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_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_杨智峰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7e662c04b73f242326c5f86.png)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作者:杨智峰陈霜华汪伟财经研究 2021年11期一、引言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曾进行了工业化努力,然而只有少数国家真正完成了工业化而成为发达国家。
一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那么,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是什么?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遵循如下思路:首先,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对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并对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时期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最后,基于各种推动产出增长的因素,多角度地考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和识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部门。
关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以下三类:(一)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
Hoffmann(1958)指出,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工业占总产出的份额会逐步上升,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比重会逐渐增长,即霍夫曼系数会逐渐下降。
Chenery(1960)在对51个国家1938~1955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规律性,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工业所占的份额将大幅上升,工业内部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制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增长了约2倍,而其他产业部门在工业中的比重不变或下降。
Syrquin和Chenery(1989)在对108个国家1950~1983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初期产业部门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工业化中期产业部门占总产出的份额在期初增加,但随后不再进一步增长;工业化后期产业部门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占总产出的份额增长较快,是工业占总产出份额增长的主要原因。
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结构的关联特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技术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8e4eab9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c9.png)
3、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系统的影响较大,尤其是第二产业的调整对其他产 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对整个经济 系统的影响。
参考内容三
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了解产业结构的投入产 出关联特征对于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次演示将介绍我国产业结 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的基本原理、应用和具体内容,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 定提供理论依据。
1、东部地区:分析东部地区产 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
2、中西部地区:研究中西部地 区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
总结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特征分析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可以得出以 下结论:
1、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体的基本格局,其中工 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2、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工业结构需进 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本次演示利用投入产出表和各产业部门产值等数据,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对中 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进行分析。首先,通过投入产出表编制,详细了解各 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其次,运用结构比例分析法,对中国产业结构的 变化趋势和特点进行探讨;最后,利用关联分析法,计算各产业间的关数和影响 力系数,评估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系统的影响。
3、产业链上的:研究发现,中国产业结构中,上下游产业间的主要表现为 中间投入品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其中,制造业与其他各行业之间的最为紧密,这 表明制造业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核心地位。
参考内容二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其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一直是学术界 和政策制定者的焦点。本次演示将围绕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展开, 通过综述相关文献、阐述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总结主要结论并展望未来发 展趋势,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和研究方向。
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动因及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动因及趋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ab7af3a58da0116c1749ab.png)
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动因及趋势分析作者:姜伟来源:《柴达木开发研究》2008年第05期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许多国家正在对本国经济结构进行前所未有的战略性调整。
在这一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作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决策,可以说,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
这种经济结构调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新科技革命带动的,对经济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
中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结合起来,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与化解经济领域潜在风险结合起来,谋求中国未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关于经济结构的理论解释(一)经济结构的理论内涵经济结构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及其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对比关系的总和。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转变已经成为引致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经济结构转变在何种程度上,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影响了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仍然是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库兹涅茨曾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他根据对大量数据进行长期趋势分析和截面分析后指出,美国1948 - 1966 年生产率的提高有10 %是由资源的再分配引起的。
但是,西方学者对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西方经济学家从结构角度研究经济增长时,常将所有制结构因素抽象化,即把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视同为市场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样自然,而不予考虑。
此外,西方学者完全忽视了城乡二元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为西方国家内部由于生产发展水平相对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并不突出。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内在动因影响实证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内在动因影响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cfd23eb90d6c85ec3ac6eb.png)
我国产业结构演变内在动因影响实证分析内容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
导致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内在因素包括技术进步、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投入。
实证检验表明,现有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对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向更高程度演变产生积极作用,但技术进步、资本以及劳动力的投入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
因此,必须在三次产业之间合理地配置资源,积极发挥三大内在动因的促进作用,以使我国产业结构演变更加合理、有序。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内在动因影响效应引言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
作为一种趋势,产业结构是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变化的,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础(李娟,2007)。
而资本、劳动力和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泉,它们的变动也必然是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内在动因。
这是由于:首先技术进步一方面创造新产品、开拓新领域,从而使新产业不断出现;另一方面也创新工艺,推动现有产业不断优化升级。
其次劳动力、资本和自然禀赋等要素投入使用效率的不同,必将引起资源向生产效率更高的部门移动,从而使该产业部门获得更快的增长。
决定产业结构规律性演变特征的是内在动因,各种动因由于其作用的方式、范围、表现形式及程度等不同而发挥了各自的效用(彭春华,1999)。
本文通过探讨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主要内在动因对产业结构演变影响的大小,把握产业结构演变的着力点,对于寻求调整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指标度量及模型设定(一)指标度量1.产业结构演变的度量。
产业结构演变是指产业结构本身所固有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趋势,其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上。
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演变程度进行度量。
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保持产业间协调发展,它反映了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的均衡程度。
干春晖等(2011)认为泰尔指数是一个很好的度量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指标,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
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ef62c4b8f67c1cfad6b834.png)
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分析作者:胡本田张慈慈来源:《农家科技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产业结构问题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及发展方向都至关重要。
从投入产出的角度,结合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比来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根据2007、2012年的两张投入产出表,计算出39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以及增加值影响乘数,对比2007、2012年的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的构成。
结果发现,目前仍需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低能耗、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关键词: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增加值影响乘数0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是否健康发展的问题逐步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产业结构是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一国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
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只是经济总量的逐步增大,应该也体现在产业结构的逐步合理化、健康化。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改变。
站在长远角度看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得到了可观的改善,我国的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化、健康化。
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三大产业的内部结构的调整、优化能源生产效率能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的产业结构,着力分析优化产业结构的方法。
投入产出技术是定量反映产业结构的方法最科学方法之一,是通过投入产出表全面系统的反应各部门的相互联系。
该技术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最早提出,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钟契夫[2],《投入产出分析》,1993)。
基于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的实证分析成果显著。
一方面学者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对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变化进行分析。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随着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步伐,产业关联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Hirschman[3](1958)提出了产业关联效应的概念,而后有人提出采用完全需求系数矩阵即里昂惕夫逆矩阵的产业关联分析方法,并被广泛应用开来。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476733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4.png)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现象,正逐渐在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显现。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界定了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的范围和重点。
随后,从多个角度探讨了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动因,包括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需求、资源要素配置的优化等。
在动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深入探讨了产业转移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
同时,也客观分析了产业转移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如地区发展不平衡、环境压力增大等。
为了更准确地揭示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文章还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案例研究等手段,对产业转移的动因和效应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推动产业转移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通过深入研究产业转移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我们有望更好地把握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作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发生和推进往往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
在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可以大致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政策引导与区域发展战略: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和区域发展战略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力量。
例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都促进了产业从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
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财政、税收等优惠措施,还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配套等方式,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源环境约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土地、水资源等要素供给紧张,环境容量趋于饱和。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Shift-Share分析法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Shift-Share分析法](https://img.taocdn.com/s3/m/f9620695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f3.png)
2016 12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基于Shift-Share分析法金文翰(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摘 要]文章按三个阶段对1978—2014年我国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进行了分解,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内部增长效应,即技术进步,而整体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却主要依靠产业结构转换效应,即资源配置。
整体经济和三次产业结构转换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日渐减弱,但这并不表明结构红利已经消失,各产业间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差别的长期存在,使得我国依然可以通过推进改革来提升生产效率。
[关键词]Shift-Share分析法;产业结构变动;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50 0381 引 言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表明我国经济进入了“结构性减速”阶段,即劳动力由生产率较高的第二产业部门转移到了生产率较低的第三产业部门,从而导致了我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亟须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解决经济增速问题,防止我国经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深入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判断我国经济增长是来自产业结构变迁(即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移动)还是来自产业内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并以此确定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进而制定一系列有效措施更深层次地挖掘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2 模型构建本文利用Shift-Share分析法研究劳动生产率变化中的结构变迁效应,将劳动生产率结构分解为三次产业内在劳动生产率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两个部分,即分析各产业自身的内部增长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动态转移效应和静态转移效应。
模型如下:ΔPP0=i(Pi0ΔSiP0+ΔPiΔSiP0+Si0ΔPiP0) 1 2 3式中等号的左边表示从基期到T期整体经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65b4bec9b89680203d825c8.png)
摘要在产业经济理论中,产业结构是产业发展的主线,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经济发展的要求决定着产业结构的变动,而产业结构的变动又标志着经济发展的不同水平,产业结构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是相对应的,产业结构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分析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发现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产业结构方面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介绍,为下文的分析打下理论基础;然后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以及产业结构现状进行分析,将建国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划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以后到改革开放以前的产业结构变动阶段,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以后至今的产业结构变动阶段,尤其对第二阶段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也是文章的研究重点;同时对我国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找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这样可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再次,着重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禀赋状况、需求因素、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以及生态环境因素。
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因素进行权重分析后得出结论:对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变动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依次是技术进步、国际贸易、需求因素、生态环境、自然禀赋状况。
最后根据上述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即加快技术进步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层次分析I目录第一章导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2)1.3 文献综述 (2)1.3.1 国外文献综述 (2)1.3.2 国内文献综述 (3)1.4 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5)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5)1.5.1 研究思路 (5)1.5.2 研究方法 (5)1.6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6)1.6.1 论文的创新点 (6)1.6.2 论文的不足 (6)第二章基本概念和理论 (7)2.1 基本概念 (7)2.1.1 产业及分类 (7)2.1.2 产业结构 (8)2.2 基本理论 (9)2.2.1 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9)2.2.2 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 (10)第三章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和现状分析 (12)3.1 产业结构变动过程 (12)3.1.1 第一阶段(1952—1978) (13)3.1.2 第二阶段(1979—至今) (14)3.2 产业结构现状 (16)3.2.1 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状况 (16)II3.2.2 三大产业区域分布状况 (16)3.2.3 三大产业各个状况 (17)第四章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 (19)4.1 自然禀赋状况 (19)4.2 需求因素 (19)4.2.1 消费需求分析 (19)4.2.2 投资需求分析 (21)4.3 技术进步 (23)4.3.1 科技投入情况 (23)4.3.2 科技产出情况 (24)4.4 国际贸易 (25)4.4.1 进出口额 (25)4.4.2 贸易结构 (26)4.5 生态环境因素 (28)第五章运用层次结构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30)5.1 层次分析法 (30)5.1.1 层次分析法简介 (30)5.1.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 (30)5.2 影响因素分析 (30)5.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1)5.2.2 构造判断矩阵 (31)5.2.3 计算层次单排序的权向量和一致性检验 (32)5.2.4 层次总排序 (33)5.2.5 评价决策 (33)第六章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的政策建议 (34)6.1 加快技术进步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34)6.2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35)6.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内需导向型产业结构 (36)6.4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38)III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由我国投入产出表得到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分析
![由我国投入产出表得到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e25388d4d8d15abe234eed.png)
由我国投入产出表得到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关联分析摘要:产业结构变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深刻展示产业结构变动内在机理的重要方法。
分析在生产过程中投入产出关联的变化而对产出结构产生影响,一般可用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等指标来描述。
本文试图利用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运用投入产出的现代数量经济分析方法,计算出我国42个部门产业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等指标,对其产业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应该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并对2002年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产业结构的变迁趋势和存在问题,确定产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点。
关键词:产业关联;投入产出表;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系数;产业结构分析一、引言投入产出表可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揭示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一方面它能告诉人们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出情况,以及这些部门的产出是怎样分配给其它部门用于生产或怎样分配给居民和社会用于最终消费或出口到国外的;另一方面它还能告诉人们,各部门为了自身的生产又是怎样从其它部门取得中间投入产品及其最初投入的状况。
投入产出核算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反映现各个部门在生产过程中直接的、较为明显的经济技术联系,更重要的是它揭示出各部门之间间接的、较为隐蔽的、甚至被人忽视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为研究产业结构,尤其为制定和检查国民经济计划,研究价格决策,进行各种定量分析提供依据。
本文将以2007年我国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为例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及各产业间的关联。
二、产业结构总体描述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痼疾,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本文选取产业增加值结构指标进行结构分析,衡量产业结构特征。
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越高,表明其新创造出的产值越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越大。
表1 中选取了4 个年份的中国经济数据,利用此指标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总体概述。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bef6ae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8d.png)
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分析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引言•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产业转移的效应分析•我国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促进我国产业合理有序转移的建议•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引言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现实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资源环境压力的推动背景与意义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目的探讨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与效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证分析和政策建议研究内容我国产业转移的动因、模式、路径和效应研究框架从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不平衡、全球金融危机和资源环境压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内容与框架02我国产业转移现状及特点产业转移定义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
产业转移的内涵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产业组织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产业转移的概念与内涵我国产业转移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当前,我国产业转移主要涉及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我国产业转移的历史演变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与趋势产业转移不仅涉及制造业,还涉及到农业和服务业。
产业转移呈现出集群式转移的特点,有利于产业链的完善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03产业转移的动因分析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
产业升级是推动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企业需要寻求新的市场和生产基地。
产业转移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1政策引导与区域协调发展23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等地区转移。
政策引导可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企业可以获得政策支持,如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实证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实证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918fa61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8a.png)
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通过投入产出表来研究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根据 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之间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从而了 解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此外,通过对产业链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各产业的短 板和瓶颈,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依据。
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始于1987年,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已成为研究我 国产业结构的重要工具。根据最近的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的 主要特征是:第一产业占比较小,第二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其中,第二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程度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 虽然发展迅速,但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仍处于较低水平。
二、投入产出法在产业结构分析 中的应用
投入产出法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通过分析经济体中各产业之间的 投入与产出关系,来揭示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动态变化。这种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 于产业结构分析中。
首先,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使得我们能够定 量地分析各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哪些产业对其他 产业有较大的影响,哪些产业在产业链中处于关键地位。
未来研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
本次演示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存在以下需 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投入产出关联分析的精度和细度有待提高,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和划分 产业类型和产业链环节。
2、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和趋势,以 便更加精准地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
3、需要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全面评估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作 用机制,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1、制造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其感应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均较 高。这表明制造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我国国际贸易的主要 支柱。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1ceab2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ff.png)
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产业关联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的实证
分析
顾颖;陈馨
【期刊名称】《云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利用1997~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的前后向带动效应显著,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资本化趋势,这与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业的分工深化有关.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也存在资源依赖度增强、与生产者服务业互动明显不足等问题.为此,应从降低资源和中间消耗、促进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融合、提升国际价值链分工地位三个方面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总页数】4页(P82-85)
【作者】顾颖;陈馨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69.24
【相关文献】
1.中国房地产业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J], 何东伟;胡晓鹏
2.中国产业能源消耗效率变化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方法 [J],
3.湖南省会展业的产业关联效应\r——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灰色关联理论的实证分析 [J], 许和连;金友森;张琴韵
4.地域视角下影响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J], 陈卓怡
5.绿色信贷对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 [J], 李毓;胡海亚;李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d6e7d3ec3a87c24128c437.png)
中国产业结构变动分析作者:谈辰光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27期【摘要】产业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基础,而经济的发展只反映了产业结构的内部运作和产业结构的实际效用,可以说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
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相互促进、相互联系、不断发展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产业结构变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与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投资消费率作呈现一定关系。
文章在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现状进行分析,并利用相关理论指标进行评价,提出一些产业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增长就业结构投资消费引言1.产业结构定义。
产业结构是指国名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2.产业结构的分类。
产业结构有很多分法,我国采用的是三次产业分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二、文献综述库兹涅茨认为,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首要的是总量增长,即总量增长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
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
他以创新为基点考察了在某些部门率先出现的创新,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复杂关联,对产业结构转换发生的重大影响,尤其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散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换,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的状况。
这两种分析虽然有所不同,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1.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起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在不断下降,从1978年的28.2%下降为2008年的11.3%。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期间比较稳定,在42%—48%之间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不断上升,1978年的20%上升到40%左右。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4d24a0e6f1aff00bfd51e90.png)
中国产业结构关联特征的投入产出分析产业结构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物资、信息交换整体,由各个行业部门构成。
其中推动各个部门联结的首要因素是产品生产,用于满足最终需求。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最终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因此产业结构特征也是不断变化的。
为更好地跟踪这种变化,解释变化的结构关联因素,本文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投入产出表通过行业物资交换关系,建立了国民经济运行模型。
通过投入产出表的分析能够了解行业的相互依存、制约关系,以及各个部门的不同影响力程度及诱发、依存结构。
通过以上分析,基本能解释各个部门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处的行业地位,概括出整个经济的大致运行特征。
在运用投入产出表法分析产业结构特征方面已有多人的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岳平、葛岳静(2007)年利用1997和2021年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经济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主要通过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诱发系数、依存度系数等几个方面对结构特征进行了解释。
其余的研究成果大多基于以上分析方法,总得出支柱产业、结构变迁等静态或动态变动情况。
但以上分析方法存在一定不足,首先,投入产出表的选用没用剔除价格因素,价格对于行业的影响力变动是有影响的;其次,在分析中对于列昂剔逆矩阵的处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口因素的存在对于分析结果是有影响的。
在本文的研究中,针对前人的一些不足,有针对性地选用可比价投入产出表,并采用去除进口因素的竞争型列昂剔夫逆矩阵。
一、计算模型及数据(一)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析模型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分别用、表示,相应模型公式为:(1)(2)其中为竞争型列昂惕夫逆矩阵中的量。
影响力系数测度各个部门对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程度。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对其它部门的需求。
较强的需求将对其它部门及经济整体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因此表现为较大的影响力。
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该行业部门的影响力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亦然;感应度系数测度各个部门对国民经济变动的感受程度。
感应度系数大于1表明该部门受经济收缩的影响大于社会平均水平,反之亦然。
我国产业结构基本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基本分析--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9dea120b4e767f5acfced0.png)
0.5076
0.4754
房产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0.5879
0.5463
0.484
0.4106
0.4561
0.3928
金融保险业
0.8624
0.7459
0.7472
0.3606
0.3847
0.3105
其他服务业
0.1475
0.1936
0.277
0.4785
0.5306
0.4955
通过表1得知:
3、从整体水平来看,截止到2007年,不管是中间需求率还是中间投入率都在50%以上的产业有11个,占据所有产业部门的65%,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其中以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等一些第二产业最为突出,而这也符合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第二产业居主导地位。由于它们的高中间需求率,对其他产业发展有很大制约性,因此应优先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是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体现。然而又由于它们的高中间投入率,说明它们需要别的产业部门投入很多的资源,造成产品附加值不高,这就要求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1.2105
1.2292
机械设备制造业
1.8687
1.856
1.8685
1.2678
1.2768
1.3143
建筑业
0.4744
0.4397
0.3633
1.1924
1.1309
1.1675
运输邮电业
1.024
1.1952
0.8278
0.9263
0.9316
0.8935
批零、住宿和餐饮业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态势及其内生动因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态势及其内生动因](https://img.taocdn.com/s3/m/1a93460159eef8c75ebfb30b.png)
《产经评论》2〇17年1月第1期•产业发展与创新-中国地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态势及其内生动因李跃[摘要]对产业集群演变与成因的深入分析需进一步引入地区产业结构变迁理论,融合新结构经济学中地区比较优势产业演进与新经济地理学中有关理论,构建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驱动关系的理论框架。
采用2005 - 2014年中国279个地级市数据,从消费结构、要素稟赋、对外贸易与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实证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形态变迁与内生动力的关系。
研究显示:内生动力驱动现阶段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形态整体上呈集聚态势;门檻效应检验表明不同阈值区间的内生动力对产业结构形态变迁的作用存在差异;低水平区间内的技术进步促进地区产业多样性,高水平区间内则转变为促进集聚态势;对外贸易改善对集聚态势有持续性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质量提升、资本深化驱动产业结构形态趋于多样性态势。
资本深化与 消费结构水平较低是制约我国现阶段地区产业结构形态高级化的“短板”。
[关键词]产业结构形态;变迁态势;多样性;产业集聚;内生动因[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298 (2017) 01 -0005 -13一引言新结构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内生于其要素禀赋结构(林毅夫,2012)[1]。
地区比较优势产业随要 素禀赋结构与消费结构升级而经历“集聚-离散”交替演进过程,并引发产业结构形态变迁。
忽视 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或以比较优势“静态化”来制定产业政策,都会使生产性投资偏离 市场需求导向而引发结构性问题,导致产业结构形态阶段性背离其变迁轨迹。
我国特有的区域“GDP 锦标赛”背景下,地方政府倾向于出台各类中短期产业政策以形成高度专业化产业集聚,造成地方 产业“从无到有”的“集聚态势”现象。
诸多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看得见的手”是特定产业 集聚形成不容忽视的因素(李世杰等,2014[2];Ludema和Wooton,2000[3];白重恩等,2004[4];梁琦和吴俊,2008[5])。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fdfb5fc195f312b3169a5e8.png)
我国产业结构趋同成因分析综述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产业结构变动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一问题被提出以后,很多学者对此展开了讨论,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愈发严重;有的学者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将由趋同走向趋异。
大部分学者首先分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成因,然后指出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危害,最后寻找出对策。
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以及数年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一个重大转变时期,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转变,使其向高度化发展,对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文仅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成因进行归纳分析,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的认识。
一、“体制说”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体制弊端是产生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的主要的内在根源。
(一)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而对产业发展的干预江小涓、刘世锦对中国电冰箱行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中,认为地方政府发展电冰箱项目的愿望受地方政府项目选择标准的推动。
据一项调查,在地方政府投资项目选择的各种动机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满足本地需要”,无论在省级政府还是市级政府中都分别排在第一和第二位,排在第三和第四位的分别是“加快合乎发展”和“在同级政府中领先”。
杨伟民、沈霖等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实行了六种不同形式的财政承包制,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决策权扩大;地方政府不满足于接受逐步弱化的再分配成果,开始进行地方产业结构、工业体系完整化的努力,以享受高附加价值的收益。
卢现祥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趋同主要根源在于在我国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地方政府仍然是投资主体,地方政府对政绩追求的内在冲动和外在刺激(如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制定本地发展的“九五”计划)就是我国产业结构周期性出现的根源。
从深层次来看,我国地方政府之所以充当投资和产业发展的主体,根源在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启动。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ced15cbbb4cf7ec4afed0eb.png)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影响因素分析内容摘要:现代经济增长本质上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具有相互依赖的关系。
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法,具体探究我国产业的产出增长率来源,发现服务部门在总产出增长水平上落后于制造部门,其主要原因在于服务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消费,而中间需求、投资及净出口等影响因素对产出增长的驱动作用都比较滞后。
关键词:产业结构中间需求最终需求投入产出分析法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国际经验,产业结构应该实现从农业经济为主到工业经济为主再进入由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演进过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事实表明,服务业在经济体中的比重是稳步上升的。
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已占到国民经济的60%-70%以上。
但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却迟迟没有实现转型,服务业的发展始终滞后于制造业。
文献综述配第—克拉克定律是最早的关于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
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其代表作《政治算术》中已经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机制是各个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的转移。
这一发现开启了关于产业结构研究的大门。
Leontief等(1953)最初创建投入—产出体系用来分析美国经济结构的转变,随后成为分析产业结构的重要工具。
Chenery (1960)提出的需求结构分解分析(SDA)是产业结构分析的进一步拓展。
SDA 模型是基于投入产出表,通过对两个时点的产出做相应变量的比较,并将其变动分解为若干变量变化影响之和,从而分析这个变量对所研究对象变化的贡献,变动变量主要分解为国内最终需求、国内中间需求以及进出口波动的影响。
这一方法被广泛应用,例如Callaghan(2002)等用SDA方法对1987-1997年的数据进行产业结构的分析,结果发现:国内最终需求的扩大是中国经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快速增长的驱动力。
国内学者关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研究也是较多的。
毛剑峰(2005)计算了我国17个产业1997、2000年的生产诱发系数、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以及17个产业影响力系数和产业推动力系数。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d1e00d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5e.png)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一、本文概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其中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转型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未来的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文章首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转型进行了总体概述,分析了转型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然后,从国内外环境、经济政策、技术进步、人口结构变化等多个角度,系统分析了影响产业结构转型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产业结构转型的综合影响。
通过深入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期望能够揭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内在规律和动力机制,为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本文也期望能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转型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结构转型的历程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其产业结构转型的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深刻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这一转型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90年):农村改革与轻工业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从农村改革入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
同时,随着城乡交流的加强,轻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第二阶段(1991-2000年):重工业崛起与外向型经济发展。
进入90年代,中国开始加强重工业的发展,特别是汽车、钢铁、电子等产业,使得产业结构进一步向重工业化转型。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出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第三阶段(2001-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崛起。
进入新世纪,中国产业结构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矿产
![矿产](https://img.taocdn.com/s3/m/829bb50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9b.png)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研究杨智峰1,陈霜华1,汪 伟2(1.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上海201209;2.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 摘 要:文章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客观规律,在对1992-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阶段”判别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以探究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动因,并进行不同时期的比较分析,进而揭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同时对新兴的信息产业做了单独考察。
文章还基于各种推动因素,多角度地考察了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
研究发现:(1)在样本考察期,2002-2007年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时期,其推动因素为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其中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贡献较大。
(2)信息产业产出快速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信息产业的出口扩张和技术进步。
(3)机械工业对多数产业部门都有重要影响且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服务业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对多数产业部门的消费增长与投资增长的影响较大。
因此,未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政策重点应是推进重工业的技术进步,尤其是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扶持机械工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同时,鼓励和支持信息产业的出口和技术进步,促进服务业消费与投资增长与其他产业部门相应增长的联动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动因;投入产出模型 中图分类号:F426;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952(2014)09-0038-13收稿日期:2014-05-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模式和主要推动因素研究(11CJY044)”作者简介:杨智峰(1972-),男,河南南阳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陈霜华(1966-),女,江苏张家港人,上海金融学院国际经贸学院教授;汪 伟(1973-),男,湖南岳阳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副教授。
一、引 言 世界上众多国家都曾进行了工业化努力,然而只有少数国家真正完成了工业化而成为发达国家。
一国的工业化水平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那么,推动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因素是什么?对该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和实践价值。
本文对该问题的研究遵循如下思路:首先,依据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对中国经济发展各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分析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并对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时期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最后,基于各种推动产出增长的因素,多角度地考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和识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部门。
关于产业结构变化的研究文献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进行研究。
Hoffmann(1958)指出,随着一国·83·第40卷第9期财经研究Vol.40No.92014年9月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ep.2014 DOI:10.16538/ki.jfe.2014.09.002工业化的进展,工业占总产出的份额会逐步上升,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工业比重会逐渐增长,即霍夫曼系数会逐渐下降。
Chenery(1960)在对51个国家1938-1955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存在规律性,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工业所占的份额将大幅上升,工业内部的机械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非金属制品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增长了约2倍,而其他产业部门在工业中的比重不变或下降。
Syrquin和Chenery(1989)在对108个国家1950-1983年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初期产业部门在总产出中所占的份额保持不变;工业化中期产业部门占总产出的份额在初期增加,但随后不再进一步增长;工业化后期产业部门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占总产出的份额增长较快,是工业占总产出份额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对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进行分析。
Lutkenhorst(1989)认为工业技术进步是工业快速增长和工业化深化的推动因素。
Chenery等(1962)对日本经济1914-1954年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日本工业的快速增长75%以上归功于供给因素(包括进口替代和技术进步),而只有25%以下归功于经济学家通常认为的国内外需求变化(消费、投资增长和出口扩张)。
Fujita和James(1989)对韩国1973-1983年工业化的经验进行分析指出,出口扩张和进口替代对轻纺工业、化学工业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增长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国内需求是初级产业(农业、采矿业)、食品加工业、建筑业、公用事业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
刘瑞翔和安同良(2011)从国内需求导向视角解释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和驱动机制。
(三)对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
Chenery等(1962)指出,日本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扩张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出口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Chenery(1980)分析了9个工业化和半工业化国家1955-1973年的经济数据,强调机械设备制造业在工业化后期对工业增长有较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大。
Westphal(1990)通过对韩国1960-1990年间工业化的经验分析后认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其他产业部门的出口扩张有重要推动作用。
原鹏飞和操君(2012)使用CGE模型对产业影响力进行了考察,认为建筑业的投资及进出口对其他产业部门投资及进出口的影响最大。
在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时期,中国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是不同的,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推动因素的变化,才能更为准确地分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而国内多数文献并没有基于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时期进行比较分析。
另外,国内文献通常使用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和从需求侧进行研究,然而单从需求角度分析有失偏颇,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关于国内产品和进口产品不存在竞争的假设也不符合实际。
本文将划分不同的产业结构变化时期,通过建立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克服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假设条件的局限性,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分析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进一步在不同时期进行比较,从而更加全面而准确地分析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因。
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是未来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因此,分析信息产业产出快速增长的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不便,国内现有文献并未对信息产业进行单独考察。
本文在对细分产业部门进行研究时,尝试根据信息产业的定义,归并相关行业,对信息产业进行单独考察。
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推动因素有多种,应从每一种推动因素的角度考察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分析和识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部门。
国内现有研究通常使用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和产业关联度系数等方法,不能从各种推动因素的角度进行考察。
本文分别基于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出口扩张、进口替代和技·93·杨智峰、陈霜华、汪 伟: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因分析术变迁5种推动产出增长的因素,多角度地考察每一个产业部门对其他产业部门影响的大小和趋势,更加合理且全面地分析和识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部门。
二、基于结构分解的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 本文的投入产出模型借鉴Chenery(1980)和Fujita和James(1989)的做法,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
基于投入产出框架,我们建立如下投入产出方程:Xt+Mt=AtXt+Ct+It+Et(1) (1)式中,下标t表示时期,Xt为产出向量,Mt为进口向量,At为中间投入系数矩阵,Ct为消费向量,等于农业居民消费、非农业居民消费、政府消费与其他之和,It为投资向量,等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加上存货增加,Et为出口向量,At根据以下公式计算:At=Zt<Xt>-1(2) (2)式中,Zt为中间投入矩阵,<>表示由向量创建一个对角矩阵的矩阵操作符,假定进口可以表示为中间投入、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函数,也即:Mt=(I-<Ut>)(AtXt+Ct+It)(3) (3)式中,Ut为需求的自满足系数向量,由于只有Ut为未知,Ut可由(3)式计算得出。
假设(1)式中,Xt和Mt为内生变量,将(3)式代入(1)式,可得:Xt=(I-<Ut>At)-1(<Ut>Ct+<Ut>It+Et)(4) 令Rt=(I-<Ut>At)-1,(4)式可变为:Xt=Rt(<Ut>Ct+<Ut>It+Et)(5) 由(5)式可对产出的增长进行分解: dX=Xt+1-Xt=Rt<Ut>dC+Rt<Ut>dI+RtdE+Rt<dU>(At+1Xt+1+Ct+1+It+1)+Rt<Ut>dAXt+1(6) (6)式即为对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增长进行结构分解的投入产出方程。
由(6)式可知,产出的增长可分解为5项,即推动各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因素可分为以下5种: (1)消费增长。
即(6)式等号右边第一项Rt<Ut>dC,此向量的第i个元素表示产业部门i的消费增长对产业部门i产出增长的影响。
(2)投资增长。
即(6)式等号右边第二项Rt<Ut>dI,此向量的第i个元素表示产业部门i的投资增长对产业部门i产出增长的影响。
(3)出口扩张。
即(6)式等号右边第三项RtdE,此向量的第i个元素表示产业部门i的出口扩张对产业部门i产出增长的影响。
(4)进口替代。
即(6)式等号右边第四项Rt<dU>(At+1Xt+1+Ct+1+It+1),此向量的第i个元素表示产业部门i的自满足系数的增长对产业部门i产出增长的影响。
(5)技术变迁。
即(6)式等号右边第五项Rt<Ut>dA Xt+1,此向量的第i个元素表示产业部门i的中间投入系数的变化对产业部门i产出增长的影响。
中间投入系数矩阵At的每一个元素均为直接消耗系数,其变化主要反映了产业部门生产技术的变化,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用中间投入系数矩阵的变化表示技术变迁,如Fujita和James(1989)、Chenery等(1962)、钱纳里等(1989)与刘起运等(2011)。
以上5种因素中,消费增长、投资增长和出口扩张为需求因素,进口替代和技术变迁为供给因素。
推动一个产业部门产出增长的每一个因素都包含了所有产业部门的直接影响和·04·2014年第9期间接影响,如钢铁业的出口扩张,不仅包含本产业部门的出口扩张效应,也包含使用钢铁作为中间投入的其他产业部门,如通用与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的出口扩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