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_2014近五年有关_慕课_的文献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4近五年有关“
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穆丽缘
(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天津300
204) 摘 要: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或称“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因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已成为国内外互联网上的热点,近年来与之相关的博文、网络评论等非正式言论和正式
的学术研究风起云涌。在全球慕课发展热潮的背景下,参照国外慕课相关研究成果,梳理2010-1014年的相关的学术文献,综合国内有关慕课的相关学术会议情况,探讨国内慕课研究的特点和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MOOC;慕课;开放课程;在线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9-0052-
02收稿日期:2014-09-
24作者简介:穆丽缘(1991-)
,女,河北辛集人,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 近期,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到“慕课”研究类文章近200篇,其中,从文献综述角度研究慕课的,仅1篇。可见,教育界目前对慕课的总体比较研究的文献综述类文章还不多。但对“慕课”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分析既是“慕课”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内“慕课”的发展,在相关实践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之对应的是,国内对MOO
C的学术研究状况既有亮点,亦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笔者通过对于近5年的“慕课”的相关文章的研究,作一梳理,以期引起人们对远程教育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慕课发展有关问题的关注。
1 “
慕课”的起源与定义MOOCs(MassVieOp
enOnl加eCourse),是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被译为“慕课”[1]
,最早在2008年,DaVeCormier与Bry
anAlexander教授第1次提出这一概念,但其在2011年才真正发展并引起关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把他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课程共享在了互联网上,吸引
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
60,000名学生注册学习[2]。接下来的一年,
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投资商与顶尖大学合作,推出了包括Cousrera,Udacity
,EDX等在内的MOOC平台,它们不断改变着MOOC的面貌。现在,Coursera、Udaeity、edX三大MOOC平台获得了数千万的资金支持,
推出了大约一百门课程,给更多学生提供了选择一流大学一流课程并进行系统学习的可能,越来越多的大学加入到慕课的多形式的实践
中[3]
。由于Mooc具有现代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具有的许多显著性优点,因此其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革命性挑战,并引起
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为此,TIME杂志把201
2年称为“MOO
C年”[4]
。2 “
慕课”的分类及特点严格地说,MOOC包括联通主义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cMOOC和美国知名高校运用行为主义的方法开发的xMO
OC两种,二者在教学理念上差异很大,一般媒体上常见是x
MOOC[5]
。对于慕课的特点有以下几种说法,例如:邓宏钟、李孟军等人于2013年07月01日在《科技创新导报》上发表的《“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一文中提到:MOOC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其对现代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与其具有的
大规模、在线和开放的特点和无法企及的优势密切相关的[
6]
。而在杜杨于2013年08月21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慕课”对高校体制的五大挑战》一文中则认为“慕课空前的规模和开放程度和不再受时空限制的特点使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有了可能,再加上慕课操作简单方便、学习成本低廉,使学生的自主学习
从可能变成了现实”
[7
]。并且认为“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冲击了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慕课具有大规模、无时空限制、高开放、可重复、强调学习的体验和互动等基本特点,其核心强调了
一个‘学’字,即学生的学习”
[7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则认为,跟传统的网络教学相比较,“慕课”有4个特点:①使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混合多样化;②大规模,一个课堂的容量是有限的,但“慕课”是无限的,“慕课”可能上万人来听课;③个性化,“慕课”让每一个学习者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④社区化的讨
论,参与人数众多[
9
]。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慕课具有以下特点:(1
)大规模:不是一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而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大型的大规模的课程。只有符合大规模的特点才能成为典型的MOO
C。(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
协议;只有符合开放的特2
5 资源建设
点,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并且MOOC具有公开免费的特点。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课程知识共享在互联网上。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或者国内知名大学的一流课程。
(4)“沉浸感”:这是MOOC与传统在线教育的不同点。在拍摄上,传统在线教育给人的感觉是在给录制现场的学生上课,而观者只是一个旁观者。然而MOOCs的拍摄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会让观者一位老师只在给其一个人上课,他的眼睛一直注视着观者。这种拍摄的角度弥补了传统在线课程的距离感,营造了一种沉浸式学习环境,很大得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9]。
(5)互动性很强:众所周知,传统在线课程缺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互动一直是其症结所在,而MOOCs却有很强的互动性,并且互动性随着学习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强。互动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占有更重要的地位[9]。
3 对当前“慕课”相关文献的分析
3.1 中文学术文献年度数量统计
在中国知网的“文献”模式下以篇名检索“慕课”的文献得到以下结果,近5年以来,慕课的学术文献呈现上升趋势,这也正如我们所预想的一样,在2010年学术文献仅为1篇,在2011年甚至出现了0篇的情况,2012年1篇,但2013年则出现了70篇之多,截止到2014年5月1日,2014年以“慕课”为题的学术文献达到了71篇,可见随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各高校签约加盟MOOCs,“慕课”的发展已经如火如荼,相关统计数据如图1所示:
另外,借助中国知网的平台在“外文文献:的模式下,以篇名检索“MOOC”检索到相关文章34篇,分别为2014年2篇,2013年30篇,2012年1篇,2011年1篇,但是当利用外文数据库Academic OneFile以“MOOCsS”进行检索时得到207篇检索结果,以“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进行检索时得到107篇检索结果,可见实际的外文文献对于MOOC的研究远远要多于中文文献的。
自2007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David Wiley教授基于wiki发起了一门名为“Intro to Open Education(INST 7150)”的网络开放课程,世界各地的用户都可以分享课程资源并参与该课程开始,美国的在线课程就逐渐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产生了巨大的作用,跟国外相比,我国“慕课”产生的背景以及目的都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慕课的发展不能“照葫芦画瓢”,而应该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实际需要,创造属于中国的“慕课”,并通过全球的共享课程对世界的在线课程产生深厚的影响。
3.2 中文学术文献的来源类型数量统计
根据上述在中国知网在文献模式下按照“慕课”检索到的2010-1014年的143篇文章和在“外文文献”模式下按照“MOOC”检索到的34篇文献,总计177篇文章中,根究期刊、报纸、外文文献、会议或其他来源等不同的类型进行划分,发现其中期刊类的文献为45篇,会议类的为2篇,来源于报纸的为49篇,外文文献的为34篇,其他的为47篇,如下图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在“硕博士论文”模式下以篇名检索“慕课”,
截止到2014年5月1日的检索结果为0篇,而“硕博士论文”模式下在以全文检索“慕课”,在2013年由3篇,其中2篇为硕士论文,1篇为博士论文。说明在2013年至今,慕课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并引发了关于慕课的诸多非论文形式的讨论与建议,但真正将其作为硕博士研究的课题的论文并不多见。
3 当前国内“慕课”存在的问题浅析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幕课也是如此。综合现有的文献,笔者选择了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浅析:
(1)评估机制和标准问题。根据学科特性的不同,评估标准也应各不相同,虽然幕课在一定程度上采用计算机评估、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但是这类模式化的方法并适用于所有的学科,例如:语文文学、艺术鉴赏等,是需要人这一重要对象的参与的。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建立更完善的机制,亦或开展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教学模式,发起各大高校的联合教学,观看了世界名校的学生是否可以通过所在大学组织的由大学老师监管的讨论活动等,弥补上此类学科计算机无法评估的不足。再者,MOOc现在还未建立起健全的评价机制,即便一些学校在学分互认等方面作了许多尝试,但是还不能达到学生获取课程学分和学位的要求[9]。
(2)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问题。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笔者认为大学不仅仅是一个传递知识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传递。在大学里里面同学之间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老师对于学生的口传身教,都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幕课、TED等大量在线课程的冲击下,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良好得利用幕课这一新平台丰富自己的知识,又不忘在真实的大学校园里面收获自己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MOOCs不能给学生真实完整的大学学习体验、校园生活经历、校园文化熏陶等[9]。因此,幕课是无法取代当代大学存在的意义的,而我们只有正确结合两者,利用幕课的优势,同时不忘传统大学存在的意义,才能创造属于中国的“幕课”之路。
(3)课程受众高要求问题。幕课对于全世界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免费的,但是由于大多数幕课是来自于世界名校全英文的教学,因此对于英语基础薄弱或者是非英语语言的国家的学生而言,语言将成为幕课课程共享的一大瓶颈。针对我国而言,建议重视中文字幕等辅助性工作进程,以期通过一批优秀的字幕翻译工作者的辛勤劳动,为大家提供一个真正的全民学习的教育环境。虽然现在中国、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国家(地区)也在开展MOOC研究,积极将中文课程挂到MOOC平台上,但相对西方著名大学的课程,水平和声望还是有较大差距[6]。因此,我国的幕课工作不仅仅要开展国际课程,让优秀的国际化的师资展示我国幕课课程的魅力,还要积极开展中文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不仅如此,还要重视不同语言课程间的桥梁共建,否则则会影响幕课课程的受众人数。
(4)建设属于中国的幕课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说:“中国也必须建自己的MOOCs平台,不能让中国的学生都到Coursera、edX上去学。这对于中国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学生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并且还有很多意识形态、价值观
3
5
资源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