点认为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也是在环境EKC假说的暗示下,使得环境保护没有得到及时关注。
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之后,环境EKC也面临着新的判读。
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要考虑数量上的“脱钩”和质量上的“挂钩”。
如果说主要污染物减排在“十一五”规划中被纳入约束性指标是数量上的“挂钩”,那么,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就要考虑其“脱钩”,而要考虑质量上的“挂钩”,根本原因是环境保护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各级政府应该将环境保护置于更加突出的重要地位。
尽管各国环境质量出现拐点时的经济水平各不相同,但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往往出现在经济实力较强、质量效益较好的阶段。
2014年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485美元,还有7个省市人均GDP已经突破1万美元,经济总量也超过10万亿美元,有足够的经济基础和条件去推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高度融合。
此外,数量“挂钩”的切入点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自上而下的指标层层分解,而质量的“脱钩”却不是如此。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是由俄罗斯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该假说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经济增长和产业化的推进,环境破坏会加剧,环境质
量会下降。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意识的觉醒,环境保护会成为一项重要议题,政府和企业会更加重视环境保护,环境质量开始逐渐得到改善。
最终,当国家经济水平较高时,环境质量将会出现显著的改善,形成一个由环境破坏到环境改善的曲线。
然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随着经济增长,环境问题可能
一直存在并且加剧,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因此,只有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能保证环境质量的改善,需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
总的来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用于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
关系。
然而,实际情况可能因国家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研究和
分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蒙·库兹涅茨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种差异开始缩小。
在二维平面空间,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一假设便是一个倒“U”形的关系。
这一关系为大量的现实统计数据所证实,通常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先是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
例如,较之于二三十年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污染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而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染,则随着经济增长而使污染水平不断得到降低,污染状况远比六七十年代轻微。
这些经验数据很可能支持一种倒“U”形的环境退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存在。
环境经济学家把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关系的倒“U”型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解释,环境经济学家认为,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波动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较为有限;所排放的废物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可生物降解。
因而,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强度上,环境退化都是有限的。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出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出资源更新速率,废物排放的数量和毒性均有所增加。
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环境意识得到了强化,环境管制也更有效,技术更为先进,环境治理开支得到增强,使得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启示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道路,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经历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反映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现在,发达国家在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后,大力进行环境治理,已开始走上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道路。
对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是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未来环境改善的价值往往难以弥补现期环境破坏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货币有时间价值,环境改善的出现也存在着时间价值的问题。
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_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FUDAN JOURNA L(S ocial Sciences)N o.2 2004环境经济研究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关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验分析陈华文 刘康兵(复旦大学 经济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 本文针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 C)假说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文章首先给出了一个EK C 的微观解释,并应用上海市环保局1990—2001年度有关空气质量的环境指标数据,通过一个简化型模型的回归分析,论证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对于多数指标而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即经济增长初期会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但到达一个转折点后,经济增长又会引致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并且证实不同的环境质量指标对应于不同的转折点。
总体上讲,经济增长最终将会改善环境质量,对环境破坏问题的解决还需依靠经济增长本身,但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而要通过政策响应来实现。
[关键词]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 ARCH效应[中图分类号] F061.2;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4)020087008一、引 言持续的经济增长会给一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环境造成更大的损害吗?抑或收入及财富的增长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吗?从世界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看,大多经历过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引致环境恶化的发展阶段。
显然,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发展中国家选择合适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当前对人均收入(一般以人均G DP度量)与环境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是过去三十年里环境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讨论的一个逻辑扩展。
20世纪60年代,许多学者在质量守恒原理基础上分析了经济增长对于环境的意义。
经济系统中产出的增长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抽取量的增加,同时向环境中排放各种废弃物的存量也在增加[1]。
1971年,《罗马俱乐部报告》指出:由于一些重要环境资源是可耗竭的,并且自然环境对于经济系统产生的废弃物的吸收能力有限,使得世界经济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解释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经济学概念,用来解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该曲线以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为名,旨在说明环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状况在经济发展初期往往会遭受到破坏,因为当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和高污染产
业的发展。
这种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增加。
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
随着技术进步和环境政策的改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渐得到缓解。
在经济发展逐渐成熟的阶段,环境质量开始得到改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实施。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核心思想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状况会先恶化后改善。
这种曲线的形状呈现出一个倒“U”型,即经济发展的初
期环境状况下降,然后逐渐恶化,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开始改善。
这种曲线的存在意味着环境保护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与可持续性。
因此,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为各国政府和企业提供了一个指导,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认识
G1775H
和 8%&//’*" *"9 ,%-(:(% GF22IJ 利 用 各 国截面数据考查空气和水污染物与人均 收入之间关系时# 发现倒 4 关系对于
;K5 和 城 市 的 烟 雾 都 是 成 立 的 & L-M*/ G177NJ 验 证 了 在 OPQ’0PQ’BPR ’SPQ’ 铅 ’ 0T0/ ’ 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与经济发展
1233 年 # 库 兹 涅 茨 在 其 对 收 入 差 距
的研究中发现人均收入的差异随着经济 增长表现出先逐渐加大 ’ 后逐渐缩小的 规 律 # 这 两 个 变 量 之 间 的 ( 倒 4) 关 系 称 为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 56 世 纪 76 *"9 ,%-(:(% 和 ;<=>?@ ="A B="9C&D=A<C=C 根 据 经 验 数 据 总 结 提 出 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倒 E 型 环 境 库 兹 涅 茨 曲 线 假 设 ! 如 图 F"& 很 多
不失代表性 ! 假设存在着三个国家
’ ’( ’) ! 其政 府 权 力 和 市 场 力 量 运 用 的
得 体 程 度 是 不 同 的 !’ 采 取 的 措 施 最 为 得体 !) 最差 " 如果政府的政策和市场力 量运用地更加得体 ! 就可以更大程度地 降低污染 & 图 *$" 再假设 ! 政策和市场力 量运用越为得体的国家 ! 人均收入或产 量 也 越 高 ! 即 &+,&-,&. & 这 也 是 比 较 合 理的一种假设 $" 此时 ! 将三个国家的收
失灵与市场失灵 " 经济发展过程中 ! 污染物的大量排 放造成了环境污染及人体健康等问题% 既然不能使用单纯以收入来解释环境污 染问题的库兹涅茨曲线 ! 则有必要进一 步探究环境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 % 人们 可以很直观地想到 ! 造成环境质量下降 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环境友好技术 % 但 是 ! 如果深究下去 ! 为什么会缺乏刺激替 代技术生成的机制呢 ) 污染物的过量排放 ! 实际上是外部 效应的体现 % 而关于外部性存在的根源 ! 经济学界已有了很多的研究 % 科斯认为 产权界定不清晰是导致外部性的根源% 此后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把 * 公共财富 + 的 存在看作是 产 生 外 部 性 的 根 本 原 因 !例 如英国学者哈丁提出了著名的 , 公地的 悲剧 - /01+2345 67 893 )6::6;<= 命 题 ! 就 是把外部性归结为公地的存在 % 不论如 何解释 ! 产生外部性的原因在于私人利 益与公共利益 ’ 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以 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存在着矛 盾 ! 然而市场不能自动调节这些矛盾 ! 政 府的政策和管理有时又带来进一步的市 场扭曲 % 因此 ! 可以把长期以来环境质量 下降的主要原因分为两类 . 一是市场失 灵 ! 二是政府失灵 % 因此 ! 我们应当积极探索解决资源 ’ 环境与贫困问题的政策与市场激励措 施 ! 使我国在短时间内完成工业化 ’ 现代 化 ! 又不至于重走西方发达国家 / 先污染 后治理 0 的老路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名词解释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名词解释库兹涅茨曲线( Kruchs—— Zagskevitz curve)是一种用来描述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曲线。
一条曲线通常有一个或多个点,它在不同环境中代表着不同的生态因子。
库兹涅茨曲线表明人类活动对环境有很大影响。
在工业化过程中,库兹涅茨曲线呈下降趋势,这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剧了。
在传统农业时代,当土壤中的含氮量等某一参数从理论上讲增高时,农作物会生长得更好。
但是随着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广泛使用,使地面上有机物和氮的含量超过了土壤中有效氮的总量,这样就使得库兹涅茨曲线的斜率不断增大,并向上倾斜。
库兹涅茨曲线越陡,表示有机物积累得越多。
库兹涅茨曲线说明人类活动必须适应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否则人类将无法生存。
一些国家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为了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各国纷纷采取措施,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可持续农业,例如美国的“再生能源农业”。
德国为了提高农业竞争力,也开始发展“可持续农业”,他们运用化学技术,把氮肥转换成植物所需要的营养,利用微生物肥料把农药转换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达到最佳施肥效果。
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农民采用现代技术,实行节水灌溉,还采用高秆作物代替低秆作物,通过多种途径防治病虫害,避免过量使用农药。
总之,“再生能源农业”、“可持续农业”是农业的一个新趋势。
这些措施不仅能够保护环境,提高粮食产量,而且能使人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一举两得。
此外,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们要提倡环保,树立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要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为了让我们的家园更加清洁美丽,为了不使下一代再遭受白色污染之苦,让我们一起保护环境吧!让我们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伸出手来,共创美好未来。
只要我们人人都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相信,明天的世界将会更加美好!是呀,保护环境要靠大家!只要人人都注意,我们的环境一定会好起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传统农业时代,当土壤中的含氮量等某一参数从理论上讲增高时,农作物会生长得更好。
库兹涅兹曲线
库兹涅兹曲线库兹涅茨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倒U曲线”(Kuznets curve)。
库兹涅兹曲线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以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如图)。
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库兹涅兹假说关于效率(或者说发展)和收入分配(或者说公平)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际有广泛的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支就是库兹涅兹假说。
1955年,西蒙锭神蕑祭(Simon Kuznets)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财富增长(效率、发展)与人均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
命题认为,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短暂稳定之后,伴随人均财富增长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
但此命题只是猜想,数据由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中获得,并非绝对正确。
一方面,倒U型曲线不是必然出现,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收入差距增大。
例如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较为恰当地处理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台湾省大力普及教育),并未明显出现倒U型曲线。
另一方面,倒U型曲线的拐点也不一定会自动出现,即在收入差距扩大化后,此差距不会在不施加任何人为作用的情况下自动缩小。
多数经济学家将库兹涅兹曲线认定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而非经济学定律。
在西方国家中,库兹涅兹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于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如政治变革和制度调整。
此命题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即为我国所面对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的问题。
我国能否成功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完成经济转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含义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一种用于衡量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表明了环境污染随着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
在曲线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增长导致环境污染的加剧,因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所需的能源与原材料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排放的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也随之增加。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加强,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使得环境污染开始逐渐减少。
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曲线的后期阶段变得更加协调。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含义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定程度上的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但是环境保护也同样重要。
如果不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并执行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以保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源于“库兹涅茨曲线”,后者是由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说的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后减小的倒U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于1995年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根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既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又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对环境质量产生负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清洁能源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对环境质量产生正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
一般说来,在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恶化;在后工业化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改善。
归结起来,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图表明:当一个国家GDP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随着GDP的增长,环境污染逐渐严重,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GDP发展到一定水平(到达拐点)之后,随着治理深入,环境污染的程度减轻,环境质量逐渐改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通过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指标之间的演变模拟,说明经济发展对环境污染程度的影响。
该曲线源于对发达国家早先环境问题的研究和实证比对。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上图,简要描述进入工业化后环境质量与人均GDP的关系。
有人认为“拐点”会自然出现,这种观点会导致什么消极影响。
(6分)(2)科技进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有助于“拐点”的出现,分别说明这两个因素是如何促进企业改善环境质量的。
(6分)分析:(1)本题第一小问以图示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方面的能力。
库兹涅茨曲线的解释
库兹涅茨曲线的解释库兹涅茨曲线最初探讨的是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即在发展的初期,收入分配趋于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趋势先得到遏制,尔后得以扭转,随着收入差异的不断缩小,人与人的关系会越来越和谐。
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和谐的社会显然是可持续性趋于增强的社会。
基于此,我们可以把表达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称为分配库兹涅茨曲线。
人们循着这个思路发现,人口、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具有这样的特征,这两种库兹涅茨曲线可分别称为人口库兹涅茨曲线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它们分别从人口和环境两个侧面表明人类社会是可持续性趋于增强的社会。
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是否也具有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如果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具有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的假设也能得到证实,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的论证就更全面了。
在人类历史上,最初关注的是土地资源,如何化解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土地资源分配不平均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能源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资源,与此相对应,如何化解能源对经济发展的支援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随着淡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淡水将会成为21世纪越来越关注的资源。
鉴于此,我们关于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探讨从世人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的淡水资源入手。
我们的分析框架如下:第三,以前两部分研究,特别是第二部分研究为基础,对我国的水资源利用水平进行评价。
也就是说,如果资源利用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那么,相对于我国已达到的经济发展阶段,水资源利用水平究竟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当然,我们的比较会考虑一些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水资源禀赋。
第四,分析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
初步考虑要涉及的因素有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组织等。
第五,如果水资源库兹涅茨曲线具有存在的可能性,有没有可能加速转折点的早日到来;如果有可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库兹涅兹曲线
库兹涅兹曲线库兹涅茨曲线,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所提出来的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曲线,是发展经济学中重要的概念,又称作“倒U曲线”(Kuznets curve)。
库兹涅兹曲线以人均财富增长为横坐标,以人均财富分配为纵坐标,二者关系遵循倒U型曲线规律(如图)。
农业社会时,收入分配相当均等;工业化开始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经济快速增长,由于劳动力迅速向高收入的生产部门流动,人均财富分配不平衡明显加剧,曲线上扬;一段时间内,工业社会继续发展,曲线相对平缓;工业化完成之后,收入分配不平衡缩小,曲线下降。
库兹涅兹假说关于效率(或者说发展)和收入分配(或者说公平)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国际有广泛的讨论,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支就是库兹涅兹假说。
1955年,西蒙锭神蕑祭(Simon Kuznets)在其《经济增长与收入不平等》论文中,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提出了人均财富增长(效率、发展)与人均财富分配(公平)之间的关系问题。
命题认为,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短暂稳定之后,伴随人均财富增长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
但此命题只是猜想,数据由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中获得,并非绝对正确。
一方面,倒U型曲线不是必然出现,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收入差距增大。
例如在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较为恰当地处理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如台湾省大力普及教育),并未明显出现倒U型曲线。
另一方面,倒U型曲线的拐点也不一定会自动出现,即在收入差距扩大化后,此差距不会在不施加任何人为作用的情况下自动缩小。
多数经济学家将库兹涅兹曲线认定为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而非经济学定律。
在西方国家中,库兹涅兹曲线的下降趋势是由于政府采取了相应的缩小收入差距的措施,如政治变革和制度调整。
此命题在中国的现实意义即为我国所面对的收入差距扩大、社会不公平现象产生的问题。
我国能否成功处理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完成经济转型。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评析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评析摘要: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及背景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内容1.收入与环境污染的关系2.转折点的提出及意义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与争议1.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对我国环保政策的启示1.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2.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探讨五、结论与展望正文: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概念及背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简称EKC)是一种描述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曲线。
它源于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收入分配曲线,即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环境污染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加剧;当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环境污染程度会逐渐降低。
这一理论为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内容1.收入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揭示了收入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经济发展初期,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忽视环境保护,导致环境污染加剧。
随着收入的提高,居民对环境质量的需求逐渐增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也会逐步重视环境保护,从而使环境污染程度得到控制。
2.转折点的提出及意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指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转折点。
当收入水平达到这个转折点时,环境污染程度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
这个转折点意味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
达到这个转折点后,政府在环保政策上需要从原来的控制污染转向促进绿色发展。
三、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检验与争议1.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对其进行了验证。
多数研究认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具体形状和转折点位置可能因国家、地区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的适用性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我国是适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含义20世纪60年代中期,西蒙·库兹涅茨提出这样一个假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异一开始随着经济增长而加大;随后这种差异开始缩小。
在二维平面空间,以收入差异为纵坐标,以人均收入为横坐标,这一假设便是一个倒“U”形的关系。
这一关系为大量的现实统计数据所证实,通常被称之为库兹涅茨曲线。
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先是变得恶化,而后得到改善。
例如,较之于二三十年前,发展中国家的城市污染水平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而发达国家的城市污染,则随着经济增长而使污染水平不断得到降低,污染状况远比六七十年代轻微。
这些经验数据很可能支持一种倒“U”形的环境退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的存在。
环境经济学家把反映经济发展与环境退化关系的倒“U”型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对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的解释,环境经济学家认为,在较低的发展阶段,经济波动处于一种生存维系状态,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较为有限;所排放的废物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可生物降解。
因而,不论是数量上还是强度上,环境退化都是有限的。
随着经济的加速发展,出现农业的现代化经营和工业化的起飞状态,资源消耗速率开始超出资源更新速率,废物排放的数量和毒性均有所增加。
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环境意识得到了强化,环境管制也更有效,技术更为先进,环境治理开支得到增强,使得环境退化得以遏制并逐步得到逆转。
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启示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来的经济增长道路,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实际上经历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反映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
现在,发达国家在积累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之后,大力进行环境治理,已开始走上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协调发展的道路。
对此,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是否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也可以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未来环境改善的价值往往难以弥补现期环境破坏的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货币有时间价值,环境改善的出现也存在着时间价值的问题。
如果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到达顶点需要很长时间,这意味着该国在较长时间里要承受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的影响;如果环境污染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若环境污染超过生态阈值,则由于生态系统的崩溃人们将不能在此生存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环境改善的现值往往难以弥补现实环境破坏的成本。
第二,基于保障国家的经济安全,应该采取积极的环境政策。
国家经济风险因素来自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20年,经济发展总体上仍然承袭了“资源型”、“规模型”的发展模式,“环境让步于经济”的现象随处可见。
据世界银行的报道,我国由于空气和水的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8%。
我国在治理污染和保护、恢复生态环境方面的投入,已数倍甚至10倍于从污染和环境中得到的经济收益的总和。
为了国家的经济安全,必须重视环境安全,否则环境支持系统就会出现问题,并将以往的经济发展成果逐渐消耗掉。
第三,在概念上接受倒“U”形的关系并不意味着对环境恶化可以听之任之,相反,我们必须同时努力改善环境状况。
这是因为,如果环境退化超过一定的生态阈值,它就成为不可逆了。
如果许多重要资源如森林、渔产、土壤在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造成严重枯竭或退化,那么,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才能使之恢复。
对我国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与环境污染水平也基本呈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而且随着今后40—50年内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持续、快速推进,对我国的环境必将造成更巨大的冲击。
在此情况下既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又要避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进一步提高(甚至超过生态阈值),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三、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的政策措施(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制定有益于环境保护的外资政策西方传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是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这种模式忽略或较少考虑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忽视生态环境成本而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增长。
当这种工业化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后,他们又凭借工业化带来的物质积累,进行内部治理,或借助其跨国投资优势将“污染工业”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如果盲目模仿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模式,必然会加速资源枯竭、环境恶化。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避免环境退化超过生态阈值,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既要推进经济发展,又要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只能优先考虑发展,然后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因此在经济起飞的较短时期内可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对较为宽松的环保标准吸引外资,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适当开发自然资源以换取宝贵的初始资本。
但这只应是短期的行为,而不能作为长期的战略。
对于我国来说,要防止环境恶化的不可逆,除了需要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外,还应该制定合理的外资政策,通过对外资的产业限制和导向,防止外商借投资之名,向国内转移污染产业,加剧我国环境的恶化。
(二)适当调整环境政策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现行的部分政策显示出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方面。
要降低污染排放,需要改革调整现行部分环境政策。
1、由治理型向防治型转变。
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政策的主导倾向,是把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到对污染排放的处置上,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只是要求企业提高处理率达到排放标准。
这种以末端控制为目标的环境政策在实践中已经面临严峻挑战:一是资源浪费严重,许多可以回收利用的原材料变成了“三废”被处理掉或被排入环境。
二是治理污染的成本较高,部分企业宁愿缴纳罚款也不愿自己治污。
三是污染治理不彻底,单纯依靠处理设施,难以从根本上消除污染,往往形成二次污染。
鉴于此,需要改革调整环境政策,由末端控制的治理型向全过程控制的防治型转变。
2、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换。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排污费制度,在抑制环境不断恶化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
由于污染物浓度控制不能给企业以足够的治理污染的激励,企业只要在标准以下排污就能持续生产,没有必要去实施清洁生产而减少污染物的总量,其结果是无助于环境的改善。
因此,应该通过调整排污收费标准,使排污费率略高于最优排污费率,迫使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实施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三)实施有益于环境改善的制度创新1、生态税制度。
生态税是国家为了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凭借其政治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
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开发、利用水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CFCs产品税。
纳税人分别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者或生产、使用有污染的产品者;课征对象分别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和有污染的产品;而计征依据分别为开发、利用、破坏自然资源的程度以及有污染的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程度。
开发、利用或破坏自然资源程度大的行为和对环境的污染、危害程度严重的产品税率高、税赋重;反之,则税率低、税赋轻。
对于有利于环境资源的行为、产品,则按照减轻损害的程度进行税收减免。
可见,生态税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经济主体开发、利用、破坏或污染环境资源的程度,而不是为国家聚敛财富。
在许多发达国家,生态税早已广为运用;而在我国,它仍是一个较新的概念。
西方国家应用最广的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
正在走向市场经济的东欧国家以及新加坡、印度、韩国等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生态税收政策。
受传统产品经济的影响,我国的生态税收基本上是空白。
目前对煤、石油、天然气、盐等征收的资源税以及城镇土地使用税等,主要目的是调整企业间的级差收入,促进公平竞争,而不是促进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税。
经济理论与国际经验表明,要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生态税收制度。
实行生态税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针对国家的主要环境与生态问题,分期分批地实施。
目前,应首先对含硫燃料征收硫税,对严重危害环境的产品征收“污染产品税”。
这不仅有利于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履行国际公约,也可作为环境基金的一个来源(生态税具有专项税收的性质,只能定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同时也是强化环境管理、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2、排污权交易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纳污能力作为一种十分稀缺的特殊自然资源和商品,是国家所有的财富。
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政府通过发放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将一定量的排污指标卖给污染者,实质上出卖的是环境纳污能力。
环境资源的商品化,可促使污染者加强生产管理并积极利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以降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量,减少排污量,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同时,节余的排污指标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或有偿转让,这就提高了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了环境质量的改善。
可见,政府严格控制下的排污权交易市场,应是市场体系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绿色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排污权交易市场中,同一集团下属的不同企业、不同集团、不同行业的企业,甚至包括环保组织,均可作为市场之主体。
排污权交易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控制中。
如果排污者能削减其排污量,其余额就可以出售获利。
因此,可以刺激排污者发明或利用新的更经济的处理技术和方式,这样社会治理环境的总费用就会减少,效益差、污染严重的排污者在市场竞争中将处于不利地位。
排污权交易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是在美国发展起来的。
1990年美国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应用了基于市场的控制策略。
在控制SO2排放上实施了排污权交易,并取得了成功。
其所花费用只有采取“逐厂控制”措施所需费用的一半。
另外,排污权交易不仅可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也可在不同地区进行,同时企业还可把实际排放和允许排放的差量存于银行之中。
鉴于排污权交易在降低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功能作用,我国应该利用这种市场化的污染治理机制,以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
对此,可在经济发达地区先行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开;并由此制定相应的交易法规,规范市场运行。
(四)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从国民经济的产业层面来说,要降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就要大力发展能减少环境污染的环保产业。
环保产业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与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还包括清洁生产技术与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和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
环保产业的发展在很多国家都得到政府立法和政策的扶持,一是因为环保产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和公益性;二是因为环保产品和技术设备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不具价格优势,企业不愿投资;三是因为环保产业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其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般企业很难有这种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