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尘珞旋霄科研

・教育心理・

2001牟第7粥(誊第163御)

情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研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情感教育目标研究”课题组

执笔:谭轶斌冯起德

情感和认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统一的,是相互联系、渗透、转化的。我们认为过细地掌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把情感和认知分_开来研究,弄清它们内部的结构和外部的特征,特别是它们在教学过程中运行的特点和规律,以便更好地认识和驾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这是理论思维的需要,是事物从整体到分解再到整合的发展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B・S・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人我国以后,认知领域的分类

及“掌握学习”的策略为我国基础教育战线的同志所接受,并发展为莲蓬勃勃的目标教学流派。十多年来,教学实践中效果显著,理论研究有所建树。然而,情感目标分类体系始终没有妥善解决。究其原因,一是布卢姆的情感目标分类(接受、反应、价值、组织、性格化)所使用的概念、术语以及思维习惯同我们的有所不同,以致难以接受,也无法操作,这是十多年目标教学已经证明了的事实。对此,张志勇同志有过较为全面的分析,他在《情感教育论》一书中说:一、它过多地反映了心理学的逻辑,而不是教学实践的逻辑;二、在分类层次的确定上带有明显的推论和思辨性;三、分类体系过于烦琐,特别是亚类目标之问有时很难区分;把“价值评价”和“组织”分为两个目标层次是值得商榷的(详见该书第227页);二是情感

目标分类比之于认知目标分类要复杂得多,这在布

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一书中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国内热心目标教学的同志在布卢姆等

人首创的基础上作种种努力和探索,力图将情感目

标分类“中国化”,想找到一条适合于我国基础教育实情的、同认知目标分类相适应的情感目标分类的

路子,以求将目标教学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情感目标分类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过程分类,即按学生情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分,如“萌发一形成一保持一内化”分类,设计者对这一分类的界定是:

1.萌发:学生开始察觉到某种刺激或现象,并萌发出留心、关注它的意愿;

2.形成:在关注的基础上,开始对某种刺激或现象作出反应,并形成某种情感体验;

3.保持:对某处刺激或现象所形成的情感反应与体验,不断趋于巩固、固定和持久,表现为反应迅速、频繁、持久;

4.内化: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深深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以至于被卷入,以超常方式作出反应,

形成某一价值倾向观点(态度)①。

显然,“四分类”是从布卢姆等人的“五分类”脱

胎而来,但它比“五分类”好:一是概念、术语更适合

木本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目标教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员有:康士凯、冯起德、陈爱平、朱震国、谭轶斌。

39万方数据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二是情感发生、发展的过程更清晰,阶段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明显;三是情感目标的实施是~个由低到高的“内化”过程,以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我们认为这个分类是可取的,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确定切实可行的亚类,使之丰富和完善。“四分类”的问题出在同“要素分类”(后详)扯不清,设计者试图将情感要素和情感形成过程合

二为一,这就把问题复杂化了,给实际操作带来“剪不断,理还乱”的困难,看来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二、要素分类,即按情感构成要素来分,有同志分为六个要素:(1)热爱祖国;(2)唯物辩证观点;(3)学

习动机;(4)学习兴趣;(5)进取精神;(6)审美情趣②。

这种分法的好处是:给“情感”内涵以科学的界定,将原本玄乎的“内心体验”对象化、外显化,给教学操作带来了方便,为情感目标的实施提供扎实的基础。这种分类从理论上似乎可进一步斟酌:(一)将“唯物辩证观点”纳入情感范畴是否妥当?观点属于思想范畴,思想和情感固然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但毕竟不是一个范畴,不是包容关系;(二)将“动机”、“兴趣”并列不

尽妥当,因为兴趣是动机的一部分,“是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动机包含多种成分,它们两者都

是人的需要的动态表现,和人进行活动时的内部动因,只是兴趣比动机中的其它成分(如意向、意图、信念等)更加情绪化,更现实、更活跃。

其实,要素分类是最实际、最稳定的方案,问题是究竟包含哪些要素?心理学教科书上说: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③。三个方面又分出好多亚类,如道德感包含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

理智感、美感亦复如是。按照这种分法,理论上固然站得住脚,但实施时却困难重重,如此庞杂的体系如何落实?怎样操作?这些问题都不好解决。

三、层次分类,即按情感发展的层次来分,分成情绪、情感、情操。这种分法的优劣类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分法,这里不再赘述。要补充的是:三者的区别都相当“玄乎”,尤其是情绪和情感,分亚类时必

然出现“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操作又怎么办?目标教学是操作性极强的教学流派;不能操作,对目标教学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四、思情分类,将“情感”和“思想”合二为一,构成“思情素质分类体系”:@

思情素质分类简表

政治态度:立场、观点、理想、信念

40

万方数据

思想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品质:国民公德、集体观念、法纪观念、劳动

观点、行为规范、责任感、义务感

心理素质:高尚志趣、审美情趣、坚强意志

这一分法的优点是:①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将

情感素质直接列为教学目标,体现目标教学为素质

教育服务的宗旨;②以内容要素为分类标准。要素分

类的好处是静态、稳定,测量、操作相对好掌握些。一

般来说,广大教师比较欢迎这种分类。这个体系的矛

盾是:①“态度”、“观念”、“品质”都是“素质”的反映,是“素质”的对象化,四者不是同一层面的,不宜并

列;②“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的内涵重迭、交叉,

“集体观念”、“法纪观念”、“劳动观点”不是“思想观

念”吗?怎么又归属“道德品质”呢?“观念”和“品质”

不是一码事啊!⑧“心理素质”的内涵和外延不仅仅

是“志趣”、“情趣”、“意志”,还要深广得多,这是众所

周知的,毋需我们赘述。

分类体系还有一些,它们的性质和特征同上述

四种相类似,这里不一一罗列了。

在研究情感目标分类体系时,要不要确定一些

基本原则?我们认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确

定以下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分类必须符合教育学、心理学、教

学论的基本原理。如概念的确定和阐述在理论上是

经得起检验的;分类必须是有序的,因为科学是有序

的,只有有序才好驾驭,才有助于教育、教学的实践;

等等。

(二)同一性。分类的标准必须是同一个,以保证

分类体系的统一、完整。一会儿这个标准,一会儿又

是那个标准,逻辑上混乱,分类体系必然矛盾百出,

操作又从何说起?

(三)简约性。分类体系,不管是主类(第一层次),还是亚类(第二层次),都宜简而不宜繁。简,才

有利于实施,教学中好落实。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经

验值得注意,布卢姆搞“六分类”(识记、理解、应用、

分析、综合、评价),国内有同志将它简化为“记忆、理

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既接受了布卢姆的理论、

策略,又适合于我国的教学实际,实验证明效果是好

的,理论上也经得起推敲,所以,情感目标的分类也

应该简约些。

(四)实用性。目标教学是实用性极强的教学流

派,离开了实际操作,目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因为教学目标只有付诸实施才有意义,才有社会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