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旅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鸟旅游研究
旅游09-2 张丽丽 090324225
摘要: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本文进行了对观鸟旅游概况,观鸟者行为、观鸟旅游特点的研究。

分析了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观鸟旅游活动的开展状况、方法
及基础设施,总结出了可以推广到其他自然保护区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观鸟旅游香港米埔教育系统
正文:
一、观鸟旅游概况
观鸟活动最早在英国和北欧国家兴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观鸟活动的内容包括
观察鸟类的形态、鸣叫等特征并据此辨别鸟的种类,观察鸟类的取食、栖息、繁殖、迁徙
等行为,了解鸟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一定区域内鸟类种群及群落的动态变化等等。


为一项时尚的户外运动在西方国家十分流行,并且已经成为生态旅游最重要的表现形式。

其价值正如塞克斯哥路(Sekercioslu)所说的,“观鸟旅游是生态旅游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之一,旅游者手拿望远镜,早出晚归,凭鸟的鸣叫或飞行的姿势,鉴定鸟的种类,对目的地
环境影响的负作用最小,但是却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1]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都有近千万的观鸟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理想的观鸟目的地。

总体来说,观鸟旅游学术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

目前全世界生态旅游的热
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但是对观鸟和观鸟旅游研究最多的却是发达国家,其中美
国的全国范围的观鸟旅游相关研究是最具代表性的。

而目前世界观鸟旅游市场主要集中在
欧洲、北美洲、日本和澳洲等发达国家。

我国大陆的观鸟活动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初由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少数
热爱大自然、热爱鸟类的精英分子发起,到现在的初具规模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

21世
纪初,野外观鸟进入快速发展期,观鸟人群迅速增长,观鸟活动此起彼伏,各地观鸟组织
也应运而生。

到2010年底,中国已经成立50余家观鸟组织,较大规模的观鸟比赛有北戴
河国际观鸟摄影大赛、全国观鸟大赛等。

我国著名的“观鸟地“有湖南的洞庭湖、江西的
婺源、河南的董寨、河北的北戴河、宁夏的沙湖、青海的青海湖、黑龙江的扎龙等地,可
以说相对于中国观鸟旅游这一巨大市场,目前观鸟活动规模还不大,作为一种旅游产业还
只是刚刚起步,观鸟旅游理论研究还有着大量空白。

1.观鸟旅游相关概念及界定
①观鸟旅游
在美国观鸟在不同地方的用法是不同的:学界用Birdwatching,在民间通俗用法是Birding,都是指借助望远镜等光学工具,观察自然状态下的野生鸟类。

在旅行社界则用Birding tour或者Birdwatching tour表示观鸟旅游。

Bird- oriented ecotourism,
Birdwatching related travel则翻译成观鸟生态旅游或者观鸟相关的生态旅游。

美国国
家调查报告将其定义为:到离家1公里以外的地方出游、主要目的是观鸟,并且是近距离
观察或者鉴赏鸟类。

[1]
②观鸟者。

戴维•斯考特(David Scott)认为“观鸟者就是在野生鸟类的活动与栖息地,在不影响
它们正常生活的前提下观察、欣赏并且记录它们的各种特征与行为的人”。

根据观鸟者的定义,可以将观鸟旅游者定义为,以到野生鸟类活动与栖息地观赏鸟类
为主要目的的旅游者或者旅游的同时有目的的观察、欣赏并记录鸟类的旅游者,同时包括
参加各种与观鸟相关的节事活动的游客。

2.鸟类资源的旅游价值
①奇特性。

即鸟类在形态、生态、习性、繁殖和迁移、活动等方面的奇异表现。

游人通过观赏可
获得奇特、怪异等美感。

其中鸟类是最重要的观赏动物之一,它们既可观形、观色、观奇、观动作,还可听其鸣叫声,获得从视觉到听觉的多种美学效果。

②珍稀性。

我国有许多动物是世界特有、稀有的,甚至是濒于绝灭的。

如丹顶鹤、朱鹮等。

这些鸟类由于具有“珍稀”这一特性,往往成为人们注目的中心,从而大大增强了它们的招徕形象。

3.观鸟旅游活动的分类及观鸟者的分类
①观鸟旅游活动的分类
根据进行观鸟活动的区域可以划分为湿地观鸟、沙漠观鸟、山地观鸟、丛林观鸟等。

不同的观鸟活动类型有不同的特点,对装备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②观鸟者的分类
通过对旅游者行为、观鸟技能水平和对观鸟的忠诚程度3个方面的一些的调查与区分,可以将观鸟者分为4个群体,分别是是大众型、偶尔型、积极型和熟练型。

群体间最大不
同是他们通过观察辨认的鸟种数和被访者认为观鸟的重要性与愉悦。

其中大众型观鸟旅游者人数最多,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参与观鸟旅游的机会不多,技能
也最低,对观鸟旅游忠诚度也最低。

通过观察和鸟声辨别鸟类数量也最少,观鸟的重要性
及对他们生活方式的影响都比较低。

他们一般是慕名去一处旅游景点,被迫进行观鸟,或
受电视,杂志,网站的宣传影响,好奇而前往观鸟。

如一部分商务旅游、自驾车族等。

偶尔型观鸟旅游者中的个体参与观鸟旅游的机会不多,技能也比积极和熟练类型低,
对观鸟旅游忠诚度也低。

通过观察和声音能鉴别只有4一10种。

他们一般是因为放松或学习、工作的需要进行观鸟旅游,如生物、旅游专业的学生、NGO成员、摄影爱好者等。

积极型观鸟旅游者观鸟次数和天数略低于熟练型观鸟者,但是目击鸟种类和通过声音
辨别鸟的种类高于偶尔型,对生活方式的影响还有重要性略低于熟练型观鸟者。

积极型观
鸟者一般对观鸟都有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加入到当地的鸟友组织中,定期的参与观鸟。

熟练型观鸟旅游者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水平最高,能够辨别鸟类都在100种以上,通过
声音辨别也都在30一100之间,是积极型观鸟者的2倍左右。

他们的观鸟次数和天数在所有旅游者中旅游最高,观鸟对他们的生活影响还有重要性也是四种类型中最高的。

熟练性
型的观鸟者一般都是观鸟者中的组织者,观鸟对他们来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是
为观鸟而观鸟。

[2]
4.观鸟活动的特点
①具有生态性和可持续性,对目的地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小,但是却能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②游客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欣赏周围的风光,具有很强的原真性。

③游客在进行观鸟旅游的过程中会使人们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进而使人们产生更加的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④由于候鸟的迁徙,相同旅游地的不同季节的鸟类的种类及数量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观鸟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⑤由于鸟类的生存习惯、所栖息的地点具有特定的限制,所以观鸟旅游活动具有一定的区域性限制性。

⑥观鸟旅游者以中、青年旅游者为主体,普遍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旅游素养,男性游客的数量略高于女性游客,男性游客年龄分布较为广泛,女性则以中青年为主,值得注
意的是,一些离退休员的老年也是观鸟游客的潜在客户。

⑦双休日是观鸟旅游者最易选择的出游时间,在空间方面符合游客出游的距离衰减原则,大部分采取近距离型。

⑧鸟类和环境的相互依存。

鸟类数目的转变可以反映环境的健康状况,比较明显的品种有秃鹰。

对于鸟类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和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二、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案例分析
1.香港米铺自然保护区概况
米埔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380 hm²,位于珠江河口香港新界的西北面后海湾的东南端,香港最大的冲积平原——元朗平原的东北角,北与深圳河、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望,
拥有全港最大片的红树林,约占全港红树林总面积的42%。

生长着本港8种红树中的7种,还保存有华南地区仅存的传统基围虾塘。

是香港最大的河口区和仅存的湿地,主要保护对
象为鸟类及其栖息地。

由于良好的适合鸟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香港弥补一直是候鸟越冬的重要场所,在英国
殖民地期间曾是重要的冬季捕猎野鸭场所,缺乏保护。

直到1 962年英国知名环保人士斯
科特爵士前来参观,并致函港府,提出建立米埔保护区。

1973 年港府将其定为禁猎区,1976 年列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

1979 年,香港观鸟会开始在米埔及后海湾一带的湿地
进行水鸟的统计工作。

1982 年建立了“米埔自然保护区”,1984 年,世界自然(香港)
基金会( W W F ) 开始接管米埔保护区。

1986 年10 月,米埔保护区建立了“米埔沼泽野
生生物教育中心”,推行环境教育及保护工作。

1 9 9 5年,米埔及后海湾共1 500 hm2
的湿地正式被《拉姆萨尔公约》列为国际重要湿地。

米埔自然保护区分5 个区域:核心区,主要为自然生境,不受任何人类干扰。

生物多
样性管理区,该区严格管理,主要开展一些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教育及培训活动。

公众
参观区,经申请可进入,借此提高公众对湿地及价值的认识。

资源善用区,可持续地利用
区内的湿地资源,如塘鱼养殖等。

2.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
米埔自然保护区坐落于东亚——澳大利亚飞行航道上,是许多迁徙候鸟的重要中转站,它们在这里歇息、觅食和补充体力,为继续的长途旅行做好准备。

秋季,可以它们经此南飞至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的越冬地。

自次年春天它们再次经香港返回华北、蒙古和西伯利亚
的繁殖地。

19世纪40年代起,米埔后海湾湿地对迁徙候鸟的价值已经广为人知,截至到
目前,米埔湿地共发现鸟类380余种(包括候鸟和留鸟),占香港已知鸟种的75%,其中
的31种为濒危物种,如黑脸琵鹭,全世界只有不到800只,而每年来米埔自然保护区栖息的就有200多只。

在迁徙高峰期,每天可以有10000多只鸟在这里停留。

据估计每年共有120000只水鸟飞越后海湾。

3.保护区内基础设施分布状况
①观鸟屋。

为许多游客提供接近鸟类又不骚扰鸟类正常活动的必要措施。

泥滩上依照地势不同建
有10 多处形态各异的观鸟棚,让参观者充分接近鸟类,棚内设高倍望远镜和鸟类图谱,
以便对照识别。

观鸟屋的观察窗设计得足够小、尽量避免背光透射出观察窗将观察者投影
出去。

选材上采用涂上沥青的木材。

需要注意的是,游客在观鸟屋内要保持安静,不能把
手臂、望远镜或摄影器材伸出窗外,离开时要将所有窗户关上。

②屏障。

用树丛、灌木丛和草丛建成的自然屏障,以芦苇、竹子、土墙等自然材料为主,也有用人工材料建成的人工屏障。

③行人路径。

充分考虑路径的物
理特征如底基、坡度和
周围的植被等因素以及
使用强度、可行性等。

此外在路边建一些批示
性和教育性路标、屏障。

位于米埔边境围栏以外
经过红树林、通往滩地
及观鸟小屋的浮桥(由
浮桶、横梁及木板等建
成)也是很重要的一条
参观路径。

行人路径如
图所示。

其中蓝色路径
为需持有香港渔业自然
护理署署长发出的有效
许可证(Mai Po
Marshes Entry Permit)
才能参观的道路,绿色
标识为需持有香港警务
处处长发出的有效禁区
通行证(FCA Permit)
才能通行的线路,红色为大众参观导赏活动线路(Guided visit tour)。

④解说系统。

保护区各基围间的路径上设置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鸟类和植物资料介绍板,还在路边建一些路标,在观鸟屋内设有鸟类图谱,均使用自然材料。

4.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观鸟旅游活动
来米埔自然保护区观鸟者有主要有:鸟类爱好者、大中小学学生、普通游客。

米埔每年约有40,000参观人次,其中包括约10,000名学生。

学生参观项目逢星期一至星期五举行,费用由香港教育统筹局全数资助。

逢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米埔则开放给持有禁区通行证的公众参观。

普通游客除了可选择报名参加于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的公众自然导赏活动,由导赏员带领参观米埔自然保护区外,更可以个别名义申请于米埔自然保护区内自由参观,费用每位港币。

针对不同种类的游客,保护区设有不同的观鸟活动项目。

①学生教育项目。

针对学生及学生受教育的程度,开展了不同的教育项目。

对于四到六年级的小学生,
开设了“小鸟的故事”项目。

学生透过观鸟及以环境为题材的游戏,认识小鸟如何适应湿地,以及认识各种人类活动(包括生境地破坏、气候变化等)对候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

对中一到中三的学生开展“湿地解构之旅”,是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有助于学生了
解米埔湿地的独特之处。

4小时的活动路线覆盖观鸟屋、红树林、基围等。

对中四至中七学生,有“湿地生态学家”项目,学生透过湿地考察,认识体验湿地生态。

这个项目中也包
含一些观鸟的项目。

可以看出,这个教育项目所涉及到的内容是具有延续性的,是层层深
入的。

②香港观鸟大赛。

香港观鸟大赛,分为企业观鸟赛和个人观鸟赛,吸引了全港甚至全国的观鸟爱好者来参加。

香港观鸟大赛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历史最悠久的筹款活动。

米埔自然保护区这片国际重要湿地的管理及保育工作,主要依赖各界捐款支持,筹得善款的一半用于黑脸琵鹭生境地。

③其他。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还有一些社区项目和对别的湿地保护区的培训项目。

5.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①对鸟类的栖息地的管理。

对一个湿地保护区来说,水、植被、地形三要素的管理是至关紧要的。

米埔的日常管
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控制水位,种植红树林。

二是清除特定地段的红树林幼苗,同时割草和清除一些攀缘在红树上的藤本植物。

人工切除某些乔木和灌木。

保持一个特有的生境。

三是采取建立人工岛等措施,改变保护区的地形,以改善某些栖息地环境。

②对鸟类繁殖区的管理:控制出入。

保护区的一些关键地区如某些珍稀物种的繁殖地,作为“核心区”对待,禁止进出。

③利用“观鸟大赛”筹募。

最大的基金筹募活动是每年一次的“观鸟大赛”,比赛的每个队在规定的时间记录所
观察到的鸟种数,以作比赛内容。

观鸟大赛为保护区提供了70%的开支经费。

此外,米埔
的商店通过出售纪念品、书刊、望远镜或出租望远镜来筹募基金。

④开展公众教育。

米埔作为中小学学生及市民的环境和自然保护的教育的基地,每年有数万人到这里访问、学习和休闲。

保护区设立教育中心,有专人介绍,向人们显示了人、土地和野生生物
和谐共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完备的教育设施,丰富了公众的精神生活。

三、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观鸟旅游经验推广
1.开展完备的环境教育体系,提供完善的教育设施。

环境教育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过程,让人们意识到环境的存在,并关注环境面对的问题,通过环境教育灌输知识、态度、技能、动力及投入感,推动个人和社群积极寻找解决环境
问题的方法。

米埔保护区通过注重趣味,参与性和体验性的教育方法,将自然环境作为户
外教室,推行在环境中学习的教育理念。

2.合理安排时间,实现游客的合理分流。

米埔自然保护区的公众团仅安排在周末和公众假期,而学生团安排在平日(周一到周五),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利用保护区的环境容量,让尽可能多的公众接受环境教育。

3.利用一些节庆赛事活动来筹集景区的维护资金。

一般的观鸟景区都是处于保护区类型。

保护区的资金来源一向比较困难。

所以景区不
能只靠国家拨款来维持生存,而要利用自己的优势去筹集资金。

4.加强宣传教育,培育观鸟旅游市场。

目前,我国大陆观鸟旅游开展不多,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动机会由单一
向复杂发展,人们重返大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如果把观鸟与其他项目的旅游结合起来,把人们的兴趣逐步向这方面引导,此项活动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这就需要
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手段向社会宣传,进行广泛的环境保护教育。

5.加强专业培训,建立高素质旅游管理及导游队伍。

观鸟旅游与其他生态旅游一样是新生事物,一个好的观鸟导游必须对自己有着严格的
生态环保要求。

他们把丰富而系统的观鸟知识、生态知识、生态理念传递给旅游者,才能
真正体现观鸟旅游所特有的高水平、高层次的特征,达到促进观鸟旅游发展,人与自然和
谐相。

6.注重民间观鸟组织的作用。

民间观鸟组织,在观鸟旅游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如香港观鸟会,真切
的推动了香港的观鸟旅游的发展、这类组织的成员往往是观鸟旅游最中坚的潜在市场。


鸟景区与观鸟组织想协作,必定会使观鸟旅游发展的路途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
[1] 赵金凌,成升魁,闵庆文.基于休闲分类法的生态旅游者行为研究——以观鸟旅游者为
例.热带地理.2007,(3)
[2] 李玲.观鸟旅游者行为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3]廖明旗. 中国观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7)
[4] 秦卫华,邱启文,张晔,沈兴兴. 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经验. 湿地科
学与管理. 2010,6(1)
[5] 付蓉,王曼娜,杨鹛,张西林. 洞庭湖观鸟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2008.5(3)
[6] 赵金凌,成升魁,JIM HARKNKSS,等.国内外观鸟旅游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6,
(12)
[7] 董明辉,朱有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资源科学,2001(5)
[8] 王红英,刘俊昌等.美国生态观鸟旅游对中国观鸟旅游发展的启示.林业经济问题(双月
刊),2008.04,2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