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传统文化之精髓润卓越少年之德行——沈阳七中传统文化与育人文化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国辉

要:沈阳七中之所以能够书写连续25年中考辉煌的奇迹,得益于牢记使命的责任意识、科学高效的教

学手段和传承经典的育人模式。学校在德行培养方面,寻根溯源、奉行故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用来修正学生德行。

关键词:传统文化;德育;经典

沈阳市第七中学作为一所承载了111年育人使命的优质学校,不仅在教学质量上一直追求着“卓越教育”理念,而且在德育工作中也始终坚持着“品行卓越、能力卓越、智力卓越”的育人目标。德行是为人的根本,“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课堂教学可以不断推陈出新,标新立异;但在德行培养方面,还要寻根溯源、奉行故事,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用来修正德行。

一、七中七德养于行,七中七度修于身

作为一所超越百年历史的学校,本身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优秀的文化传承。古人将学校教育称之为“传道受业”,而作为一所合格的,甚至是优质的学校,不但要“受”出利于学生、利于家长和利于社会的“业”,而且还要“传”出利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有才无德,行之不远”“学校培养的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不是只会考试的机器人”“就算一个学校的学业成绩再好,中考成绩再辉煌,如果培养的都是高分低德的学霸,那么,学校对社会、对国家所做的贡献基本等于零”,这是七中曹淑君校长经常对老师们说的话。

所以,沈阳七中高度重视德行的培养,学生从进入七中的校门,就开始进行“七中七德”教育。“七中七德”是学校传承已久的德育文化,即“上课讲课德、开会讲会德、仪表讲仪德、说话讲口德、走路讲行德、用餐讲餐德、待人接物讲礼德”,在“七德”教育上,学校“七德”班会的设计以及“七德”校本教

材的编写均采取了“古今对比”的教育方式。告诉学生“七德”中的每一德,古人是怎么做的,如,“孔融让梨”“程门立雪”“曾子避席”等等;国学经典中是怎么阐述的,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于事而慎于言”“言忠信,行笃敬”等等,用古圣先贤的智慧深度理解每一“德”,让“七中七德”入心入脑,入言入行,真真切切地懂得应该怎样做才是德行,应该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卓越。如今,走进七中的领导、老师和家长都会有真切地感受,从入校到返学,从课堂到走廊,文明无时无刻,规范无处不在。“七中七德”已经浸润于七中每名师生,中华优秀的传统美德也已浸

润于校园每个角落,每个细节。

古人云:“人无品,不成人;人无德,不成器。”“七中七德”是从七个方面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修正和培养,但是,学校没有止步于仅仅对学生言行举止的培养,而是力求言行举止已经趋于规范的七中学子在精神层面再上一个台阶。所以,我们尝试对八九年级的学生进行“七中七德”的升级版“七中七度”的教育。即“为人有风度,言行有雅度,思维有深度,视野有广度,做事有效度,学习有精度,奋斗有韧度”。同样,“七中七度”也是汲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七中七德”的古今对比相似,“七中七度”教育我们采取了“褒贬成语”对比的方式。以“做人之度”的“为人有风度”为例,褒义成语:宽以待人、诚实守信、正直无私、德高望重;贬义成语:高傲自大、背信弃义、心胸狭窄、冷酷无情。通过对比,学生清楚地知道了什么“度”是正度,该做,什么“度”是负度,不该做。

汲传统文化之精髓润卓越少年之德行

——沈阳七中传统文化与育人文化相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基础教育论坛

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

2018年第7期(总第274期)

№7,2018General ,№274

22

基础教育论坛(中旬刊)2018年第7期(总第274期)

二、传统运动健于体,民族艺术美于心

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在“七中七德”还是在“七中七度”上的应用,都是行为规范和精神品质方面的融合,都属于无形渗透。那么,如何能够让全体学生亲身接触、感受到有形的优秀传统文化呢?因此,学校决定从体音美课堂和集体活动入手,让学生真正参与传统文化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除了开设国学课、书法课、组建民族音乐社团以外,还将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扇子舞引入校园。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受到了儒家文化的诸多影响,而且还是古人修身养性、以德服人的重要途径。若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体育文化相融合,既能弘扬民族精神,又能极大丰富学生锻炼身心的途径,提高运动兴趣,可谓一举多得。开扇、合扇、蹲起、转身,一段段曼妙的音乐,一串串连贯的动作,一片片舞动的红扇,成为了七中本就丰富多彩的大课间活动的又一亮点。学校正是抓住了这一传统运动项目,并将其与学生大课间活动相融合,旨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从而达到强健身心的目的。学校继续拓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途径,一座“卓”字文化楼即将竣工,“卓越”“卓识”“卓烁”“卓著”“卓逸”,每层楼的主题分别代表了一种文化形式。“卓越”主要开展国学经典阅读、传统文化传习;“卓著”主要为传统书画类功能教室;“卓逸”为学校的民族音乐的学习和排练。“卓”字文化楼投入使用后,学校的传统文化氛围将愈加浓烈,传统文化的汲取、传承和应用也将有新的更大的突破。

三、优秀文化融于学,经典传承利于生

初中阶段是道德情感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当今中学生也是未来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筑梦人。在科技高速发展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让学生能够“头脑中装满科学知识,心里面留存传统美德”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升全民素质、提高文明程度和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所以,面对今天的中学生,未来的筑梦人,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只是简单的诵读、表演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将优秀的、民族的、经典的东西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真正做到使优秀传统文化即有无形的渗透,又有形的融入。

学校一直在探索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多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以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端正德行,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学科涵盖的传统文化大多数为古代诗歌和文言文,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多地向传统文化方向拓展,从生字的拓展,到成语的拓展,从文章出处的拓展,到读后感的拓展,传统文化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在原有基础上被放大了数倍。正因如此,七中语文教师赵楠迪在2017年荣获“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现场展示课特等奖及国学展示录像课特等奖”,同时沈阳七中还被评为全国传统文化进课堂先进单位称号;语文教师周俊英,基于在日常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她所带领的七中学子作为辽宁省冠军在全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取得佳绩,队员林楚乔进入了八强,如今已被牛津大学破格录取,并获得百万撒切尔夫人奖学金。面对采访时他提到:“正是由于初中语文课,他喜欢上了汉字,喜欢上了传统文化,并从中找到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和一种境界。汉字的博大精深和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对未来的发展,甚至对一生的发展都利益之重、影响至深。”在其他学科中我们也正在不断地思考和实践。比如,任教地方课《魅力辽宁》的教师鲁状,将古诗词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用原创的七言绝句让学生更贴切地了解辽东地区的英雄人物和事迹。再如,道德与法治学科,我校由酷爱传统文化的田芮嘉老师主持的市级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的研究》已经申请结题。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宽了知识层面,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在初中生的青春叛逆期中为学生树立了向善的道德标尺和向上的人生坐标。

学校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青少年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群体,课堂是让学生了解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所以,学校在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的同时,应不断地实践和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育人文化相融合。沈阳七中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将会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地汲取精髓,不断地滋润心灵,不断地修正德行,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中国梦的筑梦人的教育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古为今用、开创未来。

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