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汇总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温室效应和阳伞效应:
温室效应:大气中各种微尘和二氧化碳成分的存
在,犹如温室覆盖的玻璃一样,阻挡了地面向外的辐 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和增温作用,这 种现象称为大气温室效应。
阳伞效应:大气中微尘和二氧化碳的增加,犹如
在阳光下撑了一把伞,减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第二节
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2019/2/15
1
太阳辐射虽然是地球上的主要能源,但因为大气本 身对太阳辐射直接吸收很少,而水、陆、植被等地球表
面(又称下垫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并经转化供给
大气,从这个意义来说,下垫面是大气的直接能源。为 此,在研究大气的热状况时,必须了解地面和大气之间 交换热量的方式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2019/2/15 10
项目 辐射类型
长波辐射 漫射辐射
太阳辐射 平行辐射
大气本身的长波辐射
散射作用
考虑
不考虑
不考虑
考虑
2019/2/15
11
1.4 大气逆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1.4.1 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效应
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指向地面的那一部分称大 气逆辐射。
地面辐射是向上的;
大气辐射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
2019/2/15
2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1.1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45%反射掉)转变为 热能后,使地面增温,然后日夜不停的向外放射辐射, 这就是地面辐射。 宇宙中的任何物质,只要它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 都能放射能量。
大气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很少(24%)但能强 烈的吸收地面的辐射,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辐射后升温, 它也日夜不停的向外放出辐射,叫大气辐射。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3大气运动(含答案)
2022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下面甲为南昌附近一个蔬菜大棚的照片;乙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某种辐射。
完成下面小题。
1.乙图中()A.①能量大部分被大气所吸收B.②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C.③只出现在夜晚起保温作用D.④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2.照片拍摄季节,南昌的农民一般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而不是我们常见的白色塑料薄膜或者玻璃大棚。
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这样做的目的分别是()A.7~8月,削弱①以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B.10~11月,阻挡②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12~次年1月,增加③以提高土壤的温度D.6~7月,增强④以降低白天大气的温度【答案】1.D2.A【解析】1.据图可知,①表示太阳辐射,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对其进行削弱,其中太阳辐射的一少部分被吸收,A项错误;②是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B项错误;③表示大气逆辐射,弥补地面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并非只在夜晚起保温作用,C错误;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故表示散失的少量长波辐射,D项正确。
故选D。
2.7~8月,正值南昌市伏旱天气,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覆盖黑色尼龙网,可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的蒸腾,A项正确;阻挡②可以防止夜间温度过低,但没有必要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B错。
覆盖黑色尼龙网,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利于土壤温度的提高,C错。
④表示射向宇宙空间的那部分大气辐射,其多少较为稳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无法增强④,D错。
故选A。
地表反照率反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下图为该沙漠某月26日-28日降雪前后地表反照率日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巴丹吉林沙漠出现降雪最可能在()A.1月28日B.4月27日C.10月26日D.12月27日4.下列有关地表反照率的大小排序正确的是()A.雪后晴天>雪前晴天>雪天B.雪天>雪后晴天>雪前晴天C.雪后晴天>雪天>雪前晴天D.雪前晴>雪后晴天>雪天5.被稳定积雪覆盖的巴丹吉林沙漠地温会偏高一些的原因主要是()A.沙子反射地面辐射少B.积雪减少地面辐射散失C.沙子吸收太阳辐射多D.积雪吸收大气辐射较多【答案】3.D4.C5.B【解析】3.可通过三条曲线大致确定月份,当地表反照率存在,从图中曲线可知,这三天的昼长都小于12小时,为昼短夜长即北半球冬半年。
四川省攀枝花市2022-2023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22. 图中①②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③①④② D. ②①④③
23. 与1990年相比,图示区域
A. 雨季坡面下渗量增加 B. 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C. 雨季河流含沙量增大 D. 雨季坡面径流量增加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沉积岩层的沉积顺序是下面的先沉积,上面的后沉积,把其它岩层切断的岩层形成的晚。所以图中①沉积层形成最早,然后是③,之后因为岩浆侵入,形成了岩层②。④是上覆沉积层,形成最晚。故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①③②④,故B正确。
【23题详解】
与1990年相比,图示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截留作用明显,流速减慢,下渗量增多,故A正确。森林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减小,故B错误。植被增多,水土流失减少,河流泥沙含量减少,故C错误。下渗量增多,雨季坡面径流量减少,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O三类径流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结构及其变化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该流域壤中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 时刻是
A. T1B. T2C. T3D. T4
冬季我国北方农民常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示意大棚农业景观和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大棚农业对大气受热过程 影响,正确的是
A. ①不变 B. ②增强
C. ③增强 D. ④不变
8. 当大棚的门打开时,大棚内外空气流动状况最可能是图中的
气象学(第一章4-5节)剖析
三、太阳总辐射与太阳辐射总量
太阳总辐射(Global Solar ):Q = S′+ D 太阳辐射总量(Total amount of solar radiation ):单位面 积地平面,在某一时段内所接受到的太阳总辐射能。有日 总量、月总量、年总量。
(一)影响太阳总辐射照度的因素:
太阳高度角:晴空时,h⊙增大时,Q增大; 大气透明系数(P):Q的变化取决S′和D贡献大小。一般, S′变化也快,因此,当P增大时,Q也增大。 海拔 :当海拔升高时,P增大,Q也增大。 云 : Q一般会减少。
(二)、总辐照度的变化规律
日变化:在夜间为零,日出后逐渐增大,正午最大,午后 年变化:中、高纬度最大值在夏季,最小值在冬季。 随纬度增高减小。 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大。
Surface net radiation )
(一)地面净辐射(R):单位地面积,一定时间内,辐射
(二)大气辐射(Atmospheric radiation )与大气逆辐射:
1、 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约为250K,辐射波长为
7~120um。
2、大气逆辐射(Atmospheric 称为大气逆辐射。
inverse radiation ): 大气辐射既有向
上也有向下,其中投向地面部分因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 ,
(二)几种下垫面的反射率
植物颜色愈深 r 愈小:苗期与裸地相似(5%~12%),旺盛
期(20%左右),成熟期加大(25%~28%)。
水面 r 比陆地小,但在h⊙小于10。时大于陆地。
思考题:
1、 垄作与平作?新耕地与未耕地?
2、 灌溉后土壤?
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讲义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光的散射图示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散射大气吸收19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射向宇宙空间潜热输送湍流输送23地面吸收47地面吸收10610100120114660大气和地面反射34第三讲 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太阳辐射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地面辐射 。
任何物体表面温度高于0开尔文都会向外辐射能量。
温度越高,波长越 短 ,能量越 多 。
2.太阳辐射属于 短 波辐射;大气 辐射和地面辐射属于 长 波辐射;人体也可以向外辐射红外线,属于 长 波辐射。
3.大气的削弱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原因:云层对太阳辐射有 反射 作用。
反射 无 选择性(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
一般来说,波长越短,越容易被散射;波长越长,越不易被散射。
因此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在大气中的穿透能力较 强 ,蓝色光穿透能力较 弱 。
) 大气热量收入: =166 大气热量支出: =166(3)举例:交通信号灯不用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 散射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易被 散射阴天的天空呈灰白色:水汽多,云层厚,各色光均被 散射日出之前天已亮,日出之后天不黑: 散射 教室里、树荫下,无阳光处仍明亮: 散射朝霞晚霞、旭日夕阳呈橘红色:早晨和傍晚太阳高度角 小 , 太阳光穿透大气层距离较 长 ,波长较短的光均被 散射 ,只有红色、橙色光被散射较 少 ,投射到云朵及江面上也使其染成红色。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平流层中的 臭氧层 对太阳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尤其是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 紫外线 。
吸收 有 选择性。
(臭氧吸收 长 波辐射)4.大气的保温作用(1)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对流层大气中的 水汽和二氧化碳 对地面辐射有明显的吸收作用。
(水汽和CO2吸收 长 波辐射)(2)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之后通过 大气逆 辐射将热量返还给地面,达到保温的作用。
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分界线
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分界线1.引言1.1 概述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是大气层中重要的辐射类型,它们在地球上的分布和相互作用对地球的气候和能量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分界线是一个关键问题,深入研究该分界线的位置以及影响其位置的因素对于理解大气辐射过程和气候变化有着重要意义。
长波辐射主要来自地球和大气中的各种物质发射的热辐射,它的波长范围较长,通常在3微米以上。
短波辐射则主要来自太阳,其波长范围较短,通常在3微米以下。
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长波辐射在地球上的能量流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后会转化为长波辐射向大气层释放能量,从而维持地球的能量平衡。
同时,长波辐射也是地球上的一个重要散热方式,对地球的温度分布和气候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短波辐射则主要驱动了地球的气候系统。
太阳短波辐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地球的能量收支和气候变化。
通过调节大气温度和水循环,短波辐射在地球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短波辐射在农业、能源利用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因此,准确划分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分界线对于深入了解和解释大气辐射过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探讨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特点和应用,并重点讨论影响分界线位置的因素。
通过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揭示出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分界线的本质,为理解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读和整体框架,帮助读者理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主题和背景,并提供一个概括性的观点。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了解到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意义。
同时,引言部分还会介绍文章的结构,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和章节划分。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将详细阐述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特点和应用。
在这一部分,读者将了解到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的定义、产生机制、传播特性以及相关的应用领域。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气(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大气(1)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见表9-5)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尘埃组成。
干洁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其要紧成分是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容积的99%。
表9-5 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组成作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地球上生物体的差不多成分;有冲淡氧气,减弱氧化等作用。
是坚持生命活动必须的物质;有氧化和助燃作用。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大量吸取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地球上生物免于损害。
水汽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气温有调剂作用。
尘埃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2)大气的结构(垂直分层,见表9-6)。
依照大气的热力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将大气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表9-6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大气分层高度位置要紧特点与人类的关系备注对流层是紧贴地面的一层,其高度因纬度而异,8~18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增加递减(平均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2.空气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该层。
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0~55千米高度。
1.下层随高度增加气温变化专门小,在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2.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3.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天气晴朗。
大气平稳,能见度高,有利于高空飞行。
距地22~27千米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千米高度。
1.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2.垂直对流运动强烈。
该层有高空对流层之称。
热层中间层顶到500千米高度。
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外层热层顶以上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又称为散逸层电离层距地面60~800千米高度范畴的大气,因受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大气中的氧和氮分子被分散为离子,大气处于电离状态,这一范畴被称做电离层。
射出长波辐射_OLR
OLR资料说明射出长波辐射(英文简写:OLR)是指地球大气系统在大气层顶向外空辐射出去的所有波长的热辐射能量密度,由于它的波长主要集中在4-μ∞m,气象上又称射出长波辐射,其大小主要由发射下垫面的温度所决定。
在有云覆盖的下垫面或寒冷的冬季晴空下垫面,云顶温度或地表温度较低,辐射出去的OLR值低;在温暖的晴空下垫面,由于地表温度较高,辐射出去的OLR值较大,因此,OLR基本上反映了观测地区的气候状况和云覆盖状况。
供卫星气象资料共享的卫星OLR产品资料,是每月的候(5天)、旬(10天)、月(30、31天)平均OLR数据文件和候、旬、月平均OLR等值线图两种资料,是由NOAA极轨气象卫星A VHRR仪器的红外通道5观测数据处理得到的,时间周期是1989年至2002年。
数据文件的数据分辨率为0.5°*0.5°经纬,地理范围在10°N-60°N、75°E-150°E,OLR数据的单位是:瓦/米2;等值线图是在数据文件的基础上绘制的,其数据分辨率为2°*2°经纬,地理范围在10°N-60°N、75°E-150°E。
OLR数据文件说明:候、旬、月平均OLR数据文件是一个103*151的2字节整型数据组,第1条记录是字符型式的头记录,记录长度为302字节;第2条记录为时间码记录,共151个数据,记录长度为302字节;第3条记录到第103条记录为OLR数据,每条记录共151个数据,记录长度为302字节,第3条记录为60.0°N纬圈上的75.0°E、75.5°E、76.0°E、76.5°E、77.0°E、……149.0°E、149.5°E、150.0°E格点上的OLR数据,共151个,第4条记录为59.5°N纬圈上的75.0°E、75.5°E、76.0°E、76.5°E、77.0°E、……149.0°E、149.5°E、150.0°E格点上的共151个OLR数据,第5条记录为59.0°N纬圈上的75.0°E、75.5°E、76.0°E、76.5°E、77.0°E、……149.0°E、149.5°E、150.0°E格点上的共151个OLR数据,……第103条记录为10.0°N纬圈上的75.0°E、75.5°E、76.0°E、76.5°E、77.0°E、……149.0°E、149.5°E、150.0°E格点上的共151个OLR数据,在卫星没有观测到的格点OLR值为0。
气象学与气候学-地面和大气的辐射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1
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二、地面及地气系统辐射差额
2
下垫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吸收太阳直接辐射很少,下垫面(水、 陆、植被等地球表面)却能大量吸收太阳 辐射,并供给大气。
在研究大气热状况时,须了解地面和大气 之间交换热量的方式及地-气系统的辐射差 额。
3
一、地面、大气的辐射和地面有效辐射
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的长波辐射却 能强烈吸收。
通过长波辐射,地—气之间,以及大气中气—气之间, 相互交换热量,并也将热量向宇宙空间散发。
4
(一)地面和大气辐射的表示
地面和大气不是绝对黑体 Eg=δσT4 (地面的辐射能力),δ地面相对辐射率 Ea=δ′σT4 (大气的辐射能力),δ′大气相对辐射率
辐射差额=收入辐射-支出辐射
21
(一)地面的辐射差额
地面由于吸收太阳总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而获得能量,同时又以其 本身的温度不断向外放出辐射而失去能量。
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其有效辐射之差值, 称为地面的辐射差额Rg (表示单位水平面积、单位时间的辐射 差额)
Rg=(Q+q)(1-a)- F0
25
(二)大气的辐射差额
Ra =qa+F0-F∞ F∞ >F0,qa<F∞ -F0, Ra是负值 大气要维持热平衡,还要靠地面以对流及
潜热释放等来输送一部分热量给大气。
26
(三)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
如果把地面和大气看作为一个整体,其辐射能的净收入为 Rs=(Q+q)(1-a)+qa- F∞ Q+q是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 qa大气所吸收的太阳辐射 F∞大气上界的有效辐射 a为地面对总辐射的反射率 就个别地区来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但就整个地气系统来说,这种辐射差额的多年平均应为零。因整
大气科学概论加答案
大气科学概论复习题——选择题、填充题、简述题1.通常北半球各个纬度地区盛行风。
答:0°-30°低纬:东北信风;30°-60°中纬:盛行西风(西南风);60°-90°高纬:极地东风(东北风)2.地球的冷热极。
答:冷极:南极乔治峰,最低气温-90°热极:索马里境,最高温为63°3.干洁大气中的成份答:干洁空气是指大气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微粒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简称干洁空气。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氧、氩、二氧化碳等,其容积含量占全部干洁空气的99.99%以上。
其余还有少量的氢、氖、氪、氙、臭氧等。
(P20)4.一天中太阳高度角变化,最小、最大。
答:变化:0°~90°最小:最大:正午5.通常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值最有可能出现时间。
答:白天温度高,蒸发快,进入大气的水汽多,水汽压就大;夜间相反。
每天有一个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一个最低值出现在清晨,在海洋上,或大陆上的冬季,多属于这种情况。
但是在大陆上的夏季,水汽压有两个最大值,一个出现在9~10时,另一个出现在21~22时。
在9~10时以后,对流发展旺盛,地面蒸发的水汽被上传给上层大气,使下层水汽减少;21~22时以后,对流虽然减弱,但温度已降低,蒸发也就减弱了。
与这个最大值对应的是两个最小值,一个最小值发生在清晨日出前温度最低的时候,另一个发生在午后对流最强的时候。
而相对湿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水汽压,还取决于温度。
气温升高时,虽然地面蒸发加快,水汽压增大,但这时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减小。
同样的道理,在气温降低时,水汽压减小,但是饱和水汽压随温度下降得更多些,使相对湿度反而增大。
所以相对湿度在一天中有一个最大值出现在清晨,一个最小值出现在午后。
6.大冰期一般持续时间。
答:全球已出现过3次大冰期和2次大间冰期。
大冰期持续时间约1,000万~2,000万年,气温和雪线下降;大间冰期持续时间约3亿年,气候变暖,冰川退缩,气温和雪线上升,中纬度温度变化幅度高达10℃。
气象学要点及试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要点及试题绪论重点: 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 选择题:1.()是气象学的研究范围a.风b.雨c.冷却d.台风e.雪f.龙卷g.蒸发2.()是天气学的研究范围a.霜b.台风c.凝结d.龙卷e.温度3.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关系是()a.气候学包含气象学b.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c.气象学和气候学是独立的二、填空题:1.气象学是研究发生于()中的一切()和()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
用()表示。
2.天气学是研究()不同的区域内所发生的()的()及()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
3.天气是指在某一地区,()或()内大气中的()和天气现象的综合。
4.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上的()、()、()规律的科学,以()为研究对象。
5.气候是指在()、()、()和()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的综合。
6.气象学是气候学的()基础,天气学是气候学的()基础,气候学是()和()的综合。
三.问答题: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2.本学科在实际中有哪些方面的应用?3.根据以前学过的专业课和日常生活讲述一、二个有关气象或气候应用的小例子。
第一章大气概述重点:1.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 1 - 1 大气的组成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一.填空题:1.大气中物质的存在有三种形态,即()、()、()2.地面—90km的范围中大气的组成是()、()、()。
3.大气是()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此外还有含量不定的()、()微粒。
4.干空气是指不包含()、()、()的大气。
其含量占整个大气的()%,主要成分是(、、),占干空气的()%;次要成分是(、、、、),占干空气的()%。
5.90km以下大气的分子量是(),90km以上大气主要成分是(、)。
【新教材】2022年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一节 第2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含解析)
第2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地面的增温过程1.能量来源: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地面增温:二、大气的增温过程1.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增温:三、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把辐射方式和类型连线。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②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④太阳辐射毫无阻碍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气逆辐射只有晚上存在吗?提示: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白天辐射更强。
只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只有晚上存在的误解。
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①大气逆辐射②大气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太阳辐射能力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图解:【特别提醒】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一个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太阳能的多寡:(1)青藏高原。
(2)内陆地区。
(3)四川盆地。
4.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利用烟雾防霜冻;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知识拓展】十雾九晴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
这是因为,晴天大气逆辐射弱,夜晚降温快,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题第二章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一、填空题:1.太阳表面的温度为,地球每年从太阳上获得的热量,仅为太阳热量的。
2.在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以上,都在不停地以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这种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
3.电磁波的范围是,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
4.地面和大气辐射的波长为,属于长波辐射。
最大放射能力对应的波长是 um。
5.物体的r、 、d之间关系是,分别代表物体的能力。
6.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所对应的波长是,属于光,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是。
7.大气上界的太阳常数是。
8.进入大气的太阳辐射有三种被削弱的方式9.大气层中主要的吸收物质是,且具有吸收特性,仅占太阳辐射的 %。
10.氧气最强的吸收带属于部分。
11.臭氧最强的吸收带属于部分,而且还吸收属于部分。
12.天空出现白色是因为多。
13.地表面辐射能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
14.地面有效辐射的公式是,影响因素有。
15.地面辐射差额的公式是,白天为值,气温,夜晚为值,气温。
纬度愈低,Rg >0的时间愈。
16.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随纬度而逐渐减小,在辐射差额为0,在辐射差额小于零。
17.“大气窗”对地表起到作用。
18.烟幕预防霜冻的原理是。
19.大气辐射差额是值,说明大气的热能是亏损。
20.高低纬间有水平气流的运动,是由于引起的。
21.传导是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从一个分子传给另一个分子。
22.辐射发生于间、间,是最重要的热量交换方式。
23.对流是重要途径。
24.乱流是热量交换的重要方式。
25.潜热交换主要是在中起作用。
26.泊松方程是,此公式表明,干绝热变化中气压降低温度呈。
27.干空气任一高度处的温度表达式是,其中温度递减率是。
28.大气稳定度是指使具有或返回原来位置的或。
29..当γ<0时称,γ=0称,这样的大气层结是。
30.条件性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条件是,对于干空气和未饱和湿空气是,对于饱和空气则是。
31..不稳定能量的类型有。
32.气温随时间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其中周期性变化有。
大气科学概论-习题 (1)
第一章1.地球大气是如何演变的?原始大气:氢气、甲烷、氨气、水汽次生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汽、甲烷现代大气:氮气、氧气2.何为地球系统?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3.何为干洁大气?它由哪些主要成分组成?干洁大气指不含水汽和悬浮颗粒物的大气,其平均分子量为28.966。
(1)按浓度分类:主要成分:浓度为百分之几,如N2,O2,Ar。
微量成分:浓度在1ppm到0.1%,如CO2, CH4, He ,Ne,Kr,H2O 。
痕量成分:浓度在1ppm以下,如H2,O3,Xe,N2O,NO,NO2,NH3,SO2,CO,人为污染气体等。
(2)按生命时间分类:定常成分:寿命在100年以上,如N2,O2,和惰性气体。
可变成分:寿命在几年到十几年,如CO2,H2,CH4 等。
快变成分:寿命在1年以下。
如H2O,……4.试述二氧化碳、臭氧的源及作用。
CO2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和生物呼吸;作用:温室气体,植物光合作用原料;O3来源:20-30km(臭氧层) ;作用:吸收紫外辐射,影响大气温度垂直分布,保护生物;促进大气增温。
5.水汽和气溶胶的来源和作用是什么?水汽来源:蒸发和蒸腾作用;作用:云和降水的源泉,影响地面、空气温度及大气垂直运动,水循环,联系四圈;气溶胶来源:自然源和人为源;作用:形成云、雾,降水条件;改变辐射平衡;大气污染,能见度降低;造成光学现象。
6.说明天气和气候的定义和区别,并指出下列问题中哪些是天气性的,哪些是气候性的。
1)室外棒球赛因雨而被取消;2)今天下午最高气温25℃;3)我要移居昆明了,那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4)本站历史最高气温为43 ℃;5)南京明日天气部分有云。
天气与气候的关系1. 概念不同:a、天气:某地在某一瞬间或某一段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b、气候: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的长期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不仅包括该地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也包括某些年份偶尔出现的极端天气状况。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第一章第四一节-第三节习题
第一章第一节1、大气中主要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气体成分为___B_____。
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2、大气中能够透过太阳短波辐射、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成分为___D_。
A.臭氧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3、在大气成分中,能产生温室效应的大气成分是___D_____。
A.氧气B.水汽C.臭氧D.二氧化碳4、在自然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___C_____能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者之间互相转化(即发生相变的唯一大气成份)。
A.氮气B.氧气C.水汽D.二氧化碳5、对天气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包括___C_____。
A.二氧化碳、臭氧和惰性气体B.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C.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D.氧气、臭氧和惰性气体6、从地面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空气密度____B____。
A.缓慢递减B.迅速递减C.缓慢递增D.迅速递增7、在气压相同的情况下,密度较小的空气是_____A_。
A.暖湿空气B.冷湿空气C.干热空气D.干冷空气8、目前城市大气质量监测报告中通常提到的污染物种类有_____A___。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氮气D.臭氧9、在水汽相变过程中,大气中的固体杂质可以充当____C____。
A.凝结核,不利于相变过程发生B.催化剂,不利于水汽凝结C.凝结核,有利于相变过程发生D.催化剂,有利于水汽凝结10、一些大气污染成分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变化形成有害物质,最常见的有__D_____。
A.酸雨和粉尘B.氮氧化物和粉尘C.氮氧化物和光化学烟雾D.酸雨和光化学烟雾11、对天气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包括__C______。
A.二氧化碳、臭氧和惰性气体B.氮气、二氧化碳和惰性气体C.二氧化碳、臭氧和水汽D.氧气、臭氧和惰性气体12、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并对地面和大气温度有较大影响的大气成分_B______。
Ⅰ.氧气;Ⅱ.氮气;Ⅲ.臭氧;Ⅳ.二氧化碳;Ⅴ.氢气;Ⅵ.水汽。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朝霞和晚霞呈红橙色;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夜间多云,气温又比晴天高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以及阴天,天空仍是明 亮的
在我国最北端漠河附近,接近夏至日时,会发生“白夜” 现象
四川盆地“蜀犬吠日” 与拉萨“ 日光城”
海陆差异
气温年较差的影响因素 纬度 高纬度年较差大于低纬度 远海年较差大于近海
距海远近 地形 降水
平原年较差大于高原;凹地大于凸地 少雨年较差大于多雨年
例题
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 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 物分别可能是 A. 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 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 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 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1.在A地曲线①比曲线③低,产生这种现象 的原因是( ) A. 海陆性质 B. 太阳辐射 C. 大气环流 D. 洋流
读海洋与陆地气温年较差、 例题 日较差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年较差 和日较差变化曲线,完成1~2题。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
二氧化碳、水汽 吸收红外线
地
面
反射作用
地
面
反射作用
云层、颗粒较 大的尘埃
地
面
反射作用
云层、颗粒较 大的尘埃
无选择性
地
面
反射作用
云层、颗粒较 大的尘埃
无选择性 云层越厚、云 量越多,反射越强
地
面散射作用地 Nhomakorabea面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地
面
散射作用
影响太阳辐射的吸收,影响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影响大气和下垫面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 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温度 ( ℃)
太 阳 辐 射
0
6
12
18
24
(时 )
温度 ( ℃)
地 面 太 辐 阳 射 辐 射
0
6
12
18
24
(时 )
——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大部分直 接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大地暖大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地面 红外线长波辐射,把热量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 “大气还大地” ——大气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起到保温作用。
解释下列常见的大气现象
白天多云,气温比晴天低; 夜晚多云,气温比晴天高; 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阴天, 天空是明亮的; 旭日和夕阳呈红色,朝霞和晚霞也是 红色的,而正午的太阳却是白色的。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高层 大气
大气上界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面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高层 大气
大气上界
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地
面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高层 大气
大气上界
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平 流 层
对 流 层
臭氧吸收紫外线
地
面
吸收作用
——有选择性 高层 大气
大气上界
氧原子吸收紫外线
深秋至初春,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月球上的昼夜温差可以达200-300°C
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向外 辐射的波长越短,能量越多。
太阳辐射
——可见光短波辐射
50% 7% A
B
43% C
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可见光)
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属于长波辐射(红外线)
月球和地球在大致相同的距离 得到太阳的光热,但月球上白 天的温度达到120℃以上,夜 晚却低于-180℃,为什么?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地
面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水滴
地
面
散射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波长越短,散射能力越强
无选择性 (漫散射)
——颗粒较大的尘埃、水滴
地
面
大气的温室效应
“太阳暖大地”
例题
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 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1)曲线①—④代表的地 物分别可能是 A. 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 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 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 草地、林地、沙地、湖泊
例题
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 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2)图中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 差最大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 速度最快 C. 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 天夜晚都最低 D. 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 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温度 ( ℃)
气 温
地 面 太 辐 阳 射 辐 射
0
6
12
18
24
(时 )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 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最热月陆地7月,海洋8月, 最冷月陆地1月,海洋2月; 南半球:反之
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 纬度 天气 地形 低纬度日较差大于高纬度 晴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 高原日较差大于平原;凹地大于凸地 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雾、霜冻多出现晴朗的夜晚;
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农业创收,华北地区一农 户准备建一玻璃温室,他初步设计了如下的草图,据 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冬季,为获得充足的热量, 温室顶部坡面应朝向____。 (2)建温室的目的主要是 改善作物生长的______因素, 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3)该温室生产的西红柿明显不如夏季自然生长的口味好 ,主要原因是( ) A.光照不足 B.日较差较小 C.热量不足 D.年较差较小 (1)南 (2)温度 温室效应(太阳短波辐射可 通过玻璃透射进来,使室内地面温度增高; 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透玻璃,从而把 热量保留在温室中)
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利用烟雾防霜冻; 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为什么会导致全球变暖
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理解影响气温的因素
太阳辐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纬度) 大气自身条件(天气、大气物质的多少等):
主要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大小和对地面的保温 作用的强弱
下垫面(地形、海陆差异、洋流、植被差异等):
例题
下图表示不同地物辐射 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
(2)图中显示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 差最大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 速度最快 C. 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 天夜晚都最低 D. 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 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读海洋与陆地气温年较差、 例题 日较差随纬度的变化曲线图, ①②③④分别表示陆地或海洋的气温年较差 和日较差变化曲线,完成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