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
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
![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5c55f94d4d8d15abe234ede.png)
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督脉上风府穴属临床常用腧穴,有肯定的疗效,且本穴位于人体项部,邻近延髓与脊髓的体表投影部位,若针刺不当,过深可刺人椎管,伤及脊髓、延髓。
因此研究风府的针刺安全深度,对临床有重要意义。
1 观察对象和方法1.1观察对象哈尔滨市区的成年志愿者41例,背部无器质性病变,其中男20例,女21例,测量其体重、身高、拇指同身寸后,按邵象清的《人体测量学》中的罗氏指数分组[罗氏指数=100×体重3种体形人组测得的直刺危险深度、安全深度经t检验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不同体形人针刺的危险深度、安全深度不同。
3 结果分析针刺穴位的危险深度有一个离散度,笔者认为风府穴位的安全针刺深度数据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
此结果仅供临床医生参考,在应用时应注意根据不同体形的人选择不同的数据作参考,而且瘦人组的数据更应重视,针刺过深可能出现医疗事故,笔者分别对风府的直刺危险深度Y与罗氏指数X进行了直线相关分析。
认为存在线性关系。
风府危险深度与罗氏指数做相关分析,r=0.648,p<0.005,回归方程:Y=18.97X+15.11。
4 讨论通过对风府穴针刺危险深度研究,其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肌腱、项韧带、寰枕后膜、寰椎后弓上缘后部、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脊髓。
风府穴若针刺不慎,头正位水平位,针刺过深可刺人椎管,伤及脊髓;低头针刺向上过深可刺人枕骨大孔,伤及延髓,危及生命。
轻者可有头项强痛、眩晕、心慌、呕吐等,严重者可出现全身触电感、肢体剧烈疼痛、肌束颤动、呼吸困难、高位截瘫、严重感染致死等。
方继良等测量16例患者(男8例,女8例),测量结果是男性安全深度是(55.71±7.18)mm;女性安全深度是(43.83±5.18)mm。
笔者所设胖人组、适中人组所得数据比方继良测得男、女性安全深度数值均低;张建华等随机抽样取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测得风府穴针刺安全深度是35.07mm,危险深度是50.10mm。
针刺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针刺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dc5795f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de.png)
- 166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局自筹经费科研课题(GZZC2019050;GZZC2019048);广西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培育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22B007)①广西中医药大学 广西 南宁 530023通信作者:蔡元春针刺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蔡元春① 【摘要】 针刺麻醉是一种或独立或辅助的麻醉手段,具有经济、安全、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占据重要地位。
目前针刺麻醉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探明,临床上对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刺参与神经反馈调控及促进内源性阿片肽释放方面。
近年来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刺麻醉在各科手术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应用效果得到国内外专家的认可,该方法的干预时机也由最初的单纯术中麻醉扩展到整个围手术期。
目前,针刺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论证,本文就针刺麻醉在围手术期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针刺麻醉 辅助麻醉 围手术期 Applic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CAI Yuanchu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4, 21(06): 166-170 [Abstract]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s a kind of independent or auxiliary anesthesia means, which has the advantages of economy, safety, less adverse reactions and so on,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t present, the mechanism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has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clinical studies mainly focus on acupuncture's involvement in neurofeedback regulation and promoting the release of 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related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various departments of surgery has been increasingly matu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experts at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the intervention time of this method has been expanded from the initial simple intraoperative anesthesia to the whole perioperative period.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needs to be further demonstrat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anesthesia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Key words] Acupuncture anesthesia Auxiliary anesthesia Perioperative period 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ning 53002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4.06.039 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hesia)为一种独立或辅助的麻醉方法,是在我国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将针灸疗法与西医麻醉相结合的特殊麻醉方式,该麻醉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迄今已有60余年历史[1]。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
![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a32013b3968011ca3009109.png)
2 D lU iesyLbay aiY n a 7 0 0 C ia . ai nvrt i r,D l u nn6 0 , h ) i r , 1 n
[ s at Abt c ]Obet e osmm r eteavne ns d nsf edigdph o c pit Meh d : h eetlea r r jci :T u ai h d acsi t yo a ne l et fau o s v z u e n n . to s T ercn i rt e t u
一
致等 问题。结论 : 针刺 安全深度 的研究对保 障针刺安全 、 防止针刺意外事故有积极意义 , 需要进一步通过科 学严谨 的设计 , 进
行 系统 全 面 的研 究 。
[ 关键词 ]安全深度 ; 针刺 ; 穴位 [ 中图分类号 ] 2 5 [ R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6 2 2 4 (0 2 0 — 0 8 0 17 — 3 52 1 )3 0 5 — 3
位探析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 ; 东贵荣等[ ] ”应用
C 测量 膀胱 经二 侧线 各七 穴进 针深 度 ; T 黄仕 荣等 [ H 应 用 C 扫描 定位 研究 腰 突穴针 刺 深度 。 T 梁 建成 等 [ 应用 彩色 多普 勒超 声 影像 , 取 3 选 0
两类研究方法计算针刺安全深度 的公式不 同。 前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 安全深度= 危险深度X
7 %; 者普 遍采用 的计 算公 式是 : 全 深度 ≤危 险 0 后 安 深度x5 7 %。计算 公 式 的制 定依 据未 见说 明和报 道 。 两类研 究方 法得 到 的针刺 安全 深度 有差异 。许 宇 飞 等[ ] 为尸体 经过 福尔 马林 的浸 泡后 会脱 水 , 1认 组 织 间隙发 生 改变 , 量 的结 果 会有 误 差 。胡 追成 测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ab19af05ef7ba0d4a733b44.png)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摘要】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而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本文主要对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实习护生针刺伤【中图分类号】R914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687-01针刺伤(needle-stick injuries)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破损和出血。
由于工作性质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而且多为侵入性操作等高危险性的接触,在医务人员中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高,从而成为职业性针刺伤害暴露及其引起的血源性感染的高危人群。
实习护生由于初次接触临床,经验不足,工作中如不注意个人防护,潜在被感染的可能性更大。
对于针刺伤的危害、实习护生针刺伤的现状、针刺伤的原因及减少针刺伤应采取的措施,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研究,现综述如下:1 针刺伤的危害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
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
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
我国是乙肝高发国,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丙肝的感染率为3%,特别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峻。
由针刺伤造成护理人员的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客观存在,不容忽视。
而临床中更容易发生针刺伤的则是护理队伍的后继力量-实习护生,其身体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护理队伍的发展。
2 实习护生针刺伤的原因分析2.1 在校期间相关教育缺乏护生在校期间所受教育以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主,重点为如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而如何进行自我保护的内容涉及的很少,这就直接导致了护生进入临床后自我防范意识不强。
有调查表明,在护生预防意识最淡薄的实习早期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大于实习中期和后期。
应用MRI测量关元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
![应用MRI测量关元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e7eea7d1f34693daef3e13.png)
加权 像 , 进行 关元穴 横断 面 、 矢 状面 扫描 。
1 . 5 数据 测量 及分 析 将 已扫描 的断 层切 面分 别 进行 处 理 , 在 扫 描 层 面 上模 拟针 刺方 向 , 用 线 条 标示 出需 观 察及 测 量 的 线段 和角度 , 采用 MR I 电脑 操作 系 统进 行 测量 。标 记 点 到 腹 腔 的最 短距 离 , 为该穴 到腹腔 的危 险针 刺深度 , 此 时 的角度 为该穴 到腹 腔 的危 险 针刺 角 度 ( 即受试 者 平 卧
・
5 4・
J C AM. Ma r . 2 01 3, Vo 1 . 2 9. NO. 3
应 用 MR I 测 量 关 元 穴 针 刺 安 全 深 度 和 角 度 的研 究
程为平 , 季 超 , 马振 旺 , 刘 雨芙
( 1 . 黑龙江 中医药大 学附属 第一 医院 , 黑龙 江 哈尔滨 1 5 0 0 4 0 ; 2 . 内蒙古 满洲 里市 第一 医院 , 内蒙古 满洲 里 0 2 1 4 0 0) 摘 要: 目的 : 运 用 MR I 对关元 穴的 层 次结构 、 针 刺危 险深度 和 角度进 行研 究 , 分析 针 刺 深度 与 身 高、 体
可刺破 腹腔 , 引起 腹膜 炎 或 腹 腔脓 肿 等 腹 腔 感染 的风 险 】 J 。笔者应 用 MR I 三维 技术 , 在 活体 上测 量关 元 穴 理想 的进针 深度及 安 全 角 度 , 较 以往 采 用 尸体 进 行 研
机, 以腹 线圈接 收信 号 ( 矩阵 5 1 2× 5 1 2 , 清 晰度 N E X 4 ,
意义 。
CT定位下风府穴安全进针深度研究
![CT定位下风府穴安全进针深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0217561f46527d3240ce0e7.png)
CT定位下风府穴安全进针深度研究摘要本文初步研究了CT定位下风府穴安全进针深度,说明其与颈围、体重有较好的直线相关性,可利用此两指标求得相应个体的安全深度。
结果显示:鼻尖方向针刺风府穴可损伤延髓,针刺安全深度男性为55.71±7.18 mm,女性为43.83±5.81 mm,有显著差异。
主题词穴,风府针刺深度断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风府穴是临床上疗效十分肯定的常用腧穴之一,由于此穴位于人体上颈部,临近延髓(生命中枢),在施针时如果操作不慎,针刺过深或方向错误,极易造成延髓损伤,引起严重医疗事故。
为此,我们通过CT三维成像在活体上研究风府穴的平均安全深度和角度,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1对象和方法随机选择门诊、住院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29~79岁。
均发育正常,无畸型,体重50~83 kg,用Picker 1200 Expert第四代CT机扫描,层厚10 mm,间距10 mm。
用胶布粘金属粒(直径为2 mm)分别标记双侧风府穴和鼻尖。
CT扫描一个平面:风府~鼻尖平面(冠状面)。
测量风府穴与鼻尖连线上风府穴进针点到延髓的距离。
另外,分别测量颈围、体重。
统计风府穴到延髓的平均距离,并计算此距离与颈围、体重的相关性。
2结果2.116例风府穴与鼻尖连线都经过延髓,风府穴进针点到延髓的距离见表1。
2.216例风府~鼻尖平面与C2横断面夹角见表2。
2.3颈围与风府~延髓的距离的相关性r=0.9438t值=8.57P<0.01回归方程:Y=2.7X-47.19例如:颈围X=40 cm,安全深度Y=60.81 mm。
2.4体重与风府穴到延髓的距离的相关性r=0.7526t值=3.79P<0.005回归方程:Y=0.7X+1.99例如:体重X=60 kg安全深度Y=43.99 mm。
2.5颈围与体重相关性r=0.79t值=3.92P<0.005回归方程:Y=2.3X-14.43例如:颈围X=40 cm体重Y=77.57 kg。
日月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
![日月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409e13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99.png)
日月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候静;李晓陵;程为平【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1(027)006【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性,为针刺日月穴的安全操作提供依据。
方法:运用MRI扫描双侧日月穴的解剖结构;测量日月穴与内部各重要组织的距离、角度及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各方向上15°、30°、45°时危险深度。
结果:向上针刺左日月穴时,各个角度均需注意深度。
左右侧日月穴直刺深度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
左右侧日月穴斜刺15°、45°时针刺深度无显著差别,针刺时无需差别对待。
左右侧日月穴向内斜刺30°时有差别,针刺时需差别对待。
BMI指数越大角度越大、深度越深。
【总页数】2页(P47-48)【作者】候静;李晓陵;程为平【作者单位】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大庆16331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2【相关文献】1.运用MRI研究针刺人迎穴的安全深度和角度 [J], 李娟;程为平;程光宇2.应用MRI测量关元穴针刺安全深度和角度的研究 [J], 程为平;季超;马振旺;刘雨芙3.基于高分辨率 MRI 测量日月穴乳根穴针刺深度的研究 [J], 王丰;范越;李晓陵;徐英杰;姚家琪;许宇飞;曹丹娜;曲冰;温颖4.风门穴与肺俞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J], 谢永财;陈跃;吴炳煌;张文光;张家栋5.应用CT测量天鼎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研究 [J], 谢伟; 张树源; 张宝; 陈曦; 石磊; 薛任; 王涛; 麻增林; 方继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全针刺风府、哑门、风池穴的研究进展
![安全针刺风府、哑门、风池穴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01edc5282f60ddccda38a0cd.png)
针灸临床杂志 20 年第 1 卷第 0 02 8 期
・4 ・ 5
安 全 针 刺 风 府 、 门 、 池 穴 的 研 究 进 展 哑 风
赵吉先 , 焦冰 洁
关键词: 池穴 ; 风 风府 穴 ; 门穴; 究进展 哑 研
中图分 类 号 -242 R 2 .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5 7 9 2 ))0— 0 5一o 10 —0 7 (1 2 1 0 4 X 2
1 针 刺风 府 、 门穴 I 哑 临床及 解 剖 学研 究
11 临床研究 李 定明等对 17例脑血管病 患 . 9 者针 刺 风府 、 门得 气 的深 度 和 颈 围 的关 系做 临 哑 床 研究 , 针刺 158次 , 出结 论 认 为 针刺 该 两 共 07 得 穴 的得 气深 度 与 颈 围有 正 相 关 关 系 , 导 出相 应 推 的 回归 方程 式 : 府穴 Y c =267 风 (m) .45+007x .78 ; 哑 门穴 V e =278 +0ox Y为 针 刺 得 气 深 (m) .13 .7 ( 度, x为颈围长度) 。传统针灸文献认为哑门穴在 项 后 正 中人 发 际 5分处 , 府 穴 在 项 后 正 中入 发 风 际 1 处, 寸 但人 的 发际 的高 低悬 殊 很大 , 以解 剖 应
宣肺利膈之功。足三里、 巨虚、 上 下巨虚分 为 胃、 大肠 、 小肠之下合穴 , 三穴合用 , 可调整整个 胃肠 道逆乱的气机。太 冲疏肝 , 三阴交调和诸经 。诸 枢・ 口问》 云 :谷 人 于 胃 , 又 “ 胃气 上 注 于 肺 … … 今 穴共用 , 达到降逆止呃的作用 。 呃逆 可影 响脏 腑 功 能 , 腑 气机 不 利 , 脏 又致 呃 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 新故相混 , 正邪相 逆加重 , 形成恶性循环。治疗顽固性呃逆, 可从调 干, 气并 相逆 于 胃 , 胃府不 受 , 出于 胃 , 为 呃 而 复 故 打破恶性循环 , 使病情朝正常方 逆也 。可见呃逆为上中二 焦之病 , ” 由胃气上逆动 整脏腑气机人手 , 向转 归 。背 俞 穴 是 脏 腑 经 气 会 聚 于 背部 的 腧 穴 , 膈 而 成 , 与肺 相关 。肺 手 太 阴 之 脉 , 于 中 焦 , 又 起 故静 下 络大 肠 , 循 胃 口 , 膈 属 肺 。 肺 胃 之 气 均 主 是治疗脏腑疾 病的有效穴位。因久病 多虚 , 还 上 以久 留。用《 灵枢 ・ 官针》 输刺法使五脏归于平和。 降, 两者相互促进 , 相互影响。膈居其 中, 当各种 还与植物神经 的调节有关 , 尤其是 致病 因素乘袭肺 胃时 , 常使膈问气机不畅而致病 。 背俞穴的治疗 , 膈俞 穴, 位于膈肌在背部的对应部位 , 针刺能抑制 此外 , 主疏 泄 , 调 畅气 机 及 情 志 之 功 , 可促 肝 有 还 膈神经的兴奋 , 使膈肌 痉挛得 以松弛 , 进脾 胃的运化功能 , 任何原因引起的肝气郁结 , 失 迷走神经、 于疏 泄 , 逆乘 肺 胃 , 可导 致 胃气夹 痰上 逆 动膈 而 呃 呃逆平 息 。 第一 步 的耳穴 压籽 法 始 终贯 穿 于整 个 治疗 过 逆 。呃逆患者病久 后多有情 志不 畅, 心理负担加 它作为一种 能长时 间间断刺激 耳穴的治疗方 重, 又可影响肝的功能。患者呃逆 日久 , 多有脘腹 程 , 法, 能弥补一般针刺在作用时间上的不足。 饱 胀 , 气泛 酸 , 暖 脾运 失 司 , 可滋 生痰 浊 , 致痰 气上 顽 固性呃逆 在不 能取得 速效时 , 可考 虑缓 图 逆而动膈。病深及 肾, 肾不 纳气, 又可加重呃逆。 以治本 。用输刺法调和五脏 , 不仅对呃逆 , 对其它 可见 , 呃逆 与 多种 脏腑 功 能密 切 相关 。 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 膈神经是颈丛 的分支 , 其纤维来源 于第 3 4 、、 临床发现 , 呃逆 病史越 长 , 疗程 也 相对较 其 5 颈神经前支 , 呃逆的反射 中枢位于第 34 . 颈髓 , 长。多数患者 , 尤其是重症、 固性呃逆 , 顽 其症 状 受 延髓 呼 吸 中枢控 制 。整 个 回路受 刺 激 即可 引起 改善是渐进的 , 即从原先 的症状减缓 、 减弱乃至最 相关神经特别是 迷走神 经异 常兴 奋而 致呃逆发 终消失。在呃逆休 止期治疗 更能巩 固疗效 , 之 使 生。迷走神经在体表分布 以耳廓最为集 中。第一 稳定 、 持久 。 步耳穴压籽 , 尤其是按压相关穴位 , 通过双重刺激 参考 文 献 : 使 呃 逆停 止 。 [ ] 上海市卫生 局 . 1 上海 市 中医病 症诊 疗 常规 [ . M] 上 列缺、 合谷分 属肺 和大肠 经 , 原络相 配。“ 列 海 : 海中医药大学 出版社 ,99 1 —1 . 上 19 .7 8 缺任脉行肺系 , 阴跷照海膈喉咙”三穴同用 , , 共奏 收稿 日期 :02 6—1 2 3 —0 3
安全针刺风府、哑门、风池穴的研究进展
![安全针刺风府、哑门、风池穴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41b942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b.png)
安全针刺风府、哑门、风池穴的研究进展
赵吉先;焦冰洁
【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
【年(卷),期】2002(018)010
【摘要】@@ 许多针灸学者临床经验证明,针刺风府、哑门、风池对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李定明等针刺风府、哑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25例,总有效率达99.2%.对脑出血进行对照研究表明,针刺风府哑门穴组有效率为83.6%,不针刺该两穴对照组有效率为37%.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赵吉先;焦冰洁
【作者单位】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沈阳,110013;沈阳市妇婴医院,辽宁,沈阳,110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4.2
【相关文献】
1.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治疗脑卒中失语60例 [J], 封丽华;王河宝
2.应用MRI测量哑门和风府针刺危险深度的研究 [J], 唐娟;王小龙;廖兴富;欧阳鹏飞
3.风府、哑门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磁共振成像和尸体对照研究 [J], 唐柱生;褚鑫;丛树园;毛晓雯;武煜明
4.风府,哑门穴安全针刺及与拇指同身寸关系的研究 [J], 葛刚锋
5.以风府、哑门为主针刺治疗老年性痴呆 [J], 赵磊;赵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睛明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
![睛明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162d9f4910ef12d2af9e7ee.png)
20 2 ( ) 1 1 07,8 2 :9 .
3 XuJ W a gYL. rp flatn aino y rg np rxd J, n Po oo te u t f do e eoi e—me it o h d ae d
o i a ie t s a a o t i i u t r d a d o o ye i v l e xd t sr s nd p p e s n c l e c r imy c t s n ov s v e s u
4 张涛 , 王桂杰 , 白书阁 , 附子对老年大 鼠抗氧化 系统影响 的实 等. 验研究 . 中国老年学杂志 ,0 12 ( ) 15 20 ,1 3 :3 .
睛明 穴 的针 刺安 全 性研 究
许 宇飞 吴 瑶 曹丹娜 李晓陵 程为平
( 黑龙江 中医药大 学附属第一 医院 ・ 尔滨 104 ) 哈 50 0
2 方 法
×5 7 %作为安全深度。分别记 录每位志愿 者的测量值 。测量方法 :
设睛明穴为 A点 , 横轴位 MR 片上沿眼球 切线方 向能针刺的最远点 I
为 B点 , 向鼻侧到达眶壁的最近点为 c点 , 到达 上斜肌 、 内直肌处 的
21 取 穴定位 .
分别测量青年志愿 者身高、 体重 , 据手指 同身寸 根
2. o岁 , 64 体重指数 [ M : B I体重( g / k ) 身高(1 ]8 5~ 29, n) 1. 2 . 身体健 康, 眼球无变形 , 均为黑龙 江中医药 大学 在校学生 。剔 除标准 : 愿 志 者发生致使眼球形状发生 改变 , 影响测量结果 。
c n t e o e v c in p t ni l n p r n c n r e— da h a m s o i n n n r e a t oe t s i h e i e v ・ i p r g mu ・ i o a ・
国外针刺临床研究进展
![国外针刺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a0e3c33bf8c75fbfc67db2d0.png)
国外针刺临床研究进展标签:针刺;国外;临床研究;综述近年来,针刺由于其治疗范围广、安全、效果快和简便、经济等优点而越来越被国外医学界所认可并接受,尤其是在治疗痛证、围绝经期综合征、抑郁症和缓解癌症患者放、化疗后不良反应,以及调节内分泌和改善血液循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笔者现就近3年来国外针刺临床研究进展加以总结,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临床研究1.1 疼痛性疾病1.1.1 骨关节病Cherkin DC等[1]将638例慢性腰痛患者随机分为4组:个性化针刺组、标准化针刺组、模拟针刺组、常规护理组。
经过7周的治疗,Roland-Morris失能问卷(RDQ)显示,个性化针刺组、标准化针刺组、模拟针刺组和常规护理组分别相对于治疗前提高了4.4、4.5、4.4、2.1分,与普通护理组相比,不同类型的针刺治疗均可有效地缓解腰部不适症状。
Chan DK等[2]选取了60例慢性颈项痛患者,在同时接受规范化颈项运动的同时,分别接受电针刺激和非穴针刺,经过1个月的治疗后,疼痛调查问卷显示,电针组与非穴组疼痛缓解高于50%的患者分别占38.9%和8.3%,电针组缓解颈项痛的效果明显优于非穴组。
Ahsin S等[3]对40例患有膝骨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单盲对照试验,将患者随机分入电针组和非穴针刺组,经过10 d的治疗观察发现,电针组患者与非穴针刺组患者相比,血浆β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血浆皮质醇显著下降,同时,患者的膝骨关节痛明显缓解。
Bernateck M等[4]对4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与自我暗示组相比,耳穴电针治疗6周的患者红细胞沉降率明显下降,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浓度显著增加。
1.1.2 头痛近年来,国外对于头痛的研究主要倾向于治疗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
Facco E等[5]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将16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4组:①传统针刺组(true acupuncture,TA组),运用中医理论辨证分型并用传统针刺治疗;②真穴假刺组(ritualized mock acupuncture,RMA组),真穴假刺加利扎曲普坦治疗,诊断及取穴同TA组;③固定取穴针刺组(standard mock acupuncture,SMA组),仅用西医诊断,不采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选取头维、悬颅、风池、大椎、列缺等穴,刺法同RMA组并加利扎曲普坦治疗;④利扎曲普坦组(Rizatriptan,R组),只用利扎曲普坦治疗。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2f3e0b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4.png)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郭彩凤1 段浩茹2△ 曾 莹1 李兆鑫1 张荣媛1▲1.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中医院针灸科,北京 102400;2.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北京 100029[摘要] 针刺疗法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日渐增加。
据统计,1991—2009年关于针刺疗法的论文中,41%与针刺镇痛有关。
本文对近5年针刺镇痛的临床应用现况进行综述,从所涉病种、针刺方式、影响因素、辅助手段等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综合分析发现,针刺镇痛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神经内分泌等多科疾病;包括手针、电针、经皮穴位电刺激、针灸、腕踝针、穴位埋线等多种针刺方式;其疗效受针刺部位及腧穴配伍、进针方式、针刺深度、行针手法、留针时间、是否得气以及患者体质等多个因素的影响;辅助针刺镇痛研究的方法包含脑功能磁共振技术、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盛氏六脉诊疗技术。
本文旨在为今后临床中针刺镇痛的应用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针刺;镇痛;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辅助手段[中图分类号] R24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1)10-0039-06 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GUO Caifeng1 DUAN Haoru2 ZENG Ying1 LI Zhaoxin1 ZHANG Rongyuan11.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Fangshan Hospit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2400,China;2. 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Massag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herapy are increasing day by day. According to statistics, 41% of the articles on acupuncture therapy from 1991 to 2009 were related to acupuncture analgesia.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in recent five years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The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summariz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volved diseases, acupuncture methods, impacting factors and auxiliary means, etc. Comprehensive analysis shows that acupuncture analgesia involves various departments, such as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neuroendocrine, etc. It includes hand acupuncture, electro acupuncture, per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oxibustion, wrist-ankle acupuncture, acupoint catgut embedding and other acupuncture methods. Its efficacy is impa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acupuncture location and compatibility of acupoints, acupuncture method, acupuncture depth,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retention time, Qi acquisition and patient's body constitution. The auxiliary research methods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include brain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aser speckle imaging and Sheng'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n six meridian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algesia in clinic in the future.[Key words] Acupuncture; Analgesia; Clin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progress; Auxiliary means本文对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0日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中针刺镇痛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937篇,剔除重复文献、实验研究类文献、综述性文献后余487篇。
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
![针刺风府穴的安全性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d3d7f00242a8956aece40d.png)
右完骨之联线的中点与枢椎棘突上方的窝中。杨占林 等[] 1认为风府穴 的定位应 以枕骨与第一颈椎 之间凹 0 陷处 为准 。李 荣 华 等 ¨ 认 为 风 府 穴 于 枕 骨 大孔 后 缘 与寰椎上缘之间。李定明等lJ l 于枕骨下缘 与寰椎后
结节 上缘 之 间取风府 穴 。 从上 述看来 , 主要 定位 方法 有 两种 , 一种是 以后 发
针尖 应垂 直或 向前下 方 斜 刺进 针 , 如针 尖 向前 上方 斜
刺, 最易从枕骨大孔刺入小脑延髓池而伤及延髓。 上述 医 家各 自描 述 虽 然 不尽 相 同 , 总的 可 以归 但 结 到一点 , 就是 针 尖 应 向下 , 向上 , 会 刺 人枕 骨 那 若 就 大孔 及小 脑延 髓 池 , 而伤及 延髓 造成 医疗 事故 。 从
针 灸临床杂志2 9 z 0  ̄筮垄鲞箜 塑 0
・
5 ・ 3
针 刺 风 府 穴 的安全 性研 究进 展
白 华 程 为 平2 ,
(. 1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 002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5 4 ;. 0 黑龙江 哈尔滨  ̄ oo 5 4) o
关键 词 : 府 穴 ; 刺 ; 全性 ; 风 针 安 针刺 深度
中 图分类号 : 242 R 2 .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5— 7929 )4—05 —0 10 07 (090 03 2
风府穴属督脉 , 风府出于《 素问・ 骨空论》“ :大风颈 项痛 , 刺风府0《 ” 甲乙》 别名 “ 舌本 ”《 ;千金》 鬼枕” 名“ 、 “ 鬼穴” 曹溪《 ; 本事方》 惺惺 ” 甲乙》 名“ 。《 以其为督脉 与阳维脉交会穴 ,针灸聚英》 《 作足太 阳、 督脉 、 阳维之 会 。它 是临 床 上 常 用 的腧 穴 之 一 , 于 治 疗 中风 、 用 舌 强、 失语 、 癫痫等症。近年来以针刺风府穴为主治疗脑 血管病获得了显著疗效[ 。它位于人体头颈部, 卜 与 颅脑 中的延髓、 椎管中的脊髓相邻 , 并与脑脊髓血管关 系密切 , 由于其所处位置特殊 , 针刺时如果操作 不 在 慎, 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错误 , 易造成事故。早在《 素 问・ 刺禁论》 中就曾对针刺头项部腧穴不当而发生意外 作 了“ 针头 中脑 户 , 入脑 即死 ” 的记载 , 床上 因针刺 风 临 府不 当而 引 起 的事 故 也 时 有 报 道 J 。近 年 来 国 内学 者、 医家从解 剖穴 角度 对 风 府 穴 安全 进 针角 度 和 深度 进 行研 究 , 得 了一定 的成果 , 综述 如下 。 取 现
应用MRI测量肺俞穴针刺深度和角度的研究
![应用MRI测量肺俞穴针刺深度和角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f2a66e7ba0d4a7302763ad0.png)
肺 俞穴三 种体 型组测得 的直刺及 斜刺 的危险 深度经 t 检验 比 较 ,有显著性差异 ( P< O . 0 5 ) ,说 明不 同体型人针刺的深度不 同。
表4 3组 受试 者 肺 俞 的 直 刺 安 全 深 度 结 果 ( ± ,mi l 1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
临 床 研 究
Cl i n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9 0・
C h i 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e t h n o me d i c i n e a n d e t h n o p h a r m a e y
应 用 MR I 测 量 肺 俞 穴 针 刺深 度 和 角 度 的研 究
丛树 园 唐柱生 毛晓雯 武煜 明
1 .云南 中医学 院,云南 【 摘 昆明 6 5 0 5 0 0 ; 2 .云南 中医学 院附属第一医院 ,云南 昆明 6 5 0 0 2 1
要】 目的:为针灸l 临床提供肺俞 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 的参考数据。方法 : 将4 O 例成年男性 志愿者按罗氏指数分 为瘦 人组 、适
1 mi l l ,机 器 自动三 维定位预扫 ,肺俞水 平 面作 为肺俞 的扫
描层 。在 已扫描层面上进 行测量胶 囊至 危险点 的距 离 ,即
表5 3组 受 试 者 肺 俞 的斜 刺安 全 深 度 结 果 f 4 - ,m m)
肺俞穴皮肤 至竖脊肌 前缘 的深度 ,并记 录数据 。然后 应用 拇指 同 身寸 折算 成 毫米 使用 MR I 扫 描片 的 软件 系统 进行
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
![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8763a7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e9.png)
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同一穴位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相关性,特别是针对同一穴位的不同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针灸的操作手法和技巧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对于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同一穴位的不同针刺方向、深度、施术与对应症的关系进行系统性分析。
我们将回顾现有的针灸理论和临床研究,以了解针刺手法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优化针刺手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科学、合理的操作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针灸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明确和具体的操作指导,帮助医生更好地掌握针刺手法,提高针灸治疗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我们也期望能够为针灸学的研究和发展贡献新的思路和方向,推动针灸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和发展。
二、文献综述针刺手法作为中医针灸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广大中医学者和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临床研究的深入,针刺手法与临床效果之间的相关性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同一穴位的不同针刺方向、深度、施术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成为了针灸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针刺方向方面,研究显示,不同的针刺方向可以刺激到穴位下的不同组织结构,从而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和治疗效果。
例如,某些穴位在垂直针刺时主要影响深层组织,而在斜刺或平刺时则更多地刺激到浅层组织。
这种差异在疼痛管理、神经调节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针刺深度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另一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不同深度的针刺可以刺激到不同层次的神经末梢、血管和肌肉等组织,从而影响局部和全身的生理机能。
在针灸治疗不同疾病时,需要根据疾病的性质和患者的体质选择合适的针刺深度,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完骨穴针刺的安全深度研究
![完骨穴针刺的安全深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439dfe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7d.png)
完骨穴针刺的安全深度研究解家琪;王维峰;李明磊【摘要】目的运用CT技术,探讨完骨穴的针刺安全深度.方法选取体重指数(BMI)在正常范围内成年志愿者,记录其身高、体重、颈围,在CT定位下,测量体表定位到硬膜囊的距离,即危险深度,根据公式: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75%得出完骨穴针刺安全深度、危险全深度,男性:5.15 cm±0.37 cm,女性:4.69 cm±0.35 cm.结果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左右两侧、女性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完骨穴的针刺危险深度与体重及BMI指数呈正相关.结论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男性大于女性,影响女性完骨穴针刺危险深度的因素有体重、BMI.【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8(016)005【总页数】3页(P638-640)【关键词】中风;失语;吞咽障碍;完骨穴;针刺;安全深度;危险深度;体重指数【作者】解家琪;王维峰;李明磊【作者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太原030024;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山西中医药大学第三中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1;R255.2“解语利窍”针法是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王维峰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集各家所长而创立的一套治疗中风后失语、吞咽障碍的针法。
临床应用过程中疗效显著。
“解语利窍”针法主穴为[1]:哑门、风池(双)、翳风(双)、完骨(双)、廉泉、通里(双)。
其腧穴主要集中于颈项部,颈项部穴位在古代针刺禁忌中有重要地位[2]。
现代研究表明,颈部解剖结构复杂且特殊,颈部有重要血管及神经通过,针刺时应谨慎操作。
针灸书籍中穴位的针刺深度无统一标准,“解语利窍”针法具体操作时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因此对于“解语利窍”针法的针刺安全性研究十分必要。
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针刺安全性研究方面,风池穴、哑门穴研究较全面。
睛明穴安全深度的研究
![睛明穴安全深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5e8ef11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e1.png)
福建中医药2022年8月第53卷第8期Fujian Journal of TCM August2022,53(8)睛明穴安全深度的研究温若兰1,陈丽敏1,李金全1,温辰光1,董卫国2*(1.福建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福建福州350122;2.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福建福州350122)摘要:目的探讨临床针刺睛明穴的安全深度。
方法测量39个成人颅骨双侧睛明穴(内眦内上方眶内侧壁凹陷)到视神经孔内侧缘中点的直线距离即为睛明穴危险深度,以双侧睛明穴危险深度较小值×80%作为睛明穴安全深度。
结果①左侧睛明穴危险深度为(43.03±3.02)mm,右侧睛明穴危险深度为(42.23±3.03)mm,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睛明穴安全深度为(33.78±2.42)mm。
结论睛明穴安全深度为(33.78±2.42)mm,在睛明穴深刺超过39mm时,有可能损伤视神经管内的视神经和眼动脉。
关键词:睛明穴;视神经孔;危险深度;安全深度中图分类号:R24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38X(2022)08-0048-02睛明穴是临床治疗眼部疾病的主要穴位,具有主治作用广、临床疗效好的特点。
针刺睛明穴由浅入深的层次依次为皮肤、皮下组织、睑内侧韧带、内直肌、眶脂体,其间分布有丰富的神经、血管[1]。
在针刺时要特别注意针刺深度,避免伤及视神经和眼动脉,给患者带来意外伤害。
研究表明:与浅刺睛明穴对比,深刺睛明穴的针感更强,能够扩散到整个眼球,并且具有更好的疗效[2-4]。
正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如果因害怕针刺意外而浅刺睛明穴甚至将其弃之不用,会使针刺临床疗效大打折扣。
因此,研究睛明穴安全深度,对于提高针刺安全性和疗效,减少针刺意外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不同医家对于睛明穴针刺深度的论述差别较大,《针灸大成》《针灸逢源》记载睛朗穴针刺深度为一分半,《针灸资生经》为寸半,《针灸甲乙经》为六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堂针灸图》为一寸五分,《循经考穴编》认为不可深刺。
针刺肝俞深度角度的研究
![针刺肝俞深度角度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a7a890aa8114431b90dd882.png)
【 关键词】 针刺 ;肝俞 ;深度 ;角度 【 中图分类号】R 2 4 5 . 3 【 文献标 志码】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8 5 1 7( 2 0 1 4 )1 6 - 0 0 5 1 — 0 2
肝俞穴属 背俞 穴 ,循行 在足太 阳膀 胱经 上 ,肝俞 可益 肝降 火 、益 肝 止痉 、益肝 明 目、疏 肝 理气 、行气 止 痛 …。
1 实 验 研 究
直刺危 险深 度不 同 ;研 究组 、对 照 1组 、对 照 2组 每组 左
侧 与右侧 比较 ,差 异无统 计学意 义 ( P> 0 . 0 5 ) ,说明 同一 层 面针刺深度无显著性差 异。见表 1 。
表1 3组受试者肝俞的直刺危险深度结果 -s 4 。m m)
1 0 1 4 0 0;4 .齐齐哈尔医学院,黑龙江
【 摘
要】 目的:通过 M R I 测量肝俞 针刺的危 险深度 角度 ,计算 出肝俞针 刺安全深度 。方 法: ( 1 )把身 高 1 7 0 4 - 5 c m体重 8 0— 5 0 k g
的4 O例成年男性 志愿者按罗 氏指数分为研究组 、对照 1 组 和对照 2组 ,( 2 )取 穴定 位后使用 M R I 测量肝俞的针刺深度及角度 。结果 :针
对照 1 组 1 0例 (<1 . 2 8 ) 、对照 2 组 1 0例 (>1 . 5 ) 。 1 . 2 实验设备 M R I :P h i l l i p s A c h i e v a 1 . 5 T扫描装 置 ,云
注 :与对照 1组及 对照 2组 比较 , P<0 . 0 5;与 对照 2组 比
如视 网膜 出血 、视神 经萎缩 、夜盲 、近 视等及 肋 间神 经痛 等 。肺及胸膜腔位 于肝 俞水 平面 的深层 ,针 刺深 度或 角度 不 当针尖 可刺 入胸 膜 腔或 肺 ;针 刺深 度 过浅 将影 响疗 效。 为给临床针刺提供 安全 数值 的参考 ,故而对 肝俞 的针 刺深
基于影像解剖的心俞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
![基于影像解剖的心俞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f4a15da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e4.png)
基于影像解剖的心俞穴针刺安全深度研究
左志雄;王顺梅;胡锦波;王斌
【期刊名称】《大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7)10
【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成像影像,在分析心俞穴解剖结构和进针层次的基础上,测量针刺危险深度,评估针刺安全深度,为心俞穴的针刺安全提供依据,为心俞穴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用磁共振成像扫描仪采集60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心俞穴的水平断面影像图,分析解剖结构,测量直刺危险深度,通过危险深度评估安全深度。
结果:左、右心俞穴直刺时的平均危险深度值分别为(3.52±0.58)、(3.42±0.63)cm,左、右心俞穴危险深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危险深度值男性显著大于女性,且与体型相关。
结论:体型正常及偏胖者心俞穴直刺安全深度约为3.0 cm,偏瘦者约为2.2 cm;心俞穴常规针刺深度为直刺0.5~0.8寸(约1.5~2.0 cm),具有较高安全性,临床操作中不应超过安全深度,以免发生意外。
【总页数】3页(P81-83)
【作者】左志雄;王顺梅;胡锦波;王斌
【作者单位】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3
【相关文献】
1.缺盆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2.风门穴与肺俞穴针刺安全深度及角度的应用解剖研究
3.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4.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5.基于影像解剖的肾俞穴针刺危险深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进展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99bdd028dd36a32d7375810e.png)
员不小心造成损伤 的几率大得多 。目前安全 医疗器具 已在临
床大范围 内投入使用 , 目的是使锐器 伤害的果医 院提供 的锐器盒 不符合 国 际标 准 , 能导 可 致针尖刺穿容器壁 而伤 及他人 。此外 , 内外 的研究表 明锐 国 器容器放置位置的改变在不 同程度上也影响 医护人员针刺伤
称导致供应室护士发生针刺伤高达 10 , 0 % 人均年刺伤达 4 5 . 次, 最高纪录达 7次 的原 因之一是有一 小部分头皮 针与输液 管放在 同一容器 内。 12 3 不安全的 医疗用具 .. Jnne 研究发现 , aic 使用没有安
全装置的注射器或其他 医疗锐器所造成损伤 的几率 比医务人
感 染 血 源 性 疾 病 的 可 能 性 也 很 大 ¨ , 。 王 祥 英 的 报 道 ]
11 针刺伤的危害 .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 的职业 损伤 ,
也是 医源性感染 的原 因。秦小 平等 报 道指 出一 旦锐 器伤
时, 只需 0 0 4m 带 乙型肝炎病毒 ( V 的血液足 以使 受伤 .0 l HB )
如下。 1 针 刺 伤 的 危 害 及 危 险 因 素
不按规程操作 也是造成针 刺伤 的重
要 因素。近年来 , 刘芙芸等” 调查护士操作后 双手 回套针 帽 的比例高 于毛 秀英等 人 的调查结 果 。6 % 的护 士有 针头 0 回套针 帽、 输液袋 的 习惯 , 回套 导致 了 1% 针刺 伤。6 % 的 4 2 针刺伤发生在整理用毕 的治疗 用物时 , 使用 后分离针 头与注 射器导致 了 1%针刺伤发生 。丢弃前 针头处理 、 2 使用过 的针 头放置在不适 当的位置 也是发 生污染针 头刺伤 的危 险环节 ,
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体部分穴位在针刺角度和深度不当时,会刺伤重要脏器组织,引起针刺意外事故,这些穴位一般被称为危险穴位〔1〕。
针对危险穴位所设定的、保障针刺安全的可进针深度即为针刺安全深度。
针刺安全深度是保障针刺安全、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重要指标参数。
历代医家十分重视针刺安全深度问题,《内经》中关于针刺禁忌的论述,包含了对危险穴位针刺深度的要求。
如《素问·刺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刺伤人五脏必死。
”而自《针灸甲乙经》始,针灸文献中关于腧穴的记载多注明了穴位的针刺深度〔2〕。
本文对近年来针刺安全深度研究的进展作一综述。
1研究方法1.1传统形态学方法用现代解剖学的方法,以尸体标本为主,采用断面解剖或层次解剖的方式,测量针刺安全深度。
断层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标经定穴,再通过穴位作多种断面,以反映在各种角度、深度、范围进针时所涉及的断面解剖结构;层次解剖法为先在尸体上选穴定位,在穴位处用钢针刺入或刺染,再逐层解剖,以反映穴位区的解剖结构。
严振国等〔1〕、邵水金等〔3〕、张建华等〔4〕在尸体标本上定穴后,采用断面和层次解剖法,然后测量和处理数据,得出穴位的针刺安全深度;谢永财等〔5〕采用层次解剖法,研究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深度及角度;韦昭文等〔6〕采用层次解剖法,在60具成人尸体上研究天突穴的解剖结构和针刺深度与角度。
还有在活体上研究,贺奇志等〔7〕采用硬脊膜外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王斌1,董莉2(1.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云南大理671000;2.大理学院图书馆,云南大理671000)[摘要]目的:综述近年来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情况。
方法:从研究方法、测算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对近年来有关针刺安全深度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
结果:通过研究,提高了对针刺安全深度及穴位解剖的认识,但还存在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结果不一致等问题。
结论: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对保障针刺安全、防止针刺意外事故有积极意义,需要进一步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关键词]安全深度;针刺;穴位[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45(2012)03-0058-03Advances in Study on Safe Needling Depth of AcupointsWANG Bin 1,DONG Li 2(1.Clinical C olleg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2.Dali University Library,Dali,Yunnan 671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summarize the advances in study on safe needling depth of acupoints.Methods:The recent literature about the safe needling depth was summarized and evaluated.Results:The understanding of safe needling depth and acupoints anatomy were improved though the research.But there were still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For example,the result was not same in different methods.Conclusion:The research is very useful for acupuncture safety.It is necessary to have more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tudies.〔Key words 〕safe needling depth;acupuncture;acupoints大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LI UNIVERSITY第11卷第3期2012年3月Vol.11No.3M ar.201258穿刺方法,测量40例患者大椎穴安全深度。
穿刺针依次经过至硬膜外腔,测量硬脊膜穿刺针皮肤外剩余长度值,得到大椎穴安全深度。
1.2现代影像技术方法应用CT、超声、磁共振等现代影像技术,在活体的影像上直接测量穴位的针刺安全深度。
杨松堤等〔8〕应用CT断层技术研究不同体形的41例志愿者风府穴的针刺深度;王丰玲等〔9〕应用CT测量不同体型的32例直刺肺俞穴位的安全深度;李亚东等〔10-11〕应用CT测量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的针刺深度,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王玉明等〔12〕应用CT影像定位探析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东贵荣等〔13〕应用CT测量膀胱经二侧线各七穴进针深度;黄仕荣等〔14〕应用CT扫描定位研究腰突穴针刺深度。
梁建成等〔15〕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选取30名健康成年人,测量肩井穴斜冠状切面和矢状切面成像从皮肤至壁胸膜距离,研究肩井穴的针刺深度。
许宇飞等〔16-17〕运用MRI测量承泣穴和睛明穴的解剖结构、针刺安全角度和深度,研究承泣穴和睛明穴的针刺安全性;李晓陵等〔18〕应用磁共振成像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赵传香等〔19〕应用磁共振成像对哑门穴测定针刺深度。
2测算方法针刺安全深度通过测量危险深度,然后应用计算公式计算出针刺的安全深度。
危险深度为针刺引起危险的脏器离皮肤最近的点。
严振国等〔1〕提出的计算公式为: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0%,还采用的计算公式是:安全深度=危险平均深度×80%〔20〕。
杨松堤等〔8〕采用的计算公式是: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
3研究结果传统形态学方法和现代影像技术方法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
如张建华等〔4〕随机抽样取57具较新鲜的成年人尸体,测得风府穴针刺安全深度是35.07 mm,危险深度是50.10mm,而杨松堤〔8〕等通过CT测得的结果为(30.61±2.7)mm,比张建华等所得数据低。
李亚东等〔11〕将活体适中体型人CT测量与尸体断面测量数据作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相应穴位的活体测量结果均大于尸体断面切割测量结果,认为应用尸体作针刺深度距离的研究有较大的误差。
4问题及展望传统形态学及影像技术的两类研究方法中,前者的研究对象例数多、穴位多,较为系统全面。
如严振国等〔1〕选取57具较新鲜成人尸体,对分布于头颈部及胸腹部的74个危险穴位的针刺危险深度进行了研究。
后者普遍将观察对象分为适中、瘦人、胖人三组,分析不同体型针刺深度的差异,个别穴位还给出了回归方程,但研究中涉及到的穴位较少。
两类研究方法计算针刺安全深度的公式不同。
前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为: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0%;后者普遍采用的计算公式是:安全深度≤危险深度×75%。
计算公式的制定依据未见说明和报道。
两类研究方法得到的针刺安全深度有差异。
许宇飞等〔16〕认为尸体经过福尔马林的浸泡后会脱水,组织间隙发生改变,测量的结果会有误差。
胡追成等〔21〕认为活体研究对针刺深度的评价更为客观,而尸体解剖可对穴位及局部相关的解剖结构有更清楚的认识,二者各有各的优势,应该互参互补。
综上所述,目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尚有需要完善的方面。
正如孙永显等〔22〕认为,腧穴针刺深度自古至今存在许多混乱,对针灸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交流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提出应以现代国人标准身材为基础,确定标准人体解剖结构所允许的安全深度值。
因此,今后应以采用CT、磁共振成像等现代影像技术方法为主,通过科学严谨的设计,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为针灸临床、教学提供规范、标准的针刺安全深度基础资料。
[参考文献]〔1〕严振国,白娟,邵水金,等.危险穴位针刺深度与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1):769-772.〔2〕黄建军,解秸萍,付平.谈腧穴深度与针刺深度〔J〕.针刺研王斌,董莉针刺安全深度研究进展第11卷总第99期59大理学院学报总第99期医学究,2006,31(4):246-251.〔3〕邵水金,张建华,董艳.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1(2):9-11.〔4〕张建华,严振国,余安胜,等.针刺意外穴位的安全深度〔J〕.针刺研究,2000,25(3):233-235.〔5〕谢永财,陈跃,吴炳煌,等.肩中俞与大杼穴的解剖学结构与安全针刺的深度及角度〔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41(1):85-86.〔6〕韦昭文,刘海英.天突穴针刺安全深度的应用解剖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3):153-154.〔7〕贺奇志,郝吉生,张芳,等.大椎穴针刺安全深度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4,24(10):723-724.〔8〕杨松堤,李亚东,姜国华,等.应用CT测量风府针刺深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8,28(1):47-48.〔9〕王丰玲,程为平,李亚东.应用CT测量直刺肺俞穴位的安全深度的研究〔J〕.黑龙江中医药杂志,2006,(6):43.〔10〕李亚东,杨松堤,李健男,等.应用CT测量大椎、肩中俞、悬枢、命门的针刺深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2):863-864.〔11〕李亚东,李健男,东红艳,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1侧线7穴进针深度、角度方向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0):47-50.〔12〕王玉明,李勃,关钊玉,等.腰段华佗夹脊穴针刺深度的CT影像定位探析〔J〕.中国针灸,2005,25(3):179-180.〔13〕东贵荣,李亚东,徐强,等.应用CT测量膀胱经第二侧线七穴进针深度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11):44-45.〔14〕黄仕荣,林其雄,汤骏,等.腰突穴针刺深度CT扫描定位研究〔J〕.中国针灸,2006,26(9):635-638.〔15〕梁建成,韩建红.成人肩井穴及针刺深度的切面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7(1):34.〔16〕许宇飞,吴瑶,曹丹娜,等.承泣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42-44.〔17〕许宇飞,吴瑶,曹丹娜,等.睛明穴的针刺安全性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0,17(4):317.〔18〕李晓陵,王丰,姚家琪,等.应用磁共振成像测量直刺膏肓穴安全深度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5):21-22.〔19〕赵传香,吕秀华.哑门穴针刺角度的研究〔J〕.中国针灸,2002,22(6):389-390.〔20〕严振国,张建华,顾红川,等.头颈部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3):37-38.〔21〕胡追成,杨华元.《黄帝内经》针刺浅深量学之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54-1656.〔22〕孙永显,王启芳,张静.腧穴毫针针刺深度刍议〔J〕.中国针灸,2005,25(3):203-206.[收稿日期]2011-11-29[作者简介]王斌,教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推拿研究.(责任编辑董杰)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