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第四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②终板区存在使ACh失活(inactivation)的机制。
– 突触间隙内有大量的AChE附着于终板膜表面,特别 是其皱壁处,能使ACh迅速水解为醋酸和胆碱而失活, 水解后形成的胆碱则重新被摄入突触前末梢,成为 ACh再合成的原料。这是主要的途径。
• ACh的失活机制保证了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忠实 传递,即一次神经冲动必然引起一次肌肉冲动, 二者保持一对一的关系。
Ca 触发
(一)终板电位是介于神经冲动和肌锋 电位的中间过程
• 在神经冲动和肌肉动作电位之间,存在一表现为负 电位变化的中间过程。这种负电位是终板膜上产生 的 一 种 电 位 , 被 命 名 为 终 板 电 位 (end-plate potential)。 • 终板电位是产生于终板膜上的一种局部去极化电位。 它不具全或无性质。如果在神经上相继施加两次刺 激,则第二次刺激引起的负的变化将比第一次为大, 说明它有总和现象。这是不同于动作电位的一个重 要特性。 • 终板电位还具有为局部反应所特有的另一个重要特 性,即它没有不应期。
2.Ca2+是神经冲动导致突触前终末释 放ACh的偶联因子
• 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终末进而引起ACh释放, 这个过程就称为兴奋-分泌偶联(excitationsecretion coupling)。 • 这个过程中电信号转换成化学信号,同时表明突 触前终末除了有兴奋功能外,尚有分泌功能。 • 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或兴奋及分泌,是两个不同 的过程,兴奋-分泌偶联将二者联系起来。
(二)终板电位是由乙酰胆碱 作用于终板膜而产生的
• 运动神经纤维兴奋时,其末梢释放 Ach ,将 ACh施加于肌肉则可引起肌肉收缩。
1.ACh是神经肌肉传递的递质
• 在生理条件下,神经冲动促使突触前末 梢释放ACh,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终 板膜,与位于其外侧面上的乙酰胆碱受 体结合,导致终板电位,随即被AChE水 解而失活。
图45 运动终板光镜像 (氯化金染色)
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模式图
运动终板扫描电镜像
神经肌肉接点兴奋传递的特征
• ①单向传递:
–兴奋只能由神经纤维传向肌纤维,即由突触前膜传向突 触后成分,而不能向相反方向进行;
• ②突触延搁(synaptic delay):
–与冲动在同一细胞范围内的传导速度相比,兴奋通过突 触的传递是极其缓慢的,如哺乳动物的眼肌,突触间隙 只有20~50nm的距离,兴奋的传递却要耗费0.5ms。在 蛙的骨骼肌,传递时间竟长达3~4ms;
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
• 在电镜下观察,接头结构可分为三部分: • 突触前末梢(presynaptic terminal),其中的末梢膜, 为突触前膜(presynaptic membrane); • 与突触前膜相对的肌膜是为突触后膜(postsynaptic membrane),又称终板膜(end-plate membrane); • 两层膜(合称突触膜)之间的间隙称为突触间隙 (synaptic cleft)。 • 突触膜与毗邻的非突触膜(一般的轴突膜和肌膜)相 比,呈现明显增厚,是特化的轴突膜及肌膜。
微终板电位不是单个ACh分子作用于终板 膜上的ACh受体的结果 0.3μ v • 乙酰胆碱 (Acetylcholine)释放时,是以一 个囊泡为单位成批释放的。一个单位也 称 一 个 量 子 , 故 称 量 子 释 放 (quantum release)。 • 囊泡自发释放,胞吐出乙酰胆碱(神经递 质)。乙酰胆碱扩散,结合于后膜上的受 体(单向传递)。
• 突触前末梢内含有大量直径约为50nm的 囊泡状结构,称为突触囊泡(synaptic vesicle),是突触部位最具特征性的结构。 • 组织化学研究表明,囊泡内含有乙酰胆 碱(acetylcholine,ACh),是在突触的胞 浆内合成并由囊泡摄取贮存于其内的。 • 神经肌肉传递是由囊泡释放ACh为中介 而完成的。
第一节 神经肌肉接头
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突触称为神 经肌肉接头,又叫运动终板; 神经肌肉接头是连接神经电信号和骨骼肌 收缩过程的中间桥梁。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及传递特征 二、神经-肌肉传递的过程和机理 三、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
一、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和传递特征
•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轴突在临近末梢时,反复分支而 形成大量的终末前细支,后者进一步脱去髓鞘成为非常 纤细的、裸露的无髓终末,其末端形成大小不等的梅花 状膨大终止于肌纤维上。每一根无髓终末支配一根肌纤 维。 • 同一根轴突的全部分支及其所支配的肌纤维,称为运动 单位 (motor unit) 。运动单位的大小不一,最多可包括 200多条肌纤维。
二、化学突触
(一)化学突触的结构及信号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20-30nm) 突触后膜(受体)
神经元突触末梢分支膨大成小球状,该结 构称为突触小体,其轴浆内含有线粒体和 突触囊胞。
神经元的化学突触信号传递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 ③高敏感性:
–神经肌肉接头易受许多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 ④易产生疲劳。
二、神经肌肉接头信号传递的过程与机制
• 过程:
电信号 化学信号
• 神经纤维兴奋(神经冲动)→神经终末→Ach
释放→ Ach通过突触间隙扩散→与后膜
AchR结合→后膜去极化(终板电位)→肌膜
动作电位→肌肉收缩
电信号
N-M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其特征是突触后膜产生超极化。它的产生也是 由于突触前神经元末梢兴奋,但释放的是抑制 性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可提高突触后膜对 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由于Cl-由膜 外进入膜内,使膜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出现突 触后膜的超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它 降低突触后膜的兴奋性,使突触后神经元不能 产生兴奋,而出现抑制效应。
斯的明、毒扁豆碱 (依色林)、有机磷农药(如敌百虫、
乐果、敌敌畏等)。
除极化阻滞
第二节 神经元突触
神经系统的通讯网络
一、电突触 二、化学突触 三、突触的活动 四、突触活动的调节
一、电突触
结构基础:缝隙连接 缝隙连接部位的超微结构:相邻细胞膜 间的距离特别近,只有3nm,每侧细胞 膜上排列着连接蛋白。 特征:双向传递、传递速度快
小结
冲动到达运动神经末梢,末梢去极化 Ca2+通道开放,Ca2+内流 Ach释放 形成R-Ach复合体(后膜) 后膜离子通道被激活,产生终板电位 肌膜动作电位 肌肉收缩
兴奋-分泌耦联 神经分泌
突触传递
化学接受
兴奋-收缩耦联
三、影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因素
影响ACh的释放:细胞外液中Ca2+、Mg2+浓度 肉杆毒素是通过对乙酰胆碱释放所必需的蛋白质的 裂解而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并引起松弛性麻痹 与ACh争夺受体:箭毒类药物(筒箭毒和三碘季铵酚) 抑制 ACh 失活: 对胆碱脂酶有抑制作用的物质,如新
4.ACh在终板膜起作用后立即失活 并被清除出终板区 • 终板膜去极化历时通常仅为2ms左右,因此到达 终板区的ACh必然被快速清除。清除的途径可能 有两条: • ①有少量的ACh扩散到终板区外。由于一般肌膜 对ACh的敏感性只及终板膜的千分之一,因此, 扩散的ACh就不能有效地起作用,但这不是主要 的途径。
–树突—树突型突触 –树突—胞体型突触
–胞体—胞体型突触等
这三种突触常为电突触,它们连接的形 式是低电阻的缝隙连接。
三、突触的活动
(一)突触后电位 由突触活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电 位变化成为突触后电位。 大多神经元仅释放一种递质,不同递质 作用在突触后膜的受体上引起膜对不同 离子的通透性改变,根据神经元对这些 离子通透性反应的特点,将突出分为兴 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
(三)微小终板电位的发现导致“量子 释放”理论的提出
• 微小终板电位 • 将微电极插入肌纤维内能测得约-90mV的静息电位。 不论在终板区或非终板区,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 但在高倍放大条件下,在静息状态下,即使突触前末 梢完全没有神经冲动到达时,终板膜上仍可观察到一 系列微小的间隙“自发”放电,这种电位被称为微小 终板电位(miniature end-plate potential)。1mv • 微终板电位的最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固定的振幅。
膜Ca2+通道开放,膜外Ca2+向膜内流动
接头前膜内囊泡移动、融合、破裂,
囊泡中的ACh释放(量子释放)
3.ACh被释放后扩散至终板膜与N型 ACh受体结合导致终板电位产生
• 由突触前终末释放的ACh,经突触间隙扩散至终 板膜,立即与密集分布于终板膜上的ACh受体结 合。这种受体在分型上属于N型受体(nAChR), 是目前研究最为充分的受体蛋白质之一。它是由 5个亚单位构成的通道样结构,其中α亚单位可同 ACh分子结合,导致通道开放并允许Na+内流和 K+外流 ,进而导致终板电位的产生。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 通透性↑
Cl-(主) K+ ↑
通透性
IPSP
EPSP
(二)突触的链接形式
一般来讲,高等哺乳动物最主要的突触 接触形式有三种。 ①轴突-树突突触 ②轴突-胞体突触 ③轴突-轴突突触
除上述三种主要突触形式外,无脊椎动 物和低等脊椎动物神经元之间的任何一 部分都可以彼此形成突触,如
第四章 突触传递和突触活动的调节
什么叫突触?
神经动作电位可传递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肌细胞之间在结 构上无直接联系 →突触 突触:将一个神经元冲动传到另一个神 经元或传到另一细胞的特殊结构
突触的两种类型
电突触:允许离子电流从一个细胞直接 流入另一个细胞
化学突触:通过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化 学递质与突触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相 互作用完成信息的传递。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局部兴奋,当突触 前神经元活动增强或参与活动的数目增 多时,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可以总和起来, 使电位幅度加大,若达到阈电位水平时, 则在轴突的始段产生动作电位,进而扩 布到整个神经元。如果兴奋性突触后电 位没有达到阈电位水平,虽然不能引起 动作电位,但这种局部电位可使突触后 神经元兴奋性提高,容易产生动作电位。
(二)突触输入的总和
一般来说,与神经元胞体连接形成的突 触多是抑制性突触,而与神经元树突连 接形成的突触多是兴奋性突触。 诱发一个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必 须有多个兴奋性突触共同作用。 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由若干突触后电 位共同决定,包括IPSP,也包括EPSP。
Fra Baidu bibliotek
时间总和:不同时间产生的输入信号到 达同一个细胞,引起细胞兴奋或兴奋性 改变的现象称为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将不同来源的输入信号在同 一时间到达同一细胞,引起细胞兴奋或 兴奋性改变的现象。
ACh与终板膜上的N2受体结合, 受体蛋白分子构型改变, 终板膜对Na+、K+ (尤其是Na+)通透性↑
• 终板电位是一种局部电位,它以电紧张的方式扩 布到终板膜周围的一般的肌细胞膜,使后者也发 生去极化,并且当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就触发一 次向整个肌细胞作全或无式传导的动作电位,从 而完成一次神经-肌肉传递。
1、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其特征是突触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它的 产生是由于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与 受体结合后,提高了突触后膜对Na+、K+、 Cl-,特别是Na+的通透性。由于Na+内流, 使突触后膜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产生局部 去极化,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
• 大量实验表明,Ca2+在递质的释放中起着偶联因 子的关键的作用,是神经冲动导致突触前终末释 放ACh的偶联因子。当冲动抵达神经纤维末梢时, 去极化作用导致末梢膜的Ca2+通道开放,进而造 成 Ca2+内流。当Ca2+进入突触前膜后,激活了钙 依赖蛋白激酶(Ca2+-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使 突触囊泡能够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导致递质的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