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
观点1、
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部分, 必须首先服从和服务于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 也须符合通识教育自身内在的精神和本质特征。
通识教育( G e ner a l Ed uca ti o n ) 的源头是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 即专门为人的自由而设的, 纯粹以“使用闲暇从事理智活动”为目的, 而不具有适应性和职业性的教育。中世纪的“七艺”则在闲暇教育的基础上, 因关注学生进入更高一级学校的需求而增强了通识教育的实用性。通识教育思想在17 世纪主要体现为洛克“绅士教育”思想, 认为绅士应学习日常生活中最有用的知识, 并提出了几乎包括一切领域的教学科目; 18 世纪, 则主要体现为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认为理性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物质, 教育应该在“顺应内在自然”基础上, 进一步发展人的理性。19 世纪之后, 通识教育内涵因高等教育的专业化而出现了较大变化。赫胥黎将通识教育看作是普通公民教育, 注重培养人的理性、德性以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 同时还要为受教育者的各种职业需求打下知识基础。到2 0 世纪, 通识教育思想传统虽受到了来自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激烈批判, 但众多教育学家仍大力倡导和推行通识教育。近现代以来, 哈佛大学成为通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领军人物。1945 年, 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针对美国大学过分专业化的倾向, 组织撰写了《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 第一次系统论述了通识教育, 认为大学应全面加强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19 79 年, 哈佛大学通过了“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 卓有成效地推动了以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为主要标志的大学通识教育改革。2007 年, 哈佛大学在经过五年的改革之后, 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修正了本科通识教育知识领域及课程, 进一步提升了通识教育的可行性。
上述过程显示, 通识教育始终强调人的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 同时, 通识教育也从发展个人自由到培养社会公民; 职业能力的培养逐步得到认可; 能力培养日益全面; 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 操作性不断增强。现代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则应为: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 主要通过广泛的、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使所有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并能够起到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在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下, 其通识教育的目标应进一步明确为: 注重学生公民素质的培养, 强调共识性教育, 为地方各界英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知识平台和认知背景与方法。
观点2.
专业教育的直接任务是服务于受教育者的个人职业,并以此提高社会生产(比如理学和工学)、社会管理(比如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和社会服务(比如教育学和医学)的水平。通识教育的直接任务促进受教育者在人文素质、科学思维能力、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受教育者在这些方面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他们自身的品质和价值,而且可以促进社会的秩序、稳定,建设和谐、健康、高尚的社会生活。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与高水平的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一样重要。通识教育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的一般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公共生活做准备;在提升公民个人价值的同时,提升社会生活的品质。
公民素质既具有一般性,也有时代性。所有时代都希望每个公民都身心健康,关爱互助,但每个时代都有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应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应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观点3:
我们认为, 现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的人,即将学生培养成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会学习、会生活, 身心、智力、精神等全面发展的高层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