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研发_R_D_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回顾
跨国公司(M u l t i n a t i o n a l Corporation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国际企业组织。

联合国跨国公司中心 1983年发表的第三次调查《世界发展的跨国公司》中, 明确地给出了跨国公司的定义:“跨国公司的定义应该是这样一种企业:(1包括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不管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领域如何。

(2在一个决策体系中进行经营,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战略。

(3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的联系,使其中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同其他实体分享资源和分担责任。

跨国公司 R &D全球化(R &D Internationalization 是指跨国公司从关键词:跨国公司 R&D全球化
摘要:R &D是指人们为了增加知识的积累而进行的系统地创造性的工作,是对新知识的获取和应用。

跨国公司 R&D全球化是指跨国公司从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出发,根据自身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目标,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R&D资源,构建全球 R&D 网络体系。

本文探讨了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趋势和特点,说明跨国公司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科技资源,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广泛的外部合作,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球技术领先优势。

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 将全社会的 R&D分为三大类: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试验性开发, 并分别给出严格的定义。

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分别日益变得模糊,在今天的学术研究中, R&D己经不再是纯粹的学院式的“复合概念探源” , 而更多的是将“研究”与“开发” 视为一个整体概念。

R&D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的工作。

应用研究则主要是为了获得新的知识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

开发研究是利用前两者而获得的以及实际经验中的现有知识,为生产新的材料、产品和装跨国公司研发(R&D全球化其全球化经营战略出发,根据自身
的技术实力与战略目标,在全球范
围内配置 R&D资源,构建全球 R&D
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自
身的技术优势和东道国的科技资
源,并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广泛的外
部合作,以期获得长期、稳定的全
球技术领先优势。

1.1 R&D和 R&D全球化
R &D 是英文 R e s e a r c h a n d
Development 的缩写,是一个国际通
用的科学术语,我国一般译为“研
究与开发” 、“ R&D” 、“研究与试验
性发展” 、“研究与发展”等。

在我
国 R&D通常被称为研究与开发.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对 R&D的定义是:
为了增加知识(包括人类、文化和
社会知识 ,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
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性创造性工作。

我国的统计机构将 R &D 定义为:“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
的趋势和特点□ 殷瑜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48
49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 以及对已生产和建立的上述各项进行实质性的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三者构成了 R&D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衔接的循环活动(如图 1.1, 图 1.2 。

(1 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效应。

一般说来,只有存在 R &D活动,技术创新才能实现。

即 R&D活动是技术创新的起始性的必要条件。

R&D本身含有两项典型工作:其一为独创,其二为模仿。

创新从
本质上讲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具有非线性特征。

R&D活动活跃时, R&D系统中的各个构成要素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当其中某一创新因子的运动(以点的形式出现有增加或
减少趋势时,另一创新因子则会向同一个方向运动,这种影响进而波
及多个创新因子。

这些要素将按照某种组合排列起来形成创新链。

有相关性的创新链最终连接起来,形成创新面,从而使得整个 R&D活动
形成一个有力的强化机制。

正是因
为这种非线性的强化机制使得创新主体具有了引擎作用。

它会使得技术水平从一种低度均衡趋向另一种高度均衡,即是使得技术发生跨越,从较低技术平台向较高技术平台跃迁(如图 1.3 。

图 1.3中, T 代表时间, I 代表技术创新能力, P 代表创新绩效,M 代表的空间为创新的收益。

我们用简单的函数关系式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M=f(T,I,P 。

(2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

当技术创新出现之后,会有一系列的后续创新,我们称之为持续创新过程。

它在效果上就表现为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

R&D完成了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之后,其模仿作用使技术创新进人了持续效应阶段。

就创新过程而言.引擎阶段只占很短的一段。

欲使创新最终完成,必须进一步加大 R&D的投人。

而技术创新不仅是新产品和新工艺
的问世,更是创新知识的生产。

随着 R&D活动深人,技术创新的专有知识不断扩大,知识编码程度不断增强。

创新构思通过“编码一扩散” 和“扩散一编码”两种途径不断向专有知识汇聚,最终形成创新原理。

R&D活动的时滞性和新技术的转换成本,使得这一效应变成常态。

但知识编码达到一定程度时, R&D对技术创新的边际效应成递减趋势。

特别是当 R&D活动成本大于转换成本时,更高级技术平台上的技术路径的出现将会成为可能。

当技术发生跨越的一瞬, R&D的引擎效应在起作用。

而随后又是 R&D的持续效应在起作用(如图 1.4 。

图 1.4中, AB 段的斜率大,为
图 1.1 R&D活动的全过程
图 1.2 R&D活动循环过程的流程图
图 1.3 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效应示意图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50
R&D对技术创新的引擎区。

BC 段斜率小,较为平缓,为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区。

新引擎区和新持续区同理。

(3 R&D对技术创新的滚动效应。

随着技术创新在空间上的展开, R&D的双重作用就会日益凸现出来。

滚动效应就是基于此提出的。

所谓双重效应就是 R&D 活动除了可以生产新的知识之外,还可以
提高创新主体的技术吸收能力。

R&D的这两种作用是紧密联系的, 新知识的产生使创新知识库的库存得以增加。

这内在地提高了 R&D对外部知识学习的速度和对外部知识
效用的识别能力,使 R&D更快地将外部知识应用于自身技术开发。

创新主体的吸收能力是基于竞争者知识的溢出及行业外知识而发展起来的。

它会像滚雪球一样, 越滚越大。

这正是以创新人员和设备为载体的 R&D活动来实现的。

要使创新空间得以延伸,创新主体必须具备内在的技术能力。

但技术能力的强弱又必须通过技术的创新能力体现出
来。

R&D能力使得创新能力变大. 而以技术能力为支撑的技术创新的空间也将随之变大(如图 1.5 。

图 1.5中,技术能力是技术创新的内环,技术创新能力是技术创
新的外环。

随着时间的延伸, R&D
的双重效应日益突出,使技术创新这一圆球在空间上也不断延展。

(4 R &D 对技术创新的积蓄效应。

由于 R &D 的成果包括有形产出和无形产出两种,因此技术创新并不总表现为立即带来商业利润或市场份额的扩大(如图 1.6 。

积蓄效应正是针对无形产出而言的。


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技术创新专有知识的积蓄,其二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积蓄。

这两方面都与特定的技术领域相联系,即都是基于同一技术轨道为主线而形成的。

因此这种无形产出是技术创新内在力量的积蓄(当然当这种技术轨道被打断, 原来的积累可能被部分废弃。

此外, “用中学” (learning by using 、“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观点的提出,也可以进一步地说明这种积蓄的沉淀效应。

实践证明许多复杂的技术创新只有在相当长时间的使用中,其功能特性才能逐步被掌握
(如图 1.6 。

据统计, 2000年全世界 R&D投资约 5,870亿美元, 在这些投资中企业 R&D约占 70%,而拥有研发实力的大部分为跨国公司。

另据统计,
世界 500强公司的科研支出占所在国科研支出比例分别为美国 85%、英国76%、法国 82%,意大利与荷兰达到了 93%。

世界 500强跨国公司的 R &D投入基本保持在其总销
售额的 5%到 10%的水平。

R&D对科学技术由知识形态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一种特殊的生产知识产品的活动,不仅具有科学研究的探索
图 1.4 R&D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效应示意图
图 1.5 R&D对技术创新的滚动效应示意图
图 1.6 R&D对技术创新的积蓄效应示意图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51
性、创造性特征;更有不确定性和商业性的特征。

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R&D的投入,发达国家的 R&D强度 (R&D/GDP 均在 1%以上, 但是我国仅达到 0.5%左右,相对量不足发达国家的 1%。

从活动主体来看, R&D机构可以划分为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三类。

从世界R&D活动展现出的趋势来看,企业已经成为从事 R&D活动的主体(表 1.1 。

学者李安方认为,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概念中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跨国公司 R&D创新成果的全球化利用;二是充分利用全球范围内的 R&D 资源:三是广泛开展全球范围内的 R &D 合作(表 1.2 。

1.2有关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 (1垄断优势论
垄断优势论是 1960年由加拿大的学者海默最早创立,海默(S.H. Haymer 于 20世纪 60年代在他的博士论文《民族企业的国际经营:关
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开创性地将产业组织中的特定优势概念运用到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研究中去, 被视为西方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理论。

后来经过金德尔伯格 (C.P.Kindlerberger
、约翰逊(H.G. Johnson 、凯夫斯 (Richard.E.Caves 等人的发展和完善该理论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从市场的不完全竞争造成的垄断出发,提出垄断优势论。

按照这一理论推论,跨国公司的优势之一就是企业的 R&D活动, 企业要想维持长期的特定优势,就要牢牢地控制住 R&D中心环节,这是不能解释跨国公司 R &D 全球化现象的。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特定
优势理论并不能推出跨国公司将 R&D集中于母国的结论。

因为特定优势理论仅仅指出跨国公司利用其拥有的特定优势来克服国际市场的障碍而取得利润。

在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全球化经营。

跨国公司进行海外
R&D
投资实际上是增强自身特定优势的一种策略,是为了强化其特定优势。

该理论能够解释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的部分原因,但该理论无法解释跨国公司海外 R &D投资的行业特征和国家模式。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 1966年哈佛大学教授 R ・维农在其论文
《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的。

他认为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是产品或产业生命周期特定阶段演进的结果。

他假定知识并不是公共产品,而是企业研发的产物。

企业先根据国内市场的需求开发出新产品,在“新产品阶段” ,企业一般在国内生产,大部分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并将新产品的一部分以出口的形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当进入“产品成熟阶段” ,由于产品已经定型,海外需求增加,以及仿制品和替代品的出现,降低成本成为生产者主要的考虑因素。

在这一阶段,跨国公司开始将生产转移到其他成本较低的国家去,出现了跨国投资。

在最后一个阶段,即“产品标准化阶段” ,此时,产品和技术均已标准化,企业拥有的特定优势完全消失,产品表现为价格的竞争,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
表 1.1 R&D经费分配结构(%的国际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 2000年全国 R&D资源清查公报” ;其余数据均取自OECD 《主要科学技术指标 1999/1》和《俄罗斯联邦各地区科技指标》。

表 1.2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内容与形式
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开始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转让其标准化技术,并大规模减少或停止在本国的生产,转为从国外进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无法解释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 R&D机构,直接在海外进行技术创新的现象。

Pearce 和 Stawinder Singh 1992年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跨国公司海外 R &D机构的职能加以区分。

他们认为:根据 PLC 模型, 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 R &D 机构主要是为了技术转移,帮助海外子公司进行生产,不是为了技术创新。

但是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 R &D机构的动机有很多,具有很强的战略性,不仅转移技术,也根据当地市场的需要创造新技术或获取东道国的技术。

因此 PLC 模型所揭示的需求导向型国际投资并不适用于跨国公司的 R&D投资。

(3内部化理论
英国的学者巴克莱(Peter J. Buckley 和卡森 (Mark. Casson 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llan M. Rugman 提出了市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思想基础可以追溯到科斯的产权经济学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具有不完全性,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就必须使技术、知识等中间产品在公司内部进行流动,以减少较高的市场交易成本,当内部化的过程超越了国家,企业的 R&D活动具有初期投入大、风险高而收益不确定的特点,并且 R&D产品和技术又很难通过市场定价。

跨国公司为了更好的利用技术
优势,一种选择就是通过内部化的
方法向海外进行 R&D投资,在当地
设立 R&D机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
用于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因此 R&D
全球化实际上是跨国公司技术内部
化的一种表现,通过将 R&D活动的
内部化,跨国公司能够保持技术领
先优势,享受 R&D的最大收益。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英国学
者邓宁(John Dunning提出。

1977年,邓宁在其一篇题为
《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
业:一种折衷主义的探讨》的论文
中,他试图将内部化理论、区位理论、厂商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等重新加以有机结合,寻求一个普遍的
理论框架。

他认为跨国公司是否对外投
资以及对外投资的方向是所有权优势 (Ownership Advantage 、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和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三项优势
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折衷理论将跨国公司的对外
投资动机归纳为三种类型:市场导
向型动机、资源导向型动机和效率导向型动机。

跨国公司在海外 R&D 投资也遵循这三种动机。

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的以技术本地化为目标的 R &D机构主要是市场导
向型的,目的是占领东道国市场,
并针对东道国市场开发新技术、新
产品。

资源导向型 R&D投资则表现
为跨国公司利用东道国的 R &D 资
源或技术,例如低成本的研发人力
资源等。

效率导向型 R&D投资主要
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
相互利用对方的 R &D设施和科技
基础,从技术专业化中受益,形成国际性的技术创新中心。

折衷理论对跨国公司R &D的全球化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1.3有代表性的跨国公司海外 R&D投资理论
对于跨国公司海外 R &D 的对外直接投资,学多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 5种理论。

(1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Pearce 根据原产品周期理论和修正后的产品周期理论,对海外 R&D分支机构的作用加以区分。

根据原有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模型, 海外 R &D投资是依据跨国公司的总体战略,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阶段,伴随生产性分支机构的外移进行的,海外 R&D机构的主要职能是转移技术,帮助区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 修整后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强调跨国公司海外 R &D的主要潜在职能是对不同国家的研发分支机构加以协调,同时获得东道国的创新技术。

(2国际生产理论
根据邓宁(Dunning 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关于 R &D投资的国际生产理论认为:一旦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并且能够通过对外的内部化开发获得理想收益时,它就将从事海外 R&D直接投资,以帮助公司获得某种优势(主要是技术方面的 ,
有利于跨国公司保持和加强竞争地位。

该优势与公司其他优势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跨国公司保持和加强其竞争地位。

客观上跨国公司的海外 R &D 直接投资是为了承担一种或几种组
52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合职能:(1产品、原材料或工艺的适应与改进; (2基础材料或产品的研究; (3生产研究的合理化或成本最小化; (4了解或监测国外技术能力的发展变化。

(3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理论 Kuemmerle 是该理论的代表者, 他将跨国公司海外R &D直接投资分为两类: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HBE 和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增长(HBA . HBE 是开发母国区位创造的技术优势,以这种方式利用该优势比其他方式对公司更有利可图。

对外投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现有的技术知识,开阔国际市场。

在此情况下,影响跨国公司 R&D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是东道国的市场规模和成长潜力。

HBA 是为了保证跨国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增长旨在从海外为母国获得新的技术与知识信息,增加母公司的技术存量,从而提高跨国公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东道国公共部门和私有机构的 R&D投资存量、国内人力资源的质量及有关科技领域取得的成就等,成为影响跨国公司选择建立 R &D区位机构的关键因素。

以母国为基础的技术开发的海外 R&D投资的主要职能是:①产品的区位适应;②产品多元化生产; ③工艺的区位适应。

(4 R&D分散和集中理论有些学者利用分散与集中框架,分析跨国公司海外
R&D的投资行为。

Ove Granstrand(1998 将影响跨国公司 R &D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分为驱动因素和阻止因素,前者是一种离心力,它推动跨国公司 R&D机构趋于分散化。

驱动因素包
括:支持当地化生产、满足当地消
费者的产品需求、获得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降低 R&D人力成本、东道国的政策影响及重要的国外收购行动。

阻止因素是一种向心力,它
吸引跨国公司的研究机构趋于集中与聚合,这类因素包括:严格控制
与监督 R&D活动、降低技术信息被泄露的危险,接近国内市场、 R&D 存在规模经济、降低协调和通讯成本、母国的政策影响。

跨国公司在指定 R&D 的战略时,需要比较两种因素的平衡力量。

(5辅助资产理论
Serapio 等认为跨国公司海外
R&D直接投资,是对公司内部关键性资产施行的安全措施,是辅助
关键资产发挥作用的行为。

该理
论不仅解释了跨国公司在海外建
立 R&D基地,获取当地的基础研究信息,通过海外 R&D投资辅助加强跨国公司国内基础研发,为公司
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支持的行为; 而且还说明了随着跨国公司海外经营和生产转移,常常需要产品
的适应性开发,从而要求在海外
建立自己的 R&D机构,以支持公司的海外生产和经营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辅助资产理论还对跨国
公司从公司整体战略出发将处于不同区位的 R&D机构整合,建立全球一体化的 R &D网络的行为加以说明。

认为跨国公司的产品或关键技术资源分布于国外多个研发机构,往往领先性的创新需要位
于不同区位的多个 R &D机构同时进行,其中一些位于先进技术区
位的 R &D 机构提供着不可或缺的
辅助技术的 R&D,这些机构共同构建成为跨国公司的 R&D网络。

二、跨国公司 R&D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2.1跨国公司海外 R&D支出占总 R&D支出的比例不断上升加大海外 R &D 的投入己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实施全球经营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据美国商务部统计,从 1986年到 1997年,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 R&D支出由 46亿美元增加到 147亿美元, 10年增加了 3倍多,而同期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内的 R&D支出仅增加了 2倍。

1997年,美国公司在海外的 R&D支出占公司 R &D全部支出的比重上升到 10.6%,而 1990年和 1985年,这一比重分别只有 9.7%和 6.4%。

与此同时,外国公司在美国的 R&D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美国公司在国内 R&D支出的增长速度。

据美国经济分析局(BEA 调查, 从 1987年到 1997年,外国公司在美国的附属公司的 R&D支出费用增加了 3倍以上,数额由 65亿美元上升到 187亿美元,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 11.6%以上。

除了 1991年和 1996年外,外国公司每年在美国的 R
&D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美国公司在境内的 R&D支出的增长速度。

表 2.1列出了美国、日本、欧盟这“三极” 地区 (又称“大三角” 跨国公司的海外 R&D支出情况。

世界大型跨国公司主要来源于这些地区,表中的数字反映了跨国公司 R&D战略的主流和趋势。

从表 2-1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海外 R&D支出保持了相当高的比例。

美国跨国公司
53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E C O N O M I C
A F F A I R S
国外 R&D支出占国内 R&D支出的 33%,欧盟为 42%。

日本跨国公司过去的 R &D活动主要安排在国内进行,进入 20世纪 90年代,企业 R&D的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国外 R&D支出比例高达 57%。

美国是世界跨国公司输入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国家,也是跨国公司建立海外 R
&D分支机构的主要东道国。

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统计,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R&D支出,从 1987年的 65亿美元增加到 1996年的 172亿美元, 年均增加 11.6%。

事实上,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 R&D支出增长比美国企业总 R &D的支
出增长还要快。

美国企业同期在国内 R &D支出从 610亿美元上升到 1,210亿美元,增长了约 97%。

与之相比,外国跨国公司在美分支机构的 R&D支出增长了165%。

外国跨国公司在美 R&D总支出的比例, 80年代上半期为 9%,此后迅速增加, 80年代后半期达到 14.1%。

1991年, 由于经济衰退和对外直接投资的明显减少,外国跨国公司在美的 R&D支出比例降到 13.1%。

自 1991年后, 外国跨国公司 R &D 的支出比例保持上升势头, 1995年达到 16.3%(见下
图 2.1 。

美国外国子公司 R&D支出比经营规模的增长快得多, 1985-
1995年, R&D增加 3.4%,销售增加 2.5%,就业增加 1.7%(Dunning , 1998 。

2.2跨国公司海外 R&D分支机构不断增加
建立海外 R &D 机构是跨国公司 R &D全球化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形式,根据Pearce 和 Singh 对 1992年《财富》排列的世界 500强的跨国公
司的母公司及海外分支机构的 914家实验室进行的调查 (见表 2.2 , 发现欧洲
国家英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和瑞士跨国公司的实验室超过 50%设在母国之外。

位于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荷兰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实验室,有超过 50%的实验室属外国所有。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 J e r e m y Howells (1997对全球最大的 500家公司研发机构的分布调查表明,跨国公司的研发全球化程度已相当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