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微生物修复产业调研报告

微生物修复产业调研报告

微生物修复产业调研报告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环境友好的技术手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调研报告旨在对微生物修复产业进行全面调研,探讨其发展现状、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一、微生物修复产业的概述微生物修复是指利用微生物菌种来降解、转化和清除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以恢复环境的自净能力。

目前,微生物修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污染、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领域。

微生物修复产业是以微生物菌种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涵盖了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设备制造、工程实施等多个环节。

二、微生物修复产业的发展现状1. 技术研究方面: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相关学科如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也取得了较大进展。

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相继开展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项目。

2. 产业化进程方面:微生物修复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近年来,国内涉及微生物修复产业的企业数量逐渐增多,行业规模扩大,产值不断攀升。

同时,一些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微生物修复产业的应用前景1. 土壤修复方面:土壤污染是一个长期存在且广泛影响的问题,微生物修复作为一种经济、高效的修复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微生物菌种降解有害物质,可以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水体修复方面:水体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微生物修复在水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应用微生物菌种,可以有效降解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提高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3. 空气修复方面:空气污染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微生物修复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质量。

通过利用微生物菌种降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减少空气污染源的排放,可以有效改善空气环境。

四、微生物修复产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技术难题:微生物修复技术仍存在一些技术难题,如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培养、修复效果的评估与监测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进展与工程应用现状

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进展与工程应用现状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3 年第 42 卷第 12 期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进展与工程应用现状房晓宇,卢滇楠,刘铮(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北京 100084)摘要: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对于污染物的不当处理会导致土壤污染,威胁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转化重金属污染物价态或者降低其生物可利用度而降低其危害。

伴随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土壤生物修复技术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污染耕地和污染工业场地的修复。

本文从污染物质的转化与利用角度,概述了土壤污染物的主要类型及其所适用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进展。

重点综述了生物修复菌株的筛选、土壤微生态分析、生物修复过程强化三方面的最新进展,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加油站、废弃化工厂的生物修复及秸秆还田中的工程实施案例,分析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如土壤修复效果评估和降解菌剂性能强化等,讨论了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污染土壤;土壤生物修复;废弃秸秆中图分类号:TQ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3)12-6498-09Recent advance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soil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FANG Xiaoyu ,LU Diannan ,LIU Zheng(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Soil contamination is often caused by the inappropriate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s andmunicipal sewage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environment, food and ecology as well as the sustainability of society. Bioremediation refers to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organisms to dissociate organic compounds, detoxifying heavy metal ions or reducing their bioavailability. The advancement of biotechnology has empowered technical innovation of bioremediation method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contaminated farmland and wasted plant site. This review starts with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ioremediationtechniqu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three major types of soil contaminants.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se methods was discussed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ntaminates transforma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technical advancement in the selection and screening of degradation microorganisms, molecular biology methods for assessing microbiological ecology as well as novel bioaugmentation principles were detailed. The applications of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 stations, abandoned plants and straw mulching were described.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bioremedi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assessment of soil remediation outcome, formation of high performance degrading microbial consortia wereoutlined, as well as the prospects of soil remediation techniques.Keywords: contaminated soil; soil bioremediation; straw综述与专论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0046收稿日期:2023-01-10;修改稿日期:2023-02-20。

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频繁发生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加,生态环境问题愈发突出。

而生态修复技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介绍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情况,旨在探讨如何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环境,为生态保护做出贡献。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概念及分类生态修复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利用科学的手段,改善、重建、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

广义上讲,包括土地修复、水体修复、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多个方面。

而根据其操作的对象和范围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初级修复技术、综合修复技术、面积修复技术。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组合。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长久的历程,早在20世纪末,一些国家就开始了针对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如美国和德国等国家,在维护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需求不断增强,生态修复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不论从技术成果还是在政策支持上,都有着极大的发展。

目前,国内外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领域已经非常广泛,开始向着机械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例如,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通过引入微生物、植物等生态因子,可以完成对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

当然,这只是生态修复技术发展的一个侧面,还有许多有效的技术被发掘出来,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应用。

三、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情况在不断的推广和应用中,生态修复技术早已深入各个领域,不同的技术应用于不同的情况下。

例如,土地修复技术适用于开采掘进后的矿区,水体修复技术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等。

在实践中,一些成功的案例也表明了生态修复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巨大作用。

例如,山西省临汾市2018年开始实施的砂矿复绿和堆场修复项目,投资超过1.2亿元,修复面积达到6000亩以上,使得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并获得了国家环保部门的认可。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措施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措施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措施摘要:我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不注意生产中的污染问题,对土壤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因此,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我国一直在进行土壤污染的治理,并研究更为高效的污染修复技术。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热度不断上升,当前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土壤污染和有机物污染的处理,本文针对当前研究的几种污染处理技术的原理、使用优缺点和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结合当前的发展情况,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发展展望引言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累积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土壤质量恶化,影响植物生长,对人和动物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有害,造成农作物损失,农产品质量下降,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空气污染等危害。

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发布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和全国土壤普查公报,土壤污染高达16.1%,土壤污染较重,土壤环境质量较差。

污染土壤的处置已成为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当前我国在污染土壤处理技术的研究中着重研究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相比与化学处理技术等具备诸多优势。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物的主要形式是无机物污染、有机物污染、复合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生物污染等几种形式,无机物污染又包括重金属污染、非金属有毒物质污染和放射性物质污染,近年来由于工业的发展,我国许多地区的土壤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污染,影响了植物生长和人民的生活。

同时,由于我国土壤污染处理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在发生污染时并未进行及时的处理,因此当前的土壤污染程度还在不断上升。

我国土壤污染处理技术研究人员对生物处理修复技术的研究可以分为处理机理的研究和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同时为了增强技术的实用效果,当前研究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实验研究,对处理机理的研究较少。

2 我国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进展2.1 植物修复技术植物修复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应用于由于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污染造成的土壤污染。

生态修复的技术现状与趋势

生态修复的技术现状与趋势

生态修复的技术现状与趋势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化水平提高,生态环境受到了越来越大的破坏。

环保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生态修复,其中技术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生态修复的主要手段。

本文将从生态修复技术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入手,谈谈生态修复这一环保领域的热点话题。

生态修复技术现状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生长和代谢特性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清理的过程。

在生物修复技术中,植物修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因为植物不仅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还能够吸收和降解有害物质。

比如在水域中生长的植物可以吸收大量营养物质、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效果非常好。

因此,如今的生态修复中广泛采用了植物修复技术。

2.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通过物理方法对环境污染进行清理和修复,其中最常采用的方法是地面采样分析和地下水流动的可视化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污染源和其所在位置,有利于对环境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和修复。

3.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是在土壤或者水体中添加化学剂,通过化学反应去除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浓度。

这种方法通常被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和有机物风险治理。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谨慎使用,因为化学剂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额外的伤害。

生态修复技术趋势1.综合修复技术生态修复不是单纯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是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措施的综合应用。

综合修复技术可以在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加强生态修复的效果。

综合修复技术可以将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有机体系,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2.动态监控与评估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未来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将放到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上。

动态监控和评估将是未来生态修复工程必需的环节。

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修复措施。

3.利用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在生态修复领域的应用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建立可视化的环境监测平台,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和评估提供科学数据。

生物基因组维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

生物基因组维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

生物基因组维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生物基因组是生命体内最为重要的遗传物质,它持有生物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决定着个体的发育、形态、生理和代谢等方面。

与此同时,生物基因组也面临着各种威胁,如氧化作用、化学物质、辐射、病毒等,这些威胁往往引起基因组的损伤和突变,甚至导致癌症等严重后果。

因此,生物必须拥有可以维护和修复基因组的机制,才能保持自身的遗传稳定和生存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基因组的维护与修复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一、DNA修复机制的研究及分类1. 直接修复机制直接修复机制是DNA修复机制中最为原始和简单的一种,它并不需要基因进行参与,而是通过某些物理、化学方式来直接暴力修复DNA链。

例如,暴露在紫外线下的细胞可以利用光修复酶来解决氧化损伤问题。

2. 修补机制修补机制是DNA修复机制中最为常见的,并且也是最为复杂的一种,它需要细胞内部一系列特定的酶来协同完成。

修补机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单链 break 修复单链 break 修复机制主要分为非同源端联合修复和同源性重组修复两种,前者用于修复双链DNA中的单个不相关的断裂位点,后者则用于修复DNA链上的大部分断裂位点。

(2) 直接反转修复直接反转修复是指对损伤碱基的酶在损伤区域直接切到对面测你,然后再合成另一个复制基因。

(3)错配修复错配修复指的是通过某些酶的作用来纠正DNA链上一些似乎不匹配的碱基序列或散失的碱基序列。

这类修复机制广泛存在于细胞生命活动的各个领域。

二、DNA损伤修复的影响因素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DNA修复功能通常会降低。

研究发现,年轻细胞的修复率比老年细胞要高,这意味着基因组损伤也可能与衰老进程有关。

2. 环境DNA损伤修复的能力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温、化学污染、紫外线曝晒等环境因素都可能造成DNA损伤,这需要生物体内部一些特殊的修复机制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

3. 遗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DNA修复机制的效率和速度,因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基因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基因结构和表达方式与DNA修复密切相关。

生物医用人工骨修复材料研究现状

生物医用人工骨修复材料研究现状

生物医用人工骨修复材料研究现状1.研究背景人体骨组织本身有一定的再生和自修复能力,但只限于小面积的骨缺损,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其他因素,这种能力会有所衰退。

其中,软骨是一种致密的结缔组织。

关节软骨缺乏血供以及受伤后未分化的细胞难以迁移到受伤部位,所以其自身修复的能力较差。

因此对于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发育异常的个原因引起较大的骨缺损,单纯依靠骨组织自身的修复自然无法自然自愈,需要进行骨移植手术治疗。

常用人工骨修复材料分为四类,为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1]。

1.人工骨修复材料分类及特点2.1 金属材料用于人工骨的金属材料主要材料为不锈钢、钛合金、钴基合金,此外还有贵金属、纯金属钽、铌、锆。

金属材料的优点是力学强度高,缺点是可能有毒性、易腐蚀,应力遮挡效应,易造成骨质疏松[2]。

2.2 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与天然骨良好的亲和性,可在人体内稳定存在,适合用作人体硬组织部位的替换材料。

磷酸钙、生物活性玻璃是骨修复研究中常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3]。

磷酸钙有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

磷酸钙表面能形成磷灰石层,与骨组织通过化学键稳定结合,进而提高与受损骨间的整合效果。

2.3 有机高分子材料骨组织工程研究中常用的有机高分子材料,根据来源可分为天然高分子与人工合成高分子两类。

其中,天然高分子包括胶原、纤维蛋白、丝素蛋白、甲壳素、透明质酸、海藻酸钠和壳聚糖等;人工合成高分子包括聚羟基乙酸(PGA)、聚乳酸(PLA)、羟基乙酸-乳酸共聚物(PLGA)和聚已内酯[4]。

胶原是天然骨中有机质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它能为钙盐沉积提供位点,同时还能与调控细胞矿化的蛋白相结合,促进骨基质矿化。

但存在机械强度较低、降解过快等不可调控的缺陷。

2.4 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根据材料的优缺点,将两种或以上的不同材料进行复合制得,不仅兼具组分材料的性质,还可以得到单组分材料不具备的新性能。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生命的摇篮,也是地球上最为神秘和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如过度捕捞、海洋污染、沿海开发等,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破坏,其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功能下降。

为了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和研究各种修复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进展。

一、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改变海洋环境的物理条件来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其中,人工鱼礁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通常由混凝土、钢材、废旧船只等材料制成。

它们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繁殖和觅食的场所,增加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数量。

此外,人工鱼礁还能够改变水流和底质环境,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另一种物理修复技术是海洋疏浚。

在一些受污染或淤积严重的海域,通过疏浚工程可以清除海底的污染物和淤泥,改善海洋底质环境,增加水深,提高海域的通航能力和生态功能。

然而,海洋疏浚工程需要谨慎进行,以避免对周边生态系统造成二次破坏。

二、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处理海洋中的污染物。

例如,化学氧化技术可以用于降解石油等有机污染物。

通过向受污染的海域投加氧化剂,如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等,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为无害物质。

然而,化学修复技术往往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如化学药剂的残留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使用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和条件。

三、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代谢作用来去除或转化污染物,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功能。

微生物修复是生物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些特定的微生物,如石油降解菌、重金属耐受菌等,能够分解和吸收海洋中的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

此外,植物修复技术也逐渐受到关注。

一些海洋植物,如海带、紫菜等,具有较强的吸收和积累污染物的能力,可以用于净化海水。

生物操纵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方法。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土壤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解决土壤污染问题并修复受污染土壤已成为当务之急。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成为了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就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趋势进行探讨。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资源修复污染土壤的一种方法。

植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植物的吸收、蓄积和降解等作用,将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而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物、还原金属离子等功能,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这些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修复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化学物质对受污染土壤进行处理,包括化学还原、氧化、络合、沉淀等方法。

常见的修复剂包括石灰、磷酸盐、有机物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改变土壤的化学性质,促进有害物质的转化和迁移,从而达到修复土壤的目的。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受污染土壤进行处理,包括挖掘、堆置、覆盖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将污染物质与土壤进行隔离,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为后续的修复工作创造条件。

以上三种类型的修复技术相互结合,形成了综合修复技术体系,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中。

二、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的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不断涌现。

基于纳米技术的修复技术,利用纳米材料对受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可以有效地提高修复效率;利用生物技术对修复剂和处理方案进行改良,提高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效果。

2. 环保材料的应用在修复技术中,环保材料的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与传统的修复剂相比,环保材料具有更好的环境友好性和安全性,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

3. 精准修复技术的应用随着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修复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土壤污染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以更加精准地制定修复方案和选择修复技术,从而提高修复效果。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水体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它是指水体中富含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导致水质恶化、藻类过度生长、水华暴发等现象。

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利益造成不良影响。

生物修复成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机制1.1 水生植物修复水生植物是水体中的重要生物资源,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同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改善水体氧气含量,提高水体透明度。

研究表明,水生植物如莲花、藻类、水草等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修复效果。

1.2 微生物修复水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分解水体中的有机废物、净化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并且是维持水体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微生物对水体富营养化进行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表明,采用微生物修复可以有效改善水体质量。

1.3 鱼类修复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藻类过度生长会导致水体缺氧,从而影响水体中的鱼类生存。

引入适量鱼类来吃掉过多的藻类,成为了一种有效的生物修复方式。

研究显示,一些鱼类如鲫鱼、草鱼等对水体富营养化具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2.1 生物饵料修复技术一些研究人员提出了生物饵料修复技术,即通过投放含有特定微生物的饵料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

这种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水中的有机废物转化为无机物,从而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改善水体质量。

2.2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人工湿地是利用植物和微生物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进行处理的人工系统,可以有效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人工湿地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湖泊污染修复等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方法来修复水体环境的技术。

它包括湿地修复、水草修复、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通过构建生态系统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2024年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范文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石油泄漏和意外事故对土壤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因此成为了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石油污染土壤的危害石油污染土壤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石油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影响农作物生长,同时还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因此,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当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现状1.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换土、去表土、热处理等方法去除土壤中的石油污染物。

其中,换土法是通过移除受污染的土壤,用未受污染的土壤进行置换;去表土法则是去除表层受污染的土壤,深层的土壤则通过自然降解或生物修复等方法进行处理。

热处理则是通过加热使石油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出来。

2. 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主要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化学物质,与石油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降低其危害性。

常用的化学修复技术包括化学氧化法、化学还原法、溶剂浸提法等。

3.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活动来去除或降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方法。

常见的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等。

其中,微生物修复是通过投加具有降解石油能力的微生物,加速石油的分解;植物修复则是通过种植能吸收或降解石油的植物,达到净化土壤的目的。

四、当前修复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虽然当前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物理修复技术成本较高,且可能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化学修复技术存在化学反应可能产生有害中间产物的风险;生物修复技术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此外,对于复杂多变的石油污染物,现有的修复技术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

五、未来展望未来,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将朝着更加高效、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污染治理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综述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其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重金属污染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介绍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及治理现状,阐述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随后,我们将重点综述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土壤修复、水体修复等方面。

我们还将探讨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影响其应用效果的关键因素。

我们将对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二、重金属污染与微生物修复技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采矿、冶炼、化工、电镀等工业过程,以及农业活动中农药和化肥的滥用。

这些重金属元素,如铅(Pb)、汞(Hg)、镉(Cd)、铬(Cr)和砷(As)等,具有生物毒性、持久性和生物累积性,能在食物链中逐级放大,最终影响人类健康。

微生物修复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修复方法,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该技术利用特定微生物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通过吸附、沉淀、氧化还原、络合等机制,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实现其在环境中的无害化或减量化。

与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相比,微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势,因此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生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治理中的研究不断深入。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研究人员成功构建了一些能高效降解或转化重金属的微生物菌株,提高了微生物对重金属的耐受性和修复效率。

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生命是一个奇妙的存在,它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自我修复的机制,使得生物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的生存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展望未来研究的趋势。

一、修复机制生物体自我修复机制主要包括两种类型:先天性和后天性。

先天性修复机制是指生物体本身就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

譬如鳄鱼能够迅速恢复嘴部受损的组织,而不影响其后续的狩猎行动;乌贼能够感知到它体内部分器官的受损情况,然后通过内部分泌作用,使得受损的组织能够重新长成完整的器官;破骨龙能够自我修复骨骼,即使是骨折也能够自愈。

而后天性修复机制则是指生物体在受到外界刺激后,通过特殊的生理反应、分泌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和激素,以及某些类型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使损伤的组织得以修复。

一些生物体的后天性自我修复机制也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白细胞能够通过增殖和分化修复组织受到的破损,以及应对炎症和感染等疾病的发生。

二、修复潜力修复潜力是指人类和其他生物在受到损伤后,通过自身的机制进行修复的能力。

人类的修复潜力因年龄、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和营养等因素而异。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医学领域对自我修复机制的深入研究,人类的修复潜力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科学家们发现肝脏细胞在大规模死亡后依靠体内干细胞进行修复的能力很强。

因此,他们研究了如何通过人工方法促进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从而帮助肝脏细胞修复。

另一方面,科学家也在研究如何通过基因编辑和其他技术手段,发掘和调节身体自身的修复潜力,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修复治疗生物体的修复机制已被广泛运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传统的手术治疗过程中,散布在细胞间的纤维蛋白和胶原蛋白会通过自我修复机制,使得手术切口组织能够迅速地再生。

另外,在组织损伤和炎症等病症方面,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探索自我修复机制在医学治疗方面的应用。

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现状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科学方法修复受到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重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过程。

生态修复技术在解决环境问题,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方法以及应用现状三个方面对该技术进行探讨。

一、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随着全球范围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修复技术在亟待得到深入研究。

当前,对于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植物多样性与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土地退化与生态修复、湿地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

其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恢复被认为是未来生态修复研究中的核心问题。

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生态修复技术旨在通过重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恢复。

二、生态修复技术的技术方法生态修复技术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和综合修复四大类。

1.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指利用物理力学原理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

主要包括土壤物理结构调整、栽植绿化植物、开挖、填埋等方法。

2.化学修复化学修复是指利用化学手段对受到污染的土壤和水体进行修复。

化学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降解法、化学还原法、氧化法、化学固化法等。

3.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指通过利用植物、微生物、动物等生物种群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利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虫害控制等。

4.综合修复综合修复是指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结合起来,形成生态系统修复的综合治理。

这种修复方法能够发挥不同修复方法的优点,达到整体修复效果。

三、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现状在实际应用中,生态修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

例如,石化废弃物危害生态环境严重,造成大量的土壤污染。

为了实现对该污染的修复,可以采用综合修复方法,包括土壤化学修复、生物修复、植被恢复等方法,以达到修复效果。

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绿地建设已经成为生态修复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发展现状1. 生物修复技术的应用生物修复技术通过利用具有生物降解能力的微生物,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有效修复了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体。

例如,利用生物酶技术,可以加速油污和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吸附、降解和转运等方式净化废水和土壤。

2. 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能源短缺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目前,生物能源技术主要包括生物质能、生物气体和生物油。

例如,利用生物质能技术可以将农林废弃物转化为生物燃料,用于供暖和发电;利用生物气体技术可以通过沼气发电、生物气化和生物甲烷化等方式利用废弃物产生清洁能源。

3. 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生物监测技术通过利用生物指标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

例如,利用生物标志物可以判断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程度;利用生物传感器可以检测水体中的微量污染物,提高水质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未来趋势1. 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已经在基因治疗和农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未来,基因编辑技术有望应用于环境保护领域,通过改变污染物的降解性能和植物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提高环境修复效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 微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微生物是环境中重要的生物资源,能够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

未来,微生物技术有望发展出更多具有降解、吸附和转化能力的微生物菌株,推动生物修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3. 人工智能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未来,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模型预测,实现对环境污染源的准确识别和追踪,优化环境治理方案,提高环境保护的效果。

4. 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能源作为可替代传统能源的重要选择,在未来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 微生物对污染物高效降解的机理 "#$#" 共代谢 共代谢 %&’()*+,-’./0)1 是指某些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不能被完全矿化利用 2 降解菌在降解
这些化合物时 " 必须从其它底物获得大部分碳源和能源的过程 3"2456$ 共代谢是许多污染物微 生物降解的主要机制 "农药的微生物降解很多即属于共代谢类型 $ 研究发现 2 门多萨假单孢 菌 789 菌株不能利用单甲脒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 2 但在有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 "789 菌株 可以降解单甲脒34"6$ 许多四环或多环高分子多环芳烃的降解也是以共代谢的方式进行的 $ 巩宗强等34$6通过模 拟生物泥浆法将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出来的几种真菌添加到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 " 研 究了土壤内共存底物菲 % 芘 #邻苯二甲酸对苯并3!6芘降解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共代谢过程 & 结 果表明 "芘可以促进镰刀菌与毛霉对苯并3!6芘的降解 "并认为这是共代谢作用的结果 & 菲也 可以促进镰刀菌对苯并 3!6 芘的降解 " 但抑制了毛霉与青霉对苯并 3!6 芘的降解 " 而邻苯二甲 酸对青霉和毛霉降解苯并3!6 芘均有抑制作用 &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 -. *+)*(/’01
2345!" !.35# .3657 !$$%
我国生物修复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涂书新 !! 韦朝阳 "
$&5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武汉 %"$$:$#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难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现状以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本文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信息,以期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本文将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大量排放,导致水体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引发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从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多个方面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成因。

本文将对当前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进行梳理。

通过对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当前水体富营养化治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重点关注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国内外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分析各种技术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发展趋势。

本文还将探讨未来修复技术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以期为水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环保工作者和广大公众提供有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全面认识,为推动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其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

自然因素中,土壤侵蚀和河流携带的养分,以及水体中自然生长的生物死亡后的分解过程,都可能导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积累。

然而,相较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在近年来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在人为因素中,农业活动是最主要的来源之一。

过量的化肥和农药使用,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导致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

同时,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

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突出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暴发、水生生物减少、水质恶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旨在强调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于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促进藻类快速繁殖。

这些藻类消耗水中氧气,导致水生生物死亡,进一步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开展了大量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的研究。

目前,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生态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和生物修复技术。

生态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湖泊疏浚、水生植物种植和底栖动物移入等;化学修复技术主要是向水体中添加化学药剂,促进藻类沉降和分解;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或植物提取物等生物活性物质,抑制藻类生长。

虽然这些修复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生态修复技术可能需要长时间才能见效,且对环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化学修复技术可能会对水生生物造成毒害作用;生物修复技术可能受到环境因素的制约,效果不稳定。

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新的修复技术,提高治理效果和环保性。

未来,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深入探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为修复技术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依据;2)研发高效、环保的修复技术,结合多种手段,提高治理效果;3)研究不同区域的富营养化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修复方案;4)加强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与政府、企业等合作,推动修复技术在更多地区的应用。

水体富营养化修复技术对于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当前修复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通过深入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机制、研发高效环保的修复技术、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方案以及加强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等措施,有望为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

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研究及应用前景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

而为了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就应运而生。

本文将就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研究分析。

一、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定义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方法修复受污染或破坏的生态环境,以达到恢复和维护环境功能和生态平衡的目的。

它具有环保、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经济效益等优点。

二、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分类1. 表面修复技术:采用机械或物理手段清除或调整受污染或破坏的表面,以恢复其原有的物理和化学状态。

这类技术包括生物反应器、植被修复、土地改良等。

2. 地下修复技术:针对地下受污染的情况,采用化学修复、生物修复、电化学修复等方法,达到修复污染的目的。

3. 综合修复技术:这类技术综合了表面修复技术和地下修复技术,可以达到更好的修复效果。

例如,植物–土壤–微生物的合作系统就是一种综合修复技术。

三、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它可以用于矿山废弃地的修复、湖泊污染治理、城市空气治理、土地修复等领域。

下面,我们就分别进行介绍。

1. 矿山废弃地的修复矿山废弃地是采矿活动残留下来的一种废弃场地。

这类废弃地往往会被废弃石堆、裸露的土地、静态水体等污染物所覆盖。

利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能够降低土地的毒性、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植被覆盖率,让土地重新回归自然状态。

2. 湖泊污染治理湖泊污染治理一直是个难题。

而且,由于湖泊的自然水循环系统,这类污染问题很难有效解决。

但是,采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则可通过环境工程方法,通过植物、微生物等和物理、化学方法化解污染问题。

3. 城市空气治理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利用绿化、景观设计、环境盖板等方法可以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有害气体,例如利用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相结合的表面修复技术,效果非常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姚倩钰(湖南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摘要:生物修复技术是环境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低耗、高效和环境安全的生物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将在污染环境的治理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并在预防环境污染和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将成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污染环境治理方法。

关键词: 生物修复污染环境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主要依靠细菌、真菌甚至高等植物以及细胞游离酶的自然代谢过程降解、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

从广义上说,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细胞游离酶生物修复等3大主要类型。

应用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害的、稳定的物质,如二氧化碳、水、氮气等,而且这种处理方法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

它与传统的去除和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如物理方法、化学方法也是不同的。

比较而言,生物方法是最本质的和可以循环使用且永续受益的。

生物修复技术有许多方面的优点:可以使污染物完全从环境中去除,处理时间短,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并且资金需要量小,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尤其原位修复(in-sitere-mediation)可以使污染物在原地被清除,操作简单,使人类直接暴露在污染物下的机会减小[1]。

1 生物修复的历程1972 年美国清除宾夕法尼亚州的Ambler 管线泄漏的汽油是史料所记载的首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

开始时生物修复的应用规模很小,处于试验阶段。

直到1989 年,美国阿拉斯加海域受到大面积石油污染以后,才首次大规模应用生物修复技术。

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在投入了特殊的氮、磷营养盐以后,促进了土著石油降解菌的生长和繁殖,加速了油污的降解。

阿拉斯加海滩污染后生物修复的成功最终得到了政府环保部门的认可,所以可以认为此次生物修复技术的成功应用是修复史上的里程碑[2]。

美国从1991 年开始实施庞大的土壤、地下水、海滩等环境危险污染物的治理项目。

欧洲各发达国家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就对生物修复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完成了一些实际的处理工程。

德国、荷兰等国位于欧洲前列。

我国的生物修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主要是跟踪国际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大面积应用的例子还较少。

最初的生物修复主要是利用细菌治理石油、农药之类的有机污染。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修复又应用在地下水、土壤等环境的污染治理上。

生物修复已由细菌修复拓展到真菌修复、植物修复、动物修复,由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拓展到无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

2 生物修复的研究现状根据被修复的污染环境,可以分为土壤生物修复、水体生物修复。

根据生物修复所利用的生物类群,可以分为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动物修复。

根据生物修复中人工干预的程度,可以分为自然生物修复和人工生物修复。

后者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目前, 作为环境科学研究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前沿领域, 生物修复的研究已进入一个相当活跃的时期。

目前,世界上不同国家对生物修复方面的研究和开发有三大特点:欧洲国家以对传统废物的处理系统的强化和改进为主,从而处理特定的化学污染物并提高降解能力,他们的研究涉及面广,从理论到实际应用兼有,同时对有前景的环境产品的开发也做得很出色。

其中,生物空气过滤器就是他们的发明和创造,已广泛应用。

美国的特点是侧重于不同污染地的土壤和水体的整治和修复,尤其是外源有机污染物的治理,这些毒物多是来源于军事工业及其生产所致,其特点是目的性强,但缺少长远的目标,这种现象也体现在项目的资助多是短期的,主要以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解决污染问题为目的。

而日本则将其重点放在解决全球性的环境修复,体现在以生物氢气为动力的研究和利用微生物对大气中二氧化碳进行固定,以减轻和消除工业革命造成的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问题[3]。

我国对生物修复的研究成果也逐年增多,尤其体现在对污染环境中的重金属采用生物技术处理方面。

例如,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的不断发现,即利用植物于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已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近10年来,在超积累植物的找寻培育、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忍性、超量吸收及其解毒机制以及植物修复工艺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并取得长足的进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使植物修复技术取得根本性的突破[4],但在有机污染植物修复方法的工作中的成果还较少,其中主要着眼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研究,即一些化学性质稳定、难以生物降解、容易在生物体中富积、且对生态环境影响重大的有机物质[5]。

国内对POPs的植物修复的研究刚刚起步,除了PAHs与DDT方面的研究外,其他方面几乎全是空白。

然而国内的POPs污染不容乐观。

因此,在国内开展植物修复的机理研究,探索有效修复有机物污染的环境的植物是必要的,同时也是紧迫的[6]。

3 生物修复的应用现状3.1 土壤的生物修复3.1.1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生物修复的应用开始于1989 年美国消除阿拉斯加泄漏石油的污染。

阿根廷1992 年曾在Puerto Rosales 集散地施用肥料,靠土著微生物清除了700 吨油罐的泄漏。

目前我国有学者用苜蓿草与微生物共同对矿物油和多环芳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

3.1.2 重金属污染目前从活性污泥、污泥消化池以及土壤中都分离出了对镉有耐受性质和还原能力的细菌。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转基因水生植物盐蒿和陆生植物拟南芥、烟草移除土壤中的汞。

铅的植物修复研究最多,并且已商业化。

3.1.3 农药污染国内研究中, 已经从农药厂污泥中分离到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混合菌群, 由两种菌M6 和P3 组成,均为假单胞菌。

混合在一起可以有效降解甲基对硫磷。

此外, 从真菌华丽曲霉(A.ornatus)中提取到可以降解乐果的酶。

3.2 水体的生物修复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迅猛发展,大量废物进入海洋,造成海洋环境状况不断恶化,甚至发生了海洋污染灾害,如石油污染、农药污染、赤潮灾害等。

微生物降解是石油污染去除的主要途径,治理方法主要有加入高降解能力的菌株, 改变环境因子, 促进微生物代谢能力。

在许多情况下,生物修复可在现场处理,而对受污染的沉积物,则一般使用生物反应器治理。

海洋环境存在着对甲胺磷降解能力强的微生物,它们可以甲胺磷作唯一碳源和能源促进其生长、繁殖。

已从海滩和海水中分离筛选出10 株降解甲胺磷的细菌菌株, 从红树林滩土分离筛选了8株。

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从自然界分离出降解养殖水体中氮的硝化细菌、能对致病菌有裂解作用的噬菌蛭弧菌,并加以筛选,得到了能有效改善养殖水体环境的微生态制剂。

湖泊污染的生物修复常用的方法有微生物修复法、植物修复法。

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Homes take 矿, 使用含假单胞菌的生物转盘处理废水、铜和铁。

在废弃汽油加油站地下水污染的生物修复中,加入过氧化氢、铵盐和磷酸盐溶液,处理10 个月后,石油烃类被完全去除。

4 生物修复的发展前景综合前人的工作,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有:继续对超累积植物的寻找及超累积机理的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白腐真菌的应用研究; 高分子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共代谢机理; 植物根区修复作用的原理及其促进机制; 通过遗传工程构建高效降解的微生物菌株,创造超积累型转基因植物; 生物降解潜力的指标与生物修复水平的评价; 生物修复与理化方法结合的综合技术的研究; 污染的资源化及生物修复的产业化。

总之, 应用生物系统对人为带来的污染物进行有效清洁是生物修复的目标。

成功的生物修复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合作,包括污染生态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土壤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环境工程学。

特别是,对生物技术方法与微生物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将助于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更有效、更广泛的应用。

通过吸收、借鉴、采纳已有生物修复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加强研究, 将会使我国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生物修复的工作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1]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2]陈玉成.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杨柳春,郑明辉,刘文彬,等.有机物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4):1-5.[4] Cunningham S P,SHANN J R,CROWLEY De ,et al. Phytoremediation ofcontaminated water and soil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J] . Washington DC, 1997, (1):2-17.[5] SCHNOO J L, LICHTL A, MCCUTCHEON C Set al. Phy-toremediation oforganic and nutrient contaminants [J]. Envy Ron. Sci. &Technol, 1995,(29):318-323.[6] RODGERS J D, BUNCEN J. Treatments for the remediation of nitroaromatic explosives [J]. Watt. Res., 2001, (35):2101-2111.[7] Coates JD, et al. Trends in Biotechnology, 2000, 18(10):408.[8] Nadim F, et al.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 Engineering,2000, 26(1~4):169.[9] Homer G, et al. Acta Biotechnological, 2000, 20(3~4):3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