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读书笔记

马克斯·霍克海默和西奥多·W·阿多尔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一章节出自二人1947年合著的《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主义”是该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奠定了法兰克福学派大众文化批判的基调。

批判学派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与危机,在文化批判领域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实质上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通过对西方工具、技术理性的批判,透过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的各种文化表象,揭示了大众文化的本质特征,暴露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第一遍通读本文,在没有仔细琢磨字字句句时,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章在广泛地援引文化因素、现象、事例和深奥、高概括性、抽象性的冷话语中所渗透的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忧患意识。这在我了解了20世纪批判学派产生发展包括作者创作本文的历史背景后,变得顺其自然。1929年经济危机之后,法西斯统治上台,把对报纸、广播等宣传工具的利用以操纵大众意识发挥到极致,这些知识分子发现被西方理性尊崇的现代科技进步竟成为了法西斯用来压迫、奴役、欺骗人们的工具。阿多尔诺从中看到了这些启蒙的理性文化具有统治的极权主义的本质,这为法西斯主义的滋生提供了文化的土壤,也就是说大众文化具备成为意识形态控制工具的危险,而这种意识控制并不一定以集权统治、独裁统治的恐怖和高压面貌出现。在美国,这样一个把民主自由、平等选择放在至上地位的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同样悄悄地在文化领域植入了强制遵从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来操纵和影响民众。两次世界大战让人们看到先进的科技不只是可以造福社会的源泉,也可以是毁灭世界的武器、屠杀生命的工具,这动摇了西方“理性至上”的古典精神根基,悲观、怀疑的情绪不由而生。然而“法西斯主义者却希望利用文化工业能够提供各种礼物的规驯手段,用强制的方式把他们组织起来”,因此呼唤解放人、确证人的人本精神必须试图批判和冲击这种束缚人、统治人的理性至上技术万能的精神体系。

“文化工业”是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文化商品的娱乐工业体系。这是需要好几方面的条件——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现代科技进步、能够对文化产品进行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法兰克福学派的另一重要人物马尔库塞认为,20世纪的社会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文化工业机制的日益完备,使大众文化从类型到数量、从生产到分配都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与发展,具体表现为通俗小说、妇女杂志、电影、流行歌曲、广告等。文化工业产生了,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带来的影响如此深远、长久,以致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他们一针见血的预言扔在逼真地呈现,不仅是巨大的商业利润的获取,还有对大众心理、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模式化、标准化、固定化的影响和不知不觉的强大的操纵和控制。

大众文化产品的出现是与精英文化存在根本区别的,精英文化不考虑受众,即不考虑市场因素,它不定位于求得每个人的理解,它甚至不需要给现世的人看或解读,而寻求的是终极价值;它具备强烈的排他性,是纯文学纯文化,以间接的令人揣度的方式面向受众。而大众文化首先在产品的生产、流通、传递等过程中就处于生产和消费的市场中,文化艺术不再是纯粹的文化艺术,它遵循价值规律遵循经济选择机制,具有商品特性,追求经济效益。“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他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所谓的使用价值已经为交换价值所替代,没有人再细细品读艺术的使用价值,艺术也变成了伪艺术,直接与商业价值挂钩,被成功的包装和提升为商品类型,成为无数待价而沽的产品中的一种。

大众文化的批量生产需要市场,市场需要受众,受众的广泛集合就意味着包容度的急剧扩大和标准的统一化,标准统一化的直接后果便是创造性和独创性的降低甚至消失。“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电影、广播和杂志制造了一个系统。不仅各个部分之间能够取得一致,各个部分在整体上也能够取得一致”“普遍性和特殊性已经假惺惺的统一起来了。”所有被强行划分出区别和等级次序的产品其实最终都是相同的,“从根本上说,克莱斯勒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的产品之间的区别,不过是好奇心不同的孩子们所产生的幻觉而已”。文化工业产品差异性越来越小,统一性越来越强,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看着听着开头就知道结尾,不是我们成了预言家而是同样的形式早在其他类似的状况中被重复了上千遍,无非是那几类模式以及围绕它们做出的短暂的延伸。风格化的统一和普遍约束意味着艺术作品再没有风格上的审美,没有超越现实的因素,没有强烈的自我否定也就不存在肯定了,它有的只是形式和内容、内在和外在、个人和社会之间所形成的和谐一致,而这全是为了委身于社会特权之下,遵从于社会社会等级秩序。文化社会通过标准的统一不断弱化和忽略消费者的个性和自我,将虚假的需求和幻象覆盖到他们身上,使他们在面对大众文化时无力反抗,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今天的社会是快节奏的社会,文化也成为“快餐式的文化”,即时消费即时享受,廉价而迅速。大众文化不再担负道义责任和人文理想,文化的沉思、追求降低为纯粹的消遣娱乐和感官刺激,毕竟大众文化一开始就是作为供市场销售的商品被生产出来的,提供给大众使用和消费并试图获取最大利润。在资本社会商品经济利导下,拜物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商品成为主宰,人失去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成为消费的奴仆。铺天盖地的绚烂的广告为商家推销商品,文化产品被寓于了符号化的社会解读,广告和文化工业在技术上、经济上和意识目的上融合起来了,消费者被其感化、驱使,不自觉的追随商品、追随广告宣传、追随无时无处不在的文化工业。文化工业不断在向消费者许诺,又不断在欺骗消费者。欺骗不在于文化工业为人们提供了娱乐,而恰恰在于它彻底破坏了娱乐,因为这种意识形态般的陈词滥调里,夹杂着偶像崇拜、夹杂着商业交易,最终商业将这种短暂的放松全然吞噬掉了。

文化工业的欺骗性还表现在这种“文化快餐”通过种种方式譬如电视里的剧情、电影的情节对白、广告来模糊现实与虚幻,大众对现实不是选择激进的批判、否定或改造,而是选择消极地窝在沙发上呆滞地或疯狂地看肥皂剧、抱着大桶爆米花在黑漆漆的影院里暗自落泪或疯狂大笑,来逃避现实、躲避现状,通过这样的途径过后,他们发现舒服极了,现实好像是影片的延伸,自己好像就是故事里那个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或飞上枝头变凤凰的幸运儿,具有坚贞不屈拒不妥协的命运,他们不断重新返回现状,然后又在疲劳的一日日工作后乐此不疲地投入大众文化的怀抱寻求安慰,这无疑是马尔库塞所说的“异化的社会”的真实写照。人本来是在与媒介的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作用,处于支配地位,然而“文化工业”的出现倒置了这种关系,人处在了被支配被决定的地位,处在单维度的平面,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放弃责难放弃控诉,可以默默接受失败忍受绝望,拒绝对立面的否定和立体面的跨越、超越,“对那些政治上针锋相对的人来说,他们的审美活动也总是满怀热情,对钢铁机器的节奏韵律充满褒扬和赞颂。”并且究竟这些文化工业是否真的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愉悦和尊严也是值得忖度的。

因此大众实则处在很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被文化工业霸权式地强制占据时间、引导消费,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体力、精力、潜力——“广播将所有的参与者都变成了听众,使所有听众都被迫去收听几乎完全雷同的节目”;另一方面就在这种表面上传播信息、消遣娱乐的过程背后,有一只巨大的手在发挥巨大的魔力,那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灌输,是规范了一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