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初探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像、真挚的情感传唱千年不衰。鉴赏古典诗词,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可对高中生来说,古典诗词却像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甚至望而生畏,古典诗词教学不容乐观。那么怎样突破这道难关,让学生既能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又能在学习中提高鉴赏能力呢?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经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我对于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浅识拙见。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诗最重要的特点——“情”,诗以情为基础、以情趣贯穿、以抒情为特色。古人很重视诗的“情”,现代人也同样很重视。当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张中行在《诗词读写丛话》中指出:“诗词,以情为骨髓,所以写要发乎情,读要止乎情。”通俗、易懂地概括出诗词的特点是“以情主以情胜”。既然如此,我们的诗词教学就应该坚持“从‘情’入手,培养鉴赏能力”的观念,使学生真正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一、知人论世,把握情调

每一首诗词,总是有它的情感基调(简称“情调”),或兴奋,或悲怨;或激昂,或抑郁;或忧伤,或欢乐;或闲适,或愁苦。把握了它的情调,在更深层次欣赏时学生就不易出现偏差。但是,诗词情调是抽象的、无形的,要想让学生感知和把握,首先可以从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的时代背景入手。

一般来讲,每一首诗词都有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许多作品就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体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为什么会出现那样瑰丽、辉煌的“梦境”?“梦醒后”他为什么会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喟叹?我们只要联系作者被赐金放还、怀才不遇、悲愤难平的境遇和心情,就不难理解了。如《黍离》,郭沫若认为这是旧贵族忧叹自己破产的诗,余冠英则认为这是流浪者诉说忧思之诗,蓝菊荪又认为这是一首爱国之士忧时忧国的怨战诗。他们对此诗的深层理解虽然都不相同,但它们都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忧。这“忧”字,我们便可以从了解它创作的时代进行把握。

了解作家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确定一首诗的情感基调。由此可知,作品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介绍,在诗词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美读诗词,体会情趣

诗词最本质的特性是“情”,而这种特性要求读者在阅读中多去想象、品味,去把握诗的韵味和情趣。现在有些语文教师上诗词欣赏课时,忽视了诵读感悟和赏析品味,以教师或资料的阐释取代学生的个性品读,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而轻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这是不合适的。教师要从诵读出发,注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一

种悟性及对诗词的无穷韵味的追寻乐趣,真正获得审美的陶醉、愉悦。

诗词的“读”是“美读”,它不像普通文章的朗读,叶圣陶曾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能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美读除了应读出诗歌的节奏美、语言美,还应读出它的情感内涵。比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两首词的情调迥然不同,那么,诵读的情感要求也不同,前者激昂、饱满,读起来高昂、激越,而不乏深沉;后者多一点悲伤、愁苦,读来宜轻声压抑,发悲切之声,如泣如诉。当然,在诵读中,教师的范读也是必不可少,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更容易激发学生自己诵读的欲望,这也是“营造诗歌教学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

美读时,教师还要适当的进行技巧点拨。不仅要读准诗歌字音、韵脚、节奏、平仄,还要读准诗歌的腔调、板眼、气势、抑扬顿挫以及所蕴藏着的意义,更要还之情,要与作者的情感保持一致。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能促使学生把握诗词意象,领会诗词情趣,并最终理解诗词主题。

三、探究体验,品味情蕴

《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包括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自读自悟、体验和理解,应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的阅读。以往,教师对诗歌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往往采用指令性的,即直接灌授的方法,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的个人感受与评价,这显然是违背新课标要求的。那么如何培养高中生古诗词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诗人艾青说:“所有意象、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像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像,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像。想像、联想,都是个性化的活动,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像,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把这些意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有条理的生活图景和画面,更好地的品味诗人在诗歌中创造的意境和深层意味,这是一种很好的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在诗歌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教会学生联想与想像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适当地引导、启发。

如在教《雨巷》时,我要求学生根据诗歌内容、意象的特点,画一幅雨巷图,想到什么画什么,想多少画多少,画时只求意会,不求形像。这样,学生的想像力被激活了,读诗的欲望更加强烈,也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凄清、迷蒙的氛围。又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鉴赏这一送别场景时,我教学生想像词人与心上人送别时的情景,并把想像的画面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深刻感受词人依依不舍、悲痛欲绝的离别情绪。

想像能激发读诗的意味,使人越想越美,越想越醉。无论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诗人情感的领悟,都需要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去寻找相应的

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达成与诗人的沟通,从而深入品味诗中的情蕴。

四、比较阅读,丰富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视野更广阔的空间,开展多角度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本身带来的魅力,总结古诗词中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各种专题研究,如同一诗人不同诗篇的比照,不同诗人的诗作对比,不同诗篇整体的对比,不同诗篇局部的对比,诗与文的对比等,让学生在诗中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得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品味诗歌中丰富的情致、意蕴。如诗歌中有许多篇目都写到流水,我们不妨引导学生从生命诗学的视角,去品味这些诗句中通过流水表达出的诗人不同的生命体验。叹时间宝贵,就写“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感慨愁之深,就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写水的力量给人一种鼓舞,就写“碧水东流至此回”;写水的美丽,给人一种悦目的感觉,就写“春来江水绿如蓝”。从这些比较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水”在中国人意识中的文化意蕴。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摒弃现在诗歌教学中的浅显、虚浮的方法,摒弃原先那种只为应试而支解诗歌的教法,应把握诗词“情”的特性,从“情”入手,贯之以“情”,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品评和研读诗歌的意蕴,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回归,才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才能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让古典诗词鉴赏教学充满别样的精彩。

(作者单位:415700湖南省桃源县第一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