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数学实验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数学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背景

过去学生的数学活动大多表现为以归纳和演绎为特征的思维活动,简约了数学的发现过程。传统数学教学常常把数学过分形式化,忽视了探索重要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实践活动,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谈起实验,人们往往联想到“物理实验”,“化学实验”。说到数学实验,人们都会表现出茫然和困惑。在人们的印象中,数学是一门纯理论的科学,是一个离现实生活很远,深奥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幽灵”,很少有人做过“数学实验”。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他们喜欢动手操作,喜欢把新的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喜欢富有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数学实验教学是再现数学发现过程的有效途径,它为学生提供了主体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一条解决数学问题的全新思路。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更为数学实验教学开辟了无限广泛的前景。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理性思考

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曾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它是欧几里得式的严谨的科学,从这方面看数学像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却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可见,数学教学既要充分体现数学的抽象化的一面,又要重视数学创造过程中的具体化的一面。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更应关注后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浙江省初中数学教学建议》中指出:“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对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的教学,可以设计数学游戏、数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规律,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可以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数学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公式、法则、定理的探索和发现过程。数学活动后,要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含的数学规律。”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三、数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类型

数学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生物实验相比,不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思维量大是

数学实验的基本特征,根据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初中数学常见的实验教学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形式:

(一)操作型数学实验教学

操作型数学实验教学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对一些工具、材料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这种实验教学常用于与几何图形相关知识、定理、公式的探求或验证。操作型实验教学的一般步骤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实验→观察分析→猜想结论→交流校正→验证或证明。

(二)思维型数学实验教学

思维型是按照真实实验方式展开的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思维型数学实验教学是指通过对数学对象的不同变化形态的展示,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

(三)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

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指借助于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功能和图处理能力,模拟再现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或假设)的教学活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活动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图文资料,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四、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依托数学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通常数学概念教学是教师给出概念,学生加以记忆,但学生往往对其本质属性理解不够,一知半解,更别提运用了。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新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生成,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与反思等过程,进而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

案例1:无理数的概念教学

1.实验准备:课前准备一把剪刀、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片(边长视为1)、计算器。 实验要求:1、让学生利用这些工具剪拼出面积为2的正方形;

2

的小数部分。

实验说明:考虑到本节课的特点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为此直接提出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拼得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的值在哪两个整数之间?”“能用分数表示吗?”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实验与探索,

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在探索了以上几个问题的基础上,学生真实体会到了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不能用有理数来表示,但它确实存在,切身感受到除有理数外还有一类数——点出概念“无理数”。

实验结果:拼图对学生来说易如反掌,通过动手操作,班级交流,全班一致认为最容易、最美观的拼图是:

因为已经学习了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但接下

的小数部分”就有点困难了,教师提示:(1)输入大于1小于2的数,平方的结果比2大了,怎样调整?结果比2小呢?(2)我们能否找到一个有限的小数,使得它的平方刚好等于2?(3)大家有没有发现1.4142…出现循环,那你认为在省略

号的背后, 有没有可能出现循环?从而引导学生体验到:事实上, …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

在动手操作实验和展示结果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合作精神,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当然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通过数学实验教学,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案例2,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又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